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白詩研究
作者:陳敬介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Jing-jieh Chen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慶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李白生平李太白詩集思想淵源修辭題材風格接受史譯介Li Bai’s LifeLi Bai’s Poetryideological o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7
本論文分為十章加以析論,茲分述各章摘要如下:
(一)李白生平及其傳說探析:根據李白墓誌銘、文集序、史傳、年譜及其他研究論文資料的歸納分析,進而明其生平梗概、傳說真偽及影響情形。
(二)李白詩集版本述略:介紹李白詩集自生前的傳抄情形,以明其淵源,進而論介宋代李白詩集之整理及元、明時期李白詩集的註釋刊刻及流傳;而清代王琦注本甚為詳贍,亦需多加述介;最後特加介紹敦煌本李白集,以呈現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李白詩歌的創作淵源及其思想特質:以李白詩歌為主體,探析其創作淵源,以明其詩歌兼具承繼與開新之雙重特質。而其思想方面之探討,則主張李白乃以自我為中心之觀念,充分吸納縱橫、道家、儒家、道教、佛教等思想,繼而渾融摶聚、奮發展現,終成其獨一無二之思想色彩。
(四)李白詩歌修辭論:分從夸飾、譬喻、示現、轉化、對偶、用典等
角度,以李白詩歌為主體,擇其佳例,進而分析其修辭手法之高妙。
(五)李白詩歌題材論:分取李白詩歌山水、飲酒、詠月的三大題材為主軸,繼而旁及遊俠、詠史、親情等題材加以分析,以凸顯李白詩歌題材內涵及其意象的豐富性。
(六)李白詩歌風格論:分析詩人風格之形成,實包含生命特質、思想內涵等內因,及時代風潮、生命經歷及詩體特質、修辭傾向等外緣結合形成,進而分從奇麗、清新、豪壯、婉曲綜合分析其詩歌的風格特質。
(七)李白詩歌與其他藝術之融通:本章嘗試分從盛唐歌詩傳唱的情形探索李白歌詩傳播之概況,繼而從其詩作中擇其佳例,列舉隱含舞蹈、音樂等方面之表現,並探究李白題畫詩藝術評析之內涵,及李白書法藝術及其論書詩等,最後綜論李白以詩歌為中心而與其他藝術融通之特色。
(八)李白詩中的「萬種風情」:本章主要分析筆者整理李白用「風」字詩所得之淺見;首先探索用「風」字之思想連結,以明其底蘊,分析其意象之形成及其類型,進而論述其奇幻多變之藝術手法,歸納用「風」字詩的美學特質。
(九)李白詩歌接受史概論:本章從接受美學角度,自共時接受的盛唐為始,歷元稹、白居易之李杜優劣論及宋、金、元時期江西詩派、嚴羽興趣說等,下迄明、清各詩派之論述為止;廣為參酌歷代詩話、文論及各家題詠李白詩,並旁及以李白為主體之戲劇、小說創作等,進而適當論述己見,以明李白在歷代被接受或批判之內因。
(十)李白詩歌外譯情形探析:本章首先介紹李白詩歌外譯之源起,繼而參酌目前僅見之數篇整理文獻及外譯史專著,互相補充,全面整理,計分歐、美諸國及日本、韓國四節加以論介。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ten article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s
are abstracts of individual articles:
1. Study on Li Bai’s life and legend: Through a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inscription on his tombstone, the corpus preface, the historical record, the
chronicle of his life and other research documents, point out the skeleton of his
life, the truthfulness and influence of the legends.
2.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version of Li Bai’s poetry anthology: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about making private copies of Li Bai’s poetry anthology during his
life, thus to point out the origin of his poem. And then, introduce the arrangement
of his poetry anthology in Song Dynasty (960-1279),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preading of his poetry anthology in Yuan dynasty (1279-1368) and Ming
Dynasty (1368-1644); while the interpretation of Wangqi in Qing Dynasty (1644-
1911) is much more detailed, which need more introduction; finally specially
introduce the Dunhuang version and show it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3. The creation origin and ideological genius of Li Bai’s poetry: Take Bai’s
poetry as the main part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reation origin and point out its
double character of inheritance and novelty. As for ideological genius, hold the
opinion that Li Bai is self-centered, adequately absorbing all the ideals, including
that of Taoism,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and mixing them together to
display new ideas, finally forming his unique ideological color.
