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當代妓女題材小說研究(1960s-1980s)
作者:梁欣芸
作者(外文):Liang, Hsin-Yu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俊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台灣當代小說、妓女、娼妓、養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7
在台灣當代小說中,以台灣妓女為主角或重要配角的「妓女題材小說」是頗特殊的一類作品,從日據時期至今,台灣作家持續關注、創作,作品數量頗豐。筆者在閱讀、蒐羅妓女題材小說時,發現六0到八0年代這三十年間,作品在數目上比前後期多,文字技巧和情節經營都有長足的進步。不僅足以視作為一個完整的文學現象深入探討,也因多以寫實手法為之,在人物設定、故事情節上,都能成為映照當時社會變遷與發展之素材。然而,研究者卻經常將其歸於台灣小說女性人物之一,或者僅針對少數作家的妓女書寫進行論述,這個突出的小說題材和人物缺乏整體性的討論。因此,本文以作品的細讀與詮釋為首要,回溯日據至戰後妓女題材小說的作品趨向,對當代妓女主題小說的影響,再歸納六0至八0年代妓女故事和妓女形象的流變,探討六0至八0年代數目頗眾的妓女題材小說,如何書寫台灣底層女人/妓女的應對與抉擇,反應不同階段的台灣婦女處境、社會脈動與文學思潮,以及作者的創作動機與作品意涵。並對六0至八0年代作品突增與進入九0年代後驟減,提出合理的推論,完成一個階段性的研究成果,亦是對台灣當代小說研究新領域的開拓。
參考書目
一、文學作品

(一)小說選

宋澤萊編,《1985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6年。
唐文標主編,《1984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85年
季季編,《七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7年。
施淑編,《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92年。
詹宏志編,《六十九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1年。
詹宏志編,《七十七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9年。
歐陽子編,《現代文學小說選集》,台北:爾雅,1977年。
鍾肇政、葉石濤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台北:遠景,1979年。
隱地編,《六十六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74年。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委會編,《傾城之戀》,台北:聯經,1981年。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委會編,《青春泉》,台北:聯經,1981年。

(二)小說

王禎和,《三春記》,台北:晨鐘,1974年。
王禎和,《人生歌王》,台北:聯經,1987年。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1995年。
白先勇,《青春蝴蝶孤戀花》,台北:遠流,2005年。
朱天文,《花憶前身》,台北:麥田,1996年。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台北:三三書坊,1981年。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1997年。
李昂,《殺夫─鹿城故事》,台北:聯經,1983年。
李昂,《愛情試驗》,台北:洪範書店,1982年。
李昂,《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周錦宏編,《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台北:遠景,1997年。
季季,《月亮的背面》,台北:大地,1973 年。
季季,《澀果》,台北:爾雅,1979年。
季季,《季季集》,台北:前衛,1993年。
吳漫沙,《運河殉情記》,台北:大華文化社,1956年。
林剪雲,《花自飄零》,台北:希代,1989年。
沈吟,《養女淚》,台北:聯合出版社,1951年。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書店,2001年。
陳映真,《愛情的故事(陳映真論卷)》,台北:人間,1988年。
許希哲,《春泥》,台北:菲律賓劇溢出版社,1966。
黃春明,《莎喲娜啦‧再見》,台北:遠景,1974年。
黃春明,《小寡婦》,台北:遠景,1975年。
黃凡,《大時代》,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黃有德,《異教徒之戀》,台北:聯經,1990年。
張文環著,廖清秀譯,《滾地郎》,台北:鴻儒堂,1976年。
張文環著,張恆豪編,《張文環集》,台北:前衛,1991年。
張大春,《雞翎圖》,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楊守愚著,張恆豪編,《楊守愚集》,台北:前衛,1991年。
楊青矗,《在室男》,高雄:敦理,1984年。
楊青矗,《在室女》,高雄:敦理,1985年。
彭瑞金編,《廖清秀集》,台北:前衛,1991年。
廖輝英,《油蔴菜籽》,台北:皇冠文化,2005年。
鄭清文著,林瑞明編,《鄭清文集》,台北:前衛,1993年。
鄭清文,《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1》,台北:麥田,1998年。
蕭颯等著,《十一個女人》,台北:爾雅,1981年。
鍾延豪著,高天生編,《鍾延豪集》,台北:前衛,1992年。
鍾肇政,《綠色大地》,台北:皇冠,1974年。
鍾肇政,《靈潭恨》,台北:皇冠,1974年。
葉石濤著,彭瑞金主編,《葉石濤全集》,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 年。
繁露,《第七張畫像》,台北:大業書店,1957年。

