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左傳》與春秋銅器上所見方國名比較研究
作者:金允子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許錟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春秋左傳青銅器方國地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西周、春秋時期的國家,剛從氏族部落演化出來,還帶有濃厚的氏族部落性。滅商以後,周由小國變成統領以大河流域為主的各地氏族部落的大國。周滅商後,為了鎮服東方,封出許多氏族長帶領氏族成員到東方各地去建立國家,因此,新的城邦不斷建立。
春秋時代,是城邦國家向領土國的過渡,只要內政獨立,小小的城邑,文獻也稱之為「國」。有些國名雖見於文獻上,但位置未定,比如曾、申等國是。青銅器大量出土以後,又新出現了一些文獻未記載的國名。本論文的目地,在比較文獻和地下出土的實物。地下實物出土於本國或附近的古城遺址、墓葬,據此可以確定該國所在,有些有銘文記事可補文獻記載之缺。銅器的研究,必須牽涉到歷史,尤其是確定該國的地域,落實在今天的實地,也就是說,利用考古與歷史地理的資料,以解決各出土銅器的諸國歷史、地理、斷代與定位等問題,而另一方面利用銅器研究以闡述古代國家的歷史地理,這就是本論文之撰寫目的和希望。
第二節 取才範圍與方國摘名方式
本論文的文獻資料,主要是《春秋左傳》,有時也參考《國語》、《尚書》、《逸周書》、《史記》等書。青銅器方面,以《殷周金文集成》為主,再參考近期新出的考古報告。銅器的時代,為了與文獻上的對比,春秋時期以方國為主。本論文所採用的材料,限於有銘文的,並且銘文中標明國名的或與國名有關的銅器。凡此銅器,以考古發掘品為主,並包括己見於著錄的傳世品。
本論文據銅器銘文,其方國摘名的方式有下列三種:
(一) 稱爵位
1﹑稱王:非天子的稱王之例。如〈楚王鐘〉、〈呂王鬲〉、〈王方鼎蓋〉
2﹑稱侯、伯、子、男之例。如〈彔伯簋〉、〈曾伯文簋〉、〈許子鐘〉
3﹑稱君、邦君之例。如〈樊君鬲〉、〈黃君簠〉
(二) 婦名稱國
在先秦文獻和周代銅器銘文中,婦女的名字往往帶有當時的國名,如徐嬴、鄧曼、向姜、鄫季姬、蔡姬等。稱呼的第一個字是國名,第二或第三字是該婦人之姓。周代金文中婦名「稱國」是有規律的,稱生國還是夫國當據不同情況而定。
(三) 稱某人
《春秋》一書記各國交往常常只書某國人,不書人名,如齊人、晉人之類,歸納為如下三種情況:
1﹑指諸侯;2﹑指卿大夫;3﹑指小國之君或大夫
第二章 並見於《左傳》與春秋銅器的方國名
本章結合地下出土遺物與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的結果,並見於《左傳》與春秋銅器的方國名,計有邢、申、江、呂、吳、邢、杞、沈、芮、邾、紀、胡、邿、晉、秦、徐、息、荀、陳、鄀、許、黃、莒、曹、宿、梁、越、絞、楚、楊、虞、蔡、鄭、虢、魯、滕、鄧、樊、蔣、麇、應、薛、鑄、燕等國,按照方國名的筆劃,一一分述於本章。
第三章 只見於《左傳》的方國名
《左傳》方國中,不見於春秋銅器上的方國名,有六、巴、介、北徵、北戎、州、州來、向、牟、夷、宗、茅戎、肥、茅、弦、於餘邱、留吁、柏、英、胙、姜戎、封父、唐、耿、徐吾、原、根牟、桐、巢、密、崇、祭、萊、郯、康、鄋瞞、偪、聃、無終、項、須句、葛、鄅、舒、舒庸、舒鳩、舒蓼、焦、貳、軫、極、道、遂、頓、鼓、溫、賈、滑、蓼、管、穀、黎氏、廧咎如、潞、厲(賴)、冀、盧戎、霍、鄶、鍾吾、檀、鍾離、闕鞏、顓臾、羅、譚、酆、夔、權、鬷川、驪戎,分述於本章。
第四章 只見於春秋銅器的方國名
、郙、、、復、曾、、尋、番、、()、、鐘、囂等14國,只見於春秋銅器上,而文獻未見,分述於本章。
第五章 存疑的方國名
有一些銅器銘文中有似國名或似地名或似謚之稱,因銘文過於簡單,找不到文獻上任何線索,有的不明其出土地,只見得到其銘之拓本,以目前的資料來看,很難確定是不是方國名,因此,只放在存疑的方國名之章,等待新的資料出現再解決,有尹、右、羊、、何、婁、高、浮、、卑、夢、虡、、、、、。
第六章 結論
綜合本文所考論,可得如下的結論:
1、對於各出土銅器的諸國歷史、地理等問題得到相當的了解
2、並見於《左傳》與春秋銅器的方國,得到四種不同的了解
並見於《左傳》與春秋銅器上的方國一章,是本論文的主幹部分,《左傳》中所見春秋時代方國名158國,其中並見於《左傳》與春秋銅器者有43國,可分為以下6類:
(1)文獻上的地望可得證明的方國
這類方國文獻上的地望與銅器出土地一致,或銘文內容可互相印證,計有申、小邾、邾、紀、晉、秦、楚、鄭、虢、吳、胡、莒、息、徐、曹、黃、陳、許、越、蔡、魯、滕、鄧、薛、應、燕等國。
(2)文獻上的地望不一,而能確定其地望的方國
此類方國歷代地志中出現不同的地望,而利用銅器出土地點,或根據銘文的內容可以判定其確實的地望,計有邢、呂、杞、邿、樊等國。
(3)文獻上的地望不分明,而獲得確實地望的方國有江、鄀等國。
(4)以出土地點不明的傳世器、媵器、戰利品等原因,與地望無法聯繫的方國,計有芮、梁、楊、荀、許、沈、絞、麇、蔣等國。
(5)文獻上有種說法,不能確定國姓而得澄清的方國,有鑄國。
(6)過去誤認為同一國器,而得澄清分別其銅器的方國,有虞國。
3、《左傳》所見方國名,未見於春秋銅器的說明
《左傳》中有些方國,規模較小國勢弱,因而成為大國之附庸之國,或為戎蠻夷狄之國,大多數沒發現該國銅器,但這不代表他們沒有銅器,可能還未被發現而已。
四、只見於春秋銅器,而《左傳》未見之方國,得到二種不同的了解:
只見於銅器上的方國,《左傳》上不見而只見於銅器上的方國者,計有、郙、、、復、曾、、尋、番、、、、鐘、囂14國,而可再分為兩類:
(1)文獻中有跡可尋的方國:
此類方國,雖然不見於《左傳》,但《說文》或歷代地志等其他文獻中可以找到其線索,而拫據其他文獻之該國的史跡、地望與銅器的出土地點、銘文內容,找出兩者之間的共通點,而可斷為與《左傳》裡的某方國同,有郙(偪陽)、曾(隨)等國。番國之例與郙、曾有別,《左傳、定公》六年中載「吳太子終纍敗楚舟師,獲番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記載,但《史記‧楚世家》與《史記‧吳太伯世家》中有有關「番」的記載,因此,拫據《史記》與番國銅器出土地點,可以肯定番國的地望。
(2)《左傳》中沒有線索的方國:
此類方國除了銅器本身之外,《左傳》中沒有找到任何線索的方國,計有、、、、尋、、復、、、鐘、囂等11國。
一些銅器銘文中,有似國名,或地名或謚號之稱,因銘文過於簡單,找不到文獻上任何線索,有的不明其出土地,只見得到銘文之拓本。以目前的資料來看,很難確定是不是方國名,只好等待新的資料出現再作解決者,計有尹、右、羊、、何、婁、高、浮、、卑、、夢、虡、、、、、等國。
書目
著作(依姓氏筆劃次序排列)
二畫 丁
丁山:《商周史料考證》(中華書局1988年)
三畫 于
于省吾:《商周金文遺錄》(中華書局1993年7月)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中華書局1998年)
于欽:《齊乘》(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249地理類)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中華書局1985年)
四畫 王、文、中
王夫之:《春秋稗疏》(嶽麓書社1993年)
王存:《元豐九域志》(華世出版社1986年)
王先謙撰、呂蘇生補釋:《鮮虞中山事表疆域圖說補釋》(上海古籍1993年)
王恢:《史記本紀地理圖考》(國立編譯館1990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附別集》(中華書局1959年第1版1994年第6次印刷)
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三秦出版社1990年7月)
王獻唐:《春秋邾分三國考三邾疆邑圖考》(齊魯書社1982年12月)
王獻唐:《山東古國考》(齊魯書社1983年)
文炳淳:《包山楚簡所見楚官制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199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標準地名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1999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洛陽中州路》(科學出版社1959年1月)
五畫 石、左、白
石泉:《古代荊楚地理新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8年)
石璋如等:《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
左言東編著:《先秦職官表》(商務印書館1994年)
白川靜:《金文通釋》(白鶴美術館誌,昭和37年─55年)
六畫 江、安
江永:《春秋地理考實》(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1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
安作璋主編:《山東通史》(先秦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七畫 李、何、沈、杜、呂、吳
李世源:《古徐國小史》(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95年)
李亞農:《西周與東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
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出版社1989年)
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12月)new window
