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詩所見品茶文化研究
作者:王皖佳
作者(外文):Wang, Wan-Chia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俊彥
馬銘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宋代詩學研究茶詩茶文化文化研究漢文化及其創意Song DynastyPoetry StudyTea poemsTea CultureCulture StudyChinese cultural and creativ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本論文聚焦在宋代茶詩中的文化現象,觀察宋代文人的詩作,按照茶詩的內容、主題與所涉及之飲茶文化要素分類、分析,歸納其寫作現象背後的文化意義,探究宋代文人生活當中的品茶意趣,從宋代精緻化的品茶文化中,擷取能夠成為當代飲食或相關文創產業的文化元素,成為未來「漢文化及其創意」延伸研究之基石。這些珍貴的精緻飲茶文化並不局限於宋代,透過對文獻與詩作的解讀,能夠重新召喚漢文化的核心精神,將其轉用於現代文化創意產業之中,有助於發展出具有東方文化底蘊的產業模式與品牌精神,以特殊性強化品牌的故事性與競爭力。
章節編排按宋詩所見之飲茶文化現象,以「飲茶整體之文化行為過程」為脈絡,從茶葉原產地栽植農事、產製加工,至器用、取水、茶湯備製,最後再到飲茶情境與心理之不同階段,探討器物、制度、精神等文化要素如何表現於宋詩中。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名詞釋義以及研究流程與架構安排;第二章宋代茶詩形成之因素條件:探討宋代茶詩形成之外在與內在條件,包含:社會消費情境下生成之寫作基礎、宋代茶政與權貴提倡之飲茶風氣、茶書出版之主題類型與影響、宋代詩人對日常生活之關注等;第三章農事與焙製:一方面,探討詩人對農事的觀察眼光,以及詩人如何書寫自栽茶葉之經驗;另一方面,則探討宋代御茶園的農事描述,以其宋代貢茶與早茶所帶有的政治意義。本章節中之文化要素,器物層面為實質之茶葉種植農事;制度層面則牽涉到宋代御茶園、貢茶制度;精神層面,則為農事背後所帶有的階層與政治意義;第四章茶湯備製:探討宋詩中與茶湯備製相關之茶事,諸如:取水、煎茶、點茶、分茶、鬥茶等。本章節中之文化要素,器物層面為茶葉產品(如:茶餅、團茶)及茶器;制度層面則牽涉到宋代烹煮茶之制度、品評茶湯之標準;精神層面,則為宋人飲茶時的品鑑價值觀、審美觀;第五章飲茶情境與心理:本章節中之文化要素,器物層面為環境中之實質物品及場所(諸如:亭、舟、書法、畫作、書齋、寺院……等);制度層面則牽涉到宋代文人之習慣與日常活動;精神層面,則為宋人於其日常活動中,透過飲茶所產生之特殊心理狀態,此精神面向透過茶詩書寫而被顯現;第六章結論:統整研究成果、檢討研究之不足與所遇到之困難、未來延伸議題。
研究發現宋代文人之生活逸趣多展現於日常題材之寫作中,由宋代茶詩之分析與歸納可瞭解其品味與心態,反映出宋代文化之精緻面向。特別是宋代新興文人階層的個人背景與茶詩之寫作情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文化包含:器物、制度、精神等層面,而語言文字就是貫通串聯這三者層面的一種表達方式。從宋代茶詩中,可見對茶器的珍視與講究,更可從煎茶、烹茶、點茶、分茶、鬥茶等文化行為的描述中,窺見宋代文士飲茶時對於飲茶制度的承襲與創建。宋代文人對飲茶工序的堅持與特殊品味,透過詩作中的文字保存,使得後代讀者能夠從中理解其珍貴的精神層面,從茶詩的閱讀當中,讀者能夠同時閱讀到宋人飲茶文化三種層面之精髓。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Song Dynasty tea poems, observes the poems of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i, classifies,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writing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Summed up the Song Dynasty tea culture theme and cultural elements.
From the Song Dynasty refined tea culture, to capture the contemporary diet or related cultural industries of cultural elements, as the futur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creative" extension of the cornerstone of the study.
