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導論--臺灣考古學近年研究及意義
作者:劉益昌
書刊名:臺灣史前史專論;劉益昌 (主編)
頁次:1-58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
主題關鍵詞:史前文化臺灣考古學歷史考古學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臧振華(20120600)。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問題。南島研究學報,3(1),87-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朝棨(19651200)。臺灣凱達格蘭族之鑛業。臺灣鑛業,17(4),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鹿野忠雄(1941)。臺灣東海岸の火燒島に於ける先史學的豫察。人類學雜誌,57(1),1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光直(19880800)。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的起源。當代,28,1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淑津、劉益昌(2010)。大坌坑遺址出土十二至十四世紀中國陶瓷。福建文博,70,45-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宮廣衞、宋文薰(1999)。臺灣臺東縣麻竹嶺遺跡採集の狹刃型石斧二例。南島文化,21,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文薰、張光直(19660500)。圓山貝塚碳十四年代更正。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洪曉純(20050600)。Neolithic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Northern Luzon: The Pottery and Jade Evidences from the Cagayan Valley。南島研究學報,1(1),109-133。new window  new window
9.洪曉純(20050300)。到呂宋島卡加煙河流域考古。亞太研究論壇,27,39-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宋文薰(1961)。台灣的考古遺址。台灣文獻,12(3),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鹿野忠雄(1930)。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いて。人類學雜誌,45(7),273-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光直(19920600)。臺灣考古何處去?。田野考古,3(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鹿野忠雄(1930)。臺灣東海岸巨石文化遺跡に就いて。人類學雜誌,45(9),362-3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光直(1989)。新石器時代的台灣海峽。考古,198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光直(1987)。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起源問題。南方民族考古,1987(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Iizuka, Yoshiyuki、Hung, Hsian-chun(2005)。Archaeomineralogy of Taiwan Nephrite: Sourcing Study of Nephrite Artifacts from the Philippines。南島研究學報,1(1),35-82。new window  new window
17.國分直一(1941)。臺灣南部に於ける先史遺跡とその遺物。南方民族,6(3),45-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光周(19841000)。墾丁國家公園所見的先陶文化及其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4,7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綿吉(1990)。閩江下游早期幾何印紋陶遺存。東南文化,1990(3),9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屈慧麗(20120600)。梳理的文明--再看西大墩遺址牛罵頭文化特色。田野考古,15(2),17-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洪曉純、楊淑玲、阮金容、飯塚義之、Bellwood, Peter(20120200)。海外出土的臺灣玉及其卑南文化要素。田野考古,15(1),19-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後藤雅彥、邱鴻霖(20080600)。從沖繩考古學的現狀看與臺灣考古學的接點。考古人類學刊,68,137-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高宮廣衞、宋文薰、劉益昌(1998)。臺灣中部南投縣における先史遺跡の調查。南島文化,20,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高宮廣衞、宋文薰、連照美(2001)。澎湖群島の考古調查。南島文化,23,93-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國分直一(1940)。南部臺灣に於ける橄穩石玄武岩を用ひたる石器の分布に就いて。臺灣地學記事,11(3/4),111-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國分直一(1943)。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及び黑陶文化。南方,5(6),40-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鹿野忠雄(1937)。臺灣原住民族の人口密度分布並に高度分布に關する調查。地理學評論,14(8/9),649-7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趙金勇、劉益昌、鍾國風(20131000)。花岡山遺址上層類型芻議。田野考古,16(2),53-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顏廷伃(20130100)。高雄市路竹區新園遺址考古試掘結果暨相關研究問題。田野考古,16(1),85-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Carson, Mike T.、Hung, Hsiao-Chun、Summerhayes, Glenn、Bellwood, Peter(2013)。The Pottery Trail From Southeast Asia to Remote Oceania。The Journal of Island and Coastal Archaeology,8(1),17-36。  new window
31.Chang, Kwang-chih(1977)。A New Prehistoric Ceramic Style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Area of China。Asian Perspectives,20(2),179-182。  new window
32.Hung, Hsiao-Chun、lizuka, Yoshiyuki、Bellwood, Peter、Nguyen, Kim Dung、Beilina, Berenice、Silapanth, Praon、Dizon, Eusebio、Santiago, Rey、Datan, Ipoi、Manton, Jonathan H.(2007)。Ancient Jades Map 3000 Years of Prehistoric Exchange in Southeast Asi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4,19745-19750。  new window
33.Hung, Hsiao-Chun、Carson(2013)。Ancient Jades Map 3000 Years of Prehistoric Exchange in Southeast Asi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4,19745-19750。  new window
34.Liou, Ying-San(2003)。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aic Jade Artifacts from Eastern Taiwa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Raw Materials Source Provenance。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3(2),119-142。  new window
35.Tsang, Cheng-hwa(2002)。Maritime adaptations in prehistoric 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blem of Austronesian expansion。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3(1/2),15-45。  new window