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注》(皇清經解續編)
杜正勝:《周代城邦》(聯經出版社1985年3刷)new window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允晨文化出版社1992年)
杜預:《春秋釋例》(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呂不韋:《呂氏春秋》(學林出版社1995年)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中華書局1988年)
吳其昌:《金文世族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
吳鎮烽:《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1985年)
八畫 林、屈、范、房
林清源:《西周青銅勾兵銘文研究》
屈萬里、劉兆祐主編:《世本》(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范曄:《續漢書‧郡國志》(鼎文書局1996年)
房玄齡:《晉書‧地理志》(鼎文書局1976年)
九畫 段、洪、重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洪恩耕:《春秋晉系器考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重澤俊郎編,廣文編譯所譯:《左傳人名地名索引》(廣文書局1980年)
十畫 容、徐、馬、高、郭、班、袁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文史哲1985年)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1990年)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南天書局1991年)
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
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7年)
郭沫若:《金文叢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
班固:《漢書‧地理志》(鼎文書局1991年)
袁珂注:《山海經校注》(里仁書局1982年)
十一畫 陳、張、崔、國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95年)
陳槃:《不見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再版)new window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三版)new window
陳潮:《中國行政區劃沿革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00年)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
崔恒昇:《安徽出土金文訂補》(黃山書社1998年)
《國語》(里仁書局1981年)
十二畫 彭、程
彭適凡:《江西先秦考古》(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
程發軔:《春秋左氏傳地名圖考》(廣文書局1967年)new window
十三畫 楊、楚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華書書局1990年)
楊伯峻、徐提:《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95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甲文說》(大通書局1974年)
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一集》(荊楚書社1987年1月)
十四畫 葉
葉圭綬:《續山東考古錄》(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
十五畫 劉、鄭、蔡、潘
劉向集錄:《戰國策》(里仁書局1990年)
鄭樵:《通志》(世界書局)
蔡鴻江:《晉國文獻及銘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蔡鴻江:《晉系青銅器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潘英:《中國上古國名地名辭彙及索引》(明文書局1986年)
十六畫以上 錢、顧、羅、謝、酈
錢穆:《古史地理論叢》(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
錢穆:《史記地名考》(商務印書館2001年)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中華書局1993年)
羅泌:《路史》(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3冊)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謝鴻喜:《水經注山西資料輯釋》(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酈道元:《水經注》(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貳、論文
二畫 丁、卜
丁永芳:〈楚疆述略〉《江漢考古》1980年第1期
丁善科:〈衛國衰亡原因探析〉《殷都學刊》2000年第2期
卜慶華:〈邿國地望新探〉《江漢考古》2000年第2期
三畫 于
于豪亮:〈中山三器銘文考釋〉《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
于豪亮:〈論息國和樊國的銅器〉《江漢考古》1980年第2期
四畫 王、文、中、天、心、孔、尹
王一軍:〈「王」「彊王」即「絞王」再考〉《江漢論壇》1999年第9期
王人聰:〈楊姞壺銘釋讀與北趙63號墓主問題〉《文物》1996年第5期
王人聰:〈新獲滕大宰得匜考釋〉《文物》1998年第8期
王文清:〈句吳與中原王朝及諸侯國的關係〉《江海學刊》1988年第1期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歷史研究》1983年第3期new window
王克林:〈晉國探源〉《地名知識》1983年第5期
王光堯:〈從新出土之楊姞壺看楊國〉《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2期
王光鎬:〈黃陂魯台山西周遺存國屬初論〉《江漢考古》1983年第4期
王育成:〈從兩周金文探討婦名「稱國」規律〉《江漢考古》1982年1期
王和:〈《左傳》材料來源考〉《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2期
王重九:〈古韓原地理位置考辨─兼論《左傳》「秦始征河東」的問題所在〉《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4期
王恩田:〈陜西岐山新出薛器考釋〉《考古與文物》叢刊2號
王恩田:〈曲阜魯國故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2期
王恩田:〈東周齊國銅器的分期與年代〉《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王恩田:〈河南固始「句吳夫人墓」─兼論番國地理位罝及吳伐楚路線《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
王恩田:〈曲阜魯國故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2期
王恩田:〈從考古材料看楚滅杞國〉《江漢考古》1988年第2期
王恩田:〈上曾太子鼎的國別及其相關問題〉《江漢考古》1995年第2期
王軒:〈山東鄒縣七家峪村出土的西周銅器〉《考古》1965年第11期
王家祐:〈記四川彭縣竹瓦街出土的銅器〉《文物》1961年第11期
王恢:《史記本紀地理圖考》國立編譯館1990年
王貴民:〈從西周的甸服制度論仄、吳、虞的關係〉《文史》2001年第2期
王慎行:〈呂服余盤銘考釋及其相關問題〉《文物》1986年第4期
王雷生:〈由史密簋銘看姜姓萊、族的東遷〉《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6期
王暉:〈「虫伯」及其種族地望考─兼論有關鬼方的幾個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0年第2期
王暉:〈西周春秋吳都遷徙考〉《歷史研究》2000年第5期
王輝:〈徐銅器銘文零釋〉《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
王震中:〈試論我國中原地區國家形成的道路〉《中國史研究》1984年第3期
王樹民:〈畿服說考略〉《文史》第四十四輯1998年
王儒林、崔慶明:〈南陽市西關出土一批春秋青銅器〉《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王龍正、姜濤、袁俊杰:〈新發現的柞伯簋及其銘文考釋〉《文物》1998年第9期
王翰章:〈燕王職劍考釋〉《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2期
文必貴:〈河南淅川下寺龍城與楚析邑〉《考古》1983年第6期
