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周易》生命美學研究
作者:沈春木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胡瀚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周易》生命美學乾坤陰陽天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29
參 考 文 獻

一、古籍文獻(依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一)、周易古籍
〔漢〕鄭玄注:《易緯.乾鑿度》,收入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7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漢〕鄭康成注,〔宋〕王英麟編:《周易鄭康成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2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8月)。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唐〕李鼎祚集注,王鶴鳴、殷子和整理:《周易集解》(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1年7月)。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6月點校本)。 
〔宋〕程頤撰,王孝魚點校:《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6月)。
〔宋〕歐陽修:《易童子問》(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2月點校本)。 
〔宋〕蘇軾:《東坡易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宋〕蘇軾著,龍吟注評:《東坡易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宋〕朱熹:《周易本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月點校本)。 
〔宋〕朱熹:《周易二種.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8月)。
〔宋〕朱熹:《易學啟蒙》(臺北:廣學社,1975年9月)。
〔宋〕朱熹,〔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朱熹注,黃慶萱導讀:《易本義》(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5月)。
〔明〕吳桂森:《周易像象述》,《欽定四庫全書》卷五,經部五,易類。
〔明〕來知德註,楊昇重編:《易經來註圖解》(臺北:大冠出版社,2006年6月)。
〔明〕來知德撰:《來注易經圖解》(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1月)。
〔明〕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點校本)。
〔明〕蕅益智旭大師:《周易禪解》(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
〔清〕丁壽昌:《易經會通》(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1月)。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點校本)。 
〔清〕王夫之:《周易外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點校本)。
﹝清﹞王夫之著,﹝清﹞曾國荃編,﹝清﹞曾國藩校刊,王鶴鳴、殷子和整理:《船
山易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年6月)。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臺中:瑞成書局,1998年12月)。
〔清〕李光地撰,李一忻點校:《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9月)。
〔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4
月《十三經清人注疏》)。
〔清〕杭辛齋撰:《學易筆談》(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5月)。
〔清〕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
〔清〕悟元子著、鐘友文整理:《道解周易》(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4月)。
〔清〕惠棟撰,周易工作室點校:《周易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5月)。
〔清〕惠棟撰,鄭萬耕點校:《周易述》(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
〔清〕黃宗羲撰,鄭萬耕點校:《易學象數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清〕魏荔彤:《大易通解》,《欽定四庫全書》卷十五,經部一,易類。
(二)、古籍文獻
〔周〕李耳著,〔漢〕河上公注,〔漢〕嚴遵指歸,〔魏〕王弼注:《老子》(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周〕李耳著,余培林注釋:《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5月)。
〔秦〕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8月)。
〔漢〕孔安國傳,﹝漢﹞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
年6月《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0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漢〕毛公傳,﹝漢﹞孔穎達正義,周何分段標點:《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2001年6月《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邱德修分段標點:《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2001年6月《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邱德修分段標點:《儀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2001年6月《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田博元分段標點:《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2001年6月《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周何分段標點:《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新文豐
出版公司,2001年6月《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漢〕班 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9月)。
〔漢〕高誘注,〔清〕莊逵吉校:《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3月)。
〔漢〕許慎,〔清〕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晉﹞王弼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9 月)。
﹝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2月)。
〔晉〕陶潛著,楊勇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高貴鄉公髦》(臺北:鼎文書局,1977
年)。
〔南朝〕劉勰著,王夢鷗譯:《文心雕龍》(臺北:書報出版,1987年1月)。
〔南朝〕劉勰著,羅立乾注譯:《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2月)。
〔唐〕龐蘊:《龐居士語錄》(高雄:慧光文庫印經會,1992年)。
〔宋〕周敦頤撰,王雲五主編:《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9月)。
〔宋〕周敦頤:《周濂溪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宋〕周敦頤著,董金裕註譯:《周濂溪集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8月)。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2月)。
〔宋〕程顥、程頤著,潘富恩導讀:《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12月)。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
〔宋〕張載撰,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河北:中國書店,1992年10月)。
〔宋〕蘇軾撰,〔明〕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9年10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6月)。
〔宋〕朱熹編:《二程子語錄》(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7月)。
〔宋〕朱熹,〔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
〔宋〕朱熹著,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明〕王守仁撰,吳光等點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
月)。
[清]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清﹞王船山:《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1月)。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附發例)》,收錄於《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
1998年11月)。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5
月)。
〔清〕段玉裁著,袁國華審訂:《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8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群玉堂出版,1991年10月)。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臺北:頂淵文化,2005年1月)。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12年11月
《十三經清人注疏》)。
國立故宮博物院:《四庫全書補正: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11月)。
二、當代專著(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周易專著
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 
王汝華:《熊十力易學思想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月)。
