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元代文人畫之生意境
作者:楊佳蓉
作者(外文):Yang Chia Jung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羅宗濤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元代文人畫人生意境詩書畫融合美學the Yuan Dynasty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the conception of lifethe fusion of poem-calligraphy-paintingaesthe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2
論元代文人畫之人生意境
學生:楊佳蓉 指導教授:羅宗濤教授
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
摘     要
元代文人畫位於文人畫發展的成熟興盛時期,其創作表現與人生意境深具意涵。文人畫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美學思想的藝術,而元代特殊的社會背景影響了文人畫家的藝術審美取向。元代文人畫在魏晉南北朝、唐、宋歷代的影響和基礎上,開創出不同於前的人生意境,並影響到明清後代。元文人畫繪畫風格以淡泊清新為目標,在畫作中呈現「物我相融」、「追求神韻」、「清靜空遠」與「蕭疏澹泊」的意境美,在呈現意境的同時,表現出風格美與形式美。
儒、道、禪三大哲學流派對元文人畫的人生意境有直接的影響,儒家哲學構建文人畫家精神人格的基礎。道家崇尚自然自由、虛靜無為、悠遊逍遙的美學追求,孕育出文人畫的人生意境。禪宗的自性、心性與藝術心靈互相契合,使元文人畫含有禪藝合流的審美精神。
元文人畫家創造的境界取之於造化自然,於施展筆墨描繪時,卻是構築一種新的景象,產生新的藝術美感,展現生命的淡泊飄逸。元初趙孟頫與中後期的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為元文人畫代表性人物,他們的繪畫語言雖極為樸素,但皆能讓觀者感受到境中之意、畫外之音,而被畫面意境所薰染、感動。
本論文以人生意境進入主題,從元時代橫剖面與文人畫歷史縱線探析,再引入整體內部核心研究,全面性的從文學與藝術美學觀點以及儒、道、禪三家思想影響,深探元文人畫意境,且具體的以代表畫家的繪畫探討人生意境;由此可見,元代造成中國文人畫新格局的出現,具承先啟後與絢爛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元代、文人畫、人生意境、詩書畫融合、美學
The Conception of Life in the Literati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
Student:Yang Chia-Jung Advisor:Dr. Luo, Teong-tao
Institut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octoral program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Literati Paintings of the Yuan Dynasty whose creative performance and the conception of life has rich purports were set in the mature and prosperous age of the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is one of art forms to represent the thoughts of aesthetic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the special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Yuan Dynasty had a great effect upon the artistic appreciation of aesthetics of the Yuan Dynasty's Chinese literati painters. Based on the influences of the Six Dynasties,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the Literati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 created a different conception of life and effected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The Literati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s drawing manner were remoteness and freshness, and presented the conceptive beauty of “combining the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seeking the spirituality”, “quietness and remoteness”, “sparseness and simplicity” in their paintings. Meanwhile, these paintings presented the mannerist beauty and the stylistic beauty.
The three major philosophic school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Zen effected the Literati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 directly. Confucianism constructed the base of mentality of literati painters. The Taoist worship of nature and liberty, modesty and inactivity, and aesthetic pursuits of freedom and boundless, which became the birth of the conception of life in the literati paintings. The sinizated Zen school has the combination of zen's inner self, mindset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made the literati paintings of the Yuan Dynasty to have zen's essence of the artistic appreciation of aesthetics.
The literati painters of the Yuan Dynasty wanted to capture wonders of nature in their artworks but they created a new perception and aestheics to present simplicity and liberty of the life. Zhao Mengfu, who was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 and the Four Masters of the Yuan Dynasty such as Huang Gongwang, Wu Zhen, Ni Zan, and Wang Meng, who we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Yuan Dynasty,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literati paintings of the Yuan Dynasty. Although their artistic performance are extremely simple but their conceptions have various deepest feelings to move spectators.
This paper's theme is 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ion of life of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s, analysing cross section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literati paintings in longitudinal profile, and introducing overall interior core research, for analysing a total picture of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with the effect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Zen, searching the deepest meaning of the literati paintings of the Yuan Dynasty, and discovering painters' conception of Life; as the result, one can find the Yuan Dynasty created a new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who inherited the pase and ushered in the future served as a link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and had a marvellous status in the Chinese art history.
