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與魂與體 : 論現代中國性
作者:黃錦樹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6
出版項:臺北:麥田
集叢:麥田人文;107/王德威 (主編)
ISBN:986-17-3059-1
主題關鍵詞:中國文學學術思想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7) 博士論文(14) 專書(7)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14
期刊論文
1.黃錦樹(200406)。詩,歷史病體與母性--論郭松棻。中外文學,33(1)=385,91-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錦樹(19970800)。中國性與表演性:論馬華文化與文學的限度。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1,59-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松棻(1974)。談談臺灣的文學。抖擻,創刊號,48-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南方朔(19970300)。廢墟中的陳儀:評郭松棻《今夜星光燦爛》。中外文學,25(10)=298,80-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Tan, Chee Beng(1981)。Baba Chinese Publication in Romanized Malay。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22,158-193。  new window
6.Hamm, John C.、何鯉(19980800)。淺談金庸早期小說與五十年代的香港。明報月刊,33(8)=392,3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惠芬(2000)。馬華新文學史起點的新界定--《國民日報》與《益群報》探析。亞洲文化,24,166-1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章太炎(1906)。論語言文字之學。國粹學報,24,2971-29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子平(199006)。《故事新編》--時間與敘述。中國文化,2,124-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錦樹(200009)。郁達夫、陳馬六甲隨想。中外文學,29(4),197-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錦樹(20011000)。世俗的救贖?:論張派作家胡蘭成的超越之路。中山人文學報,13,63-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聰榮、黃錦樹(20000900)。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現代亞洲民眾交流的境界與印尼/馬來/馬華文學的周邊。中外文學,29(4)=340,155-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龔鵬程(19900500)。美人如玉劍如虹--漫說清末儒俠的俠骨與柔情。國文天地,5(12)=60,28-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桂芳(19970900)。終戰後的胎變--從女性、歷史想像與國族記憶閱讀郭松棻。水筆仔,3,6-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寬木(19770500)。從荒謬到反叛--談卡繆[Albert Camus]的思想概念。夏潮,2(5),18-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郭松棻(19770701)。冷戰年代中西歐知識人的窘境--談卡謬的思想概念。夏潮,3(1),7-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郭松棻(1977)。自由主義的解體--談卡謬的思想概念。夏潮,2(6),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建國(19981100)。有關婆羅洲森林的兩種說法。中外文學,27(6)=318,107-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松年(1999)。從郁達夫〈幾個問題〉引起的論爭看當時南洋知識分子的心態。亞洲文化,23,103-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廖玉蕙(20030700)。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聯合文學,19(9)=225,114-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郭松棻(197403)。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抖擻,2,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郭松棻(197709)。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抖擻,23,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郭松棻(1977)。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現代宗教法庭和新教義)。抖擻,2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郭松棻(1978)。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替無產階級規定歷史任務)。抖擻,26,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郭松棻(1978)。戰後西方自由主義的分化--談卡謬和沙特的思想論戰(行動中的列寧主義)。抖擻,27,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建國(20000900)。方修論。中外文學,29(4)=340,65-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楊儒賓(19930300)。梁漱溟「儒家將興說」之檢討。清華學報,23(1),61-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宋冬陽(19840500)。朝向許願中的黎明--試論吳濁流作品中的「中國經驗」。文學界,10,127-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章太炎(1906)。論語言文字之學。國粹學報,25,3099-3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丸川哲史、朱惠足(20030300)。與殖民地記憶/亡魂之搏鬥--臺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31(10)=370,29-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黃錦樹(20060300)。無國籍華文文學:在臺馬華文學的史前史,或臺灣文學史上的非臺灣文學--一個文學史的比較綱領。文化研究,2,211-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Chun, Allen(1996)。Fuck Chineseness: On the Ambiguities of Ethnicity as Culture as Identity。Boundary 2,23(2),111-138。  new window
33.張大春(19980500)。從講古、聊天到祈禱--追思朱西甯先生的一篇小說報告。聯合文學,14(7)=163,8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度(1907)。金鐵主義說。中國新報,5,15-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沈松僑(19971200)。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8,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楊儒賓(19881200)。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4),139-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奕麟(19990300)。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臺灣社會研究,33,10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楊儒賓(19940300)。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477-5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汎森(19960900)。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思與言,34(3),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黃錦樹(20050700)。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34(2)=398,157-1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汎森(19931100)。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91,40-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黃錦樹(20020400)。胡蘭成與新儒家--債務關係、護法招魂與禮樂革命新舊案。中山人文學報,14,87-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錦樹(20031200)。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及與週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中外文學,32(7)=379,47-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Robinson, Lewis S.、黃瀞萱(198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家眼中的基督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臺北:時報文化。343-3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曉秋(2000)。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戊戌維新一百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戊戌維新一百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明柔(2002)。當代臺灣小說中歷史記憶的書寫--以郭松棻為觀察主軸。