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女性作為作者:從詩歌史的角度重看清代女詩人
作者:王怡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i-YunW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廖美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女性作為作者主題研究擷芳集清代女詩人Woman as authortopic studiesJie Fang Jifemale poets in Q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8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以「女性作為作者」為題,分別從詩歌傳統、親情主題與女性群體這三個議題進行切入,探討「女性作為作者」在這三方面的創新、突破與困境,透過性別(Gender)的角度精讀作品,了解清代女性詩歌創作所呈顯的文學意義。這三個面向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關係,希望能夠試圖開拓女性詩歌史的研究面向。
本文的研究材料,是以清中葉汪啟淑所編輯的大型詩歌總集《擷芳集.才媛卷》為主,輔以詩人別集的方式進行研究。希望藉由詩歌總集的大量資料,透過議題的脈絡化(conceptualization)與整合論述,能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突破,全面而深入地勾稽出清代女詩人的詩歌創作。本文所採取的研究方式,是以「精讀文本」和「社會文化探析」為兩大主軸,希望將文學探析和歷史考索結合,目的在呈現一個更加立體完整的研究。因此,本文對女性詩歌作品的分析方式,其一是透過文學的詮釋與解析,經由特定題裁的呈現,觀察女詩人如何在詩歌傳統中進行創造與革新,並且從中產生何許對話空間;其二是將作品視為一種歷史材料,藉由女詩人在詩作中表露的內心活動,探討女性寫作者面對家庭、社會和群體中的各種心境與對應。
透過本論文的研究,可見女性透過寫作對詩歌傳統的再造與吸收。日後該如何將這些女詩人的作品納入古典詩學的脈絡,或是開啟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這樣的嘗試都是必要的努力。從清代女詩人的親情詩作中,我們見到清代女詩人在詩歌主題上的開拓。諸如在思親詩中對孝道的反思,使得我們瞭解孝道在女性身上實踐的困境與艱難,可說是對孝道的一種反思與控訴。在女詩人寫給夫婿的詩作,從對話性的角度觀測,則見內外領域的交互融涉,凡此皆可見女性在家庭結構中的力量。從女性寫給女性的詩作來觀察,可見詩歌創作已然成為女性的社交方式之一,不論是以詩代箋還是以詩問訊,皆呈現了這樣的特性,這也是女性文人化的一種展現。由此可見清代女詩人已經寫出了相當豐富的作品,呈現相當多主題,不只是「風騷」和「豔情」而已。
The dissertation aimed at the topic studies of “Woman as author”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poets in Qing dynasty. The methods I used are close reading and cultural studies of the text in Jie Fang Ji.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etic tradition, it shows how female poets interact with the poetic tradition and create new content under the same form. In the theme of family affair, their literary works broaden the them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n their poetry addressed to female poets, it declares that female poets will imitate male poets, but they also have their unique way of expression in emotion. In conclusion, it illustrates several methods to interpret female poet and help evaluate the value of female poet in Qing dynasty.
一、傳統古籍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2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世界書局,1956年)

劉義慶著、余嘉錫編:《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頁1993年)

蔣士銓:《忠雅堂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汪啟淑編:《擷芳集》(清乾隆年間刻本)。本書使用版本為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所典藏。

錢仲聯:《清詩紀事.列女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美】伊維德(Wilt L. Idema)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清婦女著述彙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袁機:《素文女子遺稿》,《袁枚全集》第七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清婦女著作」線上資料庫(http://digital.library.mcgill.ca/mingqing/chinese/)。


二、近人論著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

李弘祺編:《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一)中國的教育與科舉》(台北:喜瑪拉雅研發基金會,2006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世界書局,1963年)

謝無量:《中國婦女文學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

廖炳惠編著:《關鍵字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劉詠聰:《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鍾慧玲:《清代女詩人研究》(台北:里仁,2000年)new window

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2005年)

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2009年)

高彥頤(Dorothy Ko)所提出,詳參《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日】合山究:《明清時代の女性と文學》(東京:汲古書院,2006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中國古典詩詞的女性研究》(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歐麗娟:《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以杜甫為中心》(台北:里仁,2008)

