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歐陽脩詩文改革之研究
作者:朴俊秀
作者(外文):Park, Junsoo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羅宗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歐陽脩詩文改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4
第一章先說明本論文寫作目的。此章論述了現代研究宋代特別是北宋文人的相關討論。早在一千年前,中國已確立了完善的中央官制來統治天下。為了此政治目的,官僚體制更要完整的運用,因而研究吏制與政治理論成為必要之途徑。研究歐陽脩也必須考慮此點,因此緒論裡說明了此研究後能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以「歐陽脩學術之背景」作為歐陽脩的詩文改革之前的準備工作。以其「時代背景」與「生平」來分析歐陽脩之內、外在環境因素。分析文學論時,這些資料能夠說明對他產生的影響。由於當時社會都關心治世之故,因而他們專心為國家服務,行有餘力而創作詩文,所以他基本上帶有「經世致用」的觀點來提出文學論,因而要對他們心理內在的兩層因素來瞭解他們的人生選擇。
第三章以「歐陽脩之學術思想觀」為題,主要探討他的「道」、「文」關係。如上所述,他作為政治家,必定要研究其治世之理,但他持有與一般古老的政治家不同的觀點,就是他既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也絕對未忽視文學本然的存在意義。因而他對畫、牡丹、音樂等多方面有興趣,進行創作或關注,開闊了文人之新的領域與視野。
第四章主要論述歐陽脩「詩歌」方面的改革主張。因為他的詩論由梅堯臣等人之引導,所以跟他們共同提出詩論。作詩文的過程,看來很簡單,不過以多樣的涵義與方向看來,需要更嚴密的觀察與分析。因此,首先論述其開始創作之發憤之因,分析已含有豐富的學術教養的文人遇到障礙,如何克服或認定世事的變化。接著用「以文為詩」的方法抒發內心之志,並且如何得到更多的號召力。這些他的文學論的展開,就能呈現他的詩歌創作論,察看他用什麼方法來表現出創作之苦惱。他的文學論絕不會由抽象之觀念出發的,乃是以實務的積極運用來彰顯藝術的意義。
第五章探討他的「散文」改革。歐陽脩以古文取得聲望,但此結論是較偏狹的,他整體的文學論已準備了新的氣象,並且他絕不反對四六文之類。因而此章節研究他的改善與傳承各種文體之內涵。首先以較富名望的時文來分析,真正有文學性與實用性的文體為何?接著討論在古文家中有極端的文人之過失。他接受表現形式,進而改善內在思想,因而我們知道他的合理配合。他不顧周邊的評判,勇敢對應此坎坷之路。
第六章作為整體研究之結論,即細密地分析研究目的和預期效果,由此可知本來方向的功過,而且再構想正確的治學方法與研究主題,進而考察往後的研究方向與目標。
 一、古籍

  甲、經部之屬

李學勤 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宋.胡瑗 撰 倪天隠 述《周易口義》 臺北 : 臺灣商務,1983年
宋.歐陽脩《詩本義》臺北 : 臺灣商務,1983年
宋.朱熹 集注《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1996年
宋.朱熹 黎靖德 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乙、史部之屬

宋.李濤《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再版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台灣商務,1968年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
宋.陳善《捫蝨新話》臺北:新文豐,叢書集選本,1984年
宋.黃震《黃氏日鈔》文淵閣四庫全書707~708冊 臺北:商務,1983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臺北:台灣商務,四庫珍本三集,1972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百部叢書集成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宋.邵博《聞見後錄》臺北 : 臺灣商務,1983年
宋.範鎮《東齋記事》鄭州 : 大象,2003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鄭州 : 大象,2006年
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台北:商務,四部叢刊本,1979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明.陳邦贍《宋史記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
清.徐松原 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1976年
清.陸心源 輯撰《宋史翼》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潘永因《宋稗類鈔》臺北:廣文,1967年
清.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丙、子部之屬

莊子 著 郭慶藩 編《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明.黃宗羲著《宋元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丁、集部之屬