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國立臺灣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承辦 (會議日期: 2002/11/22-11/24)。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霍韜晦(1992)。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香港:法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西甯(1994)。豈與夏蟲語冰?。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臺北:時報文化。9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蕾(1999)。技巧、美學時空、女性作家--從張愛玲的《封鎖》談起。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臺北:麥田。161-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施淑(2001)。龍瑛宗文學思想初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63-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富美(1992)。陳儀與福建省政(1934-1941)。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9-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振崑(1997)。唐君毅「三祭說」的宗教涵義初探。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79-3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高嘉謙(2001)。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5)(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錦忠(1997)。文學影響與文學複系統之興起(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錦樹(1994)。章太炎語言之學的知識(精神)譜系(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錦樹(1998)。近代國學之起源(1891-1921):相關個案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啟傳(2001)。太初之道--聖在世界秩序的展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德威(1992)。Fictional Realism in 20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王安憶(200103)。富萍。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長安、李熙泰(1993)。廈門話文。廈門: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慷鼎(1987)。新加坡華文報史論集。新加坡: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安憶(1996)。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榮照(1999)。新馬華族文史論叢。新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Townsend, William John、王振華(2002)。馬禮遜--在華傳教士的先驅。桂林: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佛洛伊德、孫名之(1996)。釋夢。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萬菁(1994)。中國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響:1927-1948。萬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平原、夏曉虹(1998)。北大舊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柯木林、林孝勝(1986)。新華歷史與人物研究。南洋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Tan, Chee Beng(1988)。The Baba of Melaka: Culture and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an Community in Malaysia。Pelanduk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13.藍博洲(1991)。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arthes, Roland、Howard, Richard(1986)。The Rustle of Language。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15.Omar, Asmah Haji(1975)。Essays On Malaysian Linguistics。Kuala Lumpur: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  new window
16.Veng, Ylsino-yen(1994)。Antithesis Overcome: Shen Congwen's Avant-Gardism and Primitivism。Taipei: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new window
17.Tan, Chee-Beng(1993)。Chinese Peranakan Heritage: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Kuala Lumpur:Penerbit Fajar Bakti Sdn Bhd。  new window
18.Calvino, Italo、楊德友(1994)。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香港:社會思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Chow, Rey、董之林、張京媛、陳順馨、陳惠芳、陳敏娟(1995)。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Naipaul, V. S.、孟祥森(2003)。世間之路。臺北: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Weber, Max、康樂、簡惠美(1990)。宗教與世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Borges, Jorge Luis、高尚、王永年、陳眾議(1996)。博爾赫斯文集.文論自述卷。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鈴木正夫、李振聲(2000)。郁達夫:悲劇性的時代作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Derrida, Jacques、何—(1994)。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Rimbaud, Arthur、王以培(2000)。蘭波作品全集。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9907)。中外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大江健三郎、劉慕沙(2002)。換取的孩子。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皙暎、陳寧寧(2002)。悠悠家園。臺北縣中和市:INK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鈴木正夫、李振聲(1996)。蘇門答臘的郁達夫。上海:上海遠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顏清湟、李恩涵(1982)。星、馬華人與辛亥革命。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94410)。苦竹。上海:苦竹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194411)。苦竹。上海:苦竹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94503)。苦竹。上海:苦竹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1939)。新東方。上海:新東方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文學理論。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1994)。語言文字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方修(2002)。英靈集。新加坡:春藝圖書貿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方修(1972)。馬華新文學大系.理論批評一集。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安憶(2003)。上種紅菱下種藕。臺北:一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慷鼎(1995)。新加坡華文日報社論研究(1945-1959)。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朱西甯(1976)。春城無處不飛花。臺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朱西甯(1976)。將軍與我。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朱西甯(1978)。日月長新花長生。臺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朱西甯(1981)。微言篇。臺北:三三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朱西甯(1984)。茶鄉。臺北:三三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朱西甯(1989)。狼。臺北:三三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朱西甯(1999)。朱西甯小說精品。臺北: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朱熹(1987)。楚辭辯證。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呂興昌、林央敏(1999)。臺語文學運動論文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永平(2003)。雨雪霏霏。臺北:天下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如龍(2000)。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何林(1945)。近二十年中國文藝思潮論。