王春才:《周易與中國古代美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
王振復:《大易之美:周易的美學智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王振復:《中國美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王振復:《周易的美學智慧》(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
王新華:《周易繫辭傅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4月)。
成中英:《易學本體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1991年9月)。
朱伯崑:《易學基礎教程》(臺北:志遠書局,2004年3月)
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
朱維煥:《周易經傳象義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4月)。 
牟宗三:《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9月)。
余敦康:《易學今昔》(上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7月)。 
吳 怡:《新譯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1月)。
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5月)。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5月)。
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月)。
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10月)。 
周甘逢:《周易人生哲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7月)。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10月)。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9月)。
金景芳講述,呂紹綱整理:《周易講座》(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8月)。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
南懷瑾:《易經繫傳別講》(臺北:老古文化,2002年4月)。
施純協、孫劍秋:《易經與企業經營》(臺北:知行文化事業,2000年6月)。
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5月)。 
徐芹庭:《細說易經》(臺北:聖環圖書,1999年8月)。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10月)。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孫劍秋、劉大鈞:《易道研幾:窮究易經精微啟發教學典範》(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2012年2月)。
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
袁光明:《易經美學》(臺北:金星出版社,2008年)。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4月)。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上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
張立文主編:《和境:易學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張其成:《易經養生全解》(臺北:商周出版,2011年1月)。
張其成:《易學大辭典》(臺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7月)。 
張其成:《易圖探秘》(臺北:志遠書局,2004年1月)。 
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張善文:《周易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4月)
張善文:《周易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 
張善文:《周易入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張善文:《周易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122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7年1月)。
張善文編著:《周易辭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6月)。
張錫坤,姜勇,竇可陽:《周易經傳美學通論》(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8月)。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陳 碧:《周易象數之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姜一涵:《易經美學十二講》(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年12月)
傅佩榮:《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臺北:天下文化出版,2013年12月)。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3月)。
游志誠:《《易經》原本原解》(高雄:麗文文化,2016年2月)。
游志誠:《周易卦爻辭文學主題解祕》(高雄:麗文文化,2016年10月)。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3月)。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5月)。
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文藝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2月)。
黃壽祺、張善文撰:《十三經譯注.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
月)。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3月)。
黃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5月)。
黃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8月)。
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10
月)。
劉君祖:《詳解易經.繫辭傳》(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1月)。
劉綱紀、范明華:《易學與美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1年10月)
劉綱紀:《周易美學》(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
劉瀚平:《話解易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11月)。
劉瀚平:《周易闡真導論》(臺北:基礎道德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年1月)。
鄭萬耕:《易學源流》(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3月)。 
戴君仁:《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1年11月)。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6月)。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1月)。
賴貴三:《臺灣易學人物志》(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1月)。
賴貴三:《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
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譚德貴:《多維文化視野下的周易—中國易文化傳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
年6月)。
(二)、當代專著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概要》(臺北:先知出版社,1978年3月)。
方東美:《方東美先生演講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8月)。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2005年8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2005年8月)。 
王水照:《蘇軾選集》(臺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9月)。
王邦雄、岑溢成著:《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
朱光潛、宗白華等著:《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9月)。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
朱光潛編譯:《論美與美感》(臺北:藝軒圖書出版社,1983年10月)。
朱光潛:《談美》(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臺北:頂淵文化出版社,199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9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1月)。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
牟宗三:《四因說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5月)。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8月)。 
宋天正註譯:《大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
宋天正註譯:《中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
李澤厚、劉綱紀:《先秦美學史》(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7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4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2月)。
李澤厚:《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李澤厚:《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
沈清松:《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臺北:桂冠出版社,1993年6月)。 
周遠斌:《儒家倫理與《春秋》敘事》(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8月)。
