:::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臺灣疾病書寫研究
作者:李欣倫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4
出版項:臺北:大安
集叢:青年學術叢刊;3
ISBN:9867712056
主題關鍵詞:臺灣文學論文講詞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4) 博士論文(7) 專書(4)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Other
1.董維良(1993)。小說初讀九則,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郝譽翔(2001)。永遠的薛西弗斯--陳映真訪談錄。聯合文學,17(9),26-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德威(2002)。冷酷異境裡的火種--郭松棻的創作美學。聯合文學,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冬陽(1986)。縫合這一道傷口--論陳映真小說中的分離與結合。文學界,20,8-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梵(1980)。越戰後遺症--論陳映真的兩篇小說。書評書目,87,49-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梵(1998)。越戰後遺症--論陳映真的兩篇小說。人間,77-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璧雍(1987)。憂鬱的台灣社會--試論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文星,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克華(1983)。科幻與醫學。大眾科學,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艷姜(1995)。「金色筆記」中瘋狂的形式。中外文學,23(11),4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宛蓉(20000100)。飛行在文壇領空的靈魂--臺灣醫生作家作品觀察。文訊,171,34-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簡光明(2000)。台灣醫事寫作的觀察--兼談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文訊,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向鴻全(2001)。唐君毅先生與儒家式「病人誌」研究。第八屆全國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康來新(1996)。感時憂國中的基督宗教--側讀陳映貞、張系國的關心文學。台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1996)。命與罪--六十年代臺灣小說中的宗教意識。臺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臣灣文學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49-2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慧玲(2000)。神醫傳說研究--以故事學為觀點的考察(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佑生(2002)。聽天使唱歌。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西西(1992)。哀悼乳房。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杏林子(1995)。生之頌。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映真(1988)。萬商帝君。台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雄恩.麥克尼夫、許邏灣(1999)。藝術治療。臺北:新路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溢嘉(1995)。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乃修(1995)。佛洛伊德與中國現代作家。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西甯(1987)。黃粱夢。臺北:三三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安納托.卜若雅、尹萍(1999)。病人狂想曲。臺北:天下遠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Jamison, Kay R.、王雅茵、易之新(2002)。瘋狂天才--藝術家的躁鬱之心。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Toombs, S. K.(2000)。病患的意義--醫生和病人不同觀點的現象學探討。青島:青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袁瓊瓊(1985)。滄桑。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瑞明、陳萬益(1993)。郭松棻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施叔青(1969)。約伯的末裔。臺北:仙人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七等生(1977)。放生鼠。臺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幼華(1989)。熱愛。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浩威(1994)。一場論述的狂歡宴。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溢嘉(1989)。實習醫生手記。臺北:野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余鳳高(2001)。病魔退卻的歷程--尋求治療的背景文化。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杏林子(1979)。杏林小記。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杏林子(1982)。另一種愛情。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杏林子(1985)。重入紅塵。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杏林子(1985)。我們。臺北:星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杏林子(1987)。行到水窮處。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杏林子(1989)。感謝玫瑰有刺。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杏林子(1993)。相思朱不珠。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杏林子(1995)。生之歌。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杏林子(2000)。真情是一生的承諾。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杏林子(2000)。探索生命的深井。臺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杏林子(2000)。美麗人生的22種寶典。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汪其楣(1994)。海洋心情。臺北:東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莊裕安(1991)。一隻叫浮士德的魚。臺北:大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莊裕安(1998)。嘵夢迷碟。臺北:大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莊裕安(2001)。喬伊斯偷走我的除夕。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莊裕安(2003)。水仙的晐嗽。臺北:二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許佑生(2001)。晚安,憂鬱--我在藍色風暴中。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映真(1988)。我的弟弟康雄。臺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映真(1988)。上班族的一日。臺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映真(1988)。鈴鐺花。臺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飛寶(2000)。台灣電影導演藝術。臺北:臺灣電影導演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黃娟(1994)。世紀的病人。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大舂(1990)。病變。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拓蕪(1983)。左殘閒話。臺北:洪範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張嘵風(1994)。我知道你是誰。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張嘵風(1993)。