上海:生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李廷輝、苗秀(1974)。新馬華文文學大系.理論。新加坡: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李昂(1995)。迷園。臺北:李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昂(1978)。六十七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李敖(1989)。二二八研究.續集。臺北:李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李敖(1989)。二二八研究.三集。臺北:李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李敖(1989)。李敖大全集.卷27.你不知道的二二八,另一面的二二八。臺北:李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銳(1993)。舊址。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李銳(2002)。運河風。山東:山東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汪榮祖(1988)。康有為。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佟冬(1998)。中國東北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林遠輝、張應龍(1998)。中文古籍中的馬來西亞資料匯編。吉隆坡: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哈佛燕京學社、三聯書店(2001)。儒家與自由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宣浩平(1935)。大眾語文論戰。上海:啟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胡適(1990)。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集。臺北:水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郁風(1990)。郁達夫海外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郁達夫(1991)。郁達夫文集卷1-2:小說。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郁達夫(1991)。郁達夫文集卷3:散文。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郁達夫(1991)。郁達夫文集卷7:文論、序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郁達夫(1991)。郁達夫文集卷10:詩詞。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唐君毅(1986)。唐君毅全集.卷4.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中國文化與世界。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倪海曙(1990)。中國語文的新生:拉丁化中國字運動二十年論文集。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徐迺翔(1986)。文學的「民族形式」討論資料。南寧:廣西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徐迺翔(1998)。中國新文藝大系.1937-1949.理論史料集。北京:中國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張大春(1999)。城邦暴力團。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張承志(1991)。心靈史。廣東:花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張承志(1995)。張承志文學作品選集.散文卷。海南: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張承志(2001)。一冊山河。北京:作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張國星(2001)。胡適魯迅王國維解讀《紅樓夢》。瀋陽:潦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梁培寬(1996)。梁漱溟書信集。北京:中國文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梁漱溟、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1989)。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梁漱溟、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1993)。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梁漱溟(1996)。中國人:社會與人生/梁漱溟文選。北京:中國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梁漱溟、梁培寬(1996)。梁漱溟書信集。北京:中國文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莫言(1996)。豐乳肥臀。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莫言(2001)。檀香刑。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郭惠芬(2002)。新馬華文文學的現代與當代。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陳平原(200209)。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新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陳德和(1997)。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楊松年(1988)。新馬早期作家研究(1927-1930)。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劉大任(2002)。紐約眼。INK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魯迅(1996)。門外文談。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黎錦熙(1999)。國語運動史綱。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翦伯贊、中國史學會(2000)。義和團。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鍾喬(1995)。戲中壁。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藍博洲(2004)。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臺北縣中和市:INK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丁偉志、陳崧(1997)。中西體用之間:晚清中西文化觀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于友(1993)。胡愈之傳。北京:新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尹飛舟(1999)。湖南維新運動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王明珂(1998)。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王曉明(2003)。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朱天心(1989)。擊壤歌。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朱天文(1989)。淡江記。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朱西甯(1984)。牛郎星宿。臺北:三三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朱西甯(1986)。冶金者。臺北:三三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朱西甯(1987)。黃粱夢。臺北:三三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朱西甯(1989)。破曉時分。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牟宗三(1995)。時代與感受。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吳慶棠(1997)。新加坡華文報業與中國。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吳濁流(1993)。亞細亞的孤兒。臺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李元瑾(2001)。東西文化的撞擊與新華知識分子的三種回應--邱菽園、林文慶、宋旺相的比較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李壬癸(2001)。漢字拼音討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李銳(1994)。傳說之死。武漢:長江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汪榮祖(1998)。史家陳寅恪傳。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阿城(1997)。閑話閑說。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胡蘭成(1942)。爭取解放。上海:國民新聞印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胡蘭成(1945)。中日問題與世界問題。漢口:大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胡蘭成(1945)。中國人的聲音。漢口:大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胡蘭成(1990)。山河歲月。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胡蘭成(1990)。今日何日兮。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胡蘭成(1991)。建國新書。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胡蘭成(1991)。閒愁萬種。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胡蘭成(2001)。戰難和亦不易。臺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徐松榮(1998)。維新派與近代報刊。山西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崔貴強(1994)。新加坡華人--從開埠到建國。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張大柘(1999)。