Keywords:the Yuan Dynasty,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the conception of life, the
fusion of poem-calligraphy-painting, aesthetics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年代排序)
先秦,《尚書》,收於《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9 月。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漢,王逸章句;宋,王興祖補注,《楚辭》,台南:北一出版社,1972年。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12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收於《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唐文治編纂,《十三經讀本:論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晉,王弼注,《老子帛書老子》,台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老子道德經注》,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
晉,郭象注;清,郭慶藩集釋,《莊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年;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晉,慧遠大師,《盧山慧遠法師文鈔》,法嚴寺出版社,1998年6月。
南朝,蕭統,《昭明文選》,台北:三民出版社,1997年。
梁,劉勰;黃叔琳注,《文心雕龍》,《四庫全書.集部:文心雕龍輯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4月。
唐,道宣;宋,賾藏主編,《廣弘明集》卷第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孔穎達疏,《詩經》,收錄於《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據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刻本影印,1997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12月。唐,楊倞注,《荀子》,收於《四部叢刊初編》中第312~317冊,景上海涵芬樓藏黎氏景宋刊本本書二十卷。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8月。及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學津討原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唐,李延壽,《北史》,收於《二十五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唐,徐堅,《初學記.職官部尚書令.畫省》,台北:新興書局,1972年。
宋,《宣和畫譜》,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鄧椿,《畫繼雜說》,收於《百部叢書集成.學津討原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范曄,《後漢書》,收於《二十五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宋,孟珙,《蒙韃備錄》(蒙古史料四種),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
宋,彭大雅,《黑韃事略》(蒙古史料四種),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
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13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31年。
宋,孫紹遠編,《聲畫集》;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35、1349,台北:商務印書館,1931年。
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10月。
宋,朱熹,《詩經集註》,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月。
元,湯垕,《畫鑒》,收於《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八•藝術類》(影印古籍)。
元,鄭思肖,《鄭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元,徐元瑞,《吏學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台北:中華書局,1959年。
元,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2年。
元,蘇天爵,《元文類》卷13、14,收於《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元,蘇天爵;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姚燧,《牧庵集》三十六卷,收於《四部叢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元,夏文彥,《圖繪寶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元,劉謐,《三教平心論》,收於《大正大藏經》52冊,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集成,2010年。
元,黃公望,《寫山水訣》;收於《中國畫論類編.山水下》,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元,倪瓚,《雲林集》、《清閟閣全集》;收於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明,宋濂等撰:《元史》,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29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廣等,《論語》、《孟子》、《中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199四書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7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收於《歷代論畫名著彙編》,台北:世界出版社,1974年。
明,唐志契,《繪事微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16》,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收於《欽定四庫全書•子部十•雜家類》(影印古籍)。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卷25.畫原》,收於《百部叢書集成.金華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明,董其昌,《容台別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明,尹耕,《岷峨山人譯語》,國朝紀錄彙編本,台北:民智書局。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四友齋畫論》,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顧凝遠,《畫引》;收於《中國畫論類編》上卷第一編泛論上,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12月。
清,嵇璜,《續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清,王漁陽,《蠶尾集.卷10.跋聲畫集》,收於《四庫全書存目集成.集部第227冊》,台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清,華琳,《南宗訣秘》,收於于玉安編,《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97年。
清,唐岱,《繪事微發.墨法》;收於《中國畫論類編》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鄭績,《夢幻居學畫簡明.論墨》;收於《中國畫論類編》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笪重光,《畫筌》;收於《中國畫論類編》下冊,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清,查慎行,《蘇詩補注》卷十七,《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惲格,《南田畫跋》;收於《榮寶齋畫譜.現代編(21)︰山水人物部分》,榮寶齋出版社,2004年。
《壇經》(法海本),大正藏第48冊。賴永海主編,尚榮譯注,《六祖壇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10月
二、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文史哲類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文幸福,《孔子詩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3月。new window
