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維的禪意世界
作者:陳振盛
作者(外文):Chen Chen She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皮述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王維王摩詰詩佛山水畫水墨畫Wang WeiWang Mo Ch''izenBuddhistChinese landscap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2
王維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素有「詩佛」之稱。王維精通禪理,他的詩歌以及畫作,都滲透著盎然禪意,明代王士禎就曾讚嘆「王、裴輞川絕句,字字入禪……通其解者,可語上乘」。如何理解王維創造的禪意世界,目前仍存在許多學術爭論。本文認爲,理解王維創造的禪意世界,必須從佛教的中國化過程和禪宗的特徵來尋根求源,否則就會陷入表像化,甚至使王維的思想空洞化的錯誤,不能真正把握王維的思想本質。
佛教起源於西元前六至前五世紀的古印度,西漢時期開始在中國流傳,到南北朝進入興盛發展階段,隋唐時期則是佛教在中國鼎盛之時。王維所生長的時代,正是禪宗五祖過渡到六祖的時期,也是禪宗南北分宗的時期,王維分別受到南北兩宗的思想影響,其思想不只具有北宗漸修的修持,同時也表現了南宗頓悟的本領,他的詩畫作品也是深受兩宗交互影響,呈現出漸修為體、頓悟為用的高度成就。這和王維的繪畫地位,到了明代被大畫家董其昌硬以南北兩宗劃分,而成為南宗的始祖一樣,事實上,王維的繪畫也是分別受到所謂南北兩宗,北宗青綠山水,南宗水墨山水的交互影響。可見王維詩畫禪意世界,是揉和當時各家思想的菁華而自成為一大家的,既不偏執,也不偏廢,確為盛唐一代能詩能畫,且能分別以詩畫兩種不同藝術,表現無窮禪意世界的第一人。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也就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和宗教相互衝突與融合的過程,其中,禪宗正是佛教中國化的産物,其「身心相離」、「出世而不離入世」的形式特徵,揉和了中國傳統知識份子面臨的矛盾困境,所以雖然王維身體力行的是禪宗的思想和要求,但是並不能這樣簡單地看待王維創造的禪意世界。從另一個角度說,王維曾經求官,得官,辭官,復官,任偽官,再復官,半官復半隱,但是當他居廟堂之上仍具林泉之趣味,當他身處江湖之遠仍懷廊廟之經綸。長期以來,一直有學者認爲王維的「身心相離」表現爲「身」在入世,而「心」在出世,即佛門。但是本文認爲,從王維一生的整體來看,他的「身心相離」恰恰並非如此。王維經常在退隱或困頓潦倒之時,表現了他忠愛國家,志在為蒼黎百姓服務的氣節。例如,安祿山亂起,長安洛陽西東兩京淪陷之時,王維的〈凝碧詩〉,表達了「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時再朝天」的志節;再如,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其與裴迪輞川賦二十景詩,在〈文杏館〉詩中「不知棟裡雲,去做人間雨」,更表達了他還想有朝一日雲回人間,化作甘霖為蒼黎百姓服務。
所以,王維經常用他的禪意詩,表達了「入世中的出世」,又表達了「出世中的入世」,這種能入能出,能出能入,出入由心,出入自如,來去有影復無踪,正如王維的繪畫,「意在筆先」的禪意世界,詩畫彼此輝映。又如,王維曾畫「雪裡芭蕉」圖,這種時令不宜,芭蕉不可能長在雪裡的禪意畫,所表達的正是「意到便成」的出神入化境界。這種「意在筆先」及「意到便成」的靈活畫風,自然非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大小李將軍)的青綠山水所可比擬,也難怪董其昌硬要把王維從當時盛唐青綠山水繪畫主流中抽離,另立南宗門派,而把李思訓封為北宗始祖,王維成為南宗始祖,這豈是王維的本意,也是他始料所未及的。從形式上來看,王維仿佛「身心相離」,特別是他的詩歌和畫作反映了他的禪境意趣,但實質上其創造的禪意世界正是一種「身心具在」和「身心具滅」,「身心相離」和「身心相融」的世界。這是探討王維的禪意世界,不可不特別注意的地方。
王維生活於中國文人詩和文人畫交熾匯萃的開創時期,那是一個思想極爲開放、極爲活躍的時期,三教合流成爲一種必然和時髦,幾乎所有的知識份子,都程度不同地在其作品中體現著三教的影響,表現出三教彼此互通互生的親和與交融的風格。就王維這個具體人來說,絕對不是一味的佛禪,也不應該將其思想簡單化地切割成「儒﹘道﹘禪」階段,因爲這不僅很矛盾,也很不合乎實際。對於王維來說,他十五能賦詩,而且詩風詩情絢爛,是典型的早慧詩人,儒學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深刻,而且貫穿于他人生的始終,貫穿于其思想的全過程,其作《與魏居士書》(當時已五十五歲左右)雖然比《輞川集》(四十五歲左右)晚了大約十年,但是仍然明顯地從兩個方面,表露出以經世濟民爲第一要義和根本目的儒家哲學思想:一是「布仁施義,活國濟人」,一是「不廢大倫」。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也成爲王維人生觀和價值論的最集中反映。從王維的個人經歷來看,他一直有強烈的積極仕進的報國之心,另一方面,他的詩中常常對前人和同時人的政績,表現出由衷的欽佩和熱情的讚美,因此,有著善政政績的開元賢相張九齡,便讓王維極其敬重了。在《獻始興公》等詩王維對張九齡任用賢能,「所不賣公器」的政治品德給予高度評價。
王維一生能詩能畫,能文能樂,他的音樂來自家學淵源,其祖父曾為協律郎,王維彈得一手好琵琶,早年優遊王親貴族之間,即以〈鬱輪袍〉一曲震驚京畿,其後又有所謂霓裳雨衣曲奏樂圖的故事傳說,姑不論其故事真實為何,王維對於音樂的造詣,從其首任官職即為太常寺太樂署的太樂丞,足以證明家學淵源之外,王維確有在音樂方面的特長與成就,近人常有研究王維詩的音樂性,把音樂影響王維詩的韻腳部分分門別類找出來。足見這位一代儒生,能詩、能畫又能樂的王維,其多才多藝的天賦與技能,如何把他腦袋裡的禪意世界,用多樣面的聲、影、音、文媒介進行表達與創造,而他腦袋裡的禪意世界,又是如何來自釋、儒、道三家思想體系影響,這就是本文探討的重點所在。
縱觀王維一生,很難用「出世」或「入世」、「仕進」與「隱居」以及「儒釋道」對他的思想進行階段性的劃分,實際上,他的仕進思想和「動爲蒼生謀」的觀念至老不變,即使是他自己飽受挫折之後,在政治上已無所求而遁入「禪境」之時,還始終以獻身社會而建功立業的儒家信條激勵其他的人,並始終爲別人在政治上的積極進取而高興。而與此同時,受家庭、社會以及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禪宗和道家思想對王維的影響,也是終其一生如影隨形。