This precious fine tea culture is not limited to the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 and poems, to recall the core of the 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its turn into the mod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elp to develop with Oriental Culture Of the industrial model and the spirit of the brand, with particularity to strengthen the brand's story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ong literati wrote more and more daily life in the poems. Th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of tea poems in the Song Dynasty can reflect their taste and mentality, especially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of the literati in the Song Dynasty connect the writing of the tea poems. Reading the tea poems of Song Dynasty could understand the valuable ideas of literati.
古代典籍
(古籍專著以朝代先後為原則,各朝代之中再按姓氏筆劃多寡為序。)
【周】呂不韋:《呂氏春秋》,版本據《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疏:《毛詩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年。
【後漢】安世高:《佛說自誓三昧經》,收錄於【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第十五冊,No.622。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
【晉】郭璞注:《爾雅》,版本據《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唐】李延壽:《北史》,版本據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唐】杜佑:《通典》,臺北:新興書局,1965年。
【唐】徐堅等撰:《初學記》,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年,第890冊。
【唐】張又新:《煎茶水記》,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唐】陸羽著,宋一明:《茶經譯注(外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唐】陸羽著,沈冬梅校注:《茶經校注》,臺北:宇河文化,2009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版本據《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唐】溫庭筠:《採茶錄》,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篆韻譜》,版本據《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五代】劉昫撰:《舊唐書》,版本據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宋】丁謂:《北苑茶錄》,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版本據百部叢書集成《海山仙館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王明清:《揮麈錄》,版本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王堯臣、歐陽脩等撰:《崇文總目》,版本據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人人文庫》,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王觀國:《學林》,版本據《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類篇》,版本據《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宋】吳自牧:《夢粱錄》,版本據孟元老等撰:《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宋徽宗趙佶等著,沈冬梅、李涓編著:《大觀茶論(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宋徽宗趙佶等著:《大觀茶論》,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周絳:《補茶經》,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耐得翁撰:《都城紀勝.茶坊》,版本據孟元老等撰:《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台北:世界書局,1976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版本據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人人文庫》,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張有《復古編.卷一》,版本據《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宋】張君房輯:《雲笈七籤》,北京:齊魯書社,1988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年第936—938冊。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版本據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人人文庫》,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
【宋】陳彭年:《廣韻》,版本據余迺永:《新校互註宋本廣韻》,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
【宋】陳景沂:《全芳備祖》,版本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1983—1986年,第935冊。
【宋】陶穀:《茗荈錄》,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陸游撰,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黃庭堅撰,任淵、史容、史季溫注:《山谷詩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宋】黃儒:《品茶要錄》,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楊萬里:《誠齋詩集》,臺北:中華書局,1986年。
【宋】葉清臣:《述煮茶泉品》,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趙汝礪:《北苑別錄》,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審安老人:《茶具圖贊》,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歐陽脩、宋祁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9。