36.李坤修(20020700)。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臺東文獻,7(復刊),4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葉美珍(19971100)。臺東的史前文化。臺東文獻,2(復刊),1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瑪玲(20041200)。Saqacengalj聚落模式與形貌:一個舊社的考古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3,50-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文山、宋時驊、吳樂群、徐澔德、楊小青(20040600)。末次冰期以來臺灣海岸平原區的海岸線變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2,40-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宋文薰(1965)。臺灣西部史前文化的年代。臺灣文獻,16(4),144-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宋文薰、張光直(19641100)。圓山文化的年代。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3/24,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臧振華(20010100)。從「Polynesian Origins:Insights from the Y Chromosome」一文談南島民族的起源和擴散問題。語言暨語言學,2(1),253-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士強(19740900)。臺南縣歸仁鄉八甲村遺址調查。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5/36,62-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劉益昌(20061200)。臺灣考古學與原住民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6,70-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宋文薰、連照美(19750600)。臺灣西海岸中部地區的文化層序。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7/38,85-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盛清沂(19620900)。臺灣省北海岸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3(3),60-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盛清沂(1963)。宜蘭平原邊緣史前遺址調査報告。臺灣文獻,14(1),92-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益昌(2000)。圓山文化年代檢討--兼論台北盆地史前文化的變遷。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承辦 。台北。7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2001)。台灣北部新辨認的訊塘埔文化。珠江三角洲與台灣地區考古--近年來的新發現和新評估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東南亞考古研究室(主辦) (會議日期: 2001年6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益昌(2000)。東部地區史前文化層序之檢討。台東縣後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台東:台東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屈慧麗、何傳坤、趙啟明(2010)。臺中市西墩里公兼兒六考古的新發現。2009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會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10.03.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屈慧麗、楊小青、科博館考古團隊(2011)。梳理的文明--再看西墩里的牛罵頭文化特色。2010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2010.05.28-30)。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范雪春(2013)。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八仙洞國定遺址保護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東縣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13年3月28-31日)。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玉美(2012)。南島語族的擴散:蘭嶼觀點。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主辦 (會議日期: 2012.6.20-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臧振華(2014)。臺灣水下考古新發現與相關問題。明代海洋貿易、航海術和水下考古研究新進展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海事博物館主辦 (會議日期: 2014.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1996)。芝山岩遺址1995-1996年的新發現。臺灣考古百年紀念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6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益昌(2011)。臺灣史前玉器研究的回顧與前瞻。2011臺灣花東地區玉石藝術季--兩岸原住民玉石文化學術研討會,花蓮縣兩岸少數民族玉石文化促進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11.1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益昌(2012)。東臺灣海域人群互動與交流--以玉器為中心。《臺灣與亞洲:與福建文化的交流為中心》國際研討會會議,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12/12/14-1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益昌(2013)。遺址保存的意義從臺灣遺址的保存狀態談起。第五屆海峽兩岸有形文化遺產論壇-考古與遺產地管理,文化部指導,文化資產局主辦,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承辦 (會議日期: 2013.1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益昌(2012)。臺灣考古遺址保存的歷程與困境。第四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文化遺產的法制與管理,文化部指導,文化資產局主辦,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承辦 (會議日期: 2012.6.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益昌(2014)。從史前文化談原住民聚落分布與文化構成。2014年臺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當代面貌的探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主辦 。臺北。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益昌(2014)。營埔文化研究的再思考。宋文薰教授九秩華誕慶祝學術論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14.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益昌、郭素秋(2005)。金門富國墩遺存在亞洲大陸東南沿海的地位及其意義。中國東南沿海島嶼考古學研討會,連江縣政府文化局、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共同舉辦 (會議日期: 2005.10.29-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益昌、郭素秋、簡史朗(2004)。九二一震災後Lalu遺址發掘及其意義。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405-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瑩三、羅清華、劉益昌(2004)。臺灣北部地區史前遺址玉器材料來源初探。中國地質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地球科學聯合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04.5.17-20)。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坤修(2005)。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台東縣: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趙金勇(2010)。