當代神道教。北京:東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陳映真(1984)。山路。臺北:遠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錢穆(1983)。師友雜憶。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薛化元(1991)。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型態的西化理論。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梅家玲、郝譽翔(2002)。小說讀本。台北:二魚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鍾理和(2003)。鍾理和全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胡蘭成(1990)。今生今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鄭大華(1993)。梁漱溟與現代新儒學。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Watt, Ian P.、高原、董紅鈞(1992)。小說的興起:笛福.理查遜.菲爾丁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趙順孫、黃坤(1992)。大學纂疏・中庸纂疏。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周振甫(1979)。詩詞例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胡蘭成(1991)。中國的禮樂風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胡蘭成(1991)。革命要詩與學問。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朱西甯(1989)。鐵漿。台北:三三書坊: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朱西甯(1990)。畫夢記。台北:三三書坊: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朱西甯(1991)。旱魃。台北:三三書坊: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Cohen, Paul A.、杜繼東(2000)。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康有為、羅崗、陳春豔(1999)。我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方修(1986)。新馬文學史論集。香港:新加坡: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新加坡文學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陳平原(1992)。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李永平(1992)。海東青。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Esherick, Joseph W.、張俊義、王棟(1994)。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福建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Simmel, Georg、曹衛東(1997)。現代人與宗教。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莫言(1988)。紅高粱家族。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朱天文(1990)。世紀末的華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舞鶴(199504)。拾骨。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舞鶴(2000)。餘生。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王乃信(1989)。臺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臺北:創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林雙不(198902)。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郭松棻(1993)。郭松棻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何冠彪(1991)。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唐德剛(1998)。晚清七十年(一)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縱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章太炎、劉夢溪(1996)。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章太炎卷。石家莊:河北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饒宗頤(1994)。新加坡古事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李敖(1989)。二二八研究。臺北:李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張炎憲、李筱峰、高淑媛、王逸石、王昭文(1995)。嘉義驛前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Blanchot, Maurice、Smock, Ann(1995)。The Writing of the Disaster。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new window
166.弗朗索瓦.多斯、季廣茂(2004)。從結構到解構--法國20世紀思想主潮。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Said, Edward W.(1978)。Orientalism。Vintage Books。  new window
168.莊欽永(1986)。新加坡華人史論叢。南洋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Eliade, Mircea、王建光(2003)。神聖與世俗:宗教的本質。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李永平(1976)。拉子婦。臺北:華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李永平(1986)。吉陵春秋。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楊松年(2001)。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李慶年(1998)。馬來亞華人舊體詩演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郭惠芬(1999)。中國南來作者與新馬華文文學:1919-1949。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楊松年(2000)。新馬華文現代文學史初編。BPL(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黃遵憲、錢仲聯(1999)。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Anderson, Perry、高銛、文貫中、魏章玲(1990)。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張炎憲、李筱峰(1989)。二二八事件回憶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司馬遷、瀧川資言(1989)。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費錦昌(1997)。中國語文現代化百年記事。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崔貴強(1989)。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1945-1959。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胡采(1992)。中國解放區文學書系.文學運動.理論編。重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勞乃宣(1964)。桐鄉勞先生遺稿。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胡適、姜義華、沈寂(1993)。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蘇國勛(1989)。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杜維明(1989)。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大陸講學、問難和討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牟宗三(1983)。中國文化的省察。台北:聯合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黃金麟(2000)。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Marx, Karl、Engels, Friedrich、吳家駟(1990)。資本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康有為、朱維錚(1998)。康有為大同論二種。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方修(1987)。戰後馬華文學史初稿。吉隆玻: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錢穆(1992)。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中島利郎(2003)。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吳濁流、鍾肇政(1995)。臺灣連翹。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宋旺相、葉書德(1993)。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Lutz, Jessie G.、王成勉(2000)。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李如龍(1997)。福建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陳平原(1989)。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劉易斯‧科塞、郭方、鄭也夫、馮克利(2001)。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陳映真、曾健民(1999)。1947-1949臺灣文學問題論議集。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Weber, Max、劉援、王予文、張家銘(1993)。