宗白華:《美學散步》(臺北:洪範書店,2001年3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4月)。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10月)。
屈萬里註譯:《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11月)。
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寰宇出版,2000年11月)。 
祁志祥:《中國美學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南懷瑾:《論語別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1976年5月)。 
姜一涵等著:《中國美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 
徐逢元編著:《太極拳基本教材》(臺北:新文豐出版,1975年7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5月)。
徐嵩齡:《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5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2月)。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6年6月)。
張 法:《中國美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張立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張育英:《禪與藝術》(臺北:楊智文化,1994年12月)。
敏 澤:《中國美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
莊慶信:《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11月)。
莊慶信:《中國哲學家的大地觀》(臺北:師大書苑,1995年8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臺北:華正書局,2001年8月)。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1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5月)。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
書局,1993年7月)。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
麻天祥:《中國襌宗思想發展史》(長沙:湖南敎育出版社,1997年3月)。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8月)。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11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4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試稿》(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月)。  
馮滬祥:《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
曾昭旭:《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論》(臺北:漢光文化公司,1993年2月)。
黃俊傑校閱,陳榮捷編著:《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9
月)。
葉 朗:《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9月)。
葉 朗:《中國美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1月)。
葉 朗:《中國美學的開展》(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7月)。
葉 朗主編:《美學的雙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鄒 華:《中國美學原點解析》(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5月)。
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月)。
雷 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廖俊裕:《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09
月)。
漢寶德等:《中國美學論集》(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9年5月)。
熊十力:《原儒》(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12月)。
熊十力:《十力語要》(臺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12月)。
熊十力:《明心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3月)。
熊十力:《破破新唯識論》(臺北:廣文書局,2017年6月)。
熊十力:《乾坤衍》(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2月)。
熊十力:《新唯識論》(臺北:明文書局,2000年1月)。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8月)。 
熊十力:《體用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1月)。
熊十力著,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4月)。
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趙士林:《心學與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6月)。
潘知常:《中國美學精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
劉瀚平:《儒家心性與天道》(臺北:商鼎數位出版,1996年12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2月)。
蔣 勳:《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臺北:遠流出版,2009年2月)。
蔣 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美術,2003年12月)。
蔣 勳:《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臺北:遠流出版,2006年
11月)。
鄭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修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8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7月)。
羅 光:《生命哲學的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0月)。
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
2002年10月)。
《禪詩研究》(一),《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 54冊(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年4月)。
《康熙字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94年2月)。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著,鄭泰安譯:《文明的哲學》(臺北:志文出版社,1993
年)。
李奧波(Aldo Leopold)著,吳美真譯:《沙郡年記》(臺北:天下文化,2005年5月)。
李奧波(Aldo Leopold)著,侯文蕙譯:《沙鄉年鑒》(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著,孟祥森、錢永祥譯:《動物解放》(臺北:中華民國關
懷生命協會,1996年8月)。
柏拉圖(Plato)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3年7月)。
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1月)。
莊耀嘉編譯:《馬斯洛》(臺北:桂冠圖書,1991年5月)。
斯圖爾特.B.弗萊克斯:《藍登書屋韋氏英漢大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年4月)。
湯姆.雷根(Tom Regan )著,李曦譯:《動物權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1月)。
Bill Deval and 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 : Living asif Nature Mattered, Salt Lake City : Peregrine Smith
Books, 1985.
Bryan G.Norton,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Weak Anthropocentr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6, summer 1984.
Descartes R. (1993), Animals are Machines.InSusan J. Armstrong and Richard G.BotzlerEds.Environmental
Ethics, McGraw-Hill, Inc.
DesJardins.J. R.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California:Wadsworth, Inc.
Belmont,1993.
Eugene C. Hargrove, Foundation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Denton, TX Environmental Ethics Books,1996.
Immanuel Kant, Groundwork for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translated by T. E. Hilland A. Zwei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mmanuel Kant,Duties to Animals. In: Richard G. Botzler and Susan J. Armstrong,EnvironmentalEthic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Boston:McGraw-Hill Inc,1993.
Immanuel Kant, Kant's Theory of Ethics: Or Practical Philosophy(1873),Kessinger Publishing,2009.
Lynn White, (1967),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Ecological Crisis. In:DonaldVanDeVeer and Christine Pierce.
The Environmental Ethicsand Policy Book, 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94.