天平、王晉:〈論鮮虞國的族姓、都城及其他〉《河北學刊》1989年第 5期
天平、王晉:〈論春秋中山與晉國的關係〉《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4期
心健、家驥:〈山東費縣發東周銅器〉《考古》1983年第2期
孔令遠:〈試論邳州九女墩三號墩出土的青銅器〉《考古》2002年第5期
孔繁剛:〈山東沂水縣出土一批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92年第2期
尹俊敏:〈叔姜簠及其相關問題〉《江漢考古》1999年第3期
尹俊敏:〈「南陽市西關出土一批春秋青銅器」補記〉《華夏考古》1993年第3期
五畫 石、左、白、田
石永士:〈郾王銅兵器研究〉《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
石泉:〈古鄧國、鄧縣考〉《江漢論壇》1980年第3期
石泉:〈楚都何時遷郢〉《江漢論壇》1984年第4期
石泉:〈楚都丹陽及古荊山在丹、淅附近補證〉《江漢論壇》1985年第12期
田昌五:〈夏文化探索〉《文物》1981年第5期
田岸:〈曲阜魯城勘探〉《文物》1982年第12期
田敏:〈先秦巴族族源綜論〉《東南文化》1996年第3期
六畫 江、安、任、曲、艾、朱、吉
任相宏:〈山東長清縣仙人台周代墓地及相關問題初探〉《考古》1998年第9期
任常泰、石光明:〈西周春秋時期的「國人」〉《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4期
任偉:〈西周金文與文獻中的「邦君」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1999年4期
曲英杰:〈周代燕國考〉《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
曲英杰:〈說匽〉《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6期
艾延丁:〈申國之謎之我見〉《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艾蘭[英] :〈饕餮紋及其含義〉《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1期
朱玉龍:〈徐史述論〉《安徽史學》1984年第2期
朱俊英、劉信芳:〈攻王姑發之子曹劍銘文簡介〉《文物》1998年第6期
朱鳳瀚:〈士山盤銘文〉《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2年第1期
吉琨璋:〈晉國春秋中期銅器墓葬初論〉《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七畫 李、肖、何、沈、杜、呂、吳、余、宋
李丰:〈虢國墓地銅器群的分期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88年第11期
李玉潔:〈春秋時期楚的滅國為縣制〉《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5集
李先登:〈曾國銅器的初步分析〉《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6年
李自智:〈東周列國都城的郭形態〉《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3期
李仲操:〈燕侯克罍盉銘文簡釋〉《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1期
李仲操:〈談晉侯蘇鍾所記地望及其年代〉《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3期
李伯謙、鄭杰祥:〈后李商代墓葬族屬試析〉《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李伯謙:〈城固銅器群與早期蜀文化〉《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2期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的發展階段與分區系統〉《華夏考古》1990年第2期
李步青:〈山東萊陽縣出土己國銅器〉《文物》1983年第12期
李科友:〈東周時期江西地區的楚文化及其有關問題〉《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李家浩:〈關於陵君銅器銘文的幾點意見〉《江漢考古》1986年第4期
李家浩:〈魯歸父敦小考〉《文史》第26輯
李家浩:〈攻敔王光劍銘文考釋〉《文物》1990年第2期
李家浩:〈攻五王光劍與虡王光戈〉《古文字研究》第17輯
李海勇:〈古絞國地望蠡測〉《江漢考古》1997年第4期
李景煜:〈「百濮」不是「百越」〉《雲南省歷史研究所集刊》1983年第2期
李朝遠:〈新出秦公器銘文與籀文〉《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5期
李零:〈楚國銅器銘文編年匯釋〉《古文字研究》第13輯
李零:〈楚國族源、世系的文字學證明〉《文物》1991年第2期
李零:〈春秋秦器試探〉《考古》1979年第6期
李倩:〈論楚國與周邊各國、各民族的經濟聯係〉《江漢論壇》1997年第12期
李曉杰:〈戰國時期韓國疆域變遷考〉《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3期
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79年第2期
李學勤:〈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期(1979)
李學勤:〈論漢淮間的春秋青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
李學勤:〈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展〉《文物》1980年第8期
李學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文物》1980年第9期
李學勤:〈論新都出土的蜀國青銅器〉《文物》1982年第1期
李學勤:〈論仲父簋與申國〉《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李學勤:〈光山黃國墓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2期
李學勤:〈宜侯簋與吳國〉《文物》1985年第7期
李學勤:〈秦公簋年代的再推定〉《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3、14期
李家和、劉詩中:〈春秋徐器與徐人活動地域初探〉《歷史地理》第10輯1992年
李家浩:〈關於許公買瑚的一點意見〉《江漢考古》1984年第1期
李家浩:〈攻敔王光劍銘文考釋〉《文物》1990年第2期
肖琦:〈陝西隴縣出土周代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5期
肖夢龍:〈試論江南吳國青銅器〉《東南文化》1986年第10期
肖夢龍:〈吳國青銅器分期、類型與特點探析〉《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3期
肖夢龍:〈吳國王陵區初探〉《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
何介鉤:〈從考古發現看先秦湖南境內的民族分布〉《求索》1983年第4期
何幼琦:〈試評銅器斷法的得失〉《江漢論壇》1987年第4期
何光岳:〈古羅子國〉《江漢論壇》1981年第3期
何光岳:〈群舒與偃姓諸國的來源和分布〉《江淮論壇》1982年第6期
何光岳:〈徐族的源流與南遷〉《安徽史學》1984年第2期
何光岳:〈呂國的形成和遷徙〉《史學月刊》1984年第3期
何光岳:〈「越章」考〉《江漢論壇》1984年第10期
何光岳:〈楚國疆域的開拓和演變〉《楚文化覓蹤》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何光岳:〈淮夷史考〉《安徽史學》1986年第2期
何光岳:〈應國略考〉《江漢考古》1988年第2期
何光岳:〈霍國考〉《安徽史學》1988年第3期
何光岳:〈黃國與黃國青銅器〉《中原文物》1989年第4期
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何光岳:〈比國的來源和遷徙〉《殷都學刊》1995年第1期
何光岳:〈劉國的來源和遷徙〉《中原文物》1997年第1期
何光岳:〈畢國的來源和遷徙〉《求索》1997年第5期
何茲全:〈西周春秋時期的國家形式〉《歷史研究》1989年第5期
何浩:〈春秋時楚滅國新探〉《江漢論壇》1982年第4期
何浩:〈戰國時期楚封君初探〉《歷史研究》1984年第5期
何浩:〈器、養國與楚國養縣〉《江漢考古》1989年第2期
何浩:〈魯季氏立費國及其相關的問題〉《史林》1991年第2期
何浩:〈論楚國封君制的發展與演變〉《江漢論壇》1991年第5期
何琳儀:〈楚王鐘器主新探〉《東南文化》1999年第3期
何琳儀:〈舒方新證〉《安徽史學》1999年第4期
余太山:〈昆吾考〉《中華文史論叢》第58輯1999年
沈仲常:〈新都戰國木槨墓與楚文化〉《文物》1981年第6期
沈長云:〈西周二韓國地望考〉《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2期
沈長云:〈說燕國的分封在康王之世─兼說銘有「匽侯」的周初青銅器〉《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9年第2期