所以,王維的禪意世界並非簡單的宗教意趣,其「身心相離」也並非簡單的「心在空門」,從形式上來看,這種禪意世界是以禪理化儒道的心靈本體,從本質上來看,則是外禪內儒,以儒爲體、莊禪爲用。王維佛理詩歌、山水詩歌以及其畫作所體現出的禪意世界,一方面反映了王維的禪宗思想和自然主義的傾向,但從王維的一生經歷和思想深處來看,這種禪宗意趣和自然主義傾向,更是其心靈煎熬的産物。詩人以禪宗的教義和思維爲武器,打通了出世與入世、理想與現實、懺悔與解脫、責任與超然,甚至痛苦與歡樂之間的矛盾性,在終極關懷和社會關懷、宗教意趣和審美意趣的轉換之中,顯現了獨特的人格和風範。
本論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等。第二章追溯了王維所處時代的思想和文化背景,重點分析了佛教的中國化過程、禪的主要思想特徵、儒釋道三教融合的內容以及中國傳統知識份子與禪宗內在溝通的可行性,這是理解王維禪意世界的歷史基礎。第三章分析王維與儒釋道三教的關係,總結王維受儒釋道三教影響後的總體思想特徵,這是理解王維禪意世界的理論基礎。第四章從以詩入禪的觀點,切入王維的佛理詩篇,探討王維如何用詩的形式來表達禪境佛理。第五章則是從以禪入詩的觀點,切入王維的禪意詩篇,探討王維如何用禪意來進入詩篇,表達禪意無窮的禪意詩。第六章則是引用歷代畫史、畫錄和畫論,來重建王維的繪畫風格。第七章則是從中外各大美術館及出版畫冊,共找出十一幅傳為王維所畫的真蹟畫作,用歷代畫史、畫錄和畫論來進行考證分析。第八章結論。總之,本篇論文以王維的詩、畫作品,來論述王維的禪意世界,印證王維的美學思想及禪宗意境。
壹、原始史料
周•李耳,《老子道德經》,《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重印。
周•莊周,《南華真經》,《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世德堂刊本重印。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初版,一九八七年第十刷,點校本。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初版,一九八三年第四刷,點校本。
漢•揚雄,《法言》,《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漢魏叢書本排印。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初版,一九八五年北京第八刷,點校本。
晉•葛洪,《抱朴子》,《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江南圖書館藏明魯藩刊本重印。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方廣寶篋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袁氏嘉趣堂刊本重印。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據明汲古閣本影印。
魏•嵇康,《嵇中散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借景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嘉靖刊本重印。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六月北京第一次印刷,點校本。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隋•灌頂記,《摩訶止觀》,《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隋•智顗說,《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
唐•玄奘奉詔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玄覺,《永嘉證道歌》,《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玄覺,《禪宗永嘉集》,《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七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註》,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七二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據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一九六二年版重印。
唐•孟郊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五九年。
唐•宗密答;唐•裴休問,《禪門師資承襲圖》,《卍續藏經菁華選》,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八年,據藏經書院卍續藏經本影印。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北京第二次印刷,點校本。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雅雨堂叢書本排印。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據明汲古閣本影印。
唐•孫廣,《嘯旨》,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六年,據明正德顧元慶輯刊陽山顧氏文房本影印。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據明汲古閣本影印。
唐•淨覺,《楞伽師資記》,《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馮贄,《雲仙雜記》,《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
唐•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僧肇,《肇論》,《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慧遠,《沙門不敬王者論》,《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
唐•慧遠,《答恆太尉書》,《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