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花岡山遺址搶救發掘報告第三冊:金屬器時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益昌、邱水金、戴瑞春、王美玉、李貞瑩(2001)。宜蘭縣大竹圍遺址受北宜高速公路頭城交流道匝道影響部分發掘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屈慧麗(2010)。臺中市西屯區12期重劃區西墩里公兼兒六基地遺物內涵調查工作執行計畫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益昌、許清保、顏廷伃、王心怡、吳佩秦、許怡婷(2008)。臺南縣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計畫(第一期--溪北地區)結案報告。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3)。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台北: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文薰、尹建中、黃士強、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2)。臺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益昌、郭素秋、戴瑞春、簡史朗、邱水金(1999)。水蛙窟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吳佰祿(1994)。雪霸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研究(一):大安溪上游部分。東勢: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益昌、吳佰祿(1995)。雪霸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研究(二):大安溪後龍溪上游部分。東勢: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益昌(1999)。七家灣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益昌、顏廷伃(2000)。台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士強、劉益昌、楊鳳屏(19991231)。圓山遺址史蹟公園範圍區考古發掘研究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維鈞(1999)。金門島史前遺址調查研究。南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益昌(1997)。台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臧振華、劉益昌(2001)。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郭素秋(2013)。掃叭遺址與公埔遺址範圍及內涵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益昌、鍾亦興、顏廷伃(2008)。東西向快速公路八里新店線八里五股段工程影響訊塘埔遺址緊急考古發掘與資料整理分析計畫。臺北: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光周(1985)。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屏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連照美、宋文薰(1986)。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報告第三卷:遺址堆積層次及文化層出土遺物之分析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益昌(2012)。花蓮縣縣定遺址:萬榮.平林遺址內涵及範圍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宋文薰、連照美(1984)。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計畫第一卷:遺址發掘與陪葬品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正宜、邱水金、戴瑞春、鍾亦興、張益生、邵美華、宋昱潔、莊詩盈、劉鵠雄、蔡佳輔、戴志家、吳凱鈴、楊月萍、張筱眉、謝幸蓁、王心怡、鍾曉琪、詹茹芳、王怡智、劉益助、翁佩琪、何嘉玲、郭欣宜、李冠嫺、葉沛明(2012)。大龍峒遺址搶救發掘及施工監看計畫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匡悌、周必雄、邱鴻霖、潘怡仲(2000)。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五期研究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坤修、張振岳(2006)。臺東縣、原住民舊社及遺址普查計畫第一期計畫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玉茹、劉益昌(2003)。疑似舊麻豆港水堀頭遺址探勘暨歷史調查研究計畫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淑芬(2001)。附錄三:大竹圍遺址孢粉分析研究。宜蘭:宜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連照美(2007)。臺灣新石器時代墾丁寮遺址墓葬研究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連照美、宋文薰(1991)。臺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畫第一年度工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翁佳音、劉益昌、黃文博、許清保(2010)。台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之先期規劃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仲玉(1997)。金門島考古遺址調查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仲玉、邱鴻霖、游桂香、尹意智、林芳儀(2013)。馬祖亮島島尾遺址群發掘及「亮島人」修復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仲玉、劉益昌、藍敏菁(2002)。臺閩地區考古遺址:金門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有貝(2002)。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始末簡報。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臧振華(2000)。呂宋島考古與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問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臧振華(2004)。臺南科工業園區道爺遺址未劃入保存區部分搶救考古計畫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1988)。臺灣早期漢人及平埔族聚落的考古學研究計劃第一年研究進度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臧振華、張光仁(1996)。曾文溪上游流域史前文化遺址遺物整理及嘉義縣阿里山鄉Yingiana遺址試掘簡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臧振華、陳文山、李匡悌、曾于宣、劉崇宇(2013)。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調查研究計畫(第三年)子計畫--「第三年八仙洞考古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4)。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南縣市、高雄縣市、屏東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5)。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5)。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中縣、臺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臧振華、葉美珍(2000)。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四期研究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劉益昌(2009)。桃園縣復興鄉考古遺址調查與初步研究計畫報告書。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劉益昌、林美智、伍姜燕(2009)。苗栗縣考古遺址補查計畫成果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劉益昌、吳佰祿、鄭安晞、陳秋香、許懿(2000)。臺灣原住民舊社遺址調查研究。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劉益昌、郭素秋、林淑芬、林美智(2006)。臺北植物園及南海學園地下遺址之考古探勘專業分析評估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臺北縣市、基隆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劉益昌、許清保、吳建昇、郭俊欽(2011)。