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
作者:黃昱章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十二編;第36冊/林慶彰主編
ISBN:9789862546765
主題關鍵詞:道德經注釋研究考訂宋代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江淑君(20030300)。宋代老子學的一個側面--以《易傳》詮解《老子》的觀點。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4,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固盛(2003)。論宋代老學發展的特點。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9(5),112-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牟宗三、盧雪崑(20031100)。老子《道德經》講演錄。鵝湖,29(5)=341,9-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俊輝(19990100)。老子的「道」與聖人政治。哲學與文化,26(1)=296,15-23+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儀鳳(19980200)。「老子」王弼注、河上公注、嚴遵「道德指歸」三家注本比較。孔孟月刊,36(6)=426,16-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天石(19790500)。歷代老子注本簡述。道教文化,2(4),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固盛(2001)。北宋儒家學派的《老子》詮釋與儒家精神。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75-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尹志華(2004)。試析北宋《老子》注家對「無為」的詮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忠道(19971000)。先秦儒道的聖人論試析。宗教哲學,3(4)=12,10-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潘德榮(2002)。詮釋的創造性與創造的詮釋學。中國哲學史,2002(3),118-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莊萬壽(19910600)。道家流變史論。師大學報,36,159-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牟宗三、盧雪崑(20070300)。《原始的型範》第二部份《周易》大義--「先秦哲學」演講錄。鵝湖,32(9)=38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董恩林(2004)。論唐代老學的理論特色。哲學研究,2004(1),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正治(19961200)。老子「超禮歸道」型的禮樂思索。鵝湖,22(6)=258,18-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江淑君(20071000)。《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義理宗趣及其詮註取向析論。輔仁國文學報,25,141-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江淑君(20050300)。宋代老子學的一個詮釋觀點--以《論語》、《孟子》解讀《老子》的面向。中國學術年刊,27(春),19-45+2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蕭璠(19930300)。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1),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江淑君(20070600)。王安石學派「引《莊》解《老》」探析。政大中文學報,7,53-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慶萱(20040900)。「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析議。中國學術年刊,26,1-8+2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昌明(20021000)。先秦儒道「感官」觀念探析。成大中文學報,10,97-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江淑君(20020500)。王雱《老子注》「性論」發微--兼論「援儒入《老》」之詮解向度。東吳中文學報,8,125-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笑敢(19970300)。老子之自然與無為--古典意含與現代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0,25-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邦雄(20060600)。《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14,15-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尹志華(2005)。試論北宋老學中的「無為」與「有為」之辨。社會科學研究,2005(3),7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固盛(2000)。論宋元老學中的儒道合流思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蕭百芳(1991)。宋徽宗崇道神話的探討。道教學探索,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蕭百芳(1990)。從道藏資料探索宋徽宗崇道的目的。道教學探索,3,130-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文起(19820600)。由明道與法道論老子之無為自然思想。中國學術年刊,4,7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陸建華(20041100)。老子仁學略論。孔孟月刊,43(3)=507,4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丁原植(19910200)。老子思想中「聖人」觀念的提出。哲學與文化,18(2/3)=201/202,209-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鼓應(20050500)。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學報,62,89-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固盛(2000)。《老子》哲學思想解釋的三次突破。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7,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鄭燦山(19991200)。漢唐「道德經」註疏輯佚。國家圖書館館刊,88(2),145-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夏長樸(19940600)。堯舜其猶病諸--論孔孟的聖人論。臺大中文學報,6,59-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杜保瑞(20011100)。儒道互補價值觀念的方法論探究。哲學與文化,28(11)=330,997-1011+1077-10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宣侚(2001)。《醇言》與《道德經》的儒家解讀。中國哲學史,20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安樂哲(1986)。孔子思想中「聖人」概念淺釋。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禹鴻(2005)。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嘉琳(2002)。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夏春梅(1992)。道德經舊註初探(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僑宗(2001)。明太祖御製道德真經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樊鳳玉(1999)。宋儒解老異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柏園(1990)。中庸形上思想。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憨山大師(1996)。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則芬(1991)。宋遼金元歷史論文集。臺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弼(1965)。老子道德經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高專誠(2003)。御註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嚴靈峯(1979)。老子宋注叢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柳存仁(1999)。道家與道術--和風堂文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成海(1971)。老子河上公注斛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富祥(2006)。宋代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任繼愈(2005)。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仁群(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宋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鄧潭洲(1991)。韓愈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老子、河上公(1965)。老子道德經。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公偉(1999)。道家哲學系統探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敘倫(1970)。莊子義證。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嚴靈峰(1971)。老子達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脫脫(1978)。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嚴靈峰(1979)。老子崇寧五注。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彭耜(1977)。道德真經集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金中樞(1989)。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宋徽宗(1977)。老子西昇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吳曾(1966)。能改齋漫錄。臺北:藝文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吳光(1994)。