梁.蕭統 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宋.姚鉉《唐文粹》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校宋明嘉靖刊本
宋.梅堯臣《梅堯臣集編年校注》臺北:源流,民國72年
宋.蘇舜欽《蘇舜欽集》臺北:漢京,1984年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歐陽脩《歐陽脩集編年笺注》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台北 : 商務,1979年(四部叢刊本)
宋.蘇洵《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1993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宋.曾鞏《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
宋.王安石《王臨川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王安石《王臨川文集附沈氏注》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1987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本 臺北:漢京,1983年
宋.劉克莊《後村集》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嚴羽 撰 郭紹虞 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宋.魏慶之 撰《詩人玉屑》臺北:世界,2005年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鴻學出版社,1989年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臺北:台灣商務,1983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98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98年
清.金聖嘆 《才子古文讀本》臺北:老古文化事業,1981年
清.溫汝能《和陶合箋》臺北:新文豐,1980年
清.沈德潛 評選《評註唐宋八家古文》掃葉山房石印本,
宋.姚鉉《唐文粹》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校宋明嘉靖刊本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臺北:鴻學出版社,1989年
宋.謝枋得《文章軌範》臺北:台灣商務,1983年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臺北:商務,四庫全書1383~1384冊,1983年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北:廣文,1985年
清.何文煥 輯《歷代詩話》臺北:漢京,1983年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
曾棗莊 劉琳 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四庫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二、專 著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1995年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台北:台灣商務,1982年
方健《范仲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2001年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鄭州:河南大學,1997年
王更生《歐陽脩散文研讀》台北:文史哲,1996年
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南京:江蘇古籍,2003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包弼德(Peter K. Bol)著 劉寧 譯《斯文》南京:江蘇人民,2001年
皮錫圭 撰《增補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1959年
成復旺《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朱瑞熙 等著《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台北:文史哲,1996年
江淳《韓歐詩文比較研究》台北:文史哲,1989年
江濤《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何寄彭《北宋的古文運動》台北:幼獅文化,1992年
何澤恒《歐陽脩之經史學》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0年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宋編宋人年譜選刊《宋人年譜集目》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1994年new window
李冰《歐陽脩詞研究及其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李昌憲《宋代安撫史考》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北京師大,1997年
李德身《歐梅詩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沈括 著 李文澤 譯《夢溪筆談全譯》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汴孝萱 等著《韓愈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8年
昌彼得 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市 : 鼎文,1986年增訂二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鄭州:河南大學,1999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2000年new window
洪本健 編《宋文六大家活動編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洪本健 編《歐陽脩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紀昀 主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
苗書梅 等 點校《宋會要集稿‧崇儒》鄭州:河南大學,2001年
苗書梅《宋代官選任和管理制度》鄭州:河南大學,1996年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高津孝《科舉與詩藝》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高海夫 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副島一郎《氣與士風》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義與代雄》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
張高評《宋詩特色研究》長春:長春出版社,2002年
張健《歐陽脩之詩文及文學評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預衡《中國散文簡史》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94年
陳幼石《韓柳歐蘇古文論》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陳柱《中國散文史》北京:中國書店,1982年
陳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2003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1994年
陳韻竹《歐陽脩、蘇軾辭賦之比較研究》臺北:文史哲,1986年new window
斯波義信 著 莊景輝《南宋商業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87年
曾子魯《韓歐文探勝》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3年
曾棗莊 舒大剛《北宋文學家年譜》臺北:文津,1999年
曾棗莊 編《宋文紀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曾棗莊《論西崑體》高雄:麗文,1993年
程千凡 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鄭州:河南大學,1997年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程杰《歐陽脩年譜》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年
馮書耕《古文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 著《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洪葉,1998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1998年
黃啟方《王禹偁研究》臺北:學海.1979年
黃啟方《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臺北:學海,1985年
黃進徳《歐陽脩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8年
黃篤書 編著《宋代儒宗歐陽脩》台北:台灣商務,2005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2002年
葛曉音《詩過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
遊國恩《中國文學史》臺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裴普賢《歐陽脩詩本義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81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劉子健 著 趙冬梅 譯《中國轉向內在》南京:江蘇人民,2002年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2002年new window
劉子健《歐陽脩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1984年
劉若愚《歐陽脩研究》台北:台灣商務,1989年
劉若愚《歐陽脩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年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1991年 
劉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2002年
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劉德清《歐陽脩紀年錄》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劉德清《歐陽脩傳》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6年
劉麟生《中國駢文史》臺北:商務,1990年
歐陽禮 編《歐陽文忠公遺跡與祠祀》台北:文史哲,1997年
蔡明世《歐陽脩的生平與學術》台北:文史哲,1986年
蔡芳定《北宋文論研究》台北:文史哲,2002年new window
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鞏延明 編著《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1982年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2001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 再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燈,1987年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8年new window
顧永新《歐陽脩學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03年
Egan,Ronald C. 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Egan,Ronald C.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1994
Fuller,Michael A. The road to East Slope : the development of Su Shi’s poetic Voic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三、論文