宗教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郭松棻(2001)。雙月記。臺北:草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濱下武志、朱蔭貴、歐陽菲、虞和平(1999)。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貿易圈。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章太炎(198407)。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熊十力(1996)。十力語要。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Said, Edward W.、王宇根(1999)。東方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Průšek, Jaroslav、李燕喬(1987)。普實克中國現代文學論文集。湖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朱西甯(2002)。華太平家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錢穆(1994)。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Hobsbawm, Eric J.、李金梅(2000)。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徐復觀(1979)。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李永平(1998)。朱鴒漫遊仙境。台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朱天心(199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柄谷行人、趙京華(2003)。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熊十力(2001)。原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Barthes, Roland、許綺玲(1995)。明室:攝影札記。臺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Derrida, Jacques、Kamuf, Peggy、Magnus, Bernd、Cullenberg, Stephen(1994)。Specters of Marx: The State of the Debt, the Work of Mourning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Routledge。  new window
219.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傑(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上海: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藍博洲(1994)。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李明輝(1997)。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葉榮鐘、藍博洲(20000000)。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戴俊(1994)。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臺北:臺灣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陳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朱天文(1994)。荒人手記。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規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劉小楓(1998)。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陳平原、夏曉虹(199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黃景湖(1987)。漢語方言學。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康有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文獻研究部(1996)。萬木草堂詩集。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熊月之(1994)。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藍博洲(1991)。沉屍.流亡.二二八。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牟宗三(1989)。五十自述。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胡蘭成(1991)。中國文學史話。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桑兵(2001)。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鄭師渠(1997)。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施淑(1997)。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朱天心(1997)。古都。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崔貴強(1993)。新加坡華文報刊與報人。海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郭松棻(2002)。奔跑的母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陳平原(1990)。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袁家驊(2001)。漢語方言概要。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渡邊欣雄、周星(1998)。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游勝冠(1996)。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朱天文(1996)。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施懿琳(2000)。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1997)。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林書揚(19920000)。從二二八到五〇年代白色恐怖。臺北:時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楊儒賓(19930000)。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夏志清、劉紹銘(1979)。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許道明(1999)。海派文學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陳青生(1995)。抗戰時期的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喬納森.卡勒、盛寧(1991)。結構主義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黃美娥(20040000)。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林安梧(19960000)。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汪榮祖(1988)。康章合論。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王立新(1997)。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近代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周振鶴、游汝杰(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Eliade, Mircea、楊素娥、胡國楨(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唐君毅(1990)。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老聃、王弼、樓宇烈(1983)。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5.錢穆(1971)。朱子新學案。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劉小楓(1995)。道與言:華夏文化與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7.Anderson, Benedict(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  new window
268.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9.左丘明、韋昭、黃丕烈(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0.何冠彪(1991)。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學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黃錦樹。山路與命理想的時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李明輝(20030724)。一個客家人的本土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映真(2004)。後街:陳映真的創作歷程,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喬治‧普萊、龔見明(1991)。閱讀的現象學。最新西方文論選。桂林:漓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寅恪(2001)。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儒賓(1997)。新儒家與冥契主義。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光直(1990)。商代的巫與巫術。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旭東(200004)。現代性的寓言:王安憶與上海懷舊。中國學術。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清湟(1992)。1899-1911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孔教復興運動。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錢穆(1998)。