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花岡山考古遺址-
作者:劉益昌趙金勇
書刊名:臺灣考古發掘報告精選(2006~2016);陳光祖 (主編)
頁次:53-176
出版日期:2018
出版項: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題關鍵詞:花岡山考古遺址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宮本延人(1931)。花蓮港花岡山の遺跡。南方土俗,1(1),6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金勇(20040600)。下田組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兼論東海岸麒麟文化。田野考古,8(1/2),45-93+(94)1-(9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Yamaguchi, M.、Ota, Y.(2004)。Tectonic interpretations of Holocene marine terraces, east coast of Coastal Range, Taiwan。Quaternary International,115/116,71-81。  new window
4.葉美珍(20000100)。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43,67-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金勇、劉益昌、鍾國風(20131000)。花岡山遺址上層類型芻議。田野考古,16(2),53-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小青、李坤修、陳文山(20121200)。岩象分析方法於考古研究之應用:以臺東縣舊香蘭遺址砂岩質石器及陶片為例。南島研究學報,3(2),7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振岳(19990300)。富里鄉境內的史前遺址初探。臺灣文獻,50(1),287-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立花昭(2002)。美濃のモダニズム 加藤土師萌と精炻器の歴史。近代国際陶磁研究会通信,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匡悌(20031200)。Ceramic Remains from Kueishan and Discussions Relat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osan Aborigines in Southern Taiwan。Collection and Research,16,79-90。  new window
10.Ratzel, Friedrich(1894)。Drawing of digging stick and stone weights。Völkerkunde,1。  new window
11.Thoms, Alston(2008)。The fire stones carry: Ethnographic records and archaeological expectations for hot-rock cookery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27,443-460。  new window
12.李坤修(20020700)。卑南遺址的新發現及新問題。臺東文獻,7(復刊),4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美珍(19940600)。臺東縣卑南鄉初鹿遺址發現及地表調查報告--有關初鹿遺址出土龜山文化陶器之初步探討。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3,75-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石璋如、宋文薰(19531100)。臺灣紅毛港等十一遺址初步調查簡報。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10-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奇祿(19591100)。猫公阿美族的製陶、石煑和竹煑。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3/14,125-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益昌(2000)。東部地區史前文化層序之檢討。台東縣後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台東:台東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坤修(2010)。舊香蘭遺址出土的三突脊玉耳飾及其相關問題探討。2009南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41-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金勇(1996)。遺址形成問題初探--以長光遺址為例。臺灣考古百年紀念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39-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坤修(2005)。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台東縣: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光周、鄭永勝、凌平彰、陳維鈞、韓旭東、陳有貝(1985)。墾丁國家公園考古調查報告。屏東縣: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文薰、尹建中、黃士強、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2)。臺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文山、游能悌、楊小青(2012)。重要活動斷層構造特性調查研究計畫--活動斷層特性分析與評估 (計畫編號:101-5226904000-03-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有貝(2009)。花蓮縣嶺頂、大坑遺址調查研究計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益昌(2007)。花蓮縣花岡山遺址考古緊急評估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益昌、趙金勇(2010)。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益昌、、趙金勇(2014)。花崗國中校舍新建工程遺址搶救發掘計畫(第二期)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劉瑩三(2012)。花蓮縣縣定遺址一萬榮‧平林遺址內涵及範圍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英海、郭素秋(2013)。花蓮縣縣定遺址--掃叭遺址與公埔遺址範圍及內涵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社團法人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鍾令和、石同生、劉彥求、許文靈、謝中敏、吳文綜(2004)。活動斷層調查報告--米崙斷層。臺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坤修、葉美珍、黃俊彬(2007)。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第二期計畫期末報告。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靜婷(2012)。花蓮美崙台地全新世的地形演育(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有貝(1991)。花蓮縣花蓮溪口至秀姑巒溪口附近海岸遺址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連照美(1998)。人類學玻璃版影像選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明珂(20060000)。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源、楊昭男、陳文山(1991)。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花蓮。臺北市: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朝棨、林熊祥、李騰嶽(1957)。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益昌、鍾國風(2015)。花蓮縣上美崙II遺址。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anning, E. B.(2000)。The Archaeologist's Laboratory: The Analysis of Archaeological Data。New 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new window
7.李亦園(1962)。馬太鞍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鹿野忠雄、宋文薰(1955)。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美珍(2001)。花崗山文化之研究。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益昌(1990)。臺灣東部地區史前文化的新資料及其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益昌(20030000)。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史前與古典文明。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2006)。史前歷史。續修花蓮縣志歷史篇。花蓮:花蓮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長佐古眞也(2007)。続近代・現代の中形碗に飯碗を探る。考古学が語る日本の近現代。東京都:同成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浅川範之(2007)。「飯茶碗」の考古學。近世•近現代考古学入門--「新しい時代の考古学」の方法と実践。東京都:慶応義塾大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桜井準也(2005)。シンポジウムの主旨。近現代考古学の射程:今なぜ近現代を語るのか。東京:六一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