4. Discussion about the rhetorical figures of Li Bai’s poetry: Select some
good works from Li Bai’s poetry to analyze his masterly skill of applying figure
of speech in the angle of exaggeration, metaphor, presentation, transformation,
antithesis and allusions.
5. Discussion about the theme of Li Bai’s poetry: Respectively analyze the
three themes of natural scenery, drinking wine and singing of moon as main axle,
and by the way the other themes of knight-errant, celebrating historical deeds,
feeling of family and so on, to demonstrate the thoughtfulness of Li Bai’s poetry
and the richness of the image.
6. Discussion about the style of Li Bai’s poetry: Analyze that poet’s style,
in fact, is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causes such as personality,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and outer causes such as time’s trend, living experience,
character of a certain prosody and inclination of figure of speech, and the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style of his poetry in the respect of splendor,
dewiness, loftiness and heroism, and euphemism.
7. Circulating with other arts: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preading of Li Bai’s poetry through the singing of his poetry
during the climax of the Tang Dynasty. Then select some good works from his
poem to list out the implicated expression of dancing and music, and study the
meaning of the artistic comment on Li Bai’s drawing poem, his calligraphy and
argument poem, finally review that Li Bai’s character of centering on poem and
circulating with other arts.
8. Thousands of WIND feeling in Li Bai’s Poem: This article mainly
speaks out some of the author’s opinions after he sorts out Li Bai’s poem that
included the word WIND. First,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collection how to use
WIND so to get known the origin and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ir image
and their type. Second, discuss the magical and changeful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sum up the esthetical character of WIND poem.
9. A summary of the acceptance history of Li Bai’s Poet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cceptance history of Li Bai’s Poetry. It had experienced
acceptance from the climax of Tang Dynasty, Li Du’s Good and Bad Theory during
the period of Yuan Chen and Bai Juyi, Jiangxi school and Yanyu Interests Theory
during the period of Song Dynasty (960-1279), Jin Dynasty (1115 -1234) and Yuan
dynasty (1279-1368), and comments of various schools of poetry until Ming Dynasty
(1368-1644) and Qing Dynasty (1644- 1911). Widely deliberate poetry critique,
literary theory and various schools’ inscriptions to praise Li Bai’s Poem through the
ages, and mentions plays and fictions in which Li Bai is treated as a main character,
and then express some of the author’s opinions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reason why
Li Bai was praise or criticized through the ages.
10.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ituation of Li Bai’s Poetry: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ranslation of Li Bai’s Poetry; second refers to the few
arranged documents and translation monograph to supplement each other and
make overall arrangement. Totally, there are four sections of introduction,
including Europe, America, Japan and Korea.
一、專書類
(一)李白詩文集、注解與年譜
唐•李白:《李太白文集》影宋本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5月初版。
當塗本《李翰林集》安徽:黃山書社,2004年2月。
唐•李白 :《李白全集 》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年。
宋•楊齊賢注、元•蕭士贇補:《李太白全集》臺北 :世界書局,2005年1月2版5刷。
詹瑛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4月。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80年11月臺三版。
瞿蛻園:《李白集校注》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4月再版。

(二) 傳統典籍
1、經部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周易十卷》(四部叢刊編經部)。
宋.朱熹集注、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

2、史部
漢.司馬遷、馬持盈註:《史記今註》臺北 :商務印書館,1996年初版五刷。
漢.班固 :《漢書》 明嘉靖間德藩最樂軒刊本 ,1522-1566年。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5月5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2000年12月。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王溥:《唐會要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85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臺北:新文豐圖書公司,1985年初版。
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3月4版。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 :《資治通鑑》 蒲公英出版社。
宋.張敦頤:《六朝事述》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3、子部
周.老子、陳鼓應註釋:《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修訂三版十三刷。