Naess A. 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 Some Philosophical Aspects. In: George Sessions,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Inc, 1995.
Naess A. (1986)The Deep Ecological Movement: Some Philosophical Aspects. ; Bill Deval and George Paul W.
Taylor, Respect for Nature:A Theory ofEnvironmental Eth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lato,Plato'sTheaetetus, translated and with commentary by Seth Benarde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Sessions,Deep Ecology: 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 Salt Lake City:Peregrine Smith Books,1985.
Schweitzer A. (1923) Reverence for Life.in L. P. Pojman(eds) (1994)Environmental Ethics.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Inc.
Thomas Berry,CP. and Thomas Clark,SJ. Befriending the Earth: A Theology of Reconcili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Earth, Mystic,Connecticut:Twenty-Third Publications,1991.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丁四新:〈出土早朝易學材料與《周易》經學的哲學解釋〉,《第五屆海峽兩岸青年易
學論文發表會會議論文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2012年11月)。
刁生虎:〈《周易》:中國傳統美學思維的源頭〉,《周易研究》2006卷3期(2006年6
月)。
尤煌傑:〈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之「和諧」觀念〉,《哲學與文化》36卷1期(2009年
1月)。
毛宣國:〈先秦「象」論與中國古典美學〉,《學習與探索》1995年第4期(1995年
8月)。
王仁祿:〈周易處憂患之道〉,《孔孟月刊》第19卷第4期(1980年12月)。
王永智:〈《周易》思想中生命保健觀念探析〉,《宗教哲學》25期(2001年3月)。
王明居:〈宗白華先生的周易美學研究〉,《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
年第1期。
王明居:〈易經生命美學密碼研究〉,《江海學刊》 1996年1期(1996年2月)。
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收錄於艾蘭、刑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
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武子:〈剛健篤實,輝光日新-讀《周易美學》書後〉,《哲學與文化》 20卷6期
(1993年6月)。
王玲月:〈從《周易禪解》看生命中的時與位〉,《玄奘人文學報》8期(2008年7
月)。
王雪卿、廖俊裕:〈唐君毅「立人極以求人文化成天下」文化觀析論〉,《研究與動態》
第11期(2004年12月)。
王貽社、李秋麗:〈《周易》「時」的哲學管窺〉,《河南社會科學》第11卷第3期
(2003年5月)。
王瑞瑾、 王仁堂:〈探究易經思維的養生之道〉,《大專體育學刊》4卷2期(2002
年12月)。
王瑞瑾、逄廣華:〈探究孔子的養生思想對現代養生文化的反思論〉,《大專體育學刊》
第5期(2006年3月)8卷1期。
王維平、朱嵐:〈陰陽—《周易》美學思想之總綱〉,《周易研究》1992年第2期。
王震宇:〈易經與歷史:演繹與歸納〉,《孔學與人生》73期(2015年12月)。
朱 嵐:〈《周易》美學的生命本體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
2期。
朱伯撣:〈易經的憂患意識與民族精神〉,《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年第1期(1997年1月)。
朱敬武:〈易傳美學思想論〉,《大漢學報》第15期(2000年11月)。
朴文鉉:〈周易的和諧精神與茶文化〉,《孔學與人生》66期(2013年12月)。
江美華:〈從五倫論儒家倫理觀的主體性〉,《花蓮師院學報》第13期(2001年9月)。
牟宗三:〈孟子講演錄(六)〉,《鵝湖月刊》第30卷第5期(總號第353期)(2004
年11月)。
吳丹潔:〈榮格分析心理蘊涵的易經生命智慧及其現實價值〉,《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第36卷第1期(2016年1月)。
吳賢俊:〈暗合接受美學的朱子《周易本義》〉,《臺灣源流》68&69期 (2014年10
月)。
宋 陽:〈《周易》美學研究一瞥─以「《周易》經傳美學通論」為中心〉,《吉林大學
社會科學學報》第50卷第1期(2010年)。
李天道、何燕李:〈《周易》之「生生」美學精神與創新意識〉,《社會科學研究》
2012年第6期(2012年6月)。
李周龍:〈周易繫辭傳的三陳九卦釋義〉,《孔孟學報》第49期(1985年4月)。
李振綱、張乃芳、魏彤儒:〈《周易》生命哲學觀的「生生」之維〉,《學術論壇》 2011
年第3期(總第242期)。
李煥明:〈易經的天人合德論〉,《中華易學》第10卷第5期(總號第113期)(1989