【宋】歐陽脩:〈大明水記〉,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歐陽脩:《居士集》,版本據《四部叢刊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脩:《浮槎山水記》,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歐陽脩:《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蔡襄:《茶錄》,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宋】鄭樵:《夾漈遺稿》,版本據《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65年。
【宋】魏了翁:《鶴山集》,版本據《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宋】蘇軾:《東坡樂府》,版本據唐玲玲、石聲淮:《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0年。
【宋】蘇軾撰,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5年。
【元】脫脫:《宋史》,版本據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民1993年。
【明】朱權:《茶譜》,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明】陸樹聲:《茶寮記》,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明】顧元慶:《茶譜》,版本據朱自振、鄭培凱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
【清】丁福保編:《古今詩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清】汪灝等撰:《廣群芳譜》,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
【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地理志》,版本據《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一下》,版本據《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二》,版本據《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清】乾隆官修:《十通.續通典(全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清聖祖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清】黃本驥撰、瞿蛻園簡釋:《歷代職官表》,臺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清】顧炎武:《音學五書》,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清】顧炎武:《唐韻正.卷四》,版本據《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電子版。

現代論著專書
(依姓氏筆劃為原則排列,筆劃數相同者則依出版時間。)
仇仲謙,李果河:《茶詩漫品》,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元明芳編:《禪與茶》,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
少林木子:《悠香古韻:茶典故》,內蒙古: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毛文芳:《晚明閒賞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new window
王仁湘,楊煥新:《飲茶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王旭烽:《茶的滋味:中國茶文化隨筆》,臺北:未來書城,2004年。
王河《茶典逸況:中國茶文化的典籍文獻》,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
王度撰,戈思明主編:《鬥品團香:王度中國茶文物珍藏冊=Beyond the Fragrance and Fun : Chinese tea—wares and tea making utensils from the Wellington Wang collection》,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
王建平:《茶具清雅-中國茶具藝術與鑑賞》,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
王玲:《中國茶文化》,北京: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
王國安,要英:《茶與中國文化》,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0年。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年。
成川武夫:《千利休茶の美學》(東京:玉川大學,1983年)。
朱小明編撰:《茶史茶典》,臺北:世界文物,1980年。
朱世英,王鎮恒詹,羅九主編:《中國茶文化大辭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年。
朱世英:《茶詩源流》,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99年。new window
朱自振、沈漢:《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朱自振、陳祖槼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年。
朱自振:《茶史初探》,北京:中國農業,1996年。
朱重聖:《北宋茶的生產與經營》,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佘彥焱編撰:《中國歷代茶具》,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3年。
余悅:《研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年。
余悅:《茶路歷程:中國茶文化流變簡史》,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
余悅:《問俗》,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年。
吳泰:《宋朝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吳浪平:《中國茶譜》,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吳海林、李延沛主編:《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吳智和、許賢瑤主編:《中國茶書提要》,臺北:博遠出版社,1990年。
吳智和:《中國茶藝》,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吳智和:《中國茶藝論叢(上冊、下冊)》,臺北:大立出版社,1987年。
吳智和:《明清時代飲茶生活》,臺北:博遠出版社,1990年。
宋伯胤編撰:《品味清香:茶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李少林、王達林主編:《中國茶話全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
李玉平:《互文性.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李果河、仇仲謙:《茶詩漫品》,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李菲、黃文哲主編:《茶之類》,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年。
