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人文與哲學的對話
作者:葉海煙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9
出版項:臺北:文津
集叢:文史哲大系;143
ISBN:9576685672
主題關鍵詞:中國哲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9)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
期刊論文
1.沈清松(19951100)。德行倫理學與儒家倫理思想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22(11)=258,975-9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凌霞(19980100)。位格與主體概念之來源--人之經驗。哲學與文化,25(1)=284,17-26+100-1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德和(19950300)。十年辛苦不尋常,更把金鍼度與人--顏炳罡《整合與重鑄--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評介。中國書目季刊,28(4),81-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海煙(19960800)。哲學的理想與理想的哲學--論唐君毅人文意識的根源性與終極性。哲學雜誌,17,120-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清松(19930600)。創造性的對比與中國文化的前景。哲學雜誌,5,4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鎌德(19980100)。世紀杪「先進社會」的樣貌與窘態。哲學與文化,25(1)=284,2-16+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雪花(19980100)。徐復觀對於臺灣文化問題的反思--以文化表現系統為主。鵝湖,23(7)=271,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毅衡(19951000)。文化批判與後現代主義理論。二十一世紀,31,147-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文思慧(19880800)。保存生態系統的環境倫理。鵝湖,14(2)=158,42-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英時(19921000)。歷史女神的新文化動向與亞洲傳統的再發現。九州學刊,5(2)=18,5-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中華(19960800)。向傳統文化的復歸--馮友蘭學術思想的晚年定論。哲學雜誌,17,56-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滌凡(19970700)。從基督教「啟示錄」看敦煌寫卷「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的末世思想。中華學苑,50,139-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唐亦男(19900200)。道家思想中的宗教觀與文化觀。成功大學學報,24(人文.社會篇),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煜(19770400)。道家的時間觀念。鵝湖,2(10),17-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孫大川(1991)。末世、頹廢與救贖--一種哲學人類學的反省。聯合文學,7(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增(19961200)。譚嗣同之仁通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3,149-1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鼎國(19961200)。黎德爾論「第二哲學」。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3,102-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光烈(1995)。現代文化批判與新現代道路。臺海兩岸,1995(春季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袁信愛(19970600)。人學思想的重構與解構。哲學論集,30,143-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永儁(19910200)。明末大儒劉宗周之人生價值觀--從「敬身以孝」以釋之。哲學與文化,18(2/3)=201/202,142-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豐楙(19960900)。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9,9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冠政(19960600)。環境倫理學說概述(4)--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0,1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尤惠頁(1998)。牟宗三先生的《佛性與般若》與佛教詮釋。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山東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炎憲(1988)。歷史、文化與臺灣--臺灣研究研討會五十回紀錄。歷史、文化與臺灣--臺灣研究研討會。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鎮國(1998)。中國佛教形上學的虛說型態--新儒家論佛家體用論。「當代儒家主題計劃」第二期小型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景海峰(1998)。圓教與圓善:牟宗三哲學的核心思想。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山東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杜維明(1997)。啟蒙反思與儒學創新。跨世紀的文化反省與展望系列論壇之三--儒家思想的反思與創新。臺北:聯合報系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苑舉正(1998)。靈魂不滅與宗教理性化。「哲學、生死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管理學院生死學研究所。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俊傑(1996)。戰後臺灣的儒家思想:存在形式、內涵與功能。「當代儒學主題計畫」第二期第一次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6.12.18)。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海煙(1994)。所謂『臺灣文化』的意義建構問題。〈全球化的挑戰與臺灣社會〉學術研討會,東吳大學 (會議日期: 1998.4)。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沂(1998)。「中體西用」新釋--對現代性與現代化過程的一種思考。「人文與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俊傑(1995)。中華文化的傳統特質及其現代轉化:一個歷史的視野。兩岸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北京:北京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俊傑(1998)。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海峽兩岸暨香港地區當代文化之變遷」研討會。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述先(1999)。儒學的理想與實際--近時東亞發展之成就與限制之反省。「當代儒學主題計劃」第二期第四次小型研討會--當代儒學在韓國與東南亞之發展,(會議日期: 1999.1.5)。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海煙(1999)。臺灣文化的意義建構與定向問題。哲學‧社會‧文化--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哲學基礎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9.1.6)。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安梧(1998)。臺灣哲學的貧困及其再生之可能。〈哲學與人文精神〉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8.5.16)。臺北:東吳大學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昭瑛(1996)。儒學在臺灣的移植與發展:明清時代。東亞近現代儒學之回顧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6.12.18)。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葉海煙(1997)。理性、文化與俗世化問題--一項從當代新儒家出發的思考。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71.4)。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葉海煙(1999)。臺灣文化的倫理議題商榷。當前社會之道德重整與心靈改革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9.1)。屏東:永達工商專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牟宗三(1986)。時代與感受。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英時(1993)。民主與兩岸動向。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汪東林(1988)。梁漱溟問答錄。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耳(1984)。老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樂黛雲、李比雄(1998)。跨文化對話。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熊十力(1993)。新唯識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德日進、李貴良(1970)。人之現象。台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康(1966)。莊子衍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Adler, Mortimer J.、蔡坤鴻(1986)。