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罪刑均衡與實質正義
作者:王紀軒
作者(外文):Wang, Chi-Hsuan (dahpo)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張麗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人性正義刑罰罪責均衡正義動態平衡罪刑均衡human naturejusticecriminal responsibilitypunishmentthe balance of justicethe balance of movementthe balance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0
  本文從正義出發,試圖探索罪刑關係之間的正義。本文相信,罪刑關係之間的實質正義就在於「罪刑均衡」,其應可作為刑事政策的方向,並且對刑罰的種類、制定及調節等,產生正面影響。對於正義的概念,學說上有各式各樣的見解。本文對正義的描述是「合乎人性,正當且和諧的價值」。人性是正義的源頭,理性與感性俱備,單論其一,人將不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是主體,吾人相信人性尊嚴及向善的價值。
  如果從小我延伸至大我,可以發現正義就在人、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裡面。當正義在人或社會之中時,是以主體之中的正義呈現;若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時,則是主體之間的正義。主體之中的正義,偏向正當的人性價值;主體之間的正義,傾向和諧的人性價值,用以維繫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共生共榮。犯罪與刑罰的關係,存在於人與社會之間,必須符合主體之間的正義,也就是偏向合乎人性的和諧價值。
  制度形成,必須有政策作為指引。本文認為,刑事政策引導刑事法體系,且由罪刑關係出發,衍生為刑事實體法、程序法與執行法等。刑事政策以罪刑關係為核心,刑事政策的目的就是刑罰的目的。刑罰目的有應報與預防二大說,當前學理通說已不各執一詞,將二者綜合運用;但是,若從正義角度視之,刑罰目的應該在於「回復和諧」,也就是回復因犯罪而破壞的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以恢復正義的原初狀態;而能夠回復和諧的方法,在刑事政策上就是「罪刑均衡」。罪刑均衡不是應報,不是靜態的對等,而是動態的平衡,必須對於罪犯已生的惡進行公評,同時展望未來如何促使其改過遷善,使其重返社會。為了回復和諧,罪刑均衡是國家不間斷的努力,第一次罪刑均衡體現於立法上的刑罰制定,第二次罪刑均衡體現於司法上的刑罰量定;第三次罪刑均衡則體現在刑罰的執行。
  在刑罰制度上,必須確立各種刑罰合乎正義。自由刑應徹底發揮教化罪犯的功能,並且完善短期自由刑的缺失。罰金刑必須公平,日額罰金制應該是值得努力的方向。於此同時,廢止無助於罪犯與社會回復和諧的資格刑;立法者可以考慮設計勞動刑,同樣利用日額制,與罰金刑一起建構輕罪的制裁,並且便利罰金刑與勞動刑之間的易刑。至於生命刑,在臺灣仍存有高度爭議,是否廢止仍宜取得全民共識,目前國家應當制定審慎的政策。
  刑法制定時,法定刑是否與所對應之罪處於應然的均衡狀態,不能憑空想像,立法者應檢驗犯罪與刑罰質量之間的關係。法定刑的編制排序、攀比檢證,應該是檢驗法定刑是否接近罪刑均衡理想的方法。本文將普通刑法的刑罰分列五級,共六十二等,再經由普通刑法內,以及普通刑法與特別刑法、附屬刑法間的攀比發現,法定刑仍有諸多亟待檢討的空間。刑罰最終必須落實在個案上,司法者在法定刑的範疇內量定刑罰,促進罪刑均衡的真正實現,於實然面創造正義。致力促進罪刑均衡,以期實質正義的實現,應當是刑事法學人及實務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The article take justice as a starting point, which explore the b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the study, the balance of justice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The balance of justice can be used as the direction of criminal policy and mak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punishment, including type, formulation and control. In terms of Justice, there are kinds of theory in concept. The description of justice in the study is '' Human Nature, Value of Right and Harmony.'' The origin of justice is human nature, which includes both rational and emotional, are indispensable. Confucius said, "A person can enlarge the principle (道, [Dao]) which he follows; those principles do not enlarge the man." It is said that, we believe human dignity and nature for good value.
From individual to social, we can find that justice exist in person, person and person, person and society, and society. It appears ''among subjects of justice'', when justice in person or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it appears ''between subjects of justice'', when justice between person and person, person and society. ''Among subjects of justice'', which emphasis on the value of right. Oppositely, ''between subjects of justice'', which incline to the value of harmony. According to ''between subjects of justice'', it is used to maintain a result of prosperity and symbioti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of person and society, it must to match ''between subjects of justice''. In other words, the relationship prefers to harmonious value of human nature.
A good system is based on a good policy. I think the criminal policy is the guidance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Criminal Law,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Law Enforcement), in which car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The core of the criminal policy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and the goal of the criminal policy is the target of the punishment. In legal doctrine, the target of the punishment has two views, one is retribution, the other is crime prevention. However, from a justice point of view, the target of the punishment should be ''retrieval of the original harmonious condi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arget of the punishment, reaching "the balance in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is important in the criminal policy. It is a dynamic balance, not static. A review of past evil, and then think about how to assist offenders starting new life. The balance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is reflected in the legislative, judicial and execution of punishment.
The country must establish various punishment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justice. The punishment against freedom is exerting its function of educating and reconstructing offenders, correcting drawbacks of short-term punishment against freedom which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restriction and alternative. The fine punishment must be equitable. I think the system of days the amount of fine punishment (tagesbussensystem; system of day-fine)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to Taiwa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try to repeal the qualifications punishment which cannot help offenders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In addition, lawmakers can consider to set up the system of days the amount of labor punishment (gemennnützige arbeit; system of day-labor). As a result, the fine and labor punishment, that can be specifically punished misdemeanor, can replace each other. As for