沈長云:〈驪戎考〉《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沈湘芳:〈襄陽出土徐王義楚元子劍〉《江漢考古》1982年第1期
沈融:〈燕兵器銘文格式、內容及其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3期
宋公文:〈春秋前期楚北上中原滅國考〉《江漢論壇》1982年第1期
宋公文:〈論楚國墓葬形制及其同中原的區別〉《湖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宋治民:〈略論四川的秦人墓〉《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2期
宋為霖:〈呂季姜醴壺〉《文物》1982年第10期
宋鎮豪:〈商周干國考〉《東南文化》1993年第5期
杜勇:〈令簋、禽簋中的「伐楚」問題〉《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2年第2期
杜迺松:〈青銅器的分期與斷代〉《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4期
吳十洲:〈兩周墓葬青銅容器隨葬組合定量分析〉《考古》2001年第8期
吳汝煜:〈關於魏國徙都大梁時間〉《文史》第19輯
吳聿明:〈禺邗王壺銘再辨〉《東南文化》1992年第1期
吳鎮烽:〈陜西商周青銅器的出土與研究〉《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5、6期
八畫 林、周、屈、尚、范、房、祁、邱
林志純:〈孔孟書中所反映的古代中國城市國家制度〉《歷史研究》1980年第3期
周永珍:〈曾國與曾國銅器〉《考古》1980年第5期
周永珍:〈兩周時期的應國、鄧國銅器及地理位置〉《考古》1982年第1期
周書燦、郭瑋:〈春秋囂器淺議〉《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周書燦:〈再論確山縣竹溝鎮窖藏青銅器的國別和族屬問題〉《江漢考古》1999年第3期
周瑗:〈矩伯、裘衛兩家族的消長與周禮的崩壞〉《文物》1976年第
6期
屈萬里:〈曾伯簋考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3本1962年new window
尚志儒:〈奠丼國銅器及其史之研究〉《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紀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週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
尚景熙:〈蔡國故城調查記〉《中原文物》1980年第2期
祁健業:〈岐山縣博物館近幾年來徵集的商周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5期
邱文選:〈晉國都七都六遷始末〉《晉陽學刊》1982年第5期
九畫 侯、胡、段、倪、洪、重、施
侯元德:〈春秋時期東申國考〉《地名知識》1986年第3期
胡悅謙:安徽省宿縣出土兩件銅樂器〉《文物》1964年第7期
胡進駐:〈商周女稱謂及婚姻制度淺探〉《殷都學刊》2002年第1期
胡嘏:〈群舒史鉤沉〉《安徽史學》1986年第6期
胡嘏:〈釋「群舒」〉《歷史地理》第4輯
胡嘏:〈「群舒」考論〉《歷史地理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段渝:〈荊楚國名問題〉《江漢論壇》1984年第8期
倪德衛[美]、夏含夷:〈晉侯的世系及其對中國古代紀年的意義〉《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1期
施勁松:〈我國南方出土的帶銘文青銅禮器及其認識〉《考古與文物》1999年第2期
十畫 郝、夏、唐、徐、晏、馬、孫、高、珠、郭、涂、班、殷、浩、宮、袁、晉、逄
郝鐵川:〈西周春秋的內朝與外朝〉《史林》1991年第2期
夏自正、謝忠厚:〈中山國史簡述〉《河北學刊》1981(創刊號)
夏自正:〈燕國史簡說〉《河北學刊》1988年第1期
夏爰陵:〈探尋應國歷史─應國84號墓發掘側記〉《文物天地》1994年第5期
夏麥陵:〈囂伯匜斷代與隞之地望〉《考古》1993年第1期
夏麥陵:〈囂伯匜非楚器說〉《中原文物》1997年第1期
唐復年:〈輔師簋三考及斷代〉《古文字研究》第13輯1986年
唐嘉弘:〈論趙文化及其歷史地位〉《河北學刊》1988年第1期
唐嘉弘:〈越國源流初探〉《中國古代史論叢》第8輯1983年
唐曉峰:〈薊、燕分封與北京地區早期城市地理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1期
唐蘭:〈郟縣出土的銅器群〉《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5期
唐蘭:〈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考古學報》1962年第1期
唐蘭:〈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綜論寶市近年發現的一批青銅器的重要歷史價值〉《文物》1976年第6期
徐少華:〈曾即隨及其歷史淵源〉《江漢論壇》1986年第4期
徐少華:〈鄀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研究〉《江漢考古》1987年第3期
徐少華:〈古厲國歷史地理及其相關問題〉《江漢論壇》1987年第3期
徐少華:〈郙國歷史地理探疑—兼論包山、望山楚墓的年代和史實〉《華夏考古》1991年第3期
徐少華:〈息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分析〉《江漢考古》1992年第2期
徐少華:〈鄂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綜考〉《考古與文物》1994年第2期
徐少華:〈江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考辨〉《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徐少華:〈許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研究〉《江漢考古》1994年第3期
徐少華:〈陳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與文化綜論〉《江漢考古》1995年第2期
徐少華:〈鄧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與文化〉《華夏考古》1996年第1期
徐少華:〈呂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探疑〉《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
徐志嘯:〈論楚文化的分期、特點與地位〉《中州學刊》1992年第2期
徐衛民:〈秦立國關中的歷史地理研究〉《西北史地》1998年第4期
晏昌貴:〈西周胡國地望及其相關問題〉《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第1 期
晏昌貴:〈楚靈王遷國移民考〉《江漢論壇》1990年第12期
晏昌貴〈春秋楚王權與楚國政治地理結構〉《江漢論壇》1998年第3期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春秋事語》釋文〉《文物》1977年第1期
馬世之:〈應國銅器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馬世之:〈楚都丹陽地望探論〉《中州學刊》1991年第1期
馬世之:〈虢國史試探〉《中州學刊》1994年第6期
馬承源:〈越王劍〉《文物》1962年12期
馬承源:〈記上海博物館新收集的青銅器〉《文物》1964年第7期
馬承源:〈關於翏生和者減鐘的幾點意見〉《考古》1979年第1期
孫常敘:〈公劍銘文復原和「脽」「」字說〉《考古》1962年第5期
孫敬明、何琳儀、黃錫全:〈山東臨朐新出銅器銘文考釋及有關問題〉《文物》1983年第12期
孫慶偉:〈試論楊國與楊姞〉《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5期
高至喜:〈湖南發現的幾件越族風格的文物〉《文物》1980年第12期
高次若:〈寶市博物館藏青銅器介紹〉《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5期
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上)《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
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器研究〉(中)《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3期
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下)《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4期
高崇文:〈東周楚式鼎形態分析〉《江漢考古》1983年第1期
高崇文:〈春秋楚墓特徵及其形成諸因素初探〉《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
高應勤、夏淥:〈「大子伯辰鼎」及其銘文〉《江漢考古》1984年第1期
珠葆:〈長安灃西馬王村出土「鄦男」銅鼎〉《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1期
郭沫若:〈釋應監甗〉《考古學報》1960年第1期