致徐復觀書。錢賓四先生全集.丙編.53素書樓餘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松年(1982)。本地意識與新馬華文文學--1949年以前新馬華文文學分期芻議。新馬華文文學論集。南洋商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鍾理和(2003)。原鄉人。鍾理和全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enjamin, Walter(1999)。Left-Wing Melancholy。Selected Writing。Cambridge, 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卡繆、呂永真(2002)。反抗者。加繆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本雅明、張旭東、王斑(1998)。歷史哲學論綱。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本雅明、陳永國(2001)。悲悼劇與悲劇。德國悲劇的起源。北京:文化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Lacan, Jacques、褚孝泉(2000)。無意識中文字的動因或自弗洛伊德以來的理性。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cheler, Max、劉小楓、孫周興(1999)。絕對域與上帝理念的實在設定。舍勒選集。上海:上海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Scheler, Max、劉小楓、孫周興(1999)。哲學的世界觀。舍勒選集。上海:上海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Habermas, Jürgen、鄧曉芒(1997)。啟發性的批判還是拯救性的批判。現代性中的審美精神:經典美學文選。上海: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Pound, Earn、裘小龍。回顧。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克勞婷.蘇爾夢(1989)。馬來亞華人的馬來語翻譯及創作初探。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北京:國際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Salmon, Claudine(1989)。漢文小說的馬來文譯本在印度尼西亞。中國傳統小說在亞洲。北京:國際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梁啟超(1978)。新民說。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方美芬、郭松棻(1993)。郭松棻生平寫作年表。郭松棻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茅盾(1987)。問題中的大眾文藝。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文學理論。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毛澤東(1986)。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文學的 「民族形式」討論資料。南寧:廣西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毛澤東(1986)。新民主主義論。文學的 「民族形式」討論資料。南寧:廣西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坤(1996)。崇高的脫變--新時期文學中的「文革」。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爾敏(1977)。「中國」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華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德威(1986)。魯迅,還是老舍?--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德威(1993)。鄉愁的困境與超越--司馬中原與朱西甯的鄉土小說。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德威(2002)。千言萬語,何若莫言--莫言論。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德威(2002)。拾骨者舞鶴--舞鶴論。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賡武(1987)。東南亞的華人少數民族。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賡武(1994)。關於文化中國的四個疑問。文化中國:理念與世界。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光緒(2001)。著即議覆開辦京師大學堂諭旨。京師大學堂檔案選編。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向林冰(1986)。新興文藝的發展與民間文藝的高揚--再論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之三。文學的「民族形式」討論資料。南寧:廣西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向林冰(1998)。論「民族形式」的中心泉源。中國新文藝大系.1937-1949.理論史料集。北京:中國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朱天文(2002)。做小金魚的人--讀《華太平家傳》。華太平家傳。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朱西甯(1977)。中國人--知之為知之。三三集刊第七輯:盧笑。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朱西甯(1977)。中國人--無敵於天下。三三集刊第八輯:劍門。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朱西甯(1979)。中國人--說起創造。三三集刊第二十三輯:昆明的四月風暴。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牟宗三(1984)。關於「生命」的學問。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余光中(1975)。山河歲月話漁樵--評胡蘭成新出的舊書。青青邊愁。臺北:純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余英時(1996)。儒家思想與日常人生。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吳汝均(1995)。唐君毅先生與當代新儒學。儒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吳濁流(1977)。《亞細亞的孤兒》(日文版)自序。臺灣文藝與我。臺北:遠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宋恕(1993)。遵旨婉切勸諭解放婦女腳纏白話。宋恕集。北京: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宋陽(1987)。大眾文藝問題。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文學理論。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宋澤萊(1999)。臺語文字化的問題。臺語文學運動論文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陀(2003)。汪曾祺與現代漢語寫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海:東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鴻章(2001)。大學堂章程。京師大學堂檔案選編。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杜維明(1997)。文化中國。一陽來復。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杜維明(1997)。象徵世界。一陽來復。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沈尹默(1998)。我和北大。北大舊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沈從文(1982)。靜。沈從文文集。廣東:花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汪暉(1997)。地方形式、方言土語與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形式」的論爭。汪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周揚(1998)。對舊形式利用在文學上的一個看法。中國新文藝大系.1937-1949.理論史料集。北京:中國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林鎮國(2002)。重訪人文主義--從沙特、海德格、德希達到牟宗三。辯證的行旅。臺北:立緒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林鎮國(2002)。當代儒家的自傳世界--以馮友蘭、唐君毅與牟宗三為例的研究。辯證的行旅。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侯健(1983)。武俠小說論。中國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長虹(1986)。民間語言,民族形式的真正中心源泉。文學的「民族形式」討論資料。南寧:廣西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保羅(1936)。馬來亞文學試論。馬華新文學大系.理論批評一集。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姚楠(1995)。中國駐新加坡首任領事胡璇澤的得官原因和政績評價。南天餘墨。瀋陽:遼寧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施叔青(1989)。夢境中的高密東北鄉--與大陸作家莫言對談。文壇反思與前瞻:施叔青與大陸作家對話。香港:明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施淑(1990)。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1923-32)。理想主義者的剪影。臺北縣新店市:新地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施淑(1998)。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臺灣鄉土觀念問題。臺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臺北:人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柯慶明(1989)。論朱西甯的鐵漿。鐵漿。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洪惟仁(1992)。回顧一九八九年臺語運動。臺灣語言危機。