the death penalty, there is controversy in Taiwan. The Issue of death penalty must obtain a consensus. Before that, the government must formulate a prudent policy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making criminal law, legislators should contemplate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is balance or not. The sequence and contrast of punishments are useful test methods. In this study, I separate 5 levels and 62 species from punishments in the ordinary criminal law of Taiwan. Afterward I compare the ordinary criminal law, special criminal law and administration of criminal law in Taiwan. From these test methods, I find legal punishments need to be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judge must also strive to make the punishment complying with justice. I think m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to conform to the balance justice is a mission to every jurist and practitioner.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教科書
1.Jacquces Borricand、朱琳編著,法國當代刑事政策研究及借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1年。
2.王文俊,哲學概論,正中,1967年。
3.王立峰,懲罰的哲理,清華大學,2006年。
4.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元照,2010年五版。
5.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元照,2009年。
6.王紀軒,施用毒品罪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7.王琪,社區矯正研究,知識產權,2007年。
8.王澤鑑,民法物權,三民,2010年二版。
9.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2010年修訂版。
10.王澤鑑,民法概要,三民,2011年四版。
11.王澤鑑,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自版,2001年。
12.付立慶,犯罪構成理論-比較研究與路徑選擇,法律,2010年。
13.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古希臘羅馬哲學,商務印書館,1982年。
14.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死刑存廢的新思維,元照,2009年。
15.甘添貴,刑法總論講義,瑞興,1992年再版。
16.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瑞興,2004年再版。
17.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瑞興,2006年二版。
18.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一卷),瑞興,2007年再版。
19.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民,2010年二版。
20.甘添貴,刑法各論(下),三民,2010年。
21.申林,柏拉圖與《理想國》,人民,2010年。
22.申荷永,心理分析入門,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23.白建軍,罪刑均衡實證研究,法律,2004年。
24.江山,中國法思想講義,元照,2008年。
25.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死刑存廢之探討(計畫主持人:許春金;協同主持人:吳景芳、李湧清),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4年。
26.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毒品問題與對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年。
27.何秉松主編,全球化時代犯罪與刑罰新理念,中國民主法制,2011年。
28.何霜梅,正義與社群-社群主義對以羅爾斯為首的新自由主義的批判,人民,2009年。
29.余定宇,尋找法律印跡-從古埃及到美利堅,法律,2010年二版。
30.余振華,刑法深思‧深思刑法,元照,2005年。
31.余振華,刑法違法性理論,瑞興,2010年。
32.余振華,刑法總論,三民,2011年。
33.吳志正,解讀醫病關係Ⅱ-醫療責任體系篇,元照,2006年。
34.吳宜,新譯老子解義,三民,2008年二版。
35.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運用,三民,2004年三版。
36.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三民,2010年十一版。
37.吳新民,柏拉圖的懲罰理論,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
38.吳增定,尼采與柏拉圖主義,上海人民,2005年
39.李川,刑罰目的理論的反思與重構,法律,2010年
40.李建良、林合民、陳愛娥、林三欽、陳春生、黃啟禎,行政法入門,元照,2004年修訂版。
41.李茂生,權力、主體與刑事法-法邊緣的論述,翰蘆,1998年。
42.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2009年五版。
43.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元照,2010年五版。
44.李貴方,自由刑比較研究,吉林人民,1992年。
45.李衛紅,刑事政策學,北京大學,2009年。
46.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2005年。
47.李鐘聲,中華法系(下),華欣,1985年。
48.汪明亮,社會資本與刑事政策,北京大學,2011年。
49.周治平,刑法概要,三民,1980年十六版。
50.林山田,刑法特論(上),三民,1989年三版。
51.林山田,刑法的革新,學林,2001年。
52.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自版,2005年五版。
53.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自版,2005年五版。
54.林山田,刑罰學,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修訂版。
55.林山田,刑法通論(上),自版,2008年十版。
56.林山田,刑法通論(下),自版,2008年十版。
57.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犯罪學,三民,2007年四版。
58.林秀雄,繼承法講義,元照,2008年。
59.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思考,五南,2007年三版。
60.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2009年六版。
61.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10年十一版。
62.林紀東,刑事政策學,正中,1963年。
63.林書楷,刑法總則,五南,2010年。
64.林瑞,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巨流,1994年。
65.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元照,2007年五版。
66.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2009年二版。
67.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元照,2010年六版。
68.林憲,精神醫學史,水牛,1979年。
69.林憲,臨床精神醫學,國立編譯館,1982年。
70.林騰鷂,行政法總論,三民,2002年二版。
71.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2006年三版。
72.法務部,98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2010年。
73.法務部,99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2011年。
74.法務部統計處,法務統計年報99年,2011年。
75.邱興隆,關於刑罰的哲學:刑罰根據論,法律,2000年。
76.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華泰文化,2001年新訂一版。
77.邱聰智著、姚志明校訂,新訂債法各論(上),元照,2008年。
78.俞可平,社群主義,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二版。
79.哈佛燕京學社、三聯書店主編,儒家與自由主義,三聯,2001年。
80.柯耀程,刑法問題評釋,元照,2004年。
81.柯耀程,刑法總論釋義-修法篇(上),元照,2005年。
82.柯耀程,刑法總論釋義-修法篇(下),元照,2005年。
83.柯耀程,刑法概論,元照,2007年。
84.洪福增,刑法之理論與實踐,五南,1988年再版。
85.胡興東,中國古代死刑制度史,法律,2008年。
86.孫力,罰金刑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1995年。
87.孫振青,亞理斯多德的倫理學,臺灣書局,1994年。
88.孫萬懷,在制度和秩序的邊際-刑事政策的一般理論,北京大學,2008年。
89.徐復觀,徐復觀雜文-記所思,時報,1980年。
90.徐朝陽,中國刑法溯源,臺灣商務,1967年。
91.翁岳生編,行政法(上),元照,2006年三版。
92.馬國明,從自由主義到社會主義,青文,1988年。
93.高金桂,青少年藥物濫用與犯罪之研究,文景,1984年。
94.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元照,2003年。
95.高銘鍹、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大學,2009年。
96.張甘妹,刑事政策,三民,1991年。
97.張志雄、古允文、陳宜中、許漢、呂建德主編,社會正義與全球化-福利與自由主義的反思,桂冠,2004年。
98.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什麼是自由主義-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紀念「五四」八十週年,唐山,1999年。