六大觀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國樞、葉啟政(1984)。臺灣的社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漱溟(1979)。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問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述先(1995)。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勞思光(1993)。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捷(1994)。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尚明(1995)。中國人學史。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光明(1988)。莊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方東美(1974)。中國人生哲學概要。臺北市:先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龍輝(1995)。原始儒家考述。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Heidegger, Martin、王慶節、陳嘉映(1990)。存在與時間。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戴寶村(1996)。臺灣島.臺灣省.臺灣國--歷史文化評論集。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其南(1986)。文化結構與神話:文化的軌跡。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Cassirer, Ernst、羅興漢(1990)。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艾愷、王宗昱、冀建中(1996)。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顏炳罡(1995)。整合與重鑄--當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侯健(1980)。柏拉圖理想國。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Aristotle、高思謙(1997)。亞里士多德之宜高邁倫理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楊慧傑(1975)。仁的涵義與仁的哲學--中國古代仁的研究。臺北:牧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桐齡(1977)。中國民族史。臺北: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孫國棟、施國光(1991)。中華民族精神和素質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卡西勒、黃漢青、陳衛平(1983)。國家神話。臺北:成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黑格爾、王造時(1984)。歷史哲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金祖孟(1991)。中國古代宇宙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Lyons, William(1995)。Modern Philosophy of Mind。London:Orion Publishing Group。  new window
34.Kant, Immanuel、Beck, Lewis White(1993)。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35.Jaspers, Karl(1969)。Philosophy is for Everyman。  new window
36.鄭志明(19930000)。中國意識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Singer, Peter(1991)。A Companion to Ethics。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38.Kant, Immanuel、何兆武(1990)。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胡適(1990)。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馮友蘭。貞元六書。香港:龍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熊十力(1980)。破破新唯識論。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印順(1970)。唯識學探源。臺北:印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明輝(1994)。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Collingwood, R. G.、陳明福(1984)。歷史的理念。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唐君毅(1986)。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陳榮捷、楊儒賓(1993)。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牟宗三(1997)。四因說演講錄。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盛永宗興、郭敏俊(1996)。無生死之道。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牟宗三(1997)。佛性與般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文崇一(1989)。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台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何信全(1996)。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保羅‧里克爾、翁紹軍(1992)。惡的象徵。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陳榮捷(1993)。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光中(1992)。符號與社會初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露斯‧本尼迪克特、王瑋(1988)。文化模式。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楊照(1991)。流離觀點。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連橫(1994)。臺灣通史。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Braudel, Fernand、楊起(1997)。資本主義的動力。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劉述先(1993)。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Alitto, Guy(1986)。文化守成主義論--反現代化思潮的剖析。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楊惠南(1993)。惠能。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李喬(1992)。臺灣文化造型。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詹棟樑(1995)。現代教育思潮。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唐君毅(1991)。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牟宗三。中國文化的省察--宗三講演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墨子、顏世安(1996)。擺脱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勞思光(1983)。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沈清松(1979)。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Gadamer, Hans-Georg(1994)。Truth and Method。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73.印順(1969)。佛道與中道。臺北:正聞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鄭家棟(1988)。當代新儒學史論。廣西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Kubler-Ross, Elisabeth(1969)。On Death and Dying。  new window
76.蘇新鋈(1980)。郭象《莊子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王叔岷(1978)。莊子管闞。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Rawls, John(1994)。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9.Vetterling-Braggin, Mary、Ellision, Frederick A.、English, Jane(1978)。Feminism and Philosophy。New Jersey:Littlefield, Adams Co.。  new window
80.陳捷先(1997)。臺灣近代史(文化篇)。臺灣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林美容(1996)。臺灣文化與歷史的建構。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石之瑜(1993)。當前臺灣的中國意識。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黃美英(1991)。臺灣文化斷層--現象評析。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羅素(1985)。婚姻與道德。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伊能嘉矩(1991)。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劉大和(1993)。臺灣歷史哲學大綱。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杭之(1987)。一葦集。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張麟徵(1997)。知識份子與二十一世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阮新邦(1999)。批判詮釋論與社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洪鎌德(1991)。從韋伯看馬克思。臺北:揚智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廖仁義(1990)。異端觀點--戰後臺灣文化霸權的批判。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葉海煙(19900000)。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牟宗三(1982)。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Habermas, Jürgen(1984)。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Boston:Beacon Press。  new window
