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枕中記」所載唐代士人仕宦觀念及其意義探究--以儒家「君子的理想」為核心之考察
書刊名:鵝湖
作者:蕭鳳嫻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ao, Fong-hsien
出版日期:2000
卷期:25:9=297
頁次:頁37-45
主題關鍵詞:枕中記生命的學問學問的生命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2
  • 點閱點閱:15
     本文探討〈枕中記〉所代表之唐代士人仕宦觀念與衍生之生命問題,研究方法乃是從其儒家「君子的理想」思維方式出發,發掘其意義結構為何?就文本(text)敘述結構而言:〈枕中記〉由盧生之挫折感,造成生命價值的失落,此失落就生命的價值取向來說:是因追求「學問的生命」不成(即追求學問成就在世俗間的成果及發展),焦點擺在「學問」發展及附加價值取向之上,經過道士呂翁賜予青瓷枕入夢,經由虛擬夢境展開生命體驗及探索,並建立個人人生哲理,而重建其「生命的學問」,經由此「生命的學問」之建立,重新規導生命價值的方向及依歸。
期刊論文
1.黃景進(19820400)。<枕中記>的結構分析。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95-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尤雅姿(19980900)。由歷代家訓檢視傳統士人家庭之經濟生活模式。思與言,36(3),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漢良(19750400)。「楊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結構。中外文學,3(11),166-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夢鷗(1966)。枕中記及其作者。幼獅學誌,5(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謝淑慎(1993)。唐代士人的價值觀─以唐人小說為研究範疇(碩士論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Kuhn, Thomas、Tsen, Suh-der、Fu, Daiwie、Wang, Daw-hwan、Chien, Sechin Y.-S(1991)。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燕萍(199612)。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其南(1990)。家庭與社會--臺灣和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Polanyi, Michael、Prosch, Harry(1984)。意義。意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汪辟疆(1987)。唐人傳奇。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Tillich, Paul J.、王秀谷(1973)。愛情、力量與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柳宗元、吳文治(198205)。點校本柳宗元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金觀濤、劉青峰(1994)。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牟宗三(1970)。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滕守堯(1997)。藝術社會學描述。臺北:生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安梧(19960000)。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德勝(1997)。思入風雲─現代中國思想發展與社會變遷。思入風雲─現代中國思想發展與社會變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高步瀛(1989)。唐宋文舉要。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顏氏家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余英時(1987)。道統與政統之間。士與中國文化。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英時(1995)。君子的理想。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1998)。關於「善之意向性」的問題之釐清與探討─以劉蕺山哲學為核心的展開。劉蕺山學術思想史論集。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志明(1993)。唐傳奇的夢。晚唐社會與文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