99.張明楷,罪刑法定與刑法解釋,北京大學,2009年。
100.張明楷,刑法學,法律,2010年。
101.張能為,康德與現代哲學,安徽大學,2001年。
102.張捷,案例刑法總論,一品,2011年。
103.張麗卿,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整合-精神疾病犯罪人處遇之比較研究,五南,1994年。
104.張麗卿,交通刑法,學林,2002年。
105.張麗卿,司法精神醫學-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整合,元照,2004年二版。
106.張麗卿,新刑法探索,元照,2008年三版。
107.張麗卿,法律與文學-文學視野中的法律正義,元照,2010年。
108.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五南,2010年十一版。
109.張麗卿,司法精神醫學-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整合,元照,2011年三版。
110.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五南,2011年四版。
11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
112.許福生,犯罪與刑事政策學,元照,2010年。
113.許福生,風險社會與犯罪治理,元照,2010年。
114.許澤天,刑總要論,元照,2009年二版。
115.郭健,韓國死刑政策改革及其對中國的啟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9年。
116.陳子平,刑法總論,元照,2008年二版。
117.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臺灣大學法學院圖書部,1992年。
118.陳珞珈編,黃帝內經(二卷﹚,吉林大學,2009年。
119.陳敏,行政法總論,新學林,2011年七版。
120.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繼承新論,三民,2010年六版。
121.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三民,1997年六版。
122.陳新民,憲法釋論,三民,2001年。
123.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一品,2011年三版。
124.陳銘祥,法政策學,元照,2011年。
125.陳樸生,刑法總論,正中,1961年三版。
126.陳樸生,刑事經濟學,正中,1985年。
127.陳樸生、洪福增,刑法總則,五南,1989年四版。
128.陳興良,刑法哲學,中國政法大學,1997年。
129.傅佩榮,柏拉圖,東大,1998年。
130.傅佩榮,哲學與人生,天下文化,2003年。
131.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解,聯經,2010年。
132.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聯經,2010年。
133.曾仰如,柏拉圖的哲學,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134.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三民,2010年二版。
135.曾淑瑜,醫療倫理與法律15講,元照,2010年。
136.黃丁全,醫事法,月旦,1995年。
137.黃立主編,楊芳賢、陳洸岳、謝銘洋、吳秀明、蘇惠卿、郭惠玲,民法債編各論(上),元照,2002年。
138.黃仲夫,簡明刑法分則,元照,2010年。
139.黃仲夫,簡明刑法總則,元照,2011年。
140.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自版,2006年五版。
141.黃偉合,英國近代自由主義研究-從洛克、邊沁到密爾,北京大學,2005年。
142.黃偉明,死緩制度的當代價值,科學,2007年。
143.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新學林,2009年二版。
144.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犯罪學概論,三民,2006年三版。
145.黃富源、張平吾,被害者學新論,三民,2008年。new window
146.黃朝義,刑事訴訟法,新學林,2009年二版。
147.黃勤鎮、謝慶輝、黃武次、馬以工、柯明謀、趙昌平、黃守高,假釋辦理情形及績效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監察院,2004年。
148.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元照,2012年四版。
149.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元照,2012年四版。
150.黃翠紋、孟維德,警察與犯罪預防,五南,2012年。new window
151.黃徵男,21世紀監獄學-理論、實務與對策,一品,2010年五版。
152.黃默夫,基礎行政法25講,三民,2009年五版。
153.楊士隆、林健陽,犯罪矯正-問題與對策,五南,2007年。new window
154.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三民,2010年二版。
155.楊春洗主編,刑事政策論,北京大學,1994年。
156.楊德森、趙旭東、肖水源主編,心理和諧與和諧社會,同濟大學,2009年。
157.楊適,伊壁鳩魯,三民,1996年。
158.鄔昆如主編,哲學入門,五南,2003年。
159.靳宗立,刑法總論I-刑法基礎理論暨犯罪論,集義閣,2010年。
160.靳宗立,刑法總論II-刑事法律效果暨適用論,集義閣,2011年。
161.臧冬斌,量刑方法的合理性與量刑方法的科學性,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8年。
162.趙秉志、William A. Schabas主編,死刑立法改革專題研究,中國法制,2009年。
163.趙秉志、黃曉亮、魏昌東、王東陽,穿越迷霧:死刑問題新觀察,中國法制,2009年。
164.劉文瑢,醫事法要義,合記,1999年。
165.劉守芬、余諍、汪明亮、方泉、方文軍,罪刑均衡論,北京大學,2004年。
166.劉幸義主編,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考夫曼教授紀念集,五南,2004年。
167.劉傑、徐祥運,社會學概論,東北財經大學,2005年。
168.劉增泉,希臘史-歐洲文明的起源,三民,2003年。
169.蔡文輝,社會學,三民,1993年增訂版。
170.蔡碧玉、柯耀程、張麗卿、余振華、陳子平、靳宗立、蔡蕙芳、鄭善印、劉秉鈞、曾淑瑜、林東茂著,二○○五年刑法總則修正之介紹與評析,元照,2005年。
171.蔡墩銘,醫事刑法要論,翰蘆,2005年二版。
172.蔡墩銘,刑法精義,翰蘆,2007年二版。
173.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2009年六版。
174.蔡墩銘,刑法總論,三民,2011年九版。
175.蔡德輝、楊士隆,犯罪學,五南,2011年五版。
176.鄧煌發、李修安,犯罪預防,一品,2012年。
177.鄭昕,康德學述,商務印書館,1984年。
178.鄭逸哲,法學三段論法論下的刑法與刑法基本句型(一)刑法初探,瑞興,2005年。
179.鄭麗玉、陳秀蓉、危芷芬、留佳莉著,心理學,五南,2006年。
180.盧建平,刑事政策與刑法變革,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1年。
181.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新學林,2011年四版。
182.戴東雄,民法案例:繼承,三民,2006年。
183.戴炎輝,中國法制史,三民,1995年十版。
184.戴炎輝編著,戴東雄、黃源盛校訂,國立編譯館主編,唐律通論,元照,2010年。
185.謝瑞智,犯罪與刑事政策,正中,2000年。
186.韓忠謨,法學緒論,自版,1994年再版。
187.韓忠謨,刑法原理,自版,2002年再版。
188.韓柏,臨床精神醫學,中國科學技術,2006年。
189.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桂冠,2002年。
190.薩孟武,社會科學概論,三民,1975年增補再版。
191.魏東編,刑事政策學,四川大學,2011年。
192.嚴群,柏拉圖及其思想,商務印書館,2011年。
193.嚴群,亞理斯多德及其思想,商務印書館,2011年。
194.蘇俊雄,刑法總論 I,元照,1988年再版。
195.蘇俊雄,刑法總論 II,元照,1998年。
196.顧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左岸,2006年。
197.熊選國主編,《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與"兩高三部"《關於規範量刑程式若干問題的意見》理解與適用,法律,2010年。
198.黎其武,量刑公正論,法律,2011年。


(二)期刊/論文
1.王兆鵬,一個條例,八處違憲-論檢肅流氓條例,月旦法學155期,2008年,頁121-151。
2.王兆鵬,論一事不再理之憲法原則,一事不再理,元照,2008年,頁1-65。
3.王兆鵬,臺灣死刑實證研究,月旦法學183期,2010年,頁105-130。
4.王安異,刑法中的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東吳法律學報16卷1期,2004年,頁45-88。
5.王皇玉,論刑罰的目的,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元照,2009年,頁1-32。
6.王皇玉、Llopis-Jepsen, Celia,死刑在臺灣,臺灣法學170期,2011年,頁45-74。
7.王紀軒,密醫罪或業務過失犯罪-以新時代診所案為例,高大法學論叢6卷2期,2011年,頁193-224。
8.王效文,國際刑法之保護法益與刑罰目的,成大法學15期,2009年,頁1-34。
9.王效文,加重結果犯之性質與構造-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上字第五三一○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5期,2010年,頁104-110。
10.王敏,論基準刑的確定,量刑規範化理論探要(劉遠、湯建國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0年,頁185-194。
11.王鵬翔,目的性限縮之論證結構,月旦民商法4期,2004年,頁16-29。
12.古承宗,第三人之禁止錯誤與資訊風險,成大法學19期,2010年,頁1-44。
13.甘添貴,兩岸死刑制度之比較研究,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1996年,頁223-239。
14.甘添貴,大陸刑法死緩制度之研究,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1996年,頁241-267。
15.甘添貴,刑法之謙抑思想,月旦法學24期,1997年,頁50-52。
16.甘添貴,犯罪除罪化與刑事政策,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五南,1998年,頁617-635。
17.甘添貴,治療行為與傷害,月旦法學教室15期,2004年,頁18-19。