臺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規劃研究期中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益昌、陳仲玉、郭素秋、吳美珍、張彥祥、林三吉、鄭安晞、簡史朗(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南投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益昌、陳俊男、曾宏民、李佳瑜(2007)。臺中縣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研究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劉益昌、陳俊男、鍾國風、宋文增、鄭德端(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花蓮縣、宜蘭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劉益昌、陳俊男、顏廷伃(2002)。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暨範圍研究--臺東平原以南與蘭嶼地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益昌、曾宏民、李佳瑜、陳俊男(2007)。臺中縣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遺址登錄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劉益昌、曾振名、高業榮(1994)。國道南橫公路路線研選文化遺址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劉益昌、劉瑩三、顏廷伃、鍾國風(2005)。麻豆古港及水港頭史蹟文化園區專案--舊麻豆港水堀頭遺址探勘計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劉益昌、劉瑩三、顏廷伃、鍾國風(2008)。麻豆水堀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劉益昌、顏廷伃、林美智、陳卉婷(2007)。雲林縣考古遺址普查計畫遺址成果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劉益昌、顏廷伃、顏姣晏、蕭清松、許怡婷(2011)。東西向快速公路北門玉井線西寮遺址搶救發掘工作成果報告書--第一部分 發掘總述‧第一冊 序說、地層與遺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劉瑩三(2005)。臺灣與鄰近地區閃玉礦及古玉器之地球化學特徵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厲以壯、顏廷伃(2012)。新建野生動植物復育及急救園區基地內遺址調查評估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黃士強、劉益昌、楊鳳屏(1999)。臺北兒童主題公園圓山遺址考古調查研究計畫。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曉純(2008)。Migrat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Southern Coastal China, Taiwan and the Northern Philippines, 3000 BC to AD 100: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Austronesian-speaking Populations(博士論文)。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new window
2.盧柔君(2012)。台灣東海岸與琉球列島之史前文化比較暨相關問題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曉純(2000)。臺灣、華南和菲律賓之石錛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素秋(2007)。彩文土器から見る台湾と福建.浙江南部の先史文化(博士論文)。東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有貝(1999)。中国東南地方における新石器時代の地域関係と文化接觸(博士論文)。日本九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Tsang, Cheng-hwa(1986)。The colonization of the P'eng-hu Islands: 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regional-local interaction(博士論文)。Harvard University,Boston。  new window
圖書
1.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1935)。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類學研究室調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婉窈(2007)。図説台湾の歴史。東京:平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連照美、宋文薰(2006)。卑南遺址發掘1986-198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益昌(2012)。臺灣原住民族與考古遺址關係調查:濁水沖積扇區域史前文化與人群關係之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臧振華(1992)。Archaeology of the Peng-Hu Islands。Taip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6.劉益昌(1999)。存在的未知:臺中地區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春明(1999)。中國東南土著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觀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周婉窈(1997)。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台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振名(1991)。台東縣魯凱、排灣族舊社遺址勘查報告。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Chang, Kwang-chih(1986)。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2005)。淇武蘭遺址出土陶罐圖錄。宜蘭: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毓中、陳柏蓉(2008)。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鹿野忠雄、宋文薰(1955)。台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傳坤、洪玲玉(2004)。阿里山民族考古學研究計畫報告。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2008)。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1: 基礎資料篇.坑穴與木柱群篇。宜蘭:宜蘭縣立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婉窈(2009)。臺灣歷史圖說。臺北市: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坤修、葉美珍、陳建年、施添福(2001)。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麗芳(2008)。海洋臺灣新視界--台法合作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及人才培訓成果專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肖一亭(2009)。南海北岸史前漁業文化。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焦天龍、范雪春(2010)。福建與南島語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光直(1986)。考古學專題六請。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仲玉(2013)。亮島人DNA研究。南竿:連江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2005)。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2:墓葬篇。宜蘭:宜蘭縣立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维鈞(2004)。金門縣金龜山遺址考古發掘報告。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维鈞(2006)。金門縣金龜山貝塚遺址考古發掘。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鹿野忠雄(1946)。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東京:矢島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2006)。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掘專輯。新營: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克竑、何傳坤、洪玲玉(2012)。嘉義縣阿里山鄉考古遺址調查與試掘。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益昌(20040000)。臺灣全志. 卷三.住民志‧考古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Bellwood, Peter(1978)。Man's Conquest of the Pacific--The Pre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And Oceania。Auckland:Collins。  new window