  甲,學位論文

王基倫《歐陽脩、韓愈散文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5年
江正誠《歐陽脩的生平及其文學》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78年new window
兵界勇《韓文「載道」與「去陳言」之研究》臺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承信《歐陽脩「居士集」的散文文體研究》漢城:高麗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李新添《歐陽脩五代人物論研究》臺中: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慕如《歐陽脩古文之研究》高雄: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林明昌《古文細部批評研究》淡水:淡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柳在潤《歐陽脩辭賦研究》光州:全南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6年
洪炳惠《歐陽脩詞研究》漢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
郝至祥《兩「唐書」書法暨筆法比較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蜀蕙《書寫與文類》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郭魯慶《歐陽脩散文研究》漢城: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1年
黃一權《歐陽脩散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黃忠慎《宋代之詩經學》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new window
黃美珍《歐陽脩之文學與其事業》香港:珠海書院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廖淑慧《清初唐宋詩之爭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蓋琦紓《蘇門與元祐文化》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趙明媛《歐陽脩「詩本義」探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趙殷尚《唐代古文運動先驅者及其散文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蔡清和《歐陽脩「集古錄跋尾」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如玲《論宋代詩話源流》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年
魯長時《歐陽脩散文的分析研究》大邱:嶺南大學博士論文,1995年
戴麗霜《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及其風格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謝佩芬《歐陽脩詩歌研究》臺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權鎬鍾《歐陽脩詩研究》漢城:漢城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二、期刊論文

台灣地區

王基倫〈歷代編選歐陽脩古文的抽樣分析〉《中國學術年刊》 1991年4月new window
王建生〈歐陽脩傳〉《中國文化月刊》1991年4月
謝佩芬〈歐陽脩與「酒」﹑「茶」關係小探﹣﹣試以其詩作為考察對象〉《中國文學研究》1991年5月new window
趙叔鍵〈論歐陽脩作新五代史之意義〉《光武學報》1991年6月
陳芳〈歐陽脩之祭文研究〉《警專學報》1991年6月
顧柔利〈歐陽脩詠物詞之研究〉《黃埔學報》 1991年10月
謝佩芬〈歐陽脩研究論著目錄初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1991年12月new window
歐陽禮〈歐陽脩的遺跡與祠祀〉《歷史月刊》1993年1月
彭雅玲〈歐陽脩排抑太學體初探〉《中華學苑》1995年3月new window
黃美鈴〈北宋梅歐的平淡詩論及其實踐〉《中國學術年刊》1996年3月new window
衣若芬〈歐陽脩「六一居士傳」與蘇軾「書六一居士傳後」〉《輔仁國文學報》1996年8月new window
姜吉仲 〈北宋吏治法改革議論之研究──以歐陽脩和司馬光之逐路取士爭論為主〉《華岡文科學報》1997年3月
劉瀚平〈歐陽脩文學作品中的──易經思想〉《古典文學》1997年5月
戴文和〈考證「歐陽脩不喜杜詩、力矯西崑體」〉《僑光學報》1997年10月new window
林煌達〈歐陽脩「五代史記」的君臣秩序觀──以對周世宗的評價為例〉《中正歷史學刊》1998年3月new window
黃黎星〈歐陽脩的「易」學思想與天命觀〉《中國文化月刊》1999年5月
車行健〈論「詩經」多重義與「詩」本義的詮釋〉《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01年6月new window
黃坤堯〈超越李白:論北宋詩壇的文藝氣象〉《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2002年new window
蔣武雄〈歐陽脩使遼行程考〉《東吳歷史學報》 2002年3月
何寄澎〈歐陽脩「詩文集序」作品之特色及其典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2002年12月new window
葉國良〈唐宋哀祭文的發展〉《臺大中文學報》 2003年6月new window

中國大陸地區

王冰彥〈歐陽修的「道」其對文學創的影響〉《文學評論》1980年6期曾枣莊〈北宋古文運動的曲折過程〉《文學評論》1982年5期
趙仁珪〈歐陽修的「文道」觀及其詩歌創作的影響〉《武漢師院學報》1984年3期
王水照〈歐陽修籍貫辨正〉《爭鳴》1984年4期
葛曉音〈歐陽修排抑「太學體」新探〉《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3期
洪本健〈略論歐陽修散文的陰柔之美〉《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4期
鄭孟彤〈論歐陽修以文為詩的美學價值〉《文學遺產》1987年1期
王奇珍〈論歐陽修在宋代詩文革新中的領袖地位〉《文藝理論家》1987年1期
鄭孟彤〈歐陽修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學遺產》1987年6期
謝桃坊〈歐陽修獄事考〉《文史》28期,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葛曉音〈北宋古文革新的曲折歷程〉《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1期
洪本健〈從韓柳歐蘇文看唐宋文的差異〉《文史哲》1990年3期
王水照〈歐陽修散文創作的發展道路〉《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1期
陳曉芬〈歐陽修的心態特點和他的散文風格〉《華東師大學報》1993年2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