東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論衡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東漢.王充:《論衡》臺北:台灣中華書局印行,1996年3月台一版。
唐.趙蕤:《反經》臺北:理藝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明.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8年2月修訂再版。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9月。
《百子全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4、集部
魏.曹操: 《魏武帝集》 明間太倉張氏原刊後印本,1628-1644年。
魏.曹丕: 《魏文帝集 》明崇禎間太倉張氏原刊本,1628-1644年。
魏.曹植 :《曹子建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美術叢刊一:虞君質選編,國立編譯館印行,1986年9月再版第一版第二刷。
南朝梁.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南朝梁.蕭統撰: 《昭明文選》 臺北:正大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74年。
南朝梁.劉勰撰、王更生注譯 :《文心雕龍》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南朝梁.徐陵:《玉臺新詠》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南朝梁.鍾嶸撰、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南朝梁.鍾嶸著,趙仲邑譯注:《鍾嶸詩品譯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唐•司空圖著、陳國球導讀:《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6月初版。
唐•徐堅:《初學記》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頎:《李頎詩集 》明嘉靖間刊本,1522-1566年。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 》明崇禎元年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1628年。
唐.杜甫:《杜甫全集 》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11月。
唐.高適:《高常侍集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5年。
唐.王維: 《王右丞集 》臺北:世界書局 ,1987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出版社,1983年,再版。
唐.李濬:《松窗雜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初版。
(日)弘法大師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12月,訂補本。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初版。
宋.陸游:《劍南詩稿 》臺北 :世界書局 1987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初版。
宋.李昉等編: 《文苑英華》 臺北:中華書局。
宋.胡仔撰:《苕溪漁隱叢話 》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11月台一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3刷。
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4月5版。
《元好問研究資料彙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0年12月。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4月5版。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臺北:文友書局。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楊慎:《丹鉛總錄》(明嘉靖間太倉凌雲翼襄陽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庫。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
明.王世貞: 《藝苑卮言》 臺北 :新文豐,1988年。
明.楊慎:《升菴詩話 》藝文百部叢書集成。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大陸 :人民文學出版社。
清.王夫之著、張國星校點:《古詩評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3月。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二次印刷。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4月2刷。
清.聖祖御定 、曹寅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3月9刷。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宏業書局,1987年3月初版。
清.翁方綱 :《石洲詩話》 咸豐元年刊本 ,1851年。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清.楊倫 :《杜詩鏡銓》 臺北 :正大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清.姚鼐 :《惜抱軒文集》 臺北 :文海書局 ,1979年。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四部備要本 中華書局據原刻本校刊。
清.沈德潛選、王純父箋注:《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清.沈德潛:《古詩源》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5月。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臺初版。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 :漢京出版公司,1985年。
清.劉熙載:《藝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宋育仁:《三唐詩品 》載《古今文藝叢書》第一集。
清.徐增 :《而庵詩話》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9年。
清.朱庭珍 :《筱園詩話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89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
清.曾國藩:《評點注音十八家詩抄》臺北:文源書局,1986年。
清.王士禎撰、方東樹評:《方東樹評古詩選》臺北:聯經出版社,1975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9月5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 :木鐸出版社,1988年7月。
清.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清.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西南書局,1979年。
楊倫編:《杜詩鏡詮》臺北:華正書局,1978年9月。
陳沆:《詩比興箋》臺北 :廣文書局,1979年。
清.錢振倫注、黃節補注:《鮑參軍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3月,初版。
清.仇兆鰲注:《杜甫全集》廣東:珠海出版社,1996年。
清.王國維: 《人間詞話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
清.王國維著 吳紹志校譯 :《新釋人間詞話》 臺北:詳一出版社,1999年。
張宗柟編:《帶經堂詩話》臺北 :清流翻印本,1976年。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2月初版。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 》臺北:藝文書局 ,1960年。
傅璿琮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2月。
(三) 論李白專著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1版。
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海外圖書公司。
安旗:《李白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初版。
安旗:《李白詩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次印刷。