沈冬梅:《宋代茶文化》,臺北:學海書局,1999年。
沈冬梅:《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阮皓耕、沈冬梅、于良子點校註釋:《中國古代茶葉全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年。
周振甫:《詩詞例話-風格‧文藝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林玉山:《辭書學概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5年。
林治:《中國茶道》,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年。
林淑貞:《詩話論風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邱樹森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4年。
姚國坤、王存禮:《中國茶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
姚國坤:《圖說中國茶文化(上)(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0年。new window
胡山源主編:《古今茶事》,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胡明:《南宋詩人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胡建程、浩耕合著:《紀茗》,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
胡雲翼:《宋詩研究》,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
范況:《中國詩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范增平:《茶藝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72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孫洪升:《唐宋茶葉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徐海榮主編:《中國茶事大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徐德明:《中國茶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殷偉:《中國茶史演義》,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國詩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袁和平:《中國飲茶文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
馬舒等著:《茶文化論》,南昌:江西新華書局,1991年。
馬潤潮著、馬德程譯:《宋代的商業與城市》,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5年。
張宏庸:《茶與文學》,臺北:茶學文學出版社,1987年。
張宏庸:《茶藝》,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張宏庸編:《茶與文學》,臺北:茶學文學出版社,1987年。
張迅齊:《中國的茶書》,臺北:長春藤書坊,1987年。
張迅齊:《茶話與茶經》,臺北:長春藤書坊,1987年。
張其凡、陸勇強主編:《宋代歷史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建業:《中國詩歌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張哲永,陳金林,顧炳權主編:《中國茶酒辭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張海鷗:《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張澤咸:《唐代工商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張錦鵬:《宋代商品供給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鐵君:《茶學漫話》,臺北:阿爾泰出版社,1980年。
梁子:《中國唐宋茶道》,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new window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new window
章志峰:《茶百戲:復活的千年茶藝》,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
粘振和:《茶史新探》,臺中:天空數位圖書公司,2014年。
許賢瑤:《中國古代喫茶史》,臺北:博遠出版社,1991年。
許賢瑤:《中國茶書提要》,臺北:博遠出版社,1990年。
許總:《宋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
陳文懷:《茶的品飲藝術》,臺北:時代出版社,1980年。
陳宗懋:《中國茶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
陳宗懋主編:《中國茶葉大辭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
陳香:《茶典》,臺北:國家出版社,1992年。
陳香白:《中國茶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椽:《茶葉茶史散論》,北京: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年。
陳銘:《意與境-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昧》,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
傅宗文:《宋代草市鎮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揚之水:《古詩文名物新證》,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年。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呼爾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上冊)》,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6年。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97年。
黃志根主編:《中華茶文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純艷:《宋代茶法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黃啟方:《兩宋文史論叢》,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
黃賢庚:《武夷茶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5年。
楊家駱:《四庫全書學典》,臺北:世界書局,1946年。
萬國鼎《茶書總目提要》,收入於許賢瑤:《中國茶書提要》,臺北:博遠出版社,1990年。
葉文程、林忠幹:《建窯瓷鑒定與鑒賞》,南昌:江西美術,2000年。
葉羽:《中國茶詩》,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年。
葉坦、蔣松岩:《宋遼夏金元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廖建智:《明代茶文化藝術》,臺北:秀威出版社,2007年。