18.甘添貴,醫療糾紛與法律適用-論專斷醫療行為的刑事責任,月旦法學157期,2008年,頁31-44。
19.白建軍,量刑基準實證研究,量刑規範化理論探要(劉遠、湯建國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0年,頁149-167。
20.刑泰釗,就我國實務運作觀點,評現行貪污治罪條例,月旦法學94期,2003年,頁8-15。
21.余振華,廢止貪污治罪條例暨回歸普通刑法之可行性,月旦法學94期,2003年,頁69-83。
22.余振華,刑法瀆職罪章與貪污治罪條例合併規定之檢討,法令月刊59卷6期,2008年,頁27-55。
23.余振華,違法性錯誤之刑事責任,警察法學7期,2008年,頁121-161。
24.吳天雲,無形財產利益的沒收範圍與方法,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承法,2012年,頁669-693。
25.吳天雲,賄賂追徵價額的計算時點-從日本學說、實務之見解而論,輔仁法學41期,2011年,頁129-171。
26.吳景芳,刑事責任與量刑,現代刑事法與刑事責任-蔡教授墩銘先生六秩晉五壽誕祝壽論文集,國際刑法學會臺灣分會、刑事法雜誌社基金會,1997年,頁249-266。
27.吳景芳,美國量刑改革之簡介,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2000年,頁261-279。
28.吳景欽,利用電子監控解消性侵害犯再犯疑慮之立法評析,軍法專刊51卷8期,2005年,頁46-66。
29.呂秉翰,論刑事處罰之立法裁量—兼評釋字第五九四號解釋,月旦法學150期,2007年,頁115-138。
30.李匡郎,人權、正義與法律,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考夫曼教授紀念集(劉幸義主編),五南,2004年,頁79-97。
31.李佳玟;死刑與理性正義-評析最高法院九五年臺上字第四五六六號判決,臺灣本土92期,2007年,頁249-254。
32.李茂生,受刑人之人權及其救濟制度-以美、日兩國之制度發展為中心,刑事法雜誌36卷1期,1992年,頁12-42。
33.李茂生,論刑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中保安處分相關規定,月旦法學93期,2003年,頁101-113。
34.李茂生,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173期,2009年,頁145-153。
35.李潔,不同罪刑階段罪與刑設定模式研究,中國法學2002年3期,2002年,頁119-129。
36.李曉明,規範量刑應思考的一些思路,量刑規範化理論探要(劉遠、湯建國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0年,頁57-77。
37.汪南均,從各國死刑制度成效談我國因應死刑政策之變革作為,檢察新論第5期,2009年,頁184-204。
38.周冶平,規範責任論概說,法令月刊15卷1期,1964年,頁5-7。
39.林山田,刑事司法與人權保障-為世界人權宣言五十周年慶而作,刑法的革新,2001年,頁463-482。
40.林山田,刑法改革與刑事立法政策-兼評二○○二年刑法部分修正草案,月旦法學92期,2003年,頁8-25。
41.林山田,論結合構成要件-兼評最高法院刑事庭會議的決議,刑法的革新,學林,2001年,頁281-296。
42.林志勇,海盜罪之研究-以國際法及林山田,二○○五年新刑法總評,台灣本土法學67期,2005年,頁73-102。
43.兩岸刑事法為例,中央警大法學論集19期,2010年,頁155-196。
44.林東茂,再探準強盜罪,東吳法律學報20卷3期,2008年,頁1-25。
45.林東茂,刑事政策及其相關學科,警大法學論集2期,1997年,頁315-334。
46.林東茂,累犯與三振出局,本土法學46期,2003年,頁108-115。
47.林東茂,法學方法,即非方法,是名方法,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2004年,頁55-74。
48.林東茂,刑法知識的社會功能,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思考,2007年三版,頁3-21。
49.林東茂,刑事政策及其相關學科,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思考,五南,2007三版,頁333-357。
50.林東茂,刑事政策與自由主義,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思考,五南,2007三版,頁359-382。
51.林東茂,道盈不沖--兼談法律本質,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2008年,頁23-44。
52.林東茂,醫療上病患承諾的刑法問題,月旦法學157期,2008年,頁45-74。
53.林東茂,專斷醫療的刑法問題,月旦法學教室67期,2008年,頁16-17。
54.林東茂,道即法律本質,輔仁法學38期,2009年,頁111-152。
55.林東茂,法學不是科學,高大法學論叢6卷1期,2010年,頁1-18。
56.林紀東,刑法上之損害賠償問題,刑事法雜誌1卷4期,1957年8月,頁1-8。
57.林超駿,人身自由保障新猷:釋字第六三六號解釋與檢肅流氓條例,台灣本土法學105期,2008年,頁219-237。
58.邱忠義,刑法(罰)易刑處分之社會勞動制度,月旦法學教室第80期,2009年,頁92-105。
59.邱忠義,財產來源不明罪與貪污所得擬制之評析,月旦法學164期,2009年,頁77-110。
60.柯耀程,刑罰具體化的形成形式與意義,月旦法學教室43期,1998年,頁92-99。
61.柯耀程,刑罰相關規定之修正方向-刑法修正草案提高刑度及犯修法之評釋,月旦法學92期,2003年,頁65-76。
62.柯耀程,貪污治罪條例在適用上的評估與檢討-貪污治罪條例與刑法相關規定之適用與競合,月旦法學第94期,2003年,頁46-57。
63.柯耀程,死刑制度對被害人的迷思,刑法問題評釋,元照,2004年,頁315-342。
64.柯耀程,排除責任缺陷規定明文化的衝擊,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臺灣刑事法學會主編),元照,2005年,頁183-206。
65.柯耀程,鳥瞰二○○五年刑法修正,月旦法學教室29期,2005年,頁110-105。
66.柯耀程,沒收、追徵、追繳與抵償制度之運用與檢討,法令月刊5卷6期,2008年,頁4-26。
67.柯耀程,緩起訴被起訴的效力—兼評最高法院96年度台非字第232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頁276-285。
68.柯耀程,二○○九年新修刑法條文評析-易刑處分導入社會勞動制度之檢視,月旦法學雜誌第175期,2009年,頁154-162。
69.柯耀程,易科罰金的適用迷思--總評大法官釋字第679號、662號、366號、144號解釋,軍法專刊56卷6期,2010年,頁54-70。
70.柯耀程,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月旦法學教室106期,2011年,頁26-27。柯耀程,假釋撤銷之救濟-評大法官釋字第六八一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7期,2011年,頁91-96。
71.柯耀程,假釋與撤銷問題的思辯-兼論釋字第681號解釋之迷思,軍法專刊57卷2期,2011年,頁51-74。
72.柯耀程,竊盜與搶奪概念的糾結,月旦法學190期,2011年,頁232-240。
73.柯耀程,刑罰裁量的檢視與實踐,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承法,2012年,頁587-623。
74.洪家殷,公務員對違法命令之服從及阻卻違法責任,月旦法學教室89期,2010年,頁10-11。
75.胡適,容忍與自由,什麼是自由主義-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紀念「五四」八十週年(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唐山,1999年,頁377-382。
76.孫國祥,死刑廢除與民意關係之審視,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2期,2009年,頁94-99。
77.徐昀,美國三振出局法-問題與聯想,刑事法雜誌39卷6期,1998年,頁56-82。
78.馬克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演進,法學家2008年5期,2008年,頁67-70。
79.馬躍中,從國際公約觀察我國死刑之爭議,檢察新論8期,2010年,頁194-215。
80.馬躍中,公務員倫理與貪瀆之刑事立法,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下),承法,2012年,頁309-338。
81.高金桂,刑事政策上關於犯罪化與除罪化的問題,東海法學研究10期,1996,頁177-204。
82.高金桂,數罪併罰之修正與檢討,月旦93期,2003年,頁49-64。
83.高金桂,貪污治罪條例各罪之適用與競合,月旦法學94期,2003年,頁34-45。
84.高銘暄,關於中國刑法理論若干問題的思考,刑法論文選輯,中國法制(中國法制出版社編),2004年,頁84-112。
85.張天一,對正當防衛受社會道德限制之再探討-以正當防衛阻卻違法之實質根據為中心,刑事法雜誌45卷4期,2001年,頁71-123。
86.張甘妹,自由刑執行之改革趨向,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2000年,頁543-559。
87.張淑中,假釋制度之運作檢討與改革方向,犯罪學10卷1期,2007年,頁89-114。
88.張祥龍,中西哲學的差異與原因,對話:東西方哲學(吳敬東、劉雲卿、郭美華主編),上海三聯,2010年,頁55-69。
89.張麗卿,交通刑法中之抽象危險犯,交通刑法,學林,2002年,頁65-112。
90.張麗卿,刑法褫奪公權制度之存廢,台灣本土法學雜誌46期,2003年,頁116-128。
91.張麗卿,刑事責任相關之最新立法修正評估,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3期,2005年,頁33-82。
92.張麗卿,責任能力與精神障礙,新刑法探索,元照,2008年,頁3-33。
93.張麗卿,原因自由行為,新刑法探索,元照,2008年三版,頁35-52。
94.張麗卿,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之認定,新刑法探索,元照,2008年,頁109-134。
95.張麗卿,褫奪公權制度之研究,新刑法探索,元照,2008年三版,頁179-212。
96.張麗卿,假釋制度之回顧與展望,新刑法探索,元照,2008年三版,頁225-282。
97.張麗卿,臺灣死刑存廢之現況與解決,警察法學8期,2009年,頁291-304。
98.張麗卿,臺灣貪污犯罪實況與法律適用之疑難,法學新論28期,2011年,頁1-24。
99.張麗卿、王紀軒、韓政道,兩岸死刑存廢之探討,全球化時代犯罪與刑罰新理念(何秉松主編),中國民主法制,2011年,頁764-789。
100.張麗卿,酒測○‧九一毫克竟也無罪,月旦法學201期,2012年,頁194-207。
101.莫智強、潘瓊琳,刑法與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法學論叢2006年卷,2007年,頁1-18。
102.許文彬,死刑宜慎不宜廢,全國律師13卷第2期,2009年,176-177。
103.許玉秀,犯罪階層理論(下),本土3期,1999年,頁52-69。
104.許恆達,「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論刑事不法概念的實質內涵,政大法學論叢114期,2010年,頁215-300。