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胡風(1999)。論民族形式問題.對於民間文藝的一理解。胡風全集。武漢:湖北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胡愈之(1974)。朋友,你鑽進牛角尖裡去了!。新馬華文文學大系.理論。新加坡: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胡愈之(1996)。有毒文談。胡愈之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胡愈之(1996)。語言和社會進步。胡愈之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胡愈之(1996)。關於民族形式。胡愈之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胡愈之(1996)。關於華僑地位的新認識。胡愈之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胡適(1993)。中國文藝復興運動。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胡適(1993)。建設的文學革命論--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胡適(1997)。逼上梁山。四十自述。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胡適(1998)。《國語講習所同學錄》序。胡適文集2.胡適文存一。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茅盾(1998)。舊形式.民間形式.與民族形式。中國新文藝大系.1937-1949.理論史料集。北京:中國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唐君毅(1986)。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展。唐君毅全集.卷12.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唐君毅(1986)。民國初年的學風與我學哲學的經過。唐君毅全集.卷3之3.病裡乾坤。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唐君毅(1986)。自序。唐君毅全集.卷23.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唐君毅(1986)。宗教信仰與現代中國文化。唐君毅全集.卷6.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唐君毅(1986)。後序。唐君毅全集.卷24.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唐君毅(1986)。原道篇自序。唐君毅全集.卷14.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唐君毅(1988)。我對於哲學與宗教之抉擇--人文精神之重建後序兼答客問。唐君毅全集.卷5.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唐君毅(1988)。海外中華兒女之發心。唐君毅全集.卷7.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唐君毅(1988)。海外中華子孫之安身之道。唐君毅全集.卷10.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唐君毅(1988)。致牟宗三。唐君毅全集.卷26.書簡。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唐君毅(1988)。致胡蘭成。唐君毅全集.卷26.書簡。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唐君毅(1988)。致徐復觀。唐君毅全集.卷26.書簡。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唐君毅(1988)。致謝幼偉。唐君毅全集.卷26.書簡。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唐君毅(1988)。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年)。唐君毅全集.卷27.日記。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唐君毅(1988)。民國六十年(一九七一年)。唐君毅全集.卷28.日記。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唐君毅(1990)。論中國原始宗教信仰與儒家天道觀之關係兼釋中國哲學之起源。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集。臺北:水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唐君毅(1991)。中國之祠廟與節日及其教育意義。唐君毅全集.卷8.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唐君毅(1991)。東方人之禮樂的文化生活對世界人類之意義。唐君毅全集.卷8.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唐君毅(2000)。自序。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孫家鼐(2001)。議覆開辦京師大學堂摺。京師大學堂檔案選編。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徐復觀(1990)。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耀動。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集。臺北:水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徐復觀(2001)。原史。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馬一浮(1996)。泰和宜山會語.論西來學術亦統於六藝。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康有為(1981)。海外亞美歐非澳五洲二百埠中華憲政會僑民公上請願書。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康有為(1997)。孔教會序一。變法以致升平:康有為文選。上海:上海遠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康有為(1997)。孔教會序二。變法以致升平:康有為文選。上海:上海遠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康有為(1997)。以孔教為國教配天議。變法以致升平:康有為文選。上海:上海遠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康有為(1999)。序。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張大春(1992)。那個現在幾點鐘--朱西甯的新小說初探。張大春的文學意見。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張之洞(2002)。勸學篇.設學。勸學篇‧勸學篇書後。武漢:湖北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張光直(1990)。中國古代政治與藝術。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張光直(1990)。連續與破裂--一個文明起源新說的草稿。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張百熙(1997)。學務綱要。清代後期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張愛玲(1991)。中國的日夜。第一爐香。臺北:皇冠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張愛玲(1991)。造人。流言。臺北:皇冠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張愛玲(1996)。中國人的宗教。餘韻。臺北:皇冠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張錦忠(2003)。緒論:離境,或重寫馬華文學史--從馬華文學到新興華文文學。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梁啟超(1999)。論尚武。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梁啟超(2001)。新民說.釋新民之義。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梁啟超(2001)。新民說.論尚武。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梅祖麟、楊秀芳(2000)。幾個閩語語法成分的時間層次。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莫言(1992)。超越故鄉。莫言散文。杭州:浙江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許友年(2000)。試論華人馬來語的歷史作用。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許素蘭(2002)。流亡的父親.奔跑的母親。奔跑的母親。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郭沫若(1986)。「民族形式」商兌。文學的「民族形式」討論資料。南寧:廣西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郭沫若(1987)。新興大眾文藝的認識。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文學理論。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郭紹虞(1985)。談方言文學。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陳世驥(1997)。評《天龍八部》書。諸子百家看金庸。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陳伯達(1998)。關於文藝的民族形式問題雜記。中國新文藝大系.1937-1949.理論史料集。北京:中國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陳思和(1997)。民間的浮沉--從抗戰到文革文學史的一個嘗試性解釋。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陳思和(1997)。民間的還原--文革後文學史某種走向的解釋。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陳映真(2004)。鞭子與提燈。父親。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陳祈伍(2004)。鍾理和〈原鄉人〉的研究。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陳原(1998)。語言文字--歷史的負擔和美學價值。陳原語言學論著。瀋陽:遼寧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陳寅恪(2001)。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陳寅恪集‧詩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陳鏡花(1978)。