安旗:《李太白別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裴斐、劉善良編:
安旗、閻琦:《李白詩集導讀》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胥樹人:《李白和他的詩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王運熙等著:《李太白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4月出版。
阮廷瑜:《李白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7月初版。
李從軍:《李白考異錄•李白家世考索》山東:齊魯書社,1986年。
裴斐主編:《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2月第一版
葛景春:《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群玉堂出版公司,1991年9月。
葛景春:《李白研究管窺》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2月第一版第一刷。new window
張書城:《李白家世之謎》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new window
許東海:《詩情賦筆話謫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庚:《詩人李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李白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7月第一版。
(四)現代著作
1、 修辭學專書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3版。
沈師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臺北:益智書局,1990年6月。
沈師謙:《修辭學》(上)(中)(下)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1年。
沈師謙:《修辭方法析論》臺北:文史哲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黃師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 1986年2月三版。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出版社,1991年4月。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出版社,1995年11月。new window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1月第二次印刷。
黎運漢、張維耿編:《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9月出版。
黃春貴:《文心雕龍之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修辭學研究》中國語文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次印刷。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益智書局,1988年四版。
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修辭學》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鄭頤壽:《文藝修辭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周振甫:《中國修辭學史》臺北:洪葉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吳禮權:《中國修辭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8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吳禮權:《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吳禮權:《修辭心理學》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次印刷。
成偉鈞等主編:《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一刷。
唐松波、黃建霖主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二刷。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新2版。
古遠清、孫光萱合著:《詩歌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一刷
傅隸樸:《修辭學》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5月第四次印行。
《修辭論叢》第二輯 洪葉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一刷。
蔡宗陽:《修辭學探微》臺北:文史哲書局,2001年初版。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月初版二刷。
《修辭論叢》第四輯 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一刷。
張春榮:《修辭新思維》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12月初版二刷。
蔡謀芳《辭格比較概述》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8月初版。
黃海章:《中國文學批評研究論文集-文心雕龍研究專集•劉勰的創作論和批評論》臺北:中國語文學社。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國文天地,1990年10月。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臺北: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new window
詹瑛:《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臺北:正中書局,1994年4月。
古田敬一撰、王偉勇編審:《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臺北:祺齡出版社,1994年。
逢甲大學中文系所:《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
2、 美學專書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9月1版。
黑格爾著、朱孟實譯:《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5月18日出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884年3月初版new window
朱光潛:《談美》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0月初版六刷。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成均出版社,1985年2月初版。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成均出版社,1985年2月初版。
敏澤著:《中國美學思想史》(一∼三卷)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8月。
楊新、甘霖著:《美學原理》臺北:曉園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刷。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楊思寰:《審美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3年初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4年7月。
李澤厚:《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李澤厚:《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3月。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4月。
駱小所:《語言美學論稿》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潘德榮 :《詮釋學導論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9年。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一刷。
孫俍功編:《文藝辭典》臺北 :河洛出版社,1978年。
王向峰主編:《文藝美學辭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一版一刷。
3、 詩歌理論專書
朱光潛:《詩論》臺北 :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