105.許恆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197期,2011年,頁134-151。
106.許福生,論兩極化刑事政策,警政學報29期,1996年,頁53-78。
107.許福生,從刑事政策觀點論治亂世用重典,警學叢刊28卷5期,1998年,頁171-200。
108.許福生,從刑事政策觀點論當前犯罪控制對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3期,1998年,頁299-323。
109.許福生,從刑事政策觀點論刑法修正之幾個爭論問題(一),法務通訊2312期,2006年,版3。
110.許福生,從刑事政策觀點論刑法修正之幾個爭論問題(二),法務通訊2313期,2006年,版5。
111.許福生,犯罪被害人保護政策之回顧與展望,月旦法學178期,2010年,頁5-22。
112.許福生,從刑事政策觀點論死刑之存廢,刑事法雜誌51卷3期,2007年,頁71-105。
113.許福生,制定犯罪被害人等權益保障法-有計畫推動被害人等權益保障,刑事法雜誌52卷6期,2008年,頁151-153。
114.許澤天,義務衝突之研究-利益衡量與阻卻違法;期待可能性與責任,刑事法雜誌40卷3期,1996年,頁55-79。
115.許澤天,對特別刑法敲響一記警鐘的釋字第六六九號,台灣法學149期,2010年,頁189-194。
116.郭明政,犯罪被害人保護的發展與趨勢,刑事法雜誌52卷6期,2008年,頁63-85。
117.陳子平,醫療上「充分說明與同意」之法理在刑法上的效應(上),月旦法學178期,2010年,頁227-245。
118.陳志祥,貪污治罪條例在內容上之評估與檢討,月旦法學94期,2003年,頁16-33。
119.陳志龍,性犯罪者排除於假釋之外?-就刑事制裁體系的基本觀念探討,月旦法學96期,2003年,頁103-109。
120.陳宜中,社會正義 vs. 市場正義:論自由主義思想的兩種正義觀點,社會正義與全球化-福利與自由主義的反思(張志雄、古允文、陳宜中、許漢、呂建德主編),桂冠,2004年,頁67-102。
121.陳國樑,阻卻違法事由之研究,刑事法雜誌21卷5期,1977年,頁29-39。
122.陳惠馨,從1520年《卡洛林那法典》看德國近代刑法史—比較法制史觀點,法文化研究:繼受與後繼受時代的基礎法學,元照,2011年,頁125-163。
123.陳雲良,法的模糊性之探悉,法學評論111期,2002年,頁19-28。
124.陳慈幸,從日本法看犯罪被害人保護-日本犯罪被害保護重要論點歸納與觀察,月旦法學178期,2010年,頁23-34。
125.堯新瑜,“倫理”與“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較義,倫理學研究2006年4期,2006年,頁21-25。
126.彭本利,完善刑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保障功能,法學論叢2006年卷,2007年,頁55-63。
127.彭美英,刑法之緊急避難與其他阻卻違法事由之關係-兼論阻卻違法事由之競合,輔仁法學30期,2005年,頁81-126。
128.彭美英,淺論刑法緊急避難利益衡量之法理基礎,法令月刊58卷9期,2007年,頁18-25。
129.曾淑瑜,又見「因人設事,因事立法」罪名(下)-評析財產來源不明罪,月旦法學142期,2007年,頁266-272。
130.游明仁,犯罪被害人保護措施之檢討與策進,刑事法雜誌52卷6期,2008年,頁194-212。
131.黃惠婷,禁止錯誤,月旦法學教室74期,2008年,頁50-63。
132.黃舒芃,「價值」在憲法解釋中扮演的角色-從釋字第617號解釋談起,變遷社會中的法學方法,元照,2009年,頁83-126。
133.黃源盛,唐律刑事責任能力的歷史考察,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五南,1998年,頁211-241。
134.黃源盛,唐律輕重相舉條的法理及其運用,當代基礎法學理論-林文雄教授祝壽論文集,學林,2001年,頁263-292。
135.黃源盛,中國「罪刑法定」的歷史發展,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元照,2007年,頁315-344。
136.黃榮堅,刑法解題--關於不法意識及犯罪結構,臺大法學論叢21卷1期,1991年,頁171-207。
137.黃榮堅,重刑化刑事政策之商榷,台灣本土法學45期,2003年,頁66-75。
138.黃榮堅,確認量刑的實質課題,台灣本土法學57期,2004年,頁1-3。
139.黃翰義,新修正刑法易科罰金規定之檢討-兼論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三百六十六號解釋之妥適性,法學叢刊203期,2006年,頁135-162。
140.楊秀儀,美國「告知後同意」法則之考察分析,月旦法學121期,2005年,頁138-152。
141.楊靜,淺談中西成人禮文化,安徽文學2010年3期,2010年,頁279-280。
142.鄒文海,自由的意義,什麼是自由主義-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紀念「五四」八十週年(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唐山,1999年,頁357-365。
143.雷敦龢,英國大憲章今註今釋,輔仁法學24期,2002年,頁155-194。
144.靳宗立,刑罰加減例之性質與辨正,刑法之傳承與變革,五南,2007年,頁301-350。
145.廖元豪,我國犯罪被害人保護法制的檢討與策進-並簡介日本「犯罪被害者等基本計畫」,刑事法雜誌52卷6期,2008年,頁1-62。
146.褚劍鴻,罪刑法定主義與限時法及空白刑法,刑事法學論著,三民,1991年,頁328-355。
147.劉守芬、余諍,從一元均衡到二元均衡-罪刑均衡的系統性考察,中外法學80期,2002年,頁148-162。
148.劉邦繡,被告犯後態度在法院上量刑之評價-最高法院95年度臺上字第701號、97年臺上字第6725號、98年臺上字第5827號判決探討,軍法專刊57卷1期,2011年,頁143-158。
149.劉幸義,人道與人類尊嚴-歐洲啟蒙時代刑法哲學之反思,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2000年,頁13-29。
150.劉秉鈞,死刑與實體正義,刑事法雜誌35卷1期,1991年,頁40-63。
151.劉秉鈞,論緩刑,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台灣刑事法學會主編),元照,2005年,頁357-398。
152.劉秉鈞,刑之酌科及加減,二○○五年刑法總則修正之介紹與評析(蔡碧玉、柯耀程、張麗卿、余振華、陳子平、靳宗立、蔡蕙芳、鄭善印、劉秉鈞、曾淑瑜、林東茂著),元照,2005年,頁341-403。
153.劉秉鈞,論犯罪的法律效果-以保安處分之目的與刑罰之差異為中心,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承法,2012年,頁625-668。
154.劉遠,量刑原理探究,量刑規範化理論探要(劉遠、湯建國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0年,頁15-40。
155.蔡碧玉,二○○五年刑法之修正與刑事政策,二○○五年刑法總則修正之介紹與評析(蔡碧玉、柯耀程、張麗卿、余振華、陳子平、靳宗立、蔡蕙芳、鄭善印、劉秉鈞、曾淑瑜、林東茂著),元照,2005年,頁1-52。
156.蔡碧玉,二○○五年新刑法修正綜覽,刑法總則修正重點之理論與實務(台灣刑事法學會主編),元照,2005年,頁1-67。
157.蔡墩銘,社會行為論概說,刑事法雜誌9卷3期,1965年,頁96-106。
158.蔡墩銘,刑事責任與期待可能性,法令月刊23卷9期,1972年,頁267-277。
159.蔡墩銘,人犯的監所化與再社會化之研究,臺大法學論叢10卷1期,1980年,頁71-110。
160.蔡墩銘,刑法原理的犯罪觀與刑罰觀,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2000年,頁1-10。
161.蔡德輝、楊士隆,治安問題與防治對策,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五南,1998年,頁637-689。
162.蔡蕙芳,刑暨緩刑,二○○五年刑法總則修正之介紹與評析(蔡碧玉、柯耀程、張麗卿、余振華、陳子平、靳宗立、蔡蕙芳、鄭善印、劉秉鈞、曾淑瑜、林東茂著),元照,2005年,頁249-299。
163.鄭善印,兩極化的刑事政策,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五南,1998年,頁727-762。
164.鄭善印,貪污治罪條例在立法上之評估與檢討,月旦法學94期,2003年,頁58-68。
165.鄭善印,寬容原則與刑法,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考夫曼教授紀念集(劉幸義主編),五南,2004年,頁576-592。
166.鄭善印,累犯暨假釋,二○○五年刑法總則修正之介紹與評析(蔡碧玉、柯耀程、張麗卿、余振華、陳子平、靳宗立、蔡蕙芳、鄭善印、劉秉鈞、曾淑瑜、林東茂著),元照,2005年,頁301-339。
167.鄭善印,大法官釋字第636號解釋與檢肅流氓條例法制評析,刑事法雜誌52卷3期,2008年,頁61-101。
168.鄭逸哲,關於累犯、緩刑、假釋和保安處分之新刑法修法簡評,月旦法學121期,2005年,頁273-283。
169.鄭逸哲,法益刑法概念下的構成要件和構成要件適用,軍法專刊54卷6期,2008年,頁103-114。
170.鄭逸哲,常定於非常-反法治國的納粹主義刑法(上),法令月刊59卷8期,2008年,頁73-85。
171.鄭逸哲,常定於非常-反法治國的納粹主義刑法(下),法令月刊59卷9期,2008年,頁12-29。
172.盧映潔,緩刑與褫奪公權,月旦法學教室54期,2003年,頁22-23。
173.盧映潔,我國刑法重刑化的趨勢與死刑之廢除/寬嚴併進的刑事政策?,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元照,2004年,頁95-130。
174.盧映潔,自首的要件,月旦法學教室32期,2005年,頁26-27。
175.盧映潔,德國安全管束監禁制度之介紹-兼論我國死刑廢除替代方案之思考方向,成大法學第17期,2009年,頁127-187。
176.盧映潔,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修正之評析,月旦法學178期,2010年,頁35-46。
177.錢永祥,自由主義為什麼關切平等-當代的一個看法,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桂冠,2002年,頁1-25。
178.薛志仁,沒收之定位與從屬性-最高法院相關裁判綜合評釋(上),本土法學雜誌98期,2007年,頁21-37。
179.薛志仁,沒收之定位與從屬性-最高法院相關裁判綜合評釋(下),本土法學雜誌99期,2007年,頁31-45。
180.謝煜偉,寬嚴並進刑事政策之省思,月旦法學126期,2005年,頁131-157。
181.謝瑞智,死刑應否廢止,刑事法雜誌51卷3期,2007年,頁143-145。
182.顏厥安,自由主義與憲政體制之建立,幕垂鶚翔,元照,2005年,頁231-270。
183.蘇俊雄,中國法律文化中的責任與刑事思想,刑事思潮之奔騰-紀念論文集,韓忠謨教授法學基金會,2000年,頁31-48。
184.蘇俊雄,假釋制度的法理問題-刑罰再社會化機能強化,法令月刊51卷1期,2000年,頁3-13。


(三)譯本/譯文
1.Aristotle著,吳壽彭譯,政治學(The Politics),商務印書館,2009年。
2.Aristotle著,廖申白譯注,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商務印書館,2009年。
3.Barry, Brian著,孫曉春、曹海軍譯,正義諸理論(Theories of Justice),吉林人民,2004年。
4.Beccaria, Cesare著,黃風譯,論犯罪與刑罰(On Crimes and Punishments),北京大學,2008年。