文幸福編,《詩經》,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方滿錦,《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方東美,《人生哲學概要》,台北:先知出版社,1974年。
王雲五等,《四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王國軒編,《中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new window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皮朝綱,《禪宗美學思想的嬗變軌跡》,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
左丘明(原著),《國語》,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八章》,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李栖,《題畫詩散論》,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出版。
印順,《中國禪宗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杜保瑞,陳榮華,《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1月。
杜保瑞,《反者道之動》,台北:鴻泰圖書公司出版部,1995年7月。
成琳、程章燦,《詩品注釋》,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5月。
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
吳言生,《禪宗哲學象徵》,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
吳怡,《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
吳怡,《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96年。
金丹元,《禪意與化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林聰明編撰,《敦煌學講義》,台北。
林慶彰,《詩經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2月。new window
柯金虎,《左傳精選讀本》,新竹:玄奘大學,2010年。
胡雲翼,江應龍校訂,《增訂本中國文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8月。
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姜義華、黃俊郎,《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
徐元瑞,《吏學指南》,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文志編纂,《十三經讀本:禮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袁國藩,《元代蒙古文化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5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陶秋英編選,《宋金元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馬承源,《孔子詩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健,《大唐詩聖杜甫詩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張健,《中國文學批評》,台北:五南出版社,1984年。
張節末,《禪宗美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伯偉,《禪與詩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
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及台北:中華書局,1954年。
淺見洋二,《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0月。
黃錦鋐註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8月。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
斌宗上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陶黎銘、姚萱編著,《中國古代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
陶秋英編選,《宋金元文論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莊雅州,《經學入門》,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9月。
楊春時,《文學理論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楊樹達,《論語疏證》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楊家駱主編,《宋本禮記鄭注》,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10月。
鄭文惠,《詩情畫意》,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
鄧曉芒譯,康德(ImmanuelKant)著,《康得三大批判之三——判斷力批判》,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劉澤,《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集說》,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中)(下),台北:華正書局,2001年9月。
劉繼才,《中國題畫詩發展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劉禎,《勾欄人生》(《華夏審美風尚史》第七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劉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秦皇島: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1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陳開俊等合譯,《馬可.波羅遊記》,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年。
錢鍾書,〈中國詩與中國畫〉《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年文集》,中華書局,1985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蔣伯潛,《新刊廣解四書讀本》,台北:商周出版社,2011年5月。
蕭振邦,《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東方人文學研究基金會,2009年10月修訂版。new window
關世謙,《中國禪宗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月。
羅宗濤,《詩與畫》講義,新竹:玄奘大學,2011年。
羅宗濤,《唐宋詩探索拾遺》,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年。
羅一平,《造化與心源》,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中國文明史:第七卷元代》上、下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2月。

(二)美學藝術類
于民,《中國美學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王克文,《山水畫談》,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3年8月。
王進祥,《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下卷,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4月。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new window
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年。
方珊,《美學的開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孔壽山,〈杜甫的題畫詩〉,《中國畫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石守謙等,《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
白適銘,《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倪瓚》,台北:錦繡出版社,2002年4月。
