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格義佛學與玄學之關係研究
作者:黃寶珊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PAO-SHA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何淑貞先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格義佛學玄學認識論六家七宗慧遠僧肇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
中文提要:佛教來華至魏晉時代始盛,與中國當時流行之玄學思想產生相互之影響。由於玄學問題與佛學問題有根本上之差異,因而「格義」情形成為魏晉佛學之普遍現象。本文以格義佛學與玄學間相關問題之探討為主,說明當時學術議題之重點與佛學在中國之發展過程。第一章採廣義之定義,說明「格義」不僅為名相之比配,亦包含觀念之比擬。第二章從觀念史之立場,申論玄學探討問題之重點在認識論,找出玄論思辨之核心議題。第三章首先釐清佛學與玄學之別,復自當時般若學分立之主要三宗陳說與玄學之關係。本無、即色、心無三宗之分派,偏說有或偏說無,重在入道之門上明立宗之不同。本章特舉僧肇〈不真空論〉與吉藏《中觀論疏》所破者分別陳論三宗之失。另方面,佛門釋子從養心之工夫上針砭玄學之病,深化了玄學思辨之內容與方向。第四章以廬山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論說為主,說明儒釋之衝突與玄釋之交鋒。第五章申論僧肇佛學為擺脫「格義」限制之里程碑,而〈不真空論〉總結了佛學與玄學「有」、「無」問題之討論,更具重要性。第六章結論,說明格義佛學之變化轉折,與玄學漸行漸遠,始有獨立之宗教生命,然老莊思想對佛教之影響仍然深遠。
重要參考書目
一、
《四十二章經》 後漢‧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大正藏》第十七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3 (以下所引《大正藏》皆新文豐1983年版)
《道行般若經》 漢‧支讖譯 《大正藏》第八冊
《大明度經》 吳‧支謙譯  《大正藏》第八冊
《維摩詰經》 吳‧支謙譯  《大正藏》第十四冊
《了本生死經》 吳‧支謙譯  《大正藏》第十六冊
《放光經》 西晉‧無羅叉譯  《大正藏》第八冊
《光讚經》 西晉‧竺法護譯  《大正藏》第八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八冊
《維摩詰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十四冊
《大智度論》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中論》 後秦‧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三十冊
《注維摩詰經》 後秦‧僧肇注 《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大乘大義章》 後秦‧鳩摩羅什  《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東晉‧慧遠
《肇論》 後秦‧僧肇  《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寶藏論》 後秦‧僧肇  《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大般涅槃經集解》 梁‧寶亮集  《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肇論注》 陳‧慧達  《 續藏》第一五O冊
《中觀論疏》 隋‧吉藏  《大正藏》第四十二冊
《十二門論疏》 隋‧吉藏  《大正藏》第四十二冊
《三論玄義》 隋‧吉藏  《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摩訶止觀》 隋‧智顗  《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肇論疏》 唐‧元康  《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肇論新疏》 元‧文才  《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肇論略注》 明‧憨山  《 續藏》第九十六冊
《中論疏記》 日本‧安澄  《大正藏》第六十五冊
《出三藏記集》 梁‧僧祐  《大正藏》第五十五冊
《高僧傳》 梁‧慧皎  《大正藏》第五十冊
《高僧傳》 湯用彤校注本  北京 中華書局1997
《弘明集》 梁‧僧祐  《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廣弘明集》 唐‧道宣  《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名僧傳抄》 梁‧寶唱  《 續藏》第一三四冊
《洛陽伽藍記》 北魏‧楊衒之著  山東 友誼出版社 2001
韓結根注
《憨山老人夢遊記》 明‧憨山 台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83
二、
《老子註》 魏‧王弼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周易注》 魏‧王弼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 樓宇烈校釋  台北 華正書局1983
《禮記》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孟子》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莊子註》 晉‧郭象  台北 藝文印書館
《莊子通‧莊子解》 明‧王夫之  台北 里仁書局1984
《荀子簡釋》 梁啟雄  台北 本鐸出版社1983
《淮南子》 漢‧劉安  台北 中華書局1983
《淮南鴻烈集解》 劉文典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1985
《列子》 晉‧張湛  台北 中華書局1982
《列子集解》 楊伯峻  北京 中華書局1979
《抱朴子內篇校釋》 王 明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人物志》 魏‧劉卲  台北 中華書局1988
《靖節先生集》 晉‧陶潛  台北 華正書局1993
《世說新語》 梁‧劉孝標  台北 世界書局1982
《全後漢文》 清‧嚴可均輯  台北 世界書局1982
《全三國文》 清‧嚴可均輯  台北 世界書局1982
《全晉文》 清‧嚴可均輯  台北 世界書局1982
《莊子集解》 清‧王先謙  台北 蘭臺書局1971
《莊子纂箋》 錢穆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86
《老子探義》 王淮 台北 商務印書館1987
《阮嗣宗集》 晉‧阮籍 台北 華正書局1979
三、
《漢書補注》 清‧王先謙 台北 藝文印書館廿五史本
《後漢書集解》 清‧王先謙 台北 藝文印書館廿五史本
《三國志注》 宋‧裴松之 台北 藝文印書館廿五史本
《晉書斠注》 清‧吳士鑑、劉承幹 台北 藝文印書館廿五史本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湯用彤 台北 鼎文書局1985
《中國佛教通史》二、三冊 日‧鎌田茂雄著 高雄 佛光出版社1998
關世謙譯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呂澂 台北 里仁書局1985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 呂澂 台北 天華出版公司1982
《佛教史略與宗派》 黃懺華等 台北 木鐸出版社1988
《佛教各宗大意》 黃懺華等 台北 文津出版社1984
《印度哲學史略》 湯用彤 台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中國佛教史》一、二冊 任繼愈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1985
《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卷 郭朋 福建 人民出版社1994