孫康宜:《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1997年)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4年)new window

鄧小南、王政、游鑒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台北:風雲時代,1989年)

卡西勒(Ernst Cassirer)撰、關子尹譯:《人文科學的邏輯》(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頁23。

Ellen Widmer, Kang-i Sun Chang edited,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加】Grace S. Fong(方秀潔): Herself an author: Gender, agency, and writ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女性作為作者:帝制晚期的性別、能動性與寫作》)

淡江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嚴迪昌:《清詩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葉嘉瑩:《詞學古今談》(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

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詩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new window

盧葦菁撰、秦立彥譯:《矢志不移: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三、期刊論文

胡曉真:〈最近西方漢學界婦女文學史研究之評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new window

胡曉真:〈藝文生命與身體政治:清代婦女文學史研究趨勢與展望〉,《近代婦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new window

Maureen Robertson: “Voicing the feminine: Constructions of the Gendered Subject in Lyric Poetry by Women of Medieval and Late imperial China(道出女兒事:中國中古與帝國晚期女性抒情詩中的性別主體建構)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3, No.1 (June. 1992)

Maureen Robertson(雷麥倫) “Changing the Subject: Gender and Self-inscription in Authors’ Prefaces and “Shi Poetry Eds. Ellen Widmer and Kang-I Sun, Chang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孫康宜:〈性別與經典論:從明清文人的女性觀說起〉,《中國婦女與文學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蔡瑜:〈從對話功能論唐代女性詩作的書寫特質〉,收錄於淡江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鍾慧玲:〈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清代女作家思歸詩的探討〉,收錄於淡江中文系主編:《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王國瓔:〈陶淵明的「室無萊婦」之憾〉,收錄於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文化的餽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學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頁202-211。

野村鮎子:〈士大夫如何書寫家中女性:試從性別觀點研究古典文學〉,《當代》214期(2005年6月)

王怡云:〈汪啟淑《擷芳集》初探:以貞女卷為核心〉,《2012明清研究新視野:明清領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7月)

傅瓊:〈《國朝閨秀柳絮集》的地位與特色〉,《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第6期(2011年11月)


四、學位論文

高月娟:《柳如是及其《戊寅草》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張雅芳:《文學生命的建構---顧太清及其詩詞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彭貴琳:《席佩蘭《長真閣集》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胡慧南:《沈宜修及《鸝吹》詩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智琪:《徐燦及其作品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馨蓮:《左錫嘉與《冷吟仙館詩稿》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麗真:《徐媛《絡緯吟》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林妤秦:《駱綺蘭及其作品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仲韻:《陸卿子及其作品硏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寶萱:《季蘭韻與《楚畹閣集》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簡誌宏:《孫雲鳳及其《湘筠館遺稾》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琇瑩:《席佩蘭詩作及其性靈的表現》(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徐麗雯:《隨園女弟子金逸及《瘦吟樓詩集》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陳瑞芬:《汪端研究》(台北:臺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廖卉婷:《汪端從名媛才女到宗教導師的生命轉向》(南投:暨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曾少儀:《王端淑《名媛詩緯》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語系碩士論文,2011年)

施幸汝:《隨園女弟子研究―清代女詩人群體的初步探討》(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容榆;《袁枚隨園詩話中的女性群像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小涵:《吳中女詩人的詩情與詩學──清溪吟社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高雅婷:《明末清初女遺民詩人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林佳怡:《明末清初女性亂離詩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蘇鴻彬:《汪端詠史詩研究》(中壢:中央大學中文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林津羽:《無名/匿名與暴力書寫——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張育甄:《閨中翰墨:明清江南才女的刺繡文化》(台北:台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00年)



電子資源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網址:http://db1.ihp.sinica.edu.tw/cbdbc/ttsweb?@0:0:1:cbdbkm@@0.9255779008381069(2014年5月26日上網)此資料庫由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合作開發。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