郭沫若:〈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彙釋〉《考古學報》1962年第1期
郭沫若:〈曾子斿鼎、無者俞鉦及其它〉《文物》1964年第9期
郭克煜:〈杞國遷居山東問題〉《齊魯學刊》1989年第4期
郭德維:〈江陵楚墓論述〉《考古學報》1982年第2期
涂高潮:〈略談黃陂魯台山東周墓〉《江漢考古》1982年第2期
殷崇浩:〈楚都鄂補〉《江漢考古》1984年第1期
殷渝:〈楚熊渠所伐庸、楊粵、鄂的地理位置〉《歷史地理》第8輯
殷滌非:〈青銅器研究與安徽古代史〉《江淮論壇》1983年第1期
殷滌非:〈壽縣蔡侯銅器的再研究〉《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
殷滌非:〈蔡器綜述─論下蔡地望〉《古文字研究》第19輯1992年
浩文:〈關於許公買瑚的一點意見〉《江漢考古》1984年第1期
宮希成:〈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時期文化試析〉《東南文化》1999年第5期
袁朝:〈楚都鄢郢考〉《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
晉華:〈山西榆社出土一件吳王發劍〉《文物》1990年第2期
逄振鎬:〈莒國史略〉《東岳論叢》第20卷第4期
十一畫 陳、曹、張、許、崔、梁、陸、常、國
陳千萬:〈「中子賓缶」初探〉《江漢考古》1985年第3期
陳文學:〈春秋戰國時期楚、巴關係試探〉《江漢考古》1991年第2期
陳公柔:〈記幾父壺、柞鐘及其同出的銅器〉《考古》1962年第2期
陳公柔、張長壽:〈殷周青銅容器上鳥紋的斷代研究〉《考古學報》1984年第3期
陳可畏:〈越國都琅邪質疑〉《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1期
陳平:〈試論關中秦墓青銅容器的分期問題〉(上)《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3期
陳平:〈試論關中秦墓青銅容器的分期問題〉(下)《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
陳平:〈略論「山戎文化」的族屬及相關問題〉《華夏考古》1995年第3期
陳昌遠:〈趙國的疆域與地理特徵〉《河北學刊》1989年第5期
陳昌遠:〈上鄀府簠與鄀國地望考─河南古國史研究之二〉《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
陳昌遠:〈許國始封地望及其遷徙的歷史地理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3年第4期
陳昌遠〈有關古蔡國的幾個歷史地理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3期
陳昌遠:〈古杞國歷史地理問題考辨〉《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 1期
陳邦懷:〈曹伯狄考釋〉《文物》1980年第5期
陳佩芬:〈仲壺〉《文物》1984年第6期
陳秉新:〈徐舒源流初探〉《安徽史學》1986年第2期
陳秉新:〈害即胡簋之胡本字說〉《考古與文物》1990年第1期
陳秉新:〈讀徐器銘文札記〉《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
陳振裕、梁柱:〈試論曾國與曾楚關係〉《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6期
陳偉:〈兩周婦名稱國的一點商榷〉《江漢考古》1982年2期
陳偉、徐少華:〈《左傳》文公十六年伐楚之戎地望辨析〉《江漢考古》1988年第12期
陳偉:〈古徐國故城新探〉《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
陳萬千:〈兒罍及鄀國地望問題〉《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3期
曹兆蘭:〈金文女性稱謂中的古姓〉《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2期
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稱謂類型研究〉《考古》1999年第6期
曹定云:〈「亞其」考〉《文物集刊》
曹錦炎:〈關於樊公簠銘文的一點意見〉《江漢考古》1983年第4期
曹錦炎:〈紹興坡塘出土徐器銘文及其相關問題〉《文物》1984年第1期
曹錦炎:〈婁君盂小考〉《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
曹錦炎:〈吳季子劍銘文考釋〉《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
曹錦炎:〈從青銅器銘文論吳國的國名〉《東南文化》1991年第6期
曹錦炎:〈吳越青銅器銘文述編〉《古文字研究》第17輯1989年
曹錦炎:〈程橋新出銅器考釋及相關問題〉《東南文化》1991年1期
曹淑琴、殷瑋璋:〈光國(族)銅器群初探〉《考古》1990年第5期
曹淑琴:〈噩器初探〉《江漢考古》1993年第2期
曹淑琴:〈庚國(族)銅器初探〉《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曹瑋:〈散伯車父器與西周婚姻制度〉《文物》2000年第3期
張文祥:寶國墓地淵源的初步探討〉《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2期
張天恩:〈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係試探〉《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5期
張正明:〈楚都辨〉《江漢論壇》1982年第4期
張亞初:〈論魯台山西周墓的年代和族屬〉《江漢考古》1984年第2期
張昌平:〈曾國銅器的分期及其相關問題〉《江漢考古》1992年第3期
張昌平:〈曾國為繒—隨說〉《江漢考古》1994年第4期
張昌平:噩國與噩國銅器〉《華夏考古》1995年第1期
張政烺:〈王簋蓋跋─評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古文字研究》第13輯new window
張淑一:〈周代女子的姓氏制度〉《史學集刊》1999年第2期
張肇武:〈河南平頂山市出土西周應國青銅器〉《文物》1984年第12期
張劍:〈齊侯寶盂鑑小考〉《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
張劍:齊侯寶盂鑒的年代及其史料價值〉《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張學海:〈試論魯城兩周墓葬的類型、族屬及其反映的問題〉《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
張學海:〈東土古國探索〉《華夏考古》1997年第1期
張曉軍、尹俊敏:〈談與「申」有關的幾個問題〉《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張懋鎔:〈試論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獨特的表現形式〉《文物》2000年第2期
張耀民:〈豳國辨〉《西北地理》1997年第2期
張耀征:〈春秋沈國故城位罝考辨〉《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許永生:〈從虢國墓地考古新發現談虢國歷史概況〉《華夏考古》1993年第4期
許成、李進增:〈東周時期的戎狄青銅文化〉《考古學報》1993年第1期
崔慶明:〈南陽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國青銅器〉《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崔墨林:〈共城考察〉《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
崔樂泉:〈山東地區東周考古學文化的序列〉《華夏考古》1992年第4期
梁曉景:〈劉國史考略〉《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梁曉景:〈鄶國史探索〉《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
梁曉、馬三鴻:〈論、兩國的族屬太伯奔吳〉《中原文物》1998年第3期
陸漢杰、張南波:〈古邰國遺址考〉《地名知識》1989年第4期
常征:〈周都南鄭與鄭桓封國辨〉《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3期(1981)
十二畫 彭、馮、黃、賀、舒、鄂、程、曾、傅、偉、智
彭邦炯:〈從鼓字論及相關地名和國族〉《殷都學刊》1994年3期
彭武一:〈古代巴國南疆考〉《求索》1983年第4期
彭適凡:〈談江西靖安徐器的名稱題〉《文物》1983年第6期
馮時:〈甲骨文、金文「」與殷商方國〉《華夏考古》1988年第3期
馮蒸:〈「攻吳」與「句吳」釋音〉《文博通訊》1984年第1期
黃天樹:〈關於「原氏仲簋」的人名〉《考古》1990年第12期
黃盛璋:〈旅大市所出啟封戈銘的國別、地理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81年第4期
黃盛璋:〈當陽兩戈銘文考〉《江漢考古》1982年第1期
黃盛璋:〈銅器銘文宜、虞、的地望及其與吳國的關係〉《考古》1983年第3期
黃盛璋:〈彔伯銅器及其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5期
黃盛璋:〈楚銘刻中「陵、陲」的考辨及其相關問題〉《安徽史學》1984年第1期