年7月)。
李維遠:〈「天人合一」與中國藝術精神〉,《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
5期(總11期)。
李霖生:〈《周易》的環保生活〉,《哲學與文化》24卷9期(1997年9月)。
汪 瓊:〈一種生物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學體系:從泰勒的《尊重自然》一書看其
環境倫理學思想〉,《浙江學報》2001年第2期。
沈春木:〈《周易》之生命倫理思想〉,《鵝湖月刊》 504期(2017年6月)。
宗白華:〈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官淑艷:〈《易經》美學觀之我見〉,《 成都行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類)2000年第5
期。
官淑艷:〈《易經》美學觀簡論〉,《 攀枝花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2000年12月)。
尚蕓先:〈《周易》美學思想芻議〉,《現代經濟信息》2017年第9期。
屈行甫:〈宗白華的藝術本體論研究—基于《周易》生命條理思想的視角〉,《中國
文學研究》2016 年第2期。
易存國:〈中國藝術美學精神論略〉,《學海》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
林文欽:〈《易經》陰陽思想與人生〉,《歷史月刊》213期(2005年10月)。
林永崇:〈從康德的間接義務觀論動物權利〉,《應用倫理評論》第56期(2014年4月)。
林俊卿:〈《周易》美學在中國畫中的游走〉,《藝術.生活》2007年第3期。
林碧玲:〈周初史詩中的憂患意識〉,《孔孟月刊》第21卷第5期(1983年1月)。
祁志祥:〈《周易》美學觀及其對中國美學之影響〉,《殷都學刊》2010年第3期(2010
年9月)。
祁海文:〈「生生之謂易」─試論《易傳》「天人合一」論生態整體觀〉,《中國文化
研究》2005年冬之卷。
金立國:〈談易經蒙卦的啟蒙教育〉,《師友月刊》173期(1981年11月)。
姚南強:〈論《易經》中的辯證邏輯思想〉,《宗教哲學 》9期 (1997年1月)。
胡 健:〈論《易傳》的美學思想〉,《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2卷第5期(2004
年9月)。
范曉麗,龐海青:〈論周易憂患意識的審美旨趣與現實情懷〉,《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第24卷第9期(2007年9月)。
孫喜艷:〈《周易》生命精神的現代闡釋—從《周易》之「生」談起〉,《中國美學研
究》2014年第2期。
徐雅芬:〈西方生態倫理學研究的回溯與展望〉,《國外社會科學》2009年3期(2009
年5月)。
耿成鵬、胡豔:〈《易經》美學思想放談〉,《長江論壇》2006年第4期(總第79期)。
袁振保:〈《周易》美學思想的歷史影響〉,《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
第3期。
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3期(1984
年3月)。
馬雯雯:〈淺較《呂氏春秋》與《周易》美學思想〉,《 牡丹江大學學報》第26卷第
3期(2017年3月)。
高 明:〈易經的憂患意識〉,《孔孟學報》第45期(1983年4月)。
宿巋嵐:〈《易經》天人觀簡論〉,《職大學刊》1995年第2期(1995年5月)。
崔 波、姜廷旺:〈《周易》的和諧思想及啟示〉,《鄭州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第22卷第3期(2007年9月)。
崔 波:〈論《周易》的美學觀念〉,《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張 宜:〈《周易》「時」「位」觀與中華人格〉,《人文雜誌》2002年第1期。
張 毅、龔小凡:〈《周易》中的美學元素〉,《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年10期
(2008年10月)。
張世明:〈論《易經》的憂患意識及其影響〉,《唐山師范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
(2001年5月)。
張旭光、羅聰明:〈易經美學窺探-陰陽共生之美〉,《復興崗學報》111期(2017
年12月)。
張祥浩:〈保合太和乃利貞—《周易》的和合思想〉,《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3卷第3期(2001年8月)。
張鴻愷:〈「一陰一陽之謂道」—試論《易傳》中的儒道互補思想〉,《中華人文社
會學報》第8期(2008年3月)。
張肇祺:〈六藝論(下)易經六藝之原〉,《鵝湖月刊》19期(1977年1月)。
莊文模:〈易經美學觀在學校領導之應用:以乾坤兩卦為例〉,《教育經營與管理研
究集刊》11期(2015年1月)。
莊慶信:〈中國大地哲學與西方環境哲學的會通〉,《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3期
(1994年3月)。
郭文庭:〈《周易》生命哲學與當代中國體育文化審視〉,《西安體育學院學報》第
33卷第6期(2016年11月)。
陳 碧:〈《周易》「觀」的哲學內涵及美學意義〉,《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2卷第3期(2009年6月)。
陳 碧:〈《周易》陰陽之道的生命美學意蘊〉,《理論月刊》2010年第6期(2010年
6月)。
陳九彬:〈《周易》美學三題〉,《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7期(2006年7月)。
陳光憲、張于忻:〈論《易傳》「文」之美學與天人合一〉,《實踐博雅學報》第9期
(2008年1月)。
陸海明:〈《易經》與審美之維〉,《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年第1期(1994
年2月)。