二、專書

(一)文史專書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
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台北:海峽學術,2005年。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編,《妓女聯合國》,台北:正港資訊文化,2007年。
江寶釵、林鎮山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
李喬,《台灣文化造型》,台北:前衛,1992年。
李長貴等撰,《臺灣養女制度與養女問題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科中心,1970年。
何奇(Clarence L. Hodge)、伊凡斯柯(Kenneth F. Evansco)同撰,交通部觀光事業委
員會譯,《台灣觀光事業調查報告書》,台北:交通部觀光事業委員會,1968年。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呂秀蓮,《數一數拓荒的腳步》,台北:拓荒,1976年。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1995年。new window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1988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台北:麥田,2008年。
林芳玫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林川夫編,《民俗台灣》,台北:武陵,1990-1991年。
周揮彥,《觀光事業論集》,台北:中國文化學院,1966年。
柯瑞明,《台灣風月》,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洪醒夫,《鄭清文和他的文學‧誠實與含蓄的故事》,台北:麥田,1998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綜論》,台北:麥田,2008年。
殷寶寧,《情欲・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台北:左岸,2006年。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1979年。
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年。
張君玫,《語文、翻譯和慾望─後殖民的陰性情境》,台北:群學,2012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10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1984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陳建忠編,《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新竹:清華台文所,2011年。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年。new window
趙天儀等講述,黃信彰編校,《日據時期台灣鄉土文學的當代紀事》,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02年。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1989年。
廖美雲,《唐伎研究》,台北:學生,1995年。
熊郁主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選擇:當代婦女研究最新理論概覽》,天津:天津人民,1993年。
劉春城,《黃春明前傳》,台北:圓神,1987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8年。
鄭志敏,《細說唐妓》,台北:文津,1997年。
戴華萱編,《鄉土的回歸:六、七0年代臺灣文學走向》,台南:台灣文學館,2012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4年。

(二)台灣社會發展專書

方家慧、林崇智監修;陳紹馨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人口篇》,台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年。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1999年。new window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統計提要》,台北:行政院主計處,1983年。
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1989年。
羊憶蓉,《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的經驗》,台北:遠流,1994年。new window
林鐘雄,《台灣經濟經驗一百年》,台北:三通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李長貴編,《台灣養女問題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70年。
(清)陳文達,《台灣縣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據民53年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刋本第103種影印,1993年。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2000年。
陳孔立編,《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1996年。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劉仲冬,《女性醫療社會學》,台北:女書文化,1998年。new window
賴澤涵主編,《台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桃園:中央大學,教育部委託執行,2005年。
謝康,《賣淫制度與台灣娼妓問題》,台北,大風,1972年。
蕭新煌等著,《台灣全志‧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卷九第11冊,南投:臺灣文獻館,2004年。