沈師謙:《神話•愛情•詩-中國古典詩比較批評》臺北:尚友出版社,1984年5月再版。
簡恩定、沈師謙、吳永猛:《中國詩書畫》臺北 :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6月。
陳師慶煌等著:《淡江大學五十週年校慶紀念詩文集》臺北:淡江大學,2000年11月。
黃師永武:《中國詩學》(四冊)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5月。
黃師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出版社,1987年12月四版。
黃師永武:《敦煌的唐詩》臺北 :洪範書店,1993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開明書局,1956年台二版。
何寄澎 :《總是玉關情──唐邊塞詩初探》臺北:聯經出版社 ,1968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陳貽焮 :《唐詩論叢 》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吳宏一主編、呂正惠助編:《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詩歌類》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8月初版1985年4月再版。
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2年8月。
張夢機:《歐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5月。
黃國彬:《中國三大詩人新論》臺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呂正惠《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 ,1985年。
王力:《中國詩律研究》(原漢語詩律學) 臺北:文津出版社 , 1987年。
林庚 :《唐詩綜論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聞一多:《唐詩雜論 詩與批評》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11月1版。
施蟄存 :《唐詩百話》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
袁行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年。
劉繼才:《唐宋詩詞論稿》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羅宗強:《唐詩小史》陝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7年9月再版。
洪讚 :《唐代戰爭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8年。new window
陳貽焮:《論詩雜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5月初版。
巴壺天:《唐宋詩詞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出版,1990年12月初。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月。
王錫九 :《唐代的七言古詩》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
初國卿 :《唐詩賞論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年。
張葆全:《詩話與詞話》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2月初版。
薛宗正 :《歷代西陲邊塞詩研究 》敦煌文藝出版社 ,1993年。
王伯敏:《唐畫詩中看》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5月。
常振國、降雲編:《歷代詩話論作家》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93年9月。
張偉伯編撰:《全唐五代詩格校考》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柳晟俊 :《唐詩論考》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
黃紹清:《中國詩歌寫作史》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庄嚴、章鑄著:《中國詩歌美學史》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常振國、降雲:《歷代詩話論作家》臺北 :黎明文化公司,1994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王運生:《論詩藝》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許聰:《唐詩體派論 》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余冠英選注:《漢魏六朝詩選》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8月。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 :洪葉文化公司,1995年12月。
逢甲大學中文系所編:《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
丁成泉:《中國山水詩史》臺北 ::文津出版社,1995年8月。
王英志: 《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新探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6年。
趙運仕 、杜少春編 :《古代邊塞詩》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1996年。
吳小如、王運熙、曹道衡等:《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5月。
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6月
房日晰:《唐詩比較論》三秦出版社,1998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劉開揚:《唐詩的風采》上海書店出版,2000年。
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 》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new window
譚潤生: 《唐代樂府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
蘇珊玉:《唐代邊塞詩的審美特質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陳友冰:《中國古典詩文(一)鑑賞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月初版。
時進:《唐詩演進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臺北 :學生書局,2001年4月初版。
趙振江:《西班牙與西班牙語美洲詩歌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
鄺健行、陳永明、吳淑鈿選編:《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呂叔湘、許淵沖:《中詩英譯比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2月2刷。
吳相洲:《唐詩創作與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
任半塘:《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張伯偉編撰:《全唐五代詩格校考》。
李春祥主編:《樂府詩鑑賞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第一版。
4、其他
(一)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4。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 :華正書局,1990年7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臺北 :長安出版社,1975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花山文藝出版社 ,1977年
徐嘉瑞:《中古文學概論》臺北 :鼎文書局,1977年。
陳致平:《中華通史》臺北 :黎明文化公司,1978年。
湯承業:《中國政治制度史》臺北 :黎明文化公司,1980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4月。
游國恩編 :《中國文學史》 臺北: 五南出版社 1990。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下)臺北 :學生書局,1992年9月。
胡適:《白話文學史》(第一編)臺北 :遠流出版公司,1992年。