儒道論述。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韶軍(1997)。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御批點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鼓應(1999)。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蕭天石(1978)。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趙汝愚(1983)。宋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賀榮一(1988)。老子之道治主義。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弼、韓康伯(1999)。周易王韓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邦雄(2004)。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胡道靜(2006)。十家論老。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仲良(1967)。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國符(1975)。道藏源流考。台北:古亭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傅偉勳(1993)。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高柏園(2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魏元珪(1997)。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姚瀛艇(1999)。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朱謙之(1985)。老子校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方東美(1993)。原始儒家與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丁原植(1998)。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嚴靈峰(1987)。無求備齋學術新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楊祖漢(2002)。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尹志華(2004)。北宋《 老子》 注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莊周、錢穆(1993)。莊子纂箋。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荀況、王先謙、沈嘯寰、王星賢(1997)。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郭慶藩、王孝魚(1997)。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宋綬、宋敏求、司義祖(1962)。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許慎、段玉裁、魯實先(1994)。說文解字注。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吳怡(1993)。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牟宗三(2004)。周易哲學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淮(1998)。老子探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唐玄宗(1977)。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證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老子、張松如(1993)。老子說解。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王明(1984)。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朱熹(2002)。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莊子、王叔岷(1999)。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潘德榮(2002)。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呂錫琛(1991)。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鍾泰(2002)。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牟宗三(2003)。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陳鼓應(20030000)。道家易學建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大齊(1989)。荀子學說。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劉福增(19990000)。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高齡芬(1992)。王弼老學之研究。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董恩林(2002)。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錫勇(2003)。老子校正。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晁公武(1983)。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牟宗三(1998)。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徐復觀(199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劉笑敢(2006)。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唐玄宗(1977)。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宋徽宗(1977)。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宋徽宗(1977)。沖虛至德真經義解。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章安(1977)。宋徽宗道德真經解義。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江澂(1977)。道德真經疏義。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王先謙、沈嘯寰(1999)。莊子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王重民(1998)。老子考。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江恆源(1927)。中國先哲人性論。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黃啟江(1994)。北宋佛教史論稿。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葉廷幹(1979)。老子道德經串珠。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朱越利(1996)。道藏分類解題。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陳壽昌(1972)。南華真經正義。新天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王文亮(1993)。中國聖人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陳少峰(2001)。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黃釗(1991)。道家思想史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1997)。中國老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劉固盛(2001)。宋元老學研究。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柳存仁(1991)。和風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劉笑敢(1997)。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陳鼓應、白奚(2001)。老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顏國明(2006)。易傳與儒道關係論衡。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卿希泰(1996)。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陳鼓應(2006)。老莊新論。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劉寶楠、高流水(1998)。論語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任繼愈(1991)。中國道教史。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高亨(1996)。老子正詁。台北:開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盧國龍(1995)。北宋儒學三派的《老子》三注。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永儁(2000)。老子的人性論初探。中國人性論。臺北市: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笑敢(2003)。經典詮釋與體系建構:中國哲學詮釋傳統的成熟與特點芻議。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喜瑪拉雅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笑敢(2004)。《老子》二十三章散論。中國哲學與易學--朱伯崑先生八十壽慶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安梧(2003)。關於古代經典詮釋的一個問題:對《易經》〈繫辭傳〉「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的一個理解。經學論叢。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樹人(1994)。超越的思想理論之建構--論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傑出貢獻。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樹人(1992)。超越的思想理論之建構--論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傑出貢獻。道家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啟屏(2002)。古代中國「語言觀」的一個側面:以《易.繫辭》論「象」為研究基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大寧(2002)。言與意的辯證:先秦、漢魏《易經》詮釋的幾種類型。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