廖建智:《明代茶酒文化之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廖寶秀、黃韻如、赤沼多佳文字撰述:《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 = The far—reaching fragrance of tea : the art and culture of tea in Asia》,臺北:故宮博物院,2015年。new window
廖寶秀:《宋代喫茶法與茶器之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年。
廖寶秀:《茶韻茗事:故宮茶話》,臺北:故宮博物院,2000年。
廖寶秀文字撰述:《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 = Empty vessels, replenished minds : the culture, peactice, and art of tea 》,臺北:故宮博物院,2002年。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
趙汝珍:《古玩指南》,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
劉昭瑞撰:《中國古代飲茶藝術》,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劉修明:《中國古代的飲茶與茶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劉景文編著:《中國茶詩》,太原: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學君:《文人與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劉靜敏:《宋代香譜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劉艷霞編撰:《中國茶道》,臺北:順達文化出版,2012年。
歐陽光:《宋元詩社研究叢稿》,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臺北:臺灣書店,2000年。
諸葛憶兵:《宋代文史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鄧廣銘、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鄭培凱、朱自振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
錢時霖:《中國古代茶詩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錢穆:《中國文化談叢》,臺北:三民書局,1973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戴盟:《茶的歷史與文化》,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1年。
雙魚文化編撰,王緝良,瑪福攝影:《圖解中國茶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7年。
羅中峯:《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臺北:洪葉出版社,2001年。
羅孟幀:《中國古代目錄學簡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new window
單篇論文
丁以壽:〈《茶具圖贊》疏解〉,《農業考古》,第2期,2009年,頁99-103。
尹緒彪:〈從品茗飲茶到賦詩遣興——試析蘇軾的茶詩創作〉《文藝生活·文海藝苑》,12期,2012年,頁10—11。
方健:〈戰國以前無茶考〉,《中國農史》,第17卷,第2期,1998年,頁6-14。
付玲玲:〈茶禪一體空靈靜寂——陸游茶詩審美拾零〉《現代語文(文學研究)》,4期,2006年,頁39。
史念書:〈茶業的起源和傳播〉,《中國農史》,第2期,1982年,頁95-105。
朱心怡:〈茶具圖贊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4年,頁89-125。new window
朱重聖:〈我國飲茶成風之原因及其對唐宋社會與官府之影響〉,《宋史研究集》,第14輯,2007年,頁315-411。
吳華陽:〈「銀缾瀉湯誇第二」析辨:蘇軾「試院煎茶」詩句的幾種註釋〉《臺北科技大學學報》,31卷,1期,1998年3月,頁289—304。new window
李志遠:〈譜錄名實考〉,《文教資料》,第4期,2001年,頁132-136。
李海燕、許小軒:〈黃庭堅與雙井茶〉,《江西畫報》,2006年5月,頁42—45。
李貴榮、潘江東:〈「簡論陸游茶詩、茶趣與茶文化〉《高餐通識教育學刊》,6期,2000年12月,頁137—147。
李貴榮:〈「宋代二蘇兩首唱和茶詩述評〉《高餐通識教育學刊》,6期,2000年12月,頁113—125。
李雯:〈蘇軾詠茶詩詞淺論〉《常州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0卷,1期,2012年,頁28—31。
李懿撰:〈蘇軾詠茶詩的生命情境與文化意蘊〉《蘭州學刊》,2期,2015年,頁51—56。
杜文玉:〈唐宋團茶形制、裝飾及茶具的美學意蘊〉,《歷史月刊》,第114期,1997年7月,頁10-13。
林佳蓉:〈朱熹之茶詩與茶論(上)〉《孔孟月刊》,45卷7/8,總號535/536,2007年4月,頁33—39。new window
林佳蓉:〈朱熹之茶詩與茶論(下)〉《孔孟月刊》,45卷9/10,總號537/538,2007年6月,頁39—43。new window
林瑞萱:〈陸羽茶經的茶道美學〉,《農業考古》,第78期,2005年,頁179-183。
金文凱:〈淺談蘇軾的詠茶詩詞〉《三明學院學報》,23卷,3期,2006年,頁291—295。
侯杰:〈黃庭堅與雙井茶〉,《農業考古》,1994年4月,頁190、196。
范云波:〈陸游茶詩的茶文化意蘊〉《教育教學論壇》,41期,2013年,頁173—173。
員信常:〈道教第十六洞天──武夷山〉,《中國道教》,1989,第3期,第50—52頁。
涂序才:〈論蘇軾詠茶詩的曠達情懷〉《農業考古》5期,2005年,頁136—138。
袁志鴻,〈武夷洞天〉,《中國道教》1997年第1期,第57—60頁。
馬嘉善:〈中國茶道美學初探〉,《農業考古》,第78期,2005年,頁53-64。
張玉芳:〈從來佳茗似佳人——論蘇軾詠茶詩詞的開拓與新變〉《元培學報》,14期,2007年12月,頁37—60。
張修林、張云華、祝子航、張冬燕、張笠:〈修水茶葉生產三十年回顧與思考〉,《蠶桑茶葉通訊》,第4期,2015年,頁34—36。
梁珍明:〈千江有水千江月——從《汲江煎茶》看蘇軾的精神品格〉《語文學刊》,23期,2012年,頁5—6。
梁珍明:〈淺論蘇軾茶詩藝術特色〉《語文知識,》5期,2014年,頁3—5。
梁珍明:〈簡析蘇軾茶詩中的禪意〉《廣西教育(職業與高等教育版)》,1期,2015年,頁102—103。
梁珍明:〈蘇軾茶詩中的宋代茶俗及其文化意蘊〉《農業考古》,5期,2014年,頁139—142。
粘振和:〈北宋中期茶文化的一個切面:論梅堯臣茶詩的史料價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期,2013年12月,頁51—74。new window
粘振和:〈鬥茶—茶葉比賽之外的名茶身份〉《漢學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頁61-84。
閆謹:〈從蘇軾的茶詩中看宋代茶文化的特點〉《四川民族學院學報》,19卷,3期,2010年,頁50—52。
陳金英:〈喝出來的文化——蘇軾茶詩管窺〉《高餐通識教育學刊》,4期,2008年6月,頁27—68。
陳金英:〈蘇軾〈試院煎茶〉、〈汲江煎茶〉之論析比較〉《高餐通識教育學刊》,8期,2012年12月),頁98—124。
陳素貞:〈北宋飲食饋酬詩的主題請調與戲謔意涵〉,《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52卷,2011年7月,頁149。new window
陳楠:〈蘇軾詠茶詩詞中的意象美〉《福建茶葉》,38卷,5期,2016年,頁303—304。
傅及光、李立信:〈唐代茶詩之研究〉《嘉義大學通識學報》,4期,2006年9月,頁141—170。