31.Bellwood, Peter(1999)。5000 Years of Austrone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East Coast Taiwan to Easter Island, Festival of Austronesia Cultures in Taitung。  new window
32.曹永和(19790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鹿野忠雄(1952)。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東京:矢島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光直(1995)。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益昌、劉得京、林俊全(1993)。史前文化。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宋文薰、連照美(2004)。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遺址狀況、堆積層次及生活層出土遺物分析。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連照美(20080000)。臺灣新石器時代卑南墓葬層位之分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壬癸(20110000)。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宗仁(20050000)。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劉益昌(20020000)。臺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Chang, Kwang-chih、Lin, Chao-chi、Stuiver, Minze、Tu, Hsin-yuan、Tsukada, Matsuo、Pearson, Richard、Hsu, Tse-min(1969)。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趙金勇,陳仲玉,鍾亦興(2014)。仁愛鄉Tabuluk石器作坊遺址的製造模式分析與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張光直(19880914)。臺灣考古學者該與福建和東南亞交流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益昌(1995)。臺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之探討。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1991)。試論鳳鼻頭文化的性質與卑南文化的年代。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翁佳音(1999)。近代初期北部臺灣的商業與原住民。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益昌(1998)。再談臺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佈。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光直(1977)。濁水溪大肚溪流域考古--「濁大計畫」第一期考古工作總結。臺灣省濁水溪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益昌(2002)。臺灣史前文化層序研究的省思。石璋如院士百歲祝壽論文集--考古•歷史•文化。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金關丈夫(1943)。台灣先史時代に於げろ北方文化の影響。台灣文化論叢。台北:清水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益昌(20130000)。大馬璘文化的研究及其相關問題。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宋文薰、陳奇祿(1980)。由考古學看臺灣。中國的臺灣。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綿吉(1999)。關於曇石山文化界定的重新思考。冶城歷史與福州城市考古。福州: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洪曉純(2013)。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太平洋由考古學新證據看南島語族史前史。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素秋(2013)。繩文時代に並行する臺灣の繩蓆文土器とその文化樣相について。講座日本の考古學3繩文時代。東京:青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焦天龍(20130000)。東南沿海史前經濟考古的再思考。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國分直一(1943)。有肩石斧,有段石锛及び黑陶文化。臺灣文化論叢。臺北:清水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仲玉(1998)。臺灣玉器工業。東亞玉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仲玉(1999)。福建金門金龜山與浦邊史前遺址。東南考古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臧振華(2006)。臺灣南科大坌坑文化遺址的新發現檢討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問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臧振華(2007)。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aiwan and Northern Luzon: Implications for 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From Southeast Asia to the Pacific: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ustronesian Expansion and the Lapita Cultural Complex。Taipei: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19.臧振華(20130000)。再思大坌坑文化圈與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問題。東亞考古學的再思 : 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益昌(1996)。新竹市志土地志第五篇史前遺址篇。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益昌(20030000)。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史前與古典文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益昌(2010)。台灣出土的早期玉器及相關問題。東南考古研究。廈門:廈門大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Tsang, Cheng-hwa(2007)。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aiwa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From Southeast Asia to the Pacific: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ustronesian Expansion and the Lapita Cultural Complex。Taipei: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24.劉益昌(2006)。「臺灣玉器製造技術」與研究方法的初步檢討。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連照美(1998)。臺灣卑南玉器研究。東亞玉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益昌(2007)。初期南島語族在臺灣島內的遷移活動:聚落模式以及可能的遷徙動力。東南亞到太平洋:從考古學證據看南島語族擴散與Lapita文化之間的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專題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公務(1998)。福建境內史前文化區系類型初論。跋涉集: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七五屆畢業生論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