唐•釋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釋道宣,《續高僧傳》,《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法海集,《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實叉難陀奉制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實叉難陀奉制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儲光羲,《儲光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據明銅活字排印本影印。
後晉•劉朡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五年初版,一九九五年北京第五刷,點校本。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嘉靖三十九年撫州刊本重印。
宋•不着撰人,《宣和畫譜》,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據明汲古閣本影印。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六年六月第一版,一九九五年七月湖北第九次印刷。
宋•朱熹,《楚辭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六年,據聊城楊氏海源閣原藏宋刊本影印。
宋•沈括,《夢溪筆談》,《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學津討原本排印。
宋•周密,《志雅堂雜鈔》,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九三年,據美術叢書本排印。
宋•洪邁,《容齋續筆》,《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據筆記小說大觀續編本影印。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二年。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據明汲古閣本影印。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據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八○年,據明汲古閣本影印。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北京第五次印刷,點校本)。
宋•賾藏主集;明•淨戒續編,《古尊宿語錄》,《中國佛教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六年,據津逮祕書本影印。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宋•釋延壽編,《宗鏡錄》,《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宋•釋法雲編,《翻譯名義集》,《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明版嘉興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七年,據明萬曆間五臺等地刻徑山藏版影印。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金•元好問撰;清•施國祁注,《元遺山詩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年南潯瑞松堂蔣氏刻本影印。
元•王惲,《玉堂嘉話》,《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佚存叢書本排印。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七年,點校本。
明•李夢陽,《空同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年,據掃葉山房石印百子全書本影印。
明•李攀龍選,蔣一葵箋釋,《唐詩選》,臺南縣:莊嚴,一九九七年,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
明•胡應麟,《詩藪》,《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據明刻本影印。
明•陸西星,《南華真經副墨》,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七四年,據明萬曆六年刊本影印。
明•陸深,《玉堂漫筆》,《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五年,據紀錄彙編本排印。
明•楊慎,《升庵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按崔塗詩題爲。
明•董其昌,《容臺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一九六八年,據明刊本影印。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據清光緒十七年刻本影印。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據清代筆記叢刊本影印。
清•王士禎,《香祖筆記》,《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據清代筆記叢刊本影印。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影印。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據民國十六年無錫丁氏鉛印清詩話本影印。
清•李鍈,《詩法易簡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五六年,據該館民國二十年排印本影印,卷一九,頁九○。
清•姚鼐,《今體詩鈔》,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七一年,據原刻本校刊。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臺北:西南書局,一九七九年,據民國間排印本影印。
清•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
清•張謙宜,《絸齋詩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清•喬億撰;富壽蓀校點,《劍谿說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清•賀貽孫撰,富壽蓀校點,《詩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六年初版,一九八六年湖北第二刷,點校本。