5.Beling, Ernst著,王安異譯,構成要件理論(Dielehre vom Tatbestand),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6年。
6.Bell, Daniel著,李琨譯,宋冰校,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Commun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牛津大學(香港),2000年。
7.Blanchfield, Celia著,郭建安譯,刑罰的故事(History of punishment),法律,2006年。
8.Bouloc, Bernard著,羅結珍譯,法國刑事訴訟法(Procédure Pénale),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9.Delmas-Marty, Mireille著,盧建平譯,刑事政策的主要體系(Les grands systèmes de politique criminelle),法律,2000年。
10.Farringdon, Karen著,陳麗紅、李臻譯,刑罰的歷史,究竟,2005年9月。
11.Feuerbach, Paul Johann Anselm von著,C. J. A. Mittermaier出版,徐久生譯,德國刑法教科書(Lehrbuch des gemeinen in Deutschland gültigen peinlichen Rechts),中國方正,2010年
12.Freud, Sigmund著,彭舜譯,彭運石校,巫毓荃審定,精神分析引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左岸,2006年。
13.Gray, John著,傅鏗、姚欣榮譯,顧曉鳴校閱,自由主義(Liberalism),桂冠,1997年。
14.Gray, John著,蔡英文譯,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Two Faces of Liberalism),巨流,2002年。new window
15.Harris, Nathaniel著,李廣琴譯,古希臘的歷史(History of Ancient Greece),究竟,2006年。
16.Heidegger, Martin著,孫周興譯,走在語言的途中(Unterwegszur Sprache),九州,2004年。
17.Kadri, Sadakat著,楊雄譯,審判的歷史-從蘇格拉底到辛普森(The Trial: A History from Socrates to O. J. Simpson),當代中國,2009年。
18.Kant, Immanuel著,沈叔平譯,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91年。
19.Kant, Immanuel著,牟宗三譯註,康德的道德哲學,台灣學生,2000年。
20.Kant, Immanuel著,韋卓民譯,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華中師範大學,2000年二版。
21.Kant, Immanuel著,藍公武譯,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商務印書館,2009年。
22.Kant, Immanuel著,李秋零譯編,論俗語:這在理論上可能是正確的,但不適用於實踐,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後的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頁277-317。
23.Kaufmann, Arthur著,劉幸義等合譯,法律哲學(Rechtsphilosophie),五南,2000年。
24.Kerner, Hans-Jürgen著,許澤天、薛智仁譯,德國刑事追訴與制裁—成年刑法與少年刑法之現狀分析與改革構想(Strafverfolgung und Sankitionierung in Deutschland),元照,2008年。
25.Küper, Wilfried著,吳俊毅譯,阻卻違法與阻卻責任區分的基本問題-緊急避難、義務衝突、依職務上命令之行為,刑事法雜誌44卷2期,2000年,頁76-119。
26.Larenz, Karl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五南,2008年。
27.Liszt, Franz von著,Eberhard Schmidt修訂,徐久生譯,何秉松校訂,德國刑法教科書(Lehrbuch des Deutschen Strafrechts),法律,2006年。
28.Lombroso, Cesave著,黃風譯,犯罪人論(L'uomo Delinquente),北京大學,2011年。
29.Marijan Pavčnik著,許美玲譯,正義的破裂-正義準則與法律(Brüchigkeit der Gerechtigkeit-Gerechtigkeitsmaßstäbe und Recht),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考夫曼教授紀念集(劉幸義主編),五南,2004年,頁283-332。
30.Mathiesen, Thomas著,許華孚譯,受審判的監獄(Prison on Trial),洪葉,2005年。
31.May, Hope著,瞿旭彤譯,蘇格拉底(On Socrates),中華,2003年。
32.Mill, John Stuart著,孟凡禮譯,論自由(On Liberty),廣西師範大學,2011年。
33.Mitsis, Phillip著,羅曉穎譯,快樂、幸福和慾望,菜園哲人伊壁鳩魯(Epicurus: The Garden Philosopher)(羅曉穎、羅小鋒編),華夏,2010年,頁1-44。
34.Plato著,張智仁、何勤華譯,孫增霖校,法律篇(The Law),上海人民,2001年。
35.Plato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國家篇(理想國),左岸,2007年。
36.Plato著,牛小玲、王桂林譯,柏拉圖文集,時代文藝,2011年。
37.Plato著,任定成主編,理想國,北京大學,2010年。
38.Popper, Karl R.著,莊文瑞、李英名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上)(下)(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桂冠,1998年。
39.Posner, Richard A.著,蘇力譯,正義/司法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Justice),元照,2002年。
40.Roxin, Claus著,王世洲譯,德國刑法學總論(第1卷)(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 Grundlagen Aufbau der Verbrechenslehre),法律,2005年。
41.Russell, Bertrand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商務印書館,2009年。
42.Sandel, Michael J.著,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雅言,2011年3月。
43.Selznick, Philip著,馬洪、李清偉譯,社群主義的說服力(The Communitarian Persuasion),上海世紀,2009年。
44.Stefani, Gaston著,羅結珍譯,法國刑法總論精義(Précis Droit Pénal Général),中國政法大學,1998年。
45.Tarnas, Richard著,吳象嬰、晏可佳、張廣勇譯,西方思想史(The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Understanding the Ideas That Have Shaped Our World View),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46.Thomas Hobbes著,黎復思、黎廷弼譯,利維坦(Leviathan),商務印書館,1996年。
47.Waerd, P. A. Vander t著,羅曉穎譯,伊壁鳩魯式的正義,菜園哲人伊壁鳩魯(Epicurus: The Garden Philosopher)(羅曉穎、羅小鋒編),華夏,2010年,頁
48.Watkin, Fredericks著,李豐斌譯,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聯經(The Political Tradition of the West : A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beralism),1999年
49.Williams, Bernard著,何畫瑰譯,柏拉圖(Plato),麥田,2000年
50.Winzer, Fritz著,辛達謨譯,歐洲文化史-自古代至今日(上)(Kulturgeschichte Europas: von der Antike bis zur Gegenwart),國立編譯館,1995年。
51.Xenophon著,劉小楓編,沈默、朱雁冰、莫光華、田立年等譯,色諾芬的《會飲》,華夏,2005年。
52.Zimring, Franklin E.著,高維儉等譯,美國死刑悖論,上海三聯,2008年。
53.土屋真一著,盧秋生譯,論除罪化,刑事法雜誌20卷2期,1976年,頁68-77。new window
54.大塚仁著,馮軍譯,刑法概論(總論),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
55.山中敬一著,何佳芳譯,蔡秀卿校,罪刑法定原則與規範之構造(罪刑法定主義と規範の構造),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考夫曼教授紀念集(劉幸義主編),五南,2004年,頁621-641。
56.川端博著,余振華譯,甘添貴監譯,刑法總論集中講義,元照,2008年。
57.西田典之著,劉明祥、王昭武譯,日本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58.宮澤浩一著,劉玉中譯,價值多元論、寬容、法律-一個人的回憶(価値多元主義、寬容と法-個人的な思い出),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考夫曼教授紀念集(劉幸義主編),五南,2004年,頁381-403。
59.蘆部信喜著,李鴻禧譯,憲法,元照,2011年。
60.김일수、서보학著,鄭軍男譯,韓國刑法總論(새로쓴 형법총론),武漢大學,2008年。
(四)研究計畫
1.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社會變遷與刑事訴訟制度」成果報告(NSC 94-2414-H-029-006-),主持人:張麗卿,2005年至2006年。
2.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社會變遷與刑法修正」成果報告(NSC 95-2414-H-029-001-),主持人:張麗卿,2006年至2007年。new window
3.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防制貪瀆犯罪修法動向之研究」成果報告(NSC 96-2414- H-029-002-MY2),主持人:陳運財,2007年至2010年。
4.法務部委託研究案「廢除死刑暨替代方案之研究」成果報告(PG9603-0122),主持人:陳新民,協同主持人:黃富源、吳志光,2007年。
5.彰化地檢署委託研究案「電子監控法制化之研究」成果報告(MM9909-1142),主持人:張麗卿;協同主持人:吳俊毅、王紀軒,2011年。


二、西文部分