三、期刊論文

王振寰、錢永祥著,〈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臺灣社會研究第20期,1995年8月,頁17-55。new window
王曉波,〈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說話了〉,《文季》第四期,1983年11月,頁75-80。
王德威,〈尋找女主角的男作家:矛盾、朱西甯、黃春明、李喬〉,《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十期,1986年3月,頁23-40。
本刊資料室,〈養女娼妓收容問題座談會〉,《婦友》第3期,1954年,頁17-18。
江迅,〈父權宰制下的人肉市場—台灣色情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南方》第4期,1987年7月,7-19頁。
何欣〈簡析〈莎喲娜啦〉〉,《文藝月刊》第70期,1975年4月,頁21-24。
呂錦花,〈展望台灣省養女保護運動的前途〉,《婦友》第十一期,1955年8月10日,頁3-4。
呂正惠,〈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文星》109期,1987年7月,頁32-36。
李甲孚,〈古代、現代收養制度與台灣收養養女問題的綜合研究〉,《法學叢刊》,第24期,1979年,頁7-32。new window
李喬,〈當代台灣小說的解救表現〉,《台灣文藝》第155期,1996年6月,頁14-26。
林慎,〈評管理娼妓及保護養女辦法〉,《台灣婦女通訊》22期,1956年4月,頁2。
林柏燕,〈評李喬〈孟婆湯〉〉,《書目書評》第10期,1974年2月,頁80-82。
林萬億,〈我國的人口販運問題與防治對策〉,《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三十八卷第六期,2006年5月,頁55-78。new window
林麗如,〈紅塵來去,處處留心─專訪許希哲〉,《文訊》,第266期,2007年,頁34-40。
林瑞明,〈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成大歷史學報》,第25號,1999年,頁321-337。new window
邵一飛,〈試析自梳女習俗的起源、構成和基本特征——以廣州地區自梳女習俗為例〉,廣東中山大學:《文化遺產》,第二期,2012年,頁143-151。
勁草,〈台灣養女問題的癥結及其解決途徑〉,《婦友》第二期,1957年1月10日。
荻宜,〈李喬《藍彩霞春天》--八0年代前葉查禁又解禁的名著〉,《中央月刊文訊別冊》,第6 卷146 期,1997 年12 月,頁36-37。
張金墻,〈臺灣文學中的女性空間--以呂赫若、李喬、李昂的小說為主〉,《臺灣新文學》第八期,1997年8月,頁305-323。
袁宏昇,〈楊青矗素描及其他〉,收入〈楊青矗文學研究專輯〉,《台灣文藝》第59期,1978年,頁251-258。
馬森,〈文學中永恒的主題:情欲─評黃有德《異教徒之戀》〉,《文訊》第62期,1990年12月,頁92-94。
符芝瑛,〈無所逃於色情汙染〉,《中國論壇》第260期,1986年7月,頁46-51。
莊文福,〈陳恆嘉小說中的鄉土書寫研究〉,《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6期,2010年11月,頁1-20。new window
陳蕙芬,〈台灣的娼妓問題〉,《警民導報》,第242期,1956年。
陳明柔,〈凝視鄉土的方法──七十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綜論〉,收於《台灣文學及歷史 (Taiwan Literature and History)》(美國加州: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台灣研究中心」編輯出版,2007年),頁 167-179。
彭瑞金,〈生命中可以逆流的河一一試論季季的生命觀〉,《臺灣文藝》,第61期,1978 年 12 月,頁233-234。
黃基淦,〈牽繫一生的鄉愁〉,《卓越世界》第206期,2001年10月,頁134-137。
黃文倩,〈重返、鄉土、病的隱喻─陳映真早期小說對魯迅的國民性思考的接受與衍義〉,《時代評論》,第四期,2011,頁56-67。
黃淑玲,〈變調的“Ngasal”:婚姻、家庭、性行業與四個泰雅聚落婦女1960-1998〉,《台灣社會研究》第四期,2001年7月,頁97-144。new window
黃淑玲,〈從清時藝旦到今日檳榔西施─臺灣色情文化中的悲啼與怪象的探討〉,《歷史月刊》第186期,2003年7月,頁101-108。
黃儀冠,〈台灣言情敘事與電影改編之空間再現:以六0至八0年代文化場域為主〉,《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9年第二期,2009年12月,頁135-164。new window
葉石濤,〈季季論一一台灣婦女生活中的「詩與真實」〉,《臺灣文藝》第61卷,1978年12月,頁294-300。
張琪,〈養女與娼妓問題〉,《中國勞工》,第381期,1966年,頁28。
張正能〈評黃春明的「莎喲娜啦.再見」〉,胡民祥編《台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頁129-141。
張大春,〈人人愛讀喜劇──王禎和怎樣和小人物「呼吸著同樣的空氣」〉,《聯合文學》第74期,1990年12月,頁60-69。
詹宏志,〈慾望有千種面貌─讀黃有德的三篇近作〉,《聯合文學》第5卷第10期,1989年8月,頁127-129。
詹伯望,〈河水無情掩畫眉─從《運河殉情記》談文化資產〉,《王城氣度》,第十期,2006年12月,頁14-18。
鍾俊陞,〈台灣的娼婦經濟〉,《人間》第37期,1988年,頁73-76。
謝娥,〈工作報告:本省婦女會工作報告〉,《臺灣婦女月刊》第一卷第1期,1946年,頁32-114。

四、學位論文

林正源,《特種行業中公關從業人員對陪侍態度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俐瑩,《臺灣寫實小說中的風塵書寫─以黃春明、王禎和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呂嘉鴻,《性別與國家:當代台灣婦女運動的性論述,1987-1999》,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2007年。
邱如君,《李喬《藍彩霞的春天》中娼妓形象與反抗哲學之研究》,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洪婉琦,《台北市娼妓管理辦法之研究(1967-1999)》,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張靜倫,《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臺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論,1999年。
張福政,《唐代妓女的類別與性質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游千慧,《一九五0年代台灣的「養女保護運動」:養女、婦女工作與國/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鄭義雄,《台灣養女制度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學院家政研究所碩論,1966年。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五、報紙

〈婦女節談「齊家報國運動」〉,《中央日報》,1977年3月8日,第二版。

六、網路

台灣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12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