朱玄,《中國山水畫美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2007年9月。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李澤厚《中國美學史》,台北;穀風出版社,1987年出版。
李霖燦等人(故宮叢刊編輯委員會),《元代畫家吳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年6月。
李渝譯,JamesCahill原著,《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
何惠鑒,〈元代文人畫序說〉,《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
沈以正,《敦煌藝術》,台北:雄獅美術公司,1995年。
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吳長鵬,《倪瓚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2月。
吳孟復、郭因,《中國畫論》卷一,安徽美術出版社,1995年。
邵洛羊主編,《中國美術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2002年。
邵彥,《中國繪畫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
林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
林木,《論文人畫》,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林木,《明清文人畫新潮》,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
金維諾,《中國美術史論集》,台北:明父書局,1984年。new window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宗白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上)(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6月。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
俞劍華,《俞劍華美術論文集》,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年。
俞崑,《中國繪畫史》,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1月。
郭小平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馬季戈,《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王蒙》,台北:錦繡出版社,2002年4月。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5年3月。new window
姜一涵、邱燮友、曾昭旭、楊惠南、陳清香、張清治編著,《中國美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年2月。
郭因,《中國繪畫美學史稿》,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8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繪畫》,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高居翰,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高居翰,〈繪畫史和繪畫理論中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再思考〉,《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6月。new window
高木森,《元氣淋漓:元畫思想探微》,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高木森,《亞洲藝術》,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高木森,《東西藝術比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月。
高銘潞,《論趙孟頫的古意》,台北。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藝風堂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8月。
馮作民,《中國繪畫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8年7月。
戚廷貴主編,《美學:審美理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戚廷貴、劉坤媛、趙沛林,《美的發生與流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4月。
黃椿昇,《藝術導論—談美》,台北:全威圖書公司,2005年9月。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張法主編,《美學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彭修銀,《墨戲與逍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
彭吉象,《中國藝術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
程明震,《文心後素—文人畫藝術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97年。
曾堉、葉劉天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3月。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5月。new window
黃專、嚴善錞,《文人畫的趣味、圖式與價值》,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12月。
黃椿昇,《藝術導論—談美》,台北:全威圖書公司,2005年9月。
黃光男,《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復文圖書公司,1985年。
楊仁愷,《中國書畫》,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5月。
楊大年,《中國歷代畫論采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楊佳蓉,《藝術欣賞—絢彩西洋繪畫》,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莊申,《中國畫史研究》,台北:中正書局,1959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9月。
滕固,〈關於院體畫和文人畫之史的考察〉,《文人面與南北宗論文滙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
閻麗川,《中國美術史略》,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月。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趙士林,《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台北:穀風出版社,1988年6月。
趙雅博,《中外藝術創作心理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new window
劉龍庭,《中國:巨匠美術週刊.趙孟頫》,台北:錦繡出版社,2002年4月。
劉綱紀,《美學與哲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萬新華,《元代四大家》,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年。
陳師曾(陳衡恪),《中國繪畫史》,徐書城點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陳師曾(陳衡恪),《中國文人畫之研究》,中華書畫出版社;及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22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new window
陳滯冬,《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年6月。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new window
陳龍海,《名畫解讀》,長沙:嶽麓出版社,2005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天津:天津美術出版社,2001年1月。
陳傳席,《山水畫史話》,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年。
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出版。
陳高華,《元代畫家史料》,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陳擎光,《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吳鎮》,台北:錦繡出版社,2002年4月。
潘知常,《中西比較美學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7月。