1.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1), DEATH SENTENCES AND EXECUTIONS 2010, Amnesty Org.
2.Applegate, Brandon K. / Cullen, Francis T. / Turner, Michael G. / Sundt, Jody L. (1996), Assessing Public Support for Three-Strikes-and-You're-Out Laws: Global versus Specific Attitudes, Crime & Delinquency, vol. 42: 4, pp. 517-534.
3.Ashley, Maurice (1967), THE GLORIOUS REVOLUTION OF 1688, New York: Scribner.
4.Bennett, Trevor (1994), Polic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for Controlling Crime and Disorder in England and Wales, Studies on Crime and Crime Prevention Vol. 3, pp.146-167.
5.Bentham, Jeremy (198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London: Methuen.
6.Binder, Guyora (2002), Punishment Theory: Moral or Political?, Buffalo Criminal Law Review, Vol. 5: 2, pp. 321-372.
7.Coyle, Andrew (2005), UNDERSTANDING PRISONS: KEY ISSUES IN POLICY AND PRACTICE,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8.Duff, Antony / Garland, David (eds.), (1994), A READER ON PUNISH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Duff, R.A. / Green, Stuart (eds.) (2011), PHILOSOPHICA FOUNDATIONS OF CRIMINAL LA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Dworkin, Ronald M. (1977), TAKING RIGHT SERIOUSL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Dworkin, Ronald M. (2000), SOVEREIGN VIRTU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Ehrlich, Isaac (1975), The Deterrent Effect of Capital Punishment: A Question of Life or Death, American Economic Rev. Vol. 65, pp. 397-417.
13.Flanagan, Timothy J. (1981), Dealing With Long-Term Confinement: Adaptive Strategies and Perspectives Among Long-Term Prisoners,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June, vol. 8: 2, pp.201-222.
14.Fuller, Lon L. (1977), The morality of law, Yal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5.Grünhut, Max (1948), PENAL REFORM - A COMPARATIVE STUD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6.Haag, Ernest van den / Conrad, John P. (1983), The Death Penalty: A Debate, New York: Plenum Press.
17.Hagan, Frank E. (2011), INTRODUTION TO CRIMIN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CRIMINAL BEHAVIOR, 7th. ed., CA: SAGE Inc.
18.Hans, Kelsen (1971), WHAT IS JUSTICE ?: JUSTICE, LAW, AND POLITICS IN THE MIRROR SCICIENC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Hoffman, Peter B. (1997), History of The Federal Parole: Part 2(1973-1997), Federal Probation Vol. 61: 4, pp 45-97.
20.Hood, Roger (2010), Global Trends Towards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Vol. 88 Judicial Aspiration, pp. 34-47.
21.Inciardi, James A. / Horowitz, Ruth / Pottieger, Anne E. (1993), STREET KIDS, STREET DRUG, STREET CRIME: AN EXAMINATION OF DRUG USE AND SERIOUS DELINQUENCY IN MIAMI,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2.Johnson, Robert (2008), Life Without Parole, America's Other Death Penalty: Notes on Life Under Sentence of Death by Incarceration, The Prison Journal, vol. 88: 2, pp.328-346.
23.Kolstad, Arnulf (1996), Imprisonment as Rehabilitation: Offenders' Assessment of Why It Does Not Work,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Vol. 24: 4, pp. 323-335.
24.Kymlicka, Will (2002),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Lansdon, Jennifer (2010), A POLICY ANALYSIS OF CALIFORNIA'S THREE STRIKES LAW OF 1994, MA: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26.MacIntyre, Alasdair C. (1967), 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27.MacIntyre, Alasdair C. (1984), 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OERY, 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nd. ed.
28.MacIntyre, Alasdair C. (1988), 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 Ind.: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9.Mills, Charles Wright (1959),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0.Oliver, Willard M. (2001), COMMUNNITY-ORIENTED POLICING: A SYSTEMIC APPROACH TO POLICING, 2nd. Ed., NJ: Prentice Hall.
31.Pollock, Joycelyn M. / Hogan, Nancy L. / Lambert, Eric G. / Ross, Jeffrey Ian / Sundt, Jody L. (2012), A Utopian Prison: Contradiction in Term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 vol. 28: 1, pp. 60-76.
32.Rawls, John (1999), A THEORY OF JUSTIC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3.Ristroph, Alice (2011),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riminal Law, PHILOSOPHICA FOUNDATIONS OF CRIMINAL LAW (R.A. Duff / Stuart Green 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07-128.
34.Ronald M. Dworkin, (2000), Sovereign Virtu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5.Rotman, Edgardo (1990), BEYOND PUNISHMENT: A NEW VIEW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CRIMINAL OFFENDERS,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36.Sandel, Michael J. (1998),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2nd.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7.Sandel, Michael J. (2010), JUSTIC: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New York: Penguin.
38.Schofield, Philip (2006), UTILITY AND DEMOCRACY: THE POLITCAL THOUGHT OF JEREMY BENTHA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9.Smith, Paula / Schweitzer, Myrinda (2012), The Therapeutic Pris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 vol. 28:1, pp. 7-22.
40.Stolzenberg, Lisa / D'Alessio, Stewart J. (1997), “Three Strikes and You're Out”: The Impact of California's New Mandatory Sentencing Law on Serious Crime Rates, Crime & Delinquency October 1997 vol. 43: 4, pp.457-469.