清•薛雪,《一瓢詩話》,《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一九九四年,據昭代叢書本影印。
清•顧炎武著;黃侃、張繼校勘;徐文珊點校,《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一九七○年。
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五年。
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五年。
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五年。
貳、一般論著
一、中文
(一)專書
日‧平野顯照著,張桐生譯,《唐代的文學與佛教》,臺北:業強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王世襄,《中國畫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二年七月第一版。
王國維著;涂經詒譯,《人間詞話》,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七○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一九八八年。
王詠雪,《王維詩中禪意境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七年。
王榕,《安東尼‧馬洽多與王維詩中對景物詮釋之概述》,臺北: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九年。
皮述民,《王維探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九年八月初版。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
朱我芯,《王維詩歌的抒情藝術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七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懷----唐代文人的生活樣態》,臺北:文津出版社,二○○○年。
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臺北:麗文文化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李澤厚,〈漫述莊禪〉,收錄於錢學森主編,《關於思維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一九九六年。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七年。new window
杜昭瑩,《王維禪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二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臺北:麗文文化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尚永亮等著,《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風貌》,臺北:文津出版社,二○○○年。
尚學鋒,《道家思想與漢魏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二○○○年。
林桂香,《詩佛王維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二年。
金億洙,《王維研究--宗教、藝術與自然之融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四年。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一九七七年。
俞崑,《中國繪畫史》,臺北:華正書局,一九七五年。
姚儀敏,《盛唐詩與禪》,臺北:佛光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柳晟俊,《王維詩研究》,臺北:黎明文化公司,一九八七年。
柳晟俊,《王維詩與李朝申緯詩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一九七七年。new window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二○○○年。
胡適校寫,《神會和尚遺集》,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公司,一九八三年。
唐曉敏著,《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二○○○年。
孫昌武著,《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二○○一年。
徐邦達編,《中國繪畫史圖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張文勛,《儒道佛美學思想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
張健,《王維詩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一九九七年。
張清華,《詩佛王摩詰傳》,鄭州:河南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莊申,《王維研究上集》,香港:萬有圖書公司,一九七一年。
許富居,《論園林詩畫意境與詩意空間之塑造─以王維輞川園為例》,臺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三年。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發行,一九九三年。new window
陳昭伶,《王維詩中的終極關懷類型》,宜蘭: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二○○三年。
陳振盛,《唐宋山水畫的景與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五年。
陳貽焮,《王維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陳鐵民,《王維新論》,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年。