李從軍:《唐代文學演變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5月2刷。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馬祖毅、任容珍著:《漢籍外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葛桂錄著:《中英文學關係編年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9月。
(二)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臺北 :文物出版社,1961年新增二版。
邵懿辰:《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臺北 :世界書局,1961年。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5月。
張其盷監修、程先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印行,1980年。
《四庫全書總目》臺北 :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6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 :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6版。
漢語大詞典編輯處編纂、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
張習孔、田鈺:《中國歷史大事編年》臺北 :黎明文化公司,1994年。
羅振玉:《雪堂校勘群書敘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書出版社,1997年。
北京圖書館編:《中國版刻圖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中)安平秋、(美)安樂哲主編:《北美漢學家辭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11月二刷。
(三)
廖蔚卿:《六朝文論》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4月。
朱義雲:《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new window
北京大學文學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參考資料》臺北 :里仁書局,1992年。
陳書良:《六朝煙火》北京:現代出版社,1992年6月。
駱玉明、張宗原著:《南北朝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
黨聖元:《六朝悲音》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 :學生書局,1996年
摯虞:《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郁沅、張明高編選:《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四)
王瑤:《中古文人生活》臺北 :長安出版社,1988年。
《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代文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章群:《唐史札記》臺北 :學海出版社,2000年7月。
羅聯添著:《唐代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唐代文學研究》廣西師大出版社,1990年。
《唐代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唐代文學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
冷敏述 :《唐文化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4年。
傅樂成 :《漢唐史論集》 臺北: 聯經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戴偉華:《唐代文學研究叢稿》 臺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99年。
(五)
演培法師註釋:《維摩詰所說經講記經》臺北 :天華出版公司,1987年8月。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6月4版
羅宗強:《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龍樹菩薩著、鳩摩羅什譯、釋妙蓮標校:《大智度論二》臺北 :七海印刷公司印行。
(六)
顧詰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三論李唐氏族問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new window
《陳望道文集》(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
《古典文學論文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鐘子翱、梁仲華、童慶炳執筆:《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 :《中國文學講話》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8年。
啟功:《啟功叢稿》臺北 :華正書局,1991年5月。
朱棟霖編:《文學新思維》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
羅基敏:《文話╱文化音樂:音樂與文學之文化場域》臺北:高談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2月。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2000年。
彼得•艾克洛德著•謝瑤玲譯:《龐德》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5月。
余我編著:《日本古典文學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7月2版2刷。

二、學位論文類
王文進:《論六朝詩中巧構形似之言》,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78年。
林貞玉:《李白文學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2年。
莊美芳:《李太白詩探源》,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6年10月。
張榮基:《李白樂府詩之研究》,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7年。
黃淑娥:《李白樂府詩之修辭研究》,香港珠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87年。
蕭岳煊:《李白樂府詩之用韻及修辭研究》,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文學組碩士論文,1988年。
楊文雀:《李白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孫鐵吾:《李白詩歌中植物意象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5月。
賴玫怡:《修辭心理與美感的探析─以夸飾、譬喻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賴昭君:《李白樂府詩研究》,靜宜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佳君:《虛實章法析論》,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new window
王次澄:《南朝詩研究》,東吳大學博士論,1982年。new window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三李神話詩歌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三、單篇論文類
陳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問>《清華學報》十卷一期1935年
孫凱第:<唐宗室與李白>《經世日報•讀書周刊》1946年10月30日。
粺山:<李白兩入長安辩>《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1962年。
郁賢皓:<李白兩入長安及有關交遊考辯>《南京師院學報》第四期1978年。
王文才:<李白家世探徵>,《四川師院學報》第四期1979年。
林必成:<唐代「輪臺」初探 大陸>《新疆大學學報》4期 1979。
薛宗正:<北庭故城與北庭大都護府>《新疆大學學報》 4期 1979。
裴斐:<歷代李白評價述評>《文學評論叢刊》第五期1980年3月。
楊盛龍:<皎潔的象徵理想的寄託─略論李白詩中的月>《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
吳啟明:<李白〈清平調〉三首辯偽>《文學遺產》第三期,《唐聲詩》,第477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從軍:<李白三入長安考>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1983年。
秦紹培:<也談唐代邊塞詩派的評價問題>《新疆大學學報》 3期 1984。
劉維鈞:<唐代西域詩句釋地>《新疆大學學報》1984年。