黃盛璋:〈夏虛、唐國與晉都之歷史地理研究〉《中華文史論叢》1984年第1期
黃盛璋:〈朴君述鼎國別、年代及其相關問題〉《江漢考古》1987年第1期
黃盛璋:〈器與國地望及與楚之關係考辨〉《江漢考古》1988年第1期
黃盛璋:〈山東諸小國銅器研究─《兩周金文大系續編》分國考釋之一章〉《華夏考古》1989年第1期
黃盛璋:〈山東出土莒之銅器及其相關問題綜考〉《華夏考古》1992年第4期
黃運甫:〈略談川毛坪楚墓的分期及其特徵〉《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黃鋰、況紅梅:〈近年黃陂出土的幾件商周青銅器〉《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
黃錫全:〈楚系文字略論〉《華夏考古》1990年第3期
黃錫全:〈黃陂魯台山遺址為「長子」國都蠡測〉《江漢考古》1992年第4期
賀云翱:〈徐國史研究綜述〉《安徽史學》1986年第6期
舒之梅、劉彬徽:〈論漢東曾國為土著姬姓隨國〉《江漢論壇》1982年 第1期
鄂兵:〈湖北隨縣發現曾國銅器〉《文物》1973年第5期
程永建:〈東周王畿銅器墓用鼎狀況考察〉《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1期
程長新:〈北京發現商龜紋盤及春秋宋公差戈〉《文物》1981年第8期
程長新:〈北京市順義縣龍屯出土一組戰國青銅器〉《文物》1985年第8期
程長新:〈北京市通縣中趙甫出土一組戰國青銅器〉《考古》1985年第8期
曾昭岷、李瑾:〈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年代、國別問題芻議〉《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79年第4期
曾昭岷、李瑾:〈曾國和曾國銅器綜考〉《江漢考古》1980年第1期
曾廣亮:〈山西省文物商店收進春秋虞侯壺〉《文物》1980年第7期
傅振倫:〈燕國下都營建考〉《河北學刊》1986年第1期
偉文選:〈晉國滅國略考〉《晉陽學刊》1982年第6期
智龕:〈蔡公子果戈〉《文物》1964年第7期
十三畫 楊、路、董、傳、裘、楚、萬、賈
楊文山:〈邢國封建考〉《河北學刊》1985年第5期
楊文勝:〈新鄭李家樓大墓出土青銅器研究〉《華夏考古》2001年第3期
楊文勝:〈鄭國青銅器與楚國青銅器之比較研究〉《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楊旭瑩:〈楚都紀南城與渚宮江陵區位考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
楊東晨:〈商周至春秋時期今陜西方國的形成及特徵〉《西北史地》1991年第4期
楊東晨:〈商代河南地區的方國〉《殷都學刊》1999年第4期
楊林中:〈晉東南春秋銅器的分期及意義〉《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楊亞長:〈略論「鄭洛文化區」〉《華夏考古》2002年第1期
楊純淵:〈春秋山西北狄考〉《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桂榮:〈館藏鄧國銅器〉《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5、16期
楊善群:〈西周宜國史考究〉《史林》1989年第4期
楊建華:〈《春秋》與《左傳》中所見的狄〉《史學叢刊》1999年第2期
楊富斗:〈山西侯馬上馬村發現東周銅器〉《考古》1959年第7期
楊寬、錢林書:〈曾國之謎試探〉《復旦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
楊寬:〈西周春秋時代對東方和北方的開發〉《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4期
楊侃:〈春秋中原地望辨異〉《中州學刊》1982年第1期
楊國宜:〈略論江淮地區的古文化及其與楚文化的融合〉《安徽史學》1985年第3期
楊肇清:〈試論中原地區國家的起源〉《華夏考古》1993年第1期
楊肇清:〈略論中原地區文明的起源及形成〉《華夏考古》2002年2期
楊履選:〈春秋黃國故城〉《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楊寶成:〈試論曾國銅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
楊寶成:〈楚國青銅禮器組合研究〉《華夏考古》2000年第2期
楊權喜:〈江漢地區發現的商周青銅器〉《中國考古學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1
楊權喜:〈襄陽山灣出土的鄀國和鄧國銅器〉《江漢考古》1983年第1期
路洪昌:〈鮮虞中山國疆域變遷考〉《河北學刊》1983年第3期
董楚平:〈徐器湯鼎銘文考釋中的一些問題〉《杭州大學學報》第17卷1期1987年3月
董楚平:〈宜侯簋「虞」、「宜」考釋〉《江海學刊》1987年第3期
董樂義:〈吳楚「麇」之戰戰地考─兼探麇國及其地望〉《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1期
傳德、次先、敬明:〈山東濰縣發現春秋魯、鄭銅戈〉《文物》1983年第12期
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79年第7期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說明〉《音樂研究》1981年第1期
裘錫圭:〈釋無終〉《裘錫圭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萬繩楠:〈安徽先秦歷史上的地位〉《安徽史學》1984年第4期
萬樹瀛、楊孝義:〈山東滕縣出土西周滕國銅器〉《文物》1979年第4期
賈志強:〈無終、樓煩考〉《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群力:〈臨淄齊國故城勘探紀要〉《文物》1972年第5期
十四畫 趙、葉、蔣、裴、熊、韌、寧、虞
趙化成:〈東周燕代青銅容器的初步分析〉《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2期
趙玉泉、壯宏亮:〈對春秋時期吳國城址的初步認識〉《東南文化》1998年第4期
趙世綱:〈信陽長台關一號墓的年代與國別〉《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4期
趙世綱:〈徐王子鐘與徐君世系〉《華夏考古》1987年第1期
趙光賢:〈《春秋》稱人釋義〉《中華文史論叢》1984年4期
趙宗秀:〈試論商末周初徐國之所在〉《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
趙望秦等譯注:《水經注》錦繡文化1992年
趙凱球:〈南燕史鉤沉〉《中州學刊》1986年第2期
趙誠:〈鐘〉新解《江漢考古》1998年第2期
趙榮:〈中國先秦地理學特點試析〉《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2期
趙儷生:〈說杞〉《齊魯學刊》1989年第4期
葉文憲:〈從商代方國遺存看周初分封諸侯〉《殷都學刊》1990年第1期
葉文憲:〈非戉、鉞、越、越族、越國考〉《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
蔣廷瑜、藍日勇:〈廣西先秦青銅文化初論〉《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
蔣炳釗:〈試論我國東南地區古代的民族名稱〉《東南文化》1987年第1期
裴明相:〈說「敖」〉《中原文物》1994年第1期
熊傳新、吳銘生:〈湖南古越族青銅器概論〉《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
韌松、樊維岳:〈記陜西藍田縣新出土的應侯鐘〉《文物》1975年第10期
寧會振:〈上村嶺虢國墓地時代芻議〉《華夏考古》2000年第3期
虞云國:〈春秋縣制新探〉《晉陽學刊》1986年第6期
十五畫 劉、鄭、蔡、潘
劉和惠:〈荊蠻考〉《文物集刊》
劉和惠:〈楚丹陽考辨〉《江漢論壇》1985年第1期
劉延常:〈莒文化探析〉《東南文化》2002年第7期
劉雨:〈金文京考〉《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3期
劉雨:〈近出殷周金文綜述〉《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3期
劉建國:〈論楚鬲文化特徵的兩重性─兼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係〉《中原文物》1989年第4期
劉桓:〈甲骨、金文中所見的犬戎與玁狁〉《殷都學刊》1994年2期
劉起釪:〈我國古史傳說時期綜考〉(上)《文史》第28輯
劉啟益:〈「隞都」質疑〉《文物》1961年第10期
劉啟益:〈黃陂魯台山M30與西周康王時期銅器墓〉《江漢考古》1984年第1期
劉彬徽:〈試論楚丹陽和郢都的地望與年代〉《江漢考古》1980年第1期
劉彬徽:〈楚國青銅禮器初步研究〉《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
劉彬徽、王世表:〈曾國滅亡年代小考〉《江漢考古》1984年第4期
劉彬徽:〈湖北出土兩周金文國別年代考述〉《古文字研究》第13輯1986年
劉彬徽:〈楚國春秋早期銅禮器簡論〉《楚文化覓蹤》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劉彬徽:〈楚國紀年法簡論〉《江漢考古》1988年第2期
劉彬徽:〈上鄀府簠及楚滅鄀問題簡論〉《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