潘運告,《清人論畫》,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潘天壽,《中國繪畫史》,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年出版。new window
蔣勳,《美的沈思》,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韓經太,《清淡美論辨析》(《中國美學範疇叢書》之十八),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5年12月。
薄松年,《中國:巨匠美術週刊.黃公望》,台北:錦繡出版社,2002年4月。
謝東山,《當代藝術批評的彊界》,台北:帝門藝術,1995年。
聶鋒,《敦煌莫高窟》,甘肅: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
嚴善錞,《文人與畫—正史與小說中的畫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上陽子金丹大要》,道藏第24冊。
《元朝書畫家研究論集》,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
《元四大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年5月。
《王蒙山水》,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
《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敦煌壁畫》,敦煌研究院編著,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中國歷代美術典籍匯編》,于玉安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1997年。
《古代題畫詩分類選編.第一編山水園林類》,嶺南美術社,1991年。
《故宮書畫圖錄》、《故宮書畫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敦煌藝術寶庫1-5》,敦煌文物研究所主編。
《趙孟頫研究論文集》,《朵雲》特輯,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

三、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期刊論文:
朱蔚恆,〈錢選浮玉山居圖〉,《文物》第九期,1978年。
朱學瓊,〈詩的意象與象徵〉,《大陸雜誌》,1985年9月第71卷第3期。
李澤厚,〈論形象思維〉,《文學評論》,1959年第4期。
李澤厚,〈形象思維再續談〉,《文學評論》,1980年第3期。
何寄澎,〈詩經比興二義探究〉,《幼獅月刊》,1972年36卷2期。
何三本,〈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箋證〉(二),《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七卷第四期,台北,1974年。
吳柯,〈試論元代文人畫的形似與神似〉,《藝術探索》第23卷第4期,2009年8月。
馬躪非,〈董其昌藝術理論中的儒家思想〉,《書畫世界》第133期,2009年5月。
張寬武,〈文人畫的美學意境探微〉,《中州學刊》總第171期,2009年5月。
康有為,〈萬木草堂論畫〉,《美術論集》第四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
啟功,〈山水畫南北宗問題的批判〉,《美術》1954年10月號。
張安治,〈論中國文人畫〉,《中國畫研究》第一輯,北京,1981年。
楊佳蓉,〈《人物龍鳳/御龍》帛畫與楚人信仰〉,《國文天地》第347期,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4月。new window
楊佳蓉,〈《左傳》夏姬史事與美學探析〉,《育達科大學報》第36期,苗栗:育達科技大學,2013年12月。
楊佳蓉,〈敦煌莫高窟之元代石窟藝術探析〉,《歷史文物》第23卷第06期,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3年6月。new window
楊佳蓉,〈《左傳》〈季札觀樂〉之內容與美學探析〉,《育達科大學報》第32期,苗栗:育達科技大學,2012年9月。
楊佳蓉,〈元好問論詩第十一首詩畫同律之美學探析〉,《育達科大學報》第31期,苗栗:育達科技大學,2012年6月。
楊佳蓉,〈從康德之品味判斷思考現代藝術〉(上),《花藝家》No.81,台北: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2009年。
楊佳蓉,〈禪餘水墨畫—人物題材之賞析〉,《工筆畫》第27期,台北:工筆畫學會,2003年6月。
鄭秉珊,〈山水畫南北宗的創說及其影響〉,《美術研究》第三期,1957年。
劉毅,〈論文人畫理論的藝術思想〉,《書畫世界》第136期,2009年11月。
劉龍庭,〈趙孟頫及其藝術〉,《朵雲》第五集,上海,1983年。
陳慶坤,〈《莊子》美學的詮釋脈絡之探討〉,《育達科大學報》第22期,苗栗:育達科技大學,2011年3月。
陳彥峰、楊銀巧,〈再談文人畫的藝術風格〉,《甘肅高師學報》第十四卷第三期,2009年。
盧興基,〈元遺山和范寬〈秦川圖〉〉,載《文學遺產》1986年第2期。《中國傳統文化與元代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元代文化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
謝稚柳,〈董其昌所謂的「文人畫」與「南北宗」〉,《中國畫研究》第四輯,北京,1983年。
謝稚柳,〈董源、巨然與江南畫〉,《上海博物館集刊》總第二期,上海,1983年。
鍾屏藍,〈元遺山《論詩絕句》第十一首--「眼處心生句自神」的美學觀點銓證〉,《屏東師院學報》第八期,屏東:屏東師院。
顏慶餘,〈畫言志—元好問題畫詩研究〉,《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台北,2008年。new window
薛永年,〈納爾遜博物館董其昌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朵雲》1993年第3期,上海。

(二)專書論文:
大野修作,〈文學與書畫〉,《中國文學研究指南》,興膳宏編,世界思想社,1991年。
孔壽山,〈杜甫的題畫詩〉,《中國畫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朱榮智,〈儒家知止思想的普世價值〉,《2011第三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2011年6月。
啟功,〈山水畫南北宗說考〉,《輔仁大學學志》第七卷第一、二合期,1939年。
楊佳蓉,〈莊子的藝術審美境界 〉,《玄奘大學第三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2011年6月。
楊佳蓉,〈從老子的美學精神論中國繪畫藝術〉,《玄奘大學第二屆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2010年6月。
楊佳蓉,〈《詩經》〈關雎〉之意象與美學探析〉,《玄奘大學通識教育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2013年5月。
陳文昌,〈《淮南子》的無為治道〉,《人文關懷與社會發展-人文篇》,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3年2月。
陳文昌,〈從儒道學術性格論《淮南子》的禮學觀〉,《2013年東方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

(三)學位論文:
任淑華,《文人繪畫美學中的雅俗觀》,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01年碩士論文。
李簡璦,《論文人畫的禪宗美學精神》,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2005年碩士論文。
林顯庭,《從文人畫論美善一致》,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
易珍珍,《文人畫色彩的美學分析》,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科,2009年碩士論文。
施纓姿,《元末明初太湖地區文人畫家群之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95年碩士論文。
施筱雲,《六朝山水詩畫美學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2008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柯夢田,《意境理論體系之美學意蘊闡述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楊孝鴻,《中國文人畫史上的「四大」坐標》,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科,2001年博士論文。
鄭文惠,《明代詩畫對應關係之探討─以詩意圖、題畫詩為主》,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1991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劉曉歐,《古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發展的消極影響》,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科,2005年博士論文。
陳文生,《倪瓚文藝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2000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賴俊傑,《應用中國文人畫中禪宗美學特質之水墨動畫創作》,亞洲大學資訊與設計學研究所,2007年碩士論文。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