41.Timothy J. Flanagan (ed.), (1995), LONG-TERM IMPRISONMENT: POLICY, SCIENCE, AND CORRECTIONAL PRACTIVE, CA: SAGE Publications.
42.Travis, Jeremy (2005), BUT THEY ALL COME BACK: THE FACING CHALLENGES OF PRISONER REENTRY,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itute.
43.Tregilgas, Kelsie (2010). Comment, Sex Offender Trea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urrent Climate and an Unexpected Opportunity for Change, Tulane Law Review, vol. 84, pp. 729-757.
44.Whitehead, Alfred North (1978), PROCESS &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 ed. D. R. Griffin and D. W. Sherburne, New York: Free Press.
45.Whitfeld, Dick (2001), THE MAGIC BRACELET, Hook: Waterside Press.


三、日文部分
1.G.ステファ二、G.ルワァスール、B.ブーロック著,澤登俊雄、澤登佳人、新倉修訳,フランス刑事法[刑法総論],成文堂,1981年。
2.三原憲三,死刑廃止の研究,成文堂,2010年六版。
3.大谷實,刑事責任論の展望(刑事法研究第二卷),成文堂,1983年。
4.大谷實,刑事政策講義,弘文堂,1996年四版。
5.大谷實,刑法講義総論,成文堂,2007年新版二版。
6.大谷實,刑法講義各論,成文堂,2007年二版。
7.大塚仁,刑法概説(総論),有斐閣,1997年。
8.大塚仁,刑法概說(各論),有斐閣,2005年三版增補版。
9.大塚仁‧平松義郎編,行刑の現代的視点,有斐閣,1981年。
10.小木貞孝,死刑囚と無期囚の心理,金剛,1974年。
11.小野清一郎,刑罰の本質について‧その他,有斐閣,1955年。
12.山口厚,刑法総論,有斐閣,2007年二版。
13.山口厚,刑法各論,有斐閣,2010年。
14.山中敬一,刑法総論,成文堂,2008年二版。
15.山中敬一,刑法各論,成文堂,2009年二版。
16.山中敬一,刑法における犯罪論の現代的意義,関西大学法学論集59卷2号,2009年,頁1-30。
17.山中敬一,医療侵襲に対する患者の同意,関西大学法学論集61卷5号,2012年,頁1-112。
18.山中敬一,医師の説明義務(1),関西大学法学論集61卷6号,2012年,頁1-51。
19.川端博,刑法総論講義,成文堂,2006年二版。
20.川端博,刑法各論講義,成文堂,2010年二版。
21.川﨑一夫,体系的量刑論,成文堂,1991年。
22.川﨑一夫,刑法総論(犯罪論),北樹,2009年。
23.中島広樹,現行累犯規定の成立過程,激動期の刑事法学-能勢弘之先生追悼論集(寺崎嘉博‧白取祐司編),信山社,2003年,頁369-396。
24.日本犯罪社会学会,犯罪からの社会復帰とソーシャル・インクルージョン,現代人文社,2009年。
25.木村裕三‧平田紳,刑事政策概論,成文堂,2008年四版。
26.吉岡一男,犯罪対応における処罰とゆるし-刑罰論についての刑事学的考察,法学論叢(京都大学)138巻4-6号,1996年,177-204。
27.団藤重光,刑法綱要総論,創文社,1980年改訂版。
28.団藤重光,死刑廃止論,有斐閣,1997年五版。
29.成田幸典‧安田拓人編,刑法判例プラクティスⅠ総論,信山社,2010年。
30.西田典之,刑法各論,弘文堂,2009年五版。
31.西田典之,刑法総論,弘文堂,2010年二版。
32.西原春夫,刑法の根底にあるもの,一粒社,1979年。
33.住吉雅美,正義論と「他者」,激動期の刑事法学-能勢弘之先生追悼論集(寺崎嘉博‧白取祐司編),信山社,2003年,頁553-577。
34.佐久間修,刑法総論,成文堂,2009年。
35.佐伯千仞,刑法に於ける期待可能性の思想,有斐閣,1985年增補版。
36.佐藤達夫,国家公務員制度,学陽書房,2009年。
37.谷口功一,サンデル現象からの〈共同体〉論・再考,法学セミナー 677号,2011年,頁2-5。
38.岡上雅美,いわゆる「罪刑均衡原則」について-その法哲学的根拠と近時の国際的展開を背景とする一考察,理論刑法学の探究2(川端博‧浅田和茂‧山口 厚‧井田良編集),頁1-28。
39.岩井茂樹,宋代以降の死刑の諸相と法文化,東アジアの死刑,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8年,頁49-108。
40.岩田太,陪審と死刑―アメリカ陪審制度の現代的役割,信山社,2009年。
41.斉藤誠二,刑罰の正当性の根拠をめぐって,宮澤浩一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2,成文堂,2000年。
42.松村格,システム思考と刑事法学―21世紀刑法学の視座,八千代,2010年。
43.松宮孝明,今日における犯罪論と刑罰論の関係,立命館法学2008年1号(317号),頁481-504。
44.板倉宏,刑法各論,勁草書房,2004年。
45.法制史学会編,刑罰と国家権力,創文社,1960年。
46.前田雅英,刑法総論講義,東京大学出版会,2006年四版。
47.城下裕二,少年に対する不定期刑の量刑基準について,激動期の刑事法学-能勢弘之先生追悼論集(寺崎嘉博‧白取祐司編),信山社,2003年,頁531-552。
48.城下裕二,量刑理論の現代的課題,成文堂,2009年増補版。
49.重井輝忠,第五柏島丸事件,判例プラクティス刑法Ⅰ 総論(成瀨幸典‧安田拓人編),信山社,2010年,頁282。
50.重松一義,図說刑罰具の歴史:世界の刑具‧拷問具‧拘束具,明石,2001年。
51.重松一義,日本刑罰史年表,柏書房,2007年増補改訂版。
52.原田國男,量刑判断の実際,立花書房,2008年三版。
53.宮本弘典,国家刑罰権正統化戦略の歴史と地平,編集工房 朔,2009年。
54.宮澤浩一,責任主義,現代刑法講座第2卷:違法と責任(中山研一‧西元春夫‧藤木英雄‧宮澤浩一編),成文堂,1979年,頁169-196。
55.馬場嘉郎,被害者参加制度について,法の支配156号,2010年,97-109。
56.高山加奈子,「政治」が主導する近年の日本の刑事立法,月旦法學172期,2009年,頁121-137。
57.高山加奈子,死刑制度をめぐる問題,法律時報1046(84巻5)号,2012年,頁36-40。
58.冨谷至編,東アジアの死刑,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8年。
59.船山泰範編著,新刑法総論,北樹,2010年改訂版。
60.野田由美子,PFIの知識,日本経済新聞社,2003年。
61.森下忠,犯罪者処遇論の課題,成文堂,1988年。
62.森下忠,刑事政策の二極化,刑事政策の論点(2),成文堂,1992年。
63.椎橋隆幸,犯罪被害者対策の現状と課題,ジュリスト1414号,2011年,頁146-151。
64.菊田幸一,犯罪学,成文堂,2010年七版。
65.間柴泰治,死刑をめぐる論点―死刑存置論と死刑廃止論,調査と情報第651号,2009年。
66.齋藤純一,自由,岩波書店,2006年。
67.瀧川幸辰,死刑,法學論叢(京都大學)20卷1號,1928年,頁279-312。
68.瀨川晃,行刑改革の課題と課題,ジュリスト1414合併号,2011年,頁138-145。
69.藤本哲也編,演習ノート・刑事政策,法学書院,2003年七版。
70.藤本哲也,刑事政策概論,青林書院,2007年五版。
71.曽根威彥,刑法総論,成文堂,2000年三版。
72.曽根威彥,刑法の重要問題[総論],成文堂,2006年二版。
73.曽根威彥,刑法各論,弘文堂,2008年四版。
74.曽根威彥,刑法学の基礎,成文堂,2008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