劉彬徽:〈楚墓出土銅器的年代略說〉《中原文物》1989年第4期
劉彬徽:〈論東周時期用鼎制度中楚制與周制的關係〉《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
劉彬徽:〈湖北出土的兩周金文國別與年代補記〉《古文字研究》第19輯1992年
劉彬徽:〈山東地區東周青銅器研究〉《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3年
劉翔:〈周夷王經營南淮夷及其與鄂之關係〉《江漢考古》1983年第3期
劉廣和:〈徐國湯鼎銘文試釋〉《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1期
劉蕙孫:〈夏夷蠻貊戎狄羌越得名考源〉《中國古代史論叢》第3輯1981年
劉興:〈申簋蓋銘考釋〉《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2期
劉興:〈東南地區青銅器分期〉《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5期
劉興:〈試論東南地區青銅器特點〉《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9期
劉興:〈吳臧孫鐘銘考〉《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
劉曙光:〈三門峽上村嶺秦人墓的初步研究〉《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鄭光:〈釋〉《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
鄭杰祥:〈河南新野發現的曾國銅器〉《文物》1973年第5期
鄭杰祥:〈「甘」地辨〉《中國史研究》1982年第2期
蔡運章:〈郙王劍乃偪陽國史初探〉《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
蔡運章:〈虢國的分封與五個虢國的歷史糾葛〉《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蔡運章:〈豐國銅器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6期
蔡運章:〈論虢仲其人─三門峽虢國地研究之一〉《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
蔡運章:〈虢文公墓考─三門峽虢國墓地研究之二〉《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歐潭生:〈豫南考古新發現的重要意義〉《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
歐潭生:〈信陽楚王城是楚頃襄王的臨時國都〉《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
歐潭生:〈信陽地區楚文化發展序列〉《楚文化覓蹤》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歐潭生:〈固始侯古堆吳太子夫差夫人墓的吳文化因素〉《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
十六畫以上 魏、錢、盧、薊、戴、顧、羅、鐘、龐、饒、謝、酈、龔、嚴
魏宜輝:〈再談番國青銅器及相關問題〉《東南文化》1997年第2期
魏建震:〈邶國考〉《河北學刊》1992年第4期
魏嵩山:〈沈國寢丘地理辯證〉《湖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錢林書:〈「鄢郢」解〉《江漢論壇》1981年第1期
錢林書:〈春秋戰國時齊國的疆域及政區〉《復旦學報》1993年第6期
錢林書:〈春秋戰國時期宋國的城邑及疆域考〉《歷史地理》第7輯
錢林書:〈春秋時期晉國向東方的擴展及所得城邑考〉《歷史地理研究》
錢傳倉:〈有關邗國的幾個問題〉《東南文化》1992年第5期
盧連成、楊滿倉:〈陜西寶縣太公廟村發現秦公鐘、秦公鎛〉《文物》1978年第11期
盧連成、羅英杰:〈陜西武功縣出土楚諸器〉《考古》1981年第2期
薊縣地名辨公室:〈無終考〉《地名知識》1989年第3期
戴遵德:〈原平峙峪出土的東周銅器〉《文物》1972年第4期
韓偉、焦南峰:〈秦都雍城考古發掘研究綜述〉《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5、6期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中華書局1993年
顧孟武:〈有關淮夷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3期
顧頡剛:〈周公東征和東方各族的遷徙─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一〉《文史》第27輯
顧頡剛:〈奄和蒲姑的南遷─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四〉《文史》第31輯
顧頡剛:〈徐和淮夷的遷、留─周公東征史事考證四之五〉《文史》第32輯
顧鐵符:〈有關信陽楚墓銅器的幾問題〉《文物》1958年第1期
羅桃香:〈試論楚「居丹陽」問題〉《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羅運環:〈古文字資料所見楚國官制研究〉《楚文化研究論集》第2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羅福頤:〈郿縣銅器銘文試釋〉《文物》1957年第5期
羅勛章:〈劉家店子春秋墓瑣考〉《文物》1984年第9期
鐘鳳年:〈就酈注考譚國故址〉《考古》1961年第9期
龐漢杰:〈先秦諸侯古國簡介〉《地名知識》1984年第5期
龐漢杰:〈先秦諸侯古國概述(續一)〉《地名知識》1985年第2期
龐漢杰:〈先秦諸侯古國概述(續二)〉《地名知識》1985年第3期
龐漢杰:〈先秦諸侯古國概述(續三)〉《地名知識》1985年第5期
饒宗頤:〈談盛君簠─隨州擂鼓墩文物展側記〉《江漢考古》1985年第1期
謝元震:〈鄂君啟節銘文補釋〉《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5、16期
龔維英:〈徐偃王年代考〉《安徽史學》1960年第3期
龔維英:〈上古秦、楚同源初探〉《江漢考古》1999年第2期
嚴志斌:〈也談「準族徽文字」〉《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年第2期
嚴志斌:〈鳥書構形簡論〉《江漢考古》2001年第2期
參、發掘報告
〈山東臨淄出土的銅器〉《考古》1958年第6期
〈河南信陽三里店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9年第1期
〈山西侯馬上馬村發現東周銅器〉1959年第7期
〈燕下都城址調查報告〉《考古》1962年第1期
〈安徽淮南市蔡崗趙孤堆戰國墓〉《考古》1963年第4期
〈山西侯馬上馬村東周墓葬〉《考古》1963年第5期
〈介紹幾件館藏周代銅器〉《考古》1963年第12期
〈安徽舒城出土的銅器〉《考古》1964年第1期
〈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試掘〉《考古學報》1965年第1期
〈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年第2期
〈山東鄒縣七家峪村出土的西周銅器〉《考古》1965年第11期
〈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發掘報告〉《考古》1965年第11期
〈山東鄒縣滕縣古城址調查〉《考古》1965年第125鈅
〈山東曲阜考古調查試掘簡報〉《考古》1965年第12期
〈湖北京山發現曾國銅器〉《文物》1972年第2期
〈湖北枝江百里洲發現春秋銅器〉《文物》1972年第3期
〈原平峙峪出土的東周銅器〉《文物》1972年第4期
〈概述近年來山東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文物》1972年第5期
〈山東鄒縣春秋邾國故城附近發現一件銅鼎〉《文物》1974年第1期
〈長治分水嶺269、270號東周墓〉《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
〈湖北棗陽縣發現曾國墓葬〉《考古》1975年第4期
〈陜西咸陽塔兒坡出土的銅器〉《文物》1975年第6期
〈陜西戶縣宋村春秋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10期
〈莒南大店春秋時期莒國殉人墓〉《考古學報》1978年第3期
〈山東滕縣出土杞薛銅器〉《文物》1978年第4期
〈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1期
〈元氏銅器與西周的邢國〉《考古》1979年第1期
〈河北元氏縣西張村的西肚遺址和墓葬〉《考古》1979年第1期
〈山東滕縣出土西周滕國銅器〉《文物》1979年第4期
〈信陽發現兩批春秋早期呂國銅器〉《中原文物》1979年第4期
〈河南信陽發現兩批春秋銅器〉《文物》1979年第9期
〈河南潢川縣發現一批青銅器〉《文物》1979年第9期
〈山東滕縣古遺址調查簡報〉《考古》1980年第1期
〈河南羅山縣發現春秋早期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
〈河南潢川縣發現黃國和蔡國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
〈湖北省當陽縣出土春秋戰國之際的銘文銅戈〉《文物》1980年第1期
〈湖北隨縣城郊發現春秋墓葬和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