96.鄭家棟(1990)。現代新儒學概論。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鄭家棟(19950000)。當代新儒學論衡。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劉笑敢(1988)。莊子哲學及其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唐君毅(1974)。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牟宗三(1963)。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唐君毅(1953)。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郭慶藩(1974)。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李震(1982)。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牟宗三(1968)。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項退結(1988)。邁向未來的哲學思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牟宗三(1990)。現象與物自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林安梧(1993)。存有.意識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葉海煙(1997)。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王葆玹(1996)。玄學通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林毓生(1989)。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黃俊傑(1995)。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尤惠貞(19930000)。天臺宗性具圓教之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曾春海(1988)。陸象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唐君毅(1988)。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葉海煙(1996)。道德、理性與人文的向度。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林美容(19930000)。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方東美(198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王夫之(1978)。莊子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論。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楊碧川(19960000)。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梁漱溟(1982)。中國文化要義。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方東美、孫智燊(1984)。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臺北:成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尹章義(19890000)。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譚嗣同(1977)。譚嗣同全集。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唐君毅(1985)。道德自我之建立。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陳德和(19930000)。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徐復觀(1982)。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唐君毅(1988)。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牟宗三(1974)。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唐君毅(1990)。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Polanyi, Michael、Prosch, Harry、彭淮楝(1984)。意義。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陳鼓應(1993)。老莊新論。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唐君毅(1986)。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牟宗三、蔡仁厚(1996)。人文講習錄。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蔡仁厚、李明輝(1996)。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萬金川(1998)。中觀思想講錄。香光書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Rinpoche, Sogyal、鄭振煌(1996)。西藏生死書。臺北:張老師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杜維明(19980106)。〈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涵養〉演講,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吉郎(19971027)。軍事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兼顧--析論落實科技與人文並重的軍事教育之途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述先(1997)。通識與知情意--對於半個世紀以來通識教育問題的反省,臺北: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清松(1997)。情意發展與實踐智慧,臺北: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漢光(1954)。臺灣移民史略。臺灣文化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昭瑛(1995)。當代儒學與臺灣本土化運動。當代儒學論集:挑戰與回應。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筱峰(1996)。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的文化衝突。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英時(1992)。序•海洋中國的尖端--臺灣。發現臺灣。臺北:天下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伊慶春(1995)。家庭問題。台灣的社會問題。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穆(1978)。中國文化與中國人。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現代篇之三)。臺北:牧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賀麟。中國哲學的調整與發揚。當代中國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財貴(1996)。儒家判教可能之型態的探討。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齊勇。熊十力的中國文化觀。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俊傑(1993)。當代儒家對中國文化的解釋及其自我定位。當代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光國(1990)。臺灣的社會變遷與倫理重建。文化與倫理。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瑞全(1996)。牟宗三先生第一期的康德學:中國量論之建構。牟宗三先生與中國哲學之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成中英(1991)。現代新儒學建立的基礎:「仁學」與「人學」合一之道。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內聖篇。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鄭湧(1983)。以實踐為主導的主體能動性--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外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錢穆(1983)。孔子之心學。孔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本村泰賢(1978)。佛教思想之開展與襌的考察。襌宗思想與歷史。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盧梭(1994)。愛彌兒。世界教育名著通覽。湖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毓生(1980)。論梁巨川先生的自殺--一個道德主義含混性的實例。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敬武(1996)。章學誠的文化哲學。章學誠的歷史文化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方豪(1954)。臺灣的文獻。臺灣文化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葉啟政(1990)。開創人文理想的新境界。文化與倫理。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