傅佩榮:〈儒家美學研究〉,《中國文化月刊》第98期(1987年12月)。
傅佩榮:〈「易傳」中的天人關係〉,《中華易學》第5卷第11期(總號第59期)(1985
年1月)。
彭美鑑:〈先秦美學思想〉,《有鳳初鳴年刊》第7期(2011年7月)。
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哲學與文化》36卷12期(2009年
12月)。
曾繁仁:〈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與當代生態文化建設〉,《文史哲》2006年第4期(總
第295期)。
曾繁仁:〈劉綱紀教授有關《周易》生命論美學研究的重要價值與意義〉,《 中南民
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13年1月)。
賀廣如:〈心學《易》中的陰陽與卜筮─以季本為核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6
期(2012年5月)。
黃 堅:〈論《周易》太極思維對藝術的影響〉,《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2卷第3期(2004年第5期)。
黃慶萱:〈「一陰一陽之謂道」析議〉,《鵝湖月刊》第29卷第3期(2003年9月)。
黃俊傑主持:〈中國經典詮釋學的特質學術座談會記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
10卷第2期(2000年6月)。
黃黎星:〈與時偕行,趣時變通──《周易》「時」之觀念析〉,《周易研究》2004
年第4期(總第66期)。
楊冠政:〈尊重自然-泰勒的環境倫理學說及其應用〉,《環境教育季刊》第25期(1995
年5月)。
楊冠政:〈環境倫理學說概述(一)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第
28期(1996a)。
楊冠政:〈環境倫理學說概述(四)生態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第30期(1996b)。
楊冠政〈環境倫理學說概述(二)人類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第28期(1996b)。
楊祖漢:〈牟宗三先生的哲學〉,《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6年4月)。
楊通進:〈人類中心論:辯護與詰難〉,《鐵道師院學報》第16卷第5期(1999年10
月)。
鄒元江:〈生命哲學與生命美學─評劉綱紀的《周易美學》〉,《 哲學研究》1994年第
1期。
廖俊裕:〈作為終極關懷的儒學實踐途徑〉,2002年全國關懷研討會於高雄輔英技術
學院(2002年5月)。
廖俊裕:〈論儒學在當代台灣的生命教育之實踐方式〉,2002年生命教育與終身學習
研討會於台北商業技術學院(2002年1月)。
蒙培元:〈天.地.人─談《易傳》的生態哲學〉,《周易研究》2000年第1期(總第
43期)。
趙成波、周雷:〈易經美學觀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影響〉,《藝術科技》2014年第3期。
趙慶麟:〈《易傳》:中國傳統美學的基石〉,《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年第
2期(1994年5月)。
劉玉平:〈論《周易》的陰陽和諧思維〉,《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總號第67期)
(2004年10月)。
劉坤生:〈論《周易》的思想體系〉,《哲學與文化》18卷6期(1991年6月)。
劉延剛、潘昱州:〈《周易》的陰陽思想與中國哲學的和諧思維〉,《綿陽師範學院
學報》第27卷第12期(2008年12月)。
劉長林:〈《周易》生命倫理二要〉,《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4期(1997年11月)。
劉述先:〈從發展觀點看《周易》時間哲學與歷史哲學之形成〉,《臺大歷史學報》
第27期(2001年8月)。
劉興明:〈《周易》生生創新思想探微〉,《周易研究》2008卷6期(2008年12月)。
樊美筠:〈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生態意識」〉,《哲學與文化》28卷9期(2001年9
月)。
樊維艷:〈論《周易》生命哲學及其對中國畫的影響〉,《周易研究》2011年第1期
(總第105期)。
潘栢世:〈孔子的「仁」與周易的「易」〉,《哲學論集》3期(1973年12月)。
蔡月娥:〈論《周易》「習險解難」之道〉,《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8年9
月)。
鄭宗義:〈知識、思辨與感觸—試從中國哲學研究論牟宗三先生的方法論觀點〉,《鵝
湖學誌》第18期(1997年6月)。
鄭金川:〈從聖人之道談易經繫辭傳的憂患意識〉,《孔孟學報》第53期(1987年4
月)。
閻耀棕:〈《周易》中「觀」所隱含的美學思維〉,《有鳳初鳴年刊》第4期(2009
年9月)。
鮑 紅,胡新晶:〈論「時」─《周易》「時」的哲學淺析〉,《魯行經院學報》2003
年第1期。
戴璉璋:〈「易傳」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述〉,《鵝湖》第15卷第8期(總號第176期)
(1990年2月)。
戴璉璋:〈王陽明與周易〉,《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期(2000年9月)。
顏智英:〈周易乾卦中的憂患意識—兼述論語〉,《孔孟月刊》第29卷第12期(1991
年8月)。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力乃中:《儒家環境倫理學論證的兩種進路》(新北市: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2007年)。