《三論宗之發展及其思想》 張曼濤編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佛教與中國思想及社會》 張曼濤編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般若思想研究》 張曼濤編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三論典籍研究》 張曼濤編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中觀思想論集》 張曼濤編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佛教中觀哲學》 尾山雄一著 高雄 佛光出版社1990
吳汝鈞譯
《三論宗通論》 韓廷傑 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7
《佛教征服中國》 荷蘭‧許里和著 江蘇 人民出版社1998
李四龍、裴勇譯
《僧肇評傳》 許抗生 江蘇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佛典漢譯之研究》 王文顏 台北 天華出版社1984new window
《理學‧佛學‧玄學》 湯用彤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中國沙門外學的研究》 曹仕邦 台北 東初出版社1995
《唯識學綱要》 于凌波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92
《慧遠》 區結成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87
《僧肇》 李潤生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89
《竺道生》 陳沛然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88
《東晉道安思想研究》 劉貴傑 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2
《支道林思想之研究》 劉貴傑 台北 商務印書館1982
《竺道生思想之研究》 劉貴傑 台北 商務印書館1984new window
《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 呂澂等 台北 彙文堂1987
《僧肇般若思想之研究》 蔡纓勳 台北 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30號
《般若與玄學》 楊俊誠 高雄 佛光出版社 1993
《魏晉思想甲編五種》 湯用彤 台北 里仁書局1984
《魏晉思想史》 許抗生 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1992new window
《魏晉清談》 唐翼明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92new window
《郭象莊學平議》 蘇新鋈 台北 學生書局1980
《魏晉思想與談風》 何啟民 台北 學生書局1982new window
《竹林七賢研究》 何啟民 台北 學生書局1984
《王弼》 林麗真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88
《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 陶建國 台北 文津出版社1990
《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 許抗生 濟南 齊魯書社1991
《漢晉學術編年》 劉汝霖 上海書店 1992
《國史大綱》 錢穆 台北 商務印書館1990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三) 錢穆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85
《莊老通辨》 錢穆 台北 商務印書館1991
《靈魂與心》 錢穆 台北 聯經出版社1981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余英時 台北 聯經出版社1989
《老莊思想論集》 王煜 台北 聯經出版社1986
《中古學術論略》 張蓓蓓 台北 大安出版社1991
《玄學通論》 王葆玹 台北 五南書局1996
《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 蔡振豐 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7
《郭象玄學》 莊耀郎 台北 里仁書局1999new window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 台北 學生書局1985
《中國哲學史新編》 馮友蘭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 台北 藍燈文化1989
《中國哲學之路》 項退結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1991
《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 香港 中文大學1980
《陳寅恪先生全集》 陳寅恪 台北 里仁書局1981
《中國思想通史》 侯外廬 台北 里仁書局1981
《氣的思想》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等編,李慶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國學導讀》第六章先秦諸子解題 戴景賢 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1990
《認識論》 柴熙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1
《哲學問題》 羅素原著 黃凌霜譯 台北水牛出版社 1985
《宗教之解釋》 (英)John Hick著 王志成譯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四、
《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 林麗真 台大中文所六十六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魏晉佛學格義問題的考察-以道安為中心的研究》
蔡振豐 台大中文所八十七年博士論文
《安般守意》經注序中格義問題的考察
蔡振豐 台大中文學報第十期1998年5月
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
林麗真 文史哲學報1993年6月
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展開 林傳芳 華岡佛學學報2期1972
格義新探 李幸玲 中國學術年刊18 期1997new window
西晉玄學與佛教的互動 王曉毅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9月new window
漢魏佛教與何晏玄學關係之探索
王曉毅 中華佛學學報1993年7月
支道林生平事蹟考 王曉毅 中華佛學學報1995年7月new window
泛說佛教毗曇學與玄學崇有派
杜繼文 中華佛學學報12期1999
魏晉玄學與佛教 石峻 哲學與文化1994年1月new window
魏晉玄學影響下的般若學與六家七宗
辛旗 中國文化月刊1993.9
道安經序思想的轉折及在格義問題上的意義
蔡振豐 文史哲學報1998.6
從《弘明集》《廣弘明集》看魏晉南北朝道、佛間的訾應
王文泉 康寧學報1999.3
論王弼認識論之立場及其思想來歷
戴景賢 《魏晉南北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頁367~419
論王弼郭象思想之歧異 戴景賢 《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
台北學生書局1999
《肇論》思想體系探析-兼論其與魏晉玄學中幾個主題的關係
黃淑齡 宗教哲學第七卷一期2001.3
僧肇思想辯證-《肇論》與道、玄關係的再審查
龔雋 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2001
說般若思想以及其與魏晉老莊學關係的探討
鄭琳 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88.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