白應東 :<邊塞詩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新疆師大學報》 1期 1984。
胡建平 :<論高適的山水田園詩 大陸>《新疆師大學報》 1期 1984年。
王岳川 :<杜詩意境美初探>《新疆師大學報》 1期 1984年。
彭志憲:<王之渙〈涼州詞〉釋評>《新疆師大學報》 1期 1984年。
鍾吉雄:<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談李白的身世之謎>《台灣時報》1984年10月28日八版。
劉再生:<唐代的「音聲人」>《中國音樂》,1984年第四期頁13。
胡大浚 :<邊塞詩之涵義與唐代邊塞詩的繁榮>《西北學院學報》 2期 1986年。
鐘興麟 :<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位置新探>《新疆大學學報》 3期1986年。
(日)山下一海:<李白對松尾芭蕉的影響>《中日李白研究論文集》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10月1版。
吳兆路:<試讀杜甫的文學思想 >《蘭州大學學報》 15卷3期 1987。
葛景春:<李白詩歌與莊子美學>《李白研究論叢》巴蜀書社1987年3月第一次印刷。
房日晰:<論李白詩歌中的情感表現的特色>《李白研究論叢》巴蜀書社1987年3月第一次印刷。
劉維鈞:<邊塞詩的源流初探>《新疆大學學報》 3期 1988年。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號 1989年。
陳志光 :<老遺山詩析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號 1989年。
楊淙銘:<石遺室詩話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三號 1989年。
安旗:<李白書法略論>《李白學刊第二輯》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8月。
朱立元:<試論接受美學對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啟示>《復旦學報》1989年第四期。
朱易安:<明人李杜比較研究淺說>,《李白學刊》第一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3月
鄧元煊:<李白樂府革新成就一例>《李白研究論叢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12月第一次印刷。
日人松浦友久:<李白的出生及家世>《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
潘百齊:<論李白詩歌的美學特徵>《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呂正惠<永遠的中國俠>《國文天地》第十二期1990年。
章繼光:<李白與佛教思想>《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
秦紹培、劉藝 :<論唐代邊塞詩及其繁榮原因 >《新疆大學學報》 20卷1期 1992年。
劉真倫 :<論邊塞詩的本質屬性>《江海學刊》 4期 1992年。
吳企明:<李白與盛唐繪畫藝術>《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紀念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張瑞君:<李白設辟邪伎鼓吹稚子班曲辭解疑>《文學遺產》1993年第5期。
鄔國平:<李杜詩歌比較評述>《中國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王晉光:<李白對王安石的影響>《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紀念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鄔國平:<李杜詩歌比較評述>《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紀念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
蔡宗陽撰:<論引用的分類>《師大國文學報》1994年6月第23期。
郭焰坤:<淺談對偶的基礎>《修辭學習》1994年第5期。
孫孟明在:<淺談古詩中典化對偶>《修辭學習》1994年第1期。
傅如一:<李白樂府論>《文學遺產》1994年第1期。
章繼光:<論李白的詠俠詩>《求索》1994年第6期。
(日)芳村弘道:<關於元版系統的《分類補注李太白詩》>《中國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5月。
張錫厚:<敦煌本《李白詩集》殘卷再探>《中國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5月。
劉志偉:<從音樂意象看魏晉詩歌與音樂的關係>《蘭州大學學報》 23卷2 期 1995年。
吳禮權:<論誇張的次範疇分類>《修辭學習》1996年第6期。new window
孫韞瑩:<李白與蘭陵美酒>,《中國李白研究》1994年集合肥:安徽省文藝出版社,1996年2月。
陳定玉:<論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文藝理論研究》1996年第一期。
周小龍:<屈原、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異同論>《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蘇華 :<論李白的邊塞詩 >《新疆大學學報》 25卷2期 1997年。
劉藝 :<杜甫邊塞詩的儒家思想評議 >《新疆大學學報》 25卷3期1997年。
王開元:<邊塞詩探源>《新疆大學學報》 4期 1997年。
朱泳焱:<試論博喻的結構與功能>《修辭學習》1997年第3期。
陳定玉:<李白詩歌『入神』說──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發微>《中國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
張君瑞:<禪宗思維方式與李白詩歌藝術>《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范長華:<王伯成《貶夜郎》雜劇探析>《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姜光斗<略論李白詩風蘊藉含蓄與任情率真的矛盾統一>《中國李白研究1997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翁成龍:<李白樂府詩的修辭技巧>《台中商專學報》第三十期1998年6年。
游志誠:<談典故>《國文天地》1998年2月。new window
疏志強、汪忠平:<移就的修辭心理淺析>《修辭學習》1999年第5期。
楊義:<李白詩的語言創造法則>《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
黃雅淳:<從將進酒看李白>《國文天地》第14卷第11期1999年4月。new window
劉寧:<李白烏栖曲讀後─詩成緣何泣鬼神>《文史知識》1999年第6期。
周春林:<談談象徵及其美學功能>《修辭學習》2000年第3期。
王淮生:〈關於「百代詞曲之祖」的臆想〉《中國李白研究》:2000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德)呂福克:<西方人眼中的李白>《中國李白研究》:李白與天姥國際會議專輯,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葛培嶺:<論元白對李杜的整體評價>《中國李白研究》2000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杜道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新疆大學學報》 25卷3期 2001年。
姚大勇:<娛悲舒憂──陸游文學思想之核心>《新疆大學學報》1期 2001年。
曹萌:<再論建安文學與唐詩宋詞繁榮的共性原因 >《鄭州大學學報》 34卷2期 2001年。
葉嘉瑩:<王維詩>《國文天地》18卷11期 2003年。
吳云:<論對偶形式對意義空間的拓展>《修辭學習》2001年第5期。
曹化根:<李白的明月世界>,《中國李白研究》2001-2002年集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12月。
孟修祥:<論李白對楚辭的接受>《中國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黃山書社2002年12月。
王麗娜:<李白詩歌在國外>《中國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黃山書社2002年12月。
(俄)C.李謝維奇<俄羅斯漢學家怎樣學習及翻譯李白詩歌>《中國李白研究》:李白與天姥國際會議專輯。
熊慧芬:<略論日本近世文學中的李白>《中國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黃山書社2002年12月1版。
金世煥:<韓國人心目中的李太白>《中國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會、馬鞍山李白研究所編,黃山書社2002年12月。
楊鴻銘:<李白長干行等文象徵論>《孔孟月刊》第35卷第5期。
黃炳輝、莊如順:<試論李白對屈原詩歌藝術特點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期。
陳俊強<從法律史的角度看李白流夜郎>《第六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