〈西峽縣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河南文博通訊》1980年第3期
〈桐柏鐘鼓堂出土一批春秋銅器〉《河南文博通訊》1980年第4期
〈江西靖安出土春秋徐國銅器〉《文物》1980年第8期
〈寶縣西高泉村春秋秦墓發掘記〉《文物》1980年第9期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
〈河南信陽市平橋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
〈陜西鳳翔高王寺戰國銅器窖蒼藏〉《文物》1981年第1期
〈河南羅山縣蟒張商代墓地第一次發掘簡報〉《考古》1981年第2期
〈陜西武功縣出土楚諸器〉《考古》1981年第2期
〈淮陽縣現兩件西周銅器〉《中原文物》1981年第2期
〈河南淅川縣下寺一號墓發掘簡報〉《考古》1981年第2期
〈河南平頂山市發現西周銅〉《考古》1981年第4期
〈信陽市平橋西三號春秋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信陽縣明港發現兩批春秋早期青銅器〉《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羅山縣高店公社又發現一批春秋時期青銅器〉《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潢川縣出土蔡國銅器補正〉《文物》1981年第11期
〈蘇州虎丘東周墓〉《文物》1981年第11期
〈南陽市西關出土一批春秋青銅器〉《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
〈湖北隨縣新發現古代青銅器〉《考古》1982年第2期
〈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2期
〈西周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2期
〈湖北隨縣新發現古代青銅器〉《考古》1982年第2期
〈湖北隨縣劉家崖發現古代青銅器〉《考古》1982年第2期
〈湖北襄陽擂鼓台一號墓發掘簡報〉《考古》1982年第2期
〈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2期
〈湖北黃陂魯台山兩周遺址與墓葬〉《江漢考古》1982年第2期
〈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上)《考古學報》1982年3期
〈楚都紀南城的勘查與發掘〉(下)《考古學報》1982年4期
〈尉氏出土一批春秋時期青銅器〉《中原文物》1982年第4期
〈江陵山大隊出土一批春秋銅器〉《文物》1982年第10期
〈呂季姜醴壺〉《文物》1982年第10期
〈安徽繁昌出土一批春秋青銅器〉《文物》1982年第12期
〈襄陽山灣出土的鄀國和鄧國銅器〉《江漢考古》1983年第1期
〈山東費縣發現東周銅器〉《考古》1983年第2期
〈武漢市收集的幾件重要的東周清銅器〉《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
〈襄陽山灣東周墓葬發掘報告〉《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
〈湖北黃州兒沖楚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83年第3期
〈煙台市上夼村出土國銅器〉《考古》1983年第4期
〈洛陽兩座東周銅器墓〉《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
〈山西渾源縣李峪村東周墓〉《考古》1983年第8期
〈安徽懷寧縣出土春秋青銅器〉《文物》1983年第11期
〈山東臨朐發現齊、鄩、曾諸國銅器〉《文物》1983年12期
〈試論山東新出青銅器的意義〉《文物》1983年第12期
〈山東沂水縣發現工王青銅劍〉《文物》1983年第12期
〈長安灃西馬王村出土「鄦男」銅鼎〉《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1期
〈四川犍為縣巴蜀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3期
〈山東滕縣發現滕侯銅器墓〉《考古》1984年第4期
〈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1984年第4期
〈山西長子縣東周墓〉《考古學報》1984年第4期
〈南陽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國青銅器〉《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隨州安居遺址初次調查簡報〉《江漢考古》1984年第4期
〈湖北隨縣發現商周青銅器〉《考古》1984年第6期
〈江陵溪峨山楚墓〉《考古》1984年第6期
〈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
〈秦都雍城鉆探試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2期
〈山東壽光縣新發現一批紀國銅器〉《文物》1985年第3期
〈長安張家坡西周井叔墓發掘簡報〉《考古》1986年第1期
〈固始白獅子地一號和二號墓清理簡報〉《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
〈安徽廬江發現吳王光劍〉《文物》1986年第2期
〈谷城新店出土的春秋銅器〉《江漢考古》1986年第3期
〈湖北隨州市發現秦國銅器〉《文物》1986年第4期
〈山東淄博南陽村發現一座周墓〉《考古》1986年第4期
〈山東鄒平縣大省村東周墓〉《考古》1986年第7期
〈山東陽谷縣景陽崗村春秋墓〉《考古》1988年第1期
〈山東臨淄齊國故城西周墓〉《考古》1988年第1期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牛村古城的試掘〉《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1期
〈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5期
〈包山2號墓竹簡概述〉《文物》1988年第5期
〈周口市博物館藏有銘青銅器〉《考古》1988年第8期
〈河南光山春秋黃季佗父墓發掘簡報〉《考古》1989年第1期
〈河南信陽市平西五號春秋墓發掘簡報〉《考古》1989年第1期
〈河南商水縣出土周代青銅器〉《考古》1989年第4期
〈山東膠南縣發現荊公孫敦〉《考古》1989年第6期
〈安徽省廬江縣出土春秋青銅器─兼談南淮夷文化〉《東南文化》1990年第1、2期
〈隨縣溳陽出土、曾、息青銅器〉
〈薛國故城勘查和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1年第4期
〈上鄀府簠與鄀國地望考〉《中原文物》1991年第4期
〈山東淄博磁村發現四座春秋墓葬〉《考古》1991年第6期
〈南陽市西關三座春秋楚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河南確山發現春秋道國青銅器〉《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1發掘簡報〉《華夏考古》1992年第3期
〈桐城出土春秋時期青銅器〉《文物》1994年第4期
〈湖南汨羅羅國城遺址的調查與探掘〉《江漢考古》1996年第1期
〈丹江口市下絞遺址調查簡報〉《江漢考古》1997年第1期
〈定襄縣中霍村東周墓發掘告〉《文》1997年第5期
〈山東長清縣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
〈洛陽凱旋路南東周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0年第3期
〈三門峽市李家窯四十四號墓的發掘〉《華夏考古》2000年第3期
〈湖北省荊州市天星觀二號墓發掘簡報〉《文物》2001年第9期
參、金文圖錄(含考釋)
于省吾《商周金文錄遺》中華書局1993年。
吳其昌《金文氏族譜》中研院史語所1936年。
郭沫若《金文叢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周代金文圖錄及釋文》)台灣大通書局1971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台灣大通書局1974年再版。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中文出版社1981年。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補》史語所專刊之77,1997年影印1版。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
吳鎮烽《金文人名匯編》中華書局1985年。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中華書局1986年。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1988年。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華書局1989年1版2刷。
《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1984~1994年。
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北京中國書店1995年影印版。
崔恒昇《安徽出土金文訂補》黃山書社199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