曉風散文集。臺北:道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系國(1992)。孔子之死。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葉石濤(2001)。賺食世家--葉石濤黑色幽默小說選。臺北:圓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劉現成(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國家。臺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錢虹(1985)。廬隱選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魯益士(1984)。基督教信仰初探。臺北:人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赫伯特‧馬庫色、高志仁(2000)。反革命與反叛。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吉兒‧佛瑞德門、金恩‧康姆斯、易之新(2000)。敍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臺北:張老師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范丹伯、石世明(2001)。病床邊的温柔。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羅莎琳.邁爾斯、刁筱華(2000)。女人的世界史。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弗洛伊德、劉平等(2001)。達文西對童年的回憶。臺北:米娜貝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W.C.布斯、華明、胡曉蘇、周實(1987)。小說修辭學。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王溢嘉(1989)。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白先勇(2002)。樹猶如此。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米克.巴爾、譚君強(1995)。敘述學--敘述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Lukács, Georg、楊恆達、邱為君(1997)。小說理論。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紀大偉(1996)。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Jauss, Hans Robert、張廷琛(1989)。接受理論。四川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雪(1999)。惡魔的女兒。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Foucault, Michel、尚衡(1990)。性意識史:導論。台北:久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Benjamin, Walter、林志明(1998)。說故事的人。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Adorno, Theodor Wiesengrund、林宏濤、王華君(2000)。美學理論。台北:美學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郭強生(2002)。在文學徬徨的年代。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禎和(1984)。玫瑰玫瑰我愛你。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Foucault, Michel、林志明(1998)。古典時代瘋狂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安貝托.艾柯、黃寤蘭(2000)。悠遊小說林。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Yalom, Marilyn、何穎怡(2000)。乳房的歷史。台北:先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焦桐(199811)。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 一九七七-世紀末。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Jung, Carl、馮川、蘇克(1987)。心理學與文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Turner, G.、林文淇(1997)。電影的社會實踐。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昆德拉‧米蘭、孟湄(1993)。小說的藝術。香港:牛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Foucault, Michel、劉北城、楊遠嬰(1992)。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中的瘋妊的歷史。臺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Jauss, Hans-Robert、Holub, Robert C.、周寧、金元浦、滕守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莊桂香(2001)。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臺北: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郭松棻(2001)。雙月記。臺北:草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張珣(1989)。疾病與文化:臺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黃春明(1985)。青番公的故事。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White, Michael、Epston, David、廖世德、吳熙琄(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朱天文(1994)。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王溢嘉(1989)。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王幼華(1982)。惡徒。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施叔、高天生(1992)。王幼華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葉舒憲(1999)。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Kleinman, Arthur、陳新綠(1997)。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劉仲冬(19980000)。女性醫療社會學。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Sontag, Susan、刁曉華(2000)。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Felman, Shoshana、Laub, Dori、劉裘蒂(1997)。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王葳真、Virginia Woolf(2001)。三枚金幣。臺北:天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孫一信(2001)。抗議弱智一詞再被污名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彭瑞金(1985)。探索的、反叛的飄泊者--王幼華的小說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廖炳惠(2001)。後殖民的憂鬱與失感--施叔青近作中的疾病。另類現代情。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淑(1997)。台灣的憂鬱--論陳映眞早期小說及其藝術。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浩威(1994)。臨終關懷淡薄、生命尊嚴逸失--死亡學研究書籍在台灣。一場論述的狂歡宴。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潤華(1992)。五四小説人物的「狂」和「死」與反傳統主題。魯迅小說新論。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丘彥明(1998)。製造一支棉花糖--曾野綾子、林文月對談錄。午後書房。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叔(1997)。創傷的病歷--鄉土與德國左派。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麗芬(20000000)。天真本色--從西西《哀悼乳房》看一種女性文體。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 : 從臺灣到香港。臺北:書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子平(1993)。病的隱喻與文學生產--丁玲的<在醫院中>及其他。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型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