章尚正著,《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彭政德,《王維禪詩創作技巧與藝術風格之研究》,宜蘭: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年。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年。
楊文雄,《詩佛王維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八年。new window
葉維廉,《王維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八○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福開森,《歷代著錄畫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一九六八年。
劉肖溪,《王維李白與杜甫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三年。
劉維崇,《王維評傳》,臺北:正中書局,一九七二年。
蔣述卓,《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發行,一九九七年。new window
謝思煒,《禪宗與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二)論文
二川,〈王維「袁安臥雪圖」畫理抉微〉,《中國文化月刊》,第一九一期,一九九五年九月。
日‧曾布川寬撰,馮慧芬譯,〈王維《輞川圖卷》和風水論〉,《藝苑》美術版,一九九五年第三期。
王連生,〈王維的藝術辯證法淺探〉,《遼寧師院學報》,一九八一年第六期。
王隆升,〈幽境與禪韻――試論王維「輞川集」的詩情、詩境與詩法〉,《華梵學報》,第八期,二○○二年九月。
史雙之,〈論王維的佛教思想及其禪意詩〉,《法音》,一九八六年第四期。
任育才,〈唐代科舉制度述論〉,《興大文史學報》,第七期,一九七七年六月。new window
任育才,〈唐代銓選制度略論〉,《興大文史學報》,第四期,一九七四年五月。new window
衣若芬,〈談蘇軾對王維與吳道子繪畫藝術的評價及其影響〉,《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四卷第一期,一九九五年六月。
李浩,〈王維與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之比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汪世清,〈《江山霽雪圖》歸塵土,魚目焉能混夜珠?――記中國繪畫收藏史上的一大騙局〉,《新美術》,一九九六年二月。
周怡,〈雪蕉與雪竹--關於王維繪畫禪理表現的一個模式〉,《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二○○三年第四期。
徐月芳,〈王維「輞川集」中的儒、道、釋色彩〉,《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學報》,第八六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高以璇,〈詩畫合一 情景交融--王維詩之圖畫意象〉,《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一○期,一九九八年九月。new window
陳振盛,〈從寫實到寫意――論唐宋山水畫風的轉變〉,《東方人文》,第三卷第三期,二○○四年九月。new window
章毅、周麗君,〈王維山水田園詩構圖四法〉,《湘潭師範學院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五期。
童慧剛,〈王維山水田園詩圖畫意象之解讀〉,《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二○○○年十二月。
華澤秋,〈淺談王維的繪畫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二○○三年十二月。
葉淑麗,〈王維「輞川集」詩的禪趣〉,《嘉南學報》,第二二期,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趙建軍,〈「金剛經」美學思想初探〉,《文史哲》,一九九四年第四期。
鄭朝通,〈論王維詩中所展現的三教涵養〉,《文學前瞻》,第四期,二○○三年七月。new window
魯屋,〈王維鳥鳴澗雜說〉,《齊魯學刊》,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盧桂霞,〈王維詩中的佛家思想〉,《古今談》,第一○○期,一九七三年八月。
蕭麗華,〈從禪悟的角度看王維自然詩中空寂的美感經驗〉,《第五屆文學與美學研討會論文集》,一九九六年三月。
蕭麗華,〈試論王維之宦隱與大乘般若空性的關係--兼論王維詩中「空」的境界美〉,《臺大中文學報》,第六期,一九九四年六月。new window
蕭麗華,〈論詩禪交涉--以唐詩為考索重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一九九六年六月。new window
蕭麗華,〈禪與存有--王維輞川詩析論〉,「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一九九八年四月。
羅宗濤,〈輞川集中王維、裴迪詩作異同之探討〉,收錄於《中國文學史暨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一九九六年。
羅香林,〈唐代三教講論考〉,《東方文化》,第一卷第一期,一九五四年一月。
嚴耕望,〈唐代佛教之地理分佈〉,《民主評論》,第四卷第二十四期,一九五三年十二月
蘇曼如,〈王維「輞川集」的詩畫藝術及境界〉,《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七期,二○○二年九月。
顧曉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試談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繪畫美〉,《淮海工學院學報》,二○○○年九月。
二、日文
(一)專書
戶田禎佑、小川裕充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二○○一年。
米澤嘉圃,《中國繪畫史研究:山水畫論》,東京都:平凡社,一九六二年。
米澤嘉圃美術史論集編集委員會編輯,《米澤嘉圃美術史論集》,東京都:國華社發行,一九九四年。
鈴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八三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