程光裕:〈宋代茶書考略〉,《宋史研究集》,1976年,頁414-443。
程修江、李桂花、張冬燕:〈漫話「雙井綠」〉,《茶葉通報》,第32期,2010年,頁77—78。
閔正國:〈雙井茶與黃庭堅的詠茶詩〉,《農業考古》,第2期,1991年,頁164—165。
楊景琦:〈論蘇軾詠茶詩之人文生活意趣〉《康大學報》,6期,2016年6月,頁71—90。new window
楊瑞軍:〈淺析蘇軾桃花茶詩〉《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卷6期,2016年,頁18—20。
虞文霞:〈從大觀茶論看宋徽宗的茶文化情結及宋人茶道〉,《農業考古》第78期,2005年,頁60-64。
劉岳耘:〈蘇軾茶詩的文化品格(上)〉《茶葉》,42卷,3期,2016年,頁170—174。
劉岳耘:〈蘇軾茶詩的文化品格(下)〉《茶葉》,424卷期,2016年,頁212—217。
劉煥群:〈陸游為何茶詩多多?〉《農業考古》,2期,2003年,頁164—165。
劉筱帆、朱婷婷:〈歷史名茶雙井茶製作工藝和引用方法的演進〉,《蠶桑茶葉通訊》,第5期,2015年,頁32—33。
劉德清:〈歐陽脩詠茶詩的文化意蘊〉《農業考古》,2期,2007年,頁114—117。
蔡佩珈:〈歐陽脩與茶的緣分——從歐陽脩之詩文論宋代團茶和散茶發展〉《史轍》,9期,2013年7月,頁1—31。new window
蕭麗華:〈唐代詩僧皎然飲茶詩的茶禪原理〉《佛學與科學》,8卷,2期,2007年7月,頁63—69。
蕭麗華:〈唐代僧人飲茶詩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71期,2009年11月,頁209—230。new window
戴路:〈讀歐陽脩〈雙井茶〉詩札記〉,《大眾文藝》,第23期,2009年,頁162。
韓世華:〈論茶詩的淵源與發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0卷5期,2000年,頁59—63。
蘇莉:〈芻議梅堯臣的茶人情懷及對當代茶道思想的啟示〉《茶葉》,35卷,1期,2009年,頁58—60。
蘇莉:〈蘇軾茶詩中的人生態度與審美精神探析〉《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1期,2016年,頁67—71。
學位論文
王宏仁:《白居易茶詩的文化內涵與生活美學》,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2006年。
何欣隆:《北宋文人飲食文化—以梅堯臣詩文為例》,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余玥貞:《唐宋時期的茶知識與飲茶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呂瑞萍:《宋代詠茶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汪育正:《從劍南詩稿論陸游的飲食生活》,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周亞青:《蘇軾飲食書寫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
林姿君:《宋代茶肆文化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珍瑩:《唐代茶詩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林執中:《黃庭堅的飲食生活》,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林鴻偉:《北宋文人飲食觀流變》臺北: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林麗玲:《蘇軾詠茶詩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邱世芬:《宋代筆記中文人文創生活考述》,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金春枝:《歷朝茶事、茶藝、茶道初探-唐、宋、明及當代的梳理》,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侯月嬌:《宋代茶酒文化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施靜宜:《南宋文人飲食文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new window
徐佩霞:《陸游茶詩探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徐嫈嫇:《蘇東坡文集之飲食文化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張哲維:《宋代建茶的生產與運銷》,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輝誠:《黃庭堅詩美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張曉月:《蘇軾貶謫時期飲食書寫之道家思想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1年。
陳素真:《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以詩歌為例的考察》,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傅及光:《唐代茶文化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信榮:《蘇軾茶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7年)。
黃靖珈:《宋代建窯黑釉茶盞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韻光:《歐陽脩的生活藝術》,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佳正:《宋代茶碗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廖羽屏:《黃山谷詠茶詩探析》,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蔡佩珈:《歐陽脩的飲茶生活》,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蔡宗翰:《蘇東坡詠茶詩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2012年。
蔡馨儀:《文徵明茶詩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2011)。
鄭琇文:《宋詞飲食書寫研究—以果物為對象》,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new window
顏靜如:《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唐代飲茶文化之探討》,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年。
顏鸝慧:《唐代茶文化與茶詩》,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網路資料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故宮博物院(北京):http://www.dpm.org.cn/index1024768.html
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https://www.npm.gov.tw/zh—tw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http://whc.unesco.org/en/list

電子資料庫
《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電子版。
《中國基本古籍資料庫》,合肥:黃山書社、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9年,電子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