千炳敦:《易傳道德形上學研究—並省察王弼與朱子之易學》(臺中:東海大學哲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孔令信:《柏格森生命哲學與易經生命哲學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王 花:《試論周易美學的思想體系》(太原:山西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從恕:《環境倫理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年)。
吳建明:《先秦儒家天人合德思想之演進與發展》(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2004年)。
吳龍川:《王船山「〈乾〉〈坤〉並建」理論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博士論文,2005年)。
李添貴:《維摩詰經與易經的生命觀照會通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碩士論文,2012年)。
李朝木:《易經憂患意識之研究-以憂患九卦之詮釋為中心》(嘉義:南華大學哲學
與生命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沈春木:《老子環境倫理思想》(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年)。
卓文煜:《「易經」神、氣、妙範疇與中國陶藝美學》(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
士論文,2016年)。
尚秋實:《周易美學觀及其對中國古代美學理論的影響》(濟南:山東大學文藝學
碩士論文,2011年)。
林月霞:《易經的生命思維與倫理關懷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2015年)。
祁潤興:《義理易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金學權:《易經之天人關係研究》(臺北: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9年)。
郎亞玲:《先秦儒家的美學思想》(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孫喜艷:《周易美學的生命精神》(蘇州:蘇州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10年)。
高秋芬:《周易的時間觀念與生命週期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
進修碩士論文,2009年)。
張于忻:《周易美學意識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8年)。
曹 蕓:《論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的周易美學思想》(武漢:武漢大學美學碩士論
文,2005年)。
郭勝坡:《周易生命哲學論綱》(新竹:清華大學倫理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 碧:《周易象數美學思想研究》(湖北:武漢大學美學博士論文,2005年)。
陳明彪:《王龍溪心學易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2年)。
陳郁環:《周易直觀美學思維研究─以中國書畫作品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陳淑姿:《易經美學研究》(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彭美鑑:《周易美學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楊美紅:《周易意象學與魏晉六朝繪畫美學之相關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廖俊裕:《唐君毅的真實存在論─《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
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劉立策:《周易「白賁」美學思想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2002年)。
劉慧珍:《周易人文精神》(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劉曉嵐:《天人合一思想與生命價值》(臺中: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0年)。
蔡文旺:《周易哲學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以〈繫辭傳〉為中心》(嘉義:南華大學
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鄭沛瑩:《《易傳》「幾」「神」思想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論文,2001年)。
鄭沛瑩:《《易傳》「幾」「神」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
進修碩士班論文,2012年)。
盧 蒙:《王弼易學美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碩士論文,
2013年)。
賴志岳:《周易原理與中國建築美學》(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戴妙全:《周易美學觀探微》(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鐘丁茂:《環境倫理思想評析》(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