微細的一線香。六十七年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章太炎(1981)。哀焚書。章太炎選集。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章太炎(1982)。國故論衡。章氏叢書。臺北: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章太炎(1985)。救學弊論。章太炎全集五.太炎文錄續編。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章太炎(1985)。與人論文書。章太炎全集四.太炎文錄初編。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章太炎(1997)。文始敘例。章太炎全集七.文始.新方言.小學答問.說文部首均語.嶺外三州語.新出三體石經考。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章太炎(1997)。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章太炎全集七.文始.新方言.小學答問.說文部首均語.嶺外三州語.新出三體石經考。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章太炎(1997)。論漢字統一會。章太炎全集七.文始.新方言.小學答問.說文部首均語.嶺外三州語.新出三體石經考。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嚴復、夏曾佑(1997)。本館附印說部緣起。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曾艾狄(1936)。馬來亞文藝界漫畫。馬華新文學大系.理論批評一集。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賀麟(1996)。五倫觀念的新探討。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賀麟(1996)。儒家思想的新開展。文化與人生。北京: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辜鴻銘(1993)。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文集。海口:海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梁啟超(1997)。小說叢話。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 (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梁啟超(1997)。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 (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馮其庸(1997)。讀金庸的小說。諸子百家看金庸。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黃錦樹(1991)。馬華文學的醞釀期?--從經典形成、言/文分離的角度重探馬華文學史的形成。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黃錦樹(2003)。災難、犧牲、啟示錄--以張承志《心靈史》為核心的考察。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黃繩(1998)。民族形式和語言問題。中國新文藝大系.1937-1949.理論史料集。北京:中國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黃藥眠(1998)。中國化與大眾化。中國新文藝大系.1937-1949.理論史料集。北京:中國文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楊松年(1999)。編寫新馬華文文學史的新思考。新馬華族文史論叢。新加坡: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楊啟光(2000)。印度尼西亞華人的日常用語及其文化認同探析。東南亞華人語言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溫瑞安(1977)。古遠的回聲--談武俠小說。回首暮雲遠。臺北:四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廖咸浩(1995)。「臺語文學」的商榷--其理論的盲點與囿限。愛與解構:當代臺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熊十力(1996)。答張季同。十力語要。北京: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熊十力(2001)。中國哲學與西洋科學。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趙元任(2002)。國語羅馬字。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趙元任(2002)。國語羅馬字的研究。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劉大任(2003)。灰色地帶的文學--重讀《鐵漿》。鐵漿。臺北縣中和市:INK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摩西(1997)。《小說林》發刊詞。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蔡元培(2001)。《石頭記》索隱。胡適魯迅王國維解讀《紅樓夢》。瀋陽:潦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談錫永(1997)。武俠小說的境界。諸子百家看金庸。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魯迅(1996)。中國語文的新生。魯迅全集。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魯迅(1996)。答曹聚仁先生信。魯迅全集。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魯迅(1996)。論新文字。魯迅全集。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魯迅(1996)。關於新文字--答問。魯迅全集。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錢玄同(1999)。《吳歌甲集》序。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錢玄同(1999)。為什麼要提倡「國語羅馬字」?。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錢玄同(1999)。漢字革命。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錢玄同(1999)。黎錦暉《廢除漢字採用新拼音文字案》的附志。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龍瑛宗、張良澤(2002)。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小說讀本。臺北:二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鍾叔河(1993)。黃遵憲及其日本研究。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韓少功(1996)。文學的根。世界。湖南:湖南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朱點人(2003)。檢一檢「鄉土文學」。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瞿秋白(1998)。大眾文藝的問題。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瞿秋白(1998)。再論大眾文藝答止敬。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瞿秋白(1998)。鬼門關以外的戰爭。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瞿秋白(1998)。普洛大眾文藝的現實問題。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瞿秋白(1998)。新中國的文字革命。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瞿秋白(1998)。歐化文藝。瞿秋白文集。北京:人民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顏清湟(1992)。新加坡和馬來亞華僑的民族主義(1877-1912)。海外華人史研究。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嚴復(1996)。原強修訂稿。社會劇變與規範重建:嚴復文選。上海:上海遠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王德威(2001)。世俗的技藝--閑話阿城與小說。遍地風流。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王德威(2001)。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王賡武(1987)。南洋華人民族主義的限度1912-1937年。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集。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朱西甯(1978)。中國人--須倒車回去。三三集刊第十輯:種火行動。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余英時(1991)。一生為故國招魂:敬悼錢賓四師。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余英時(1996)。錢穆與新儒家。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遠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余英時(1997)。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李歐梵(1996)。孤獨的旅行者--中國現代文學中自我的形象。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周勛初(1989)。陳寅恪先生的「中國文化本位論」。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林載爵(1998)。本土之前的鄉土--談一種思想的可能性的中挫。臺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臺北:人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胡適(1993)。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唐文標(1985)。無邪的對視。1984臺灣小說選。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徐復觀(1982)。向孔子思想性格回歸。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馬一浮(1996)。論老子流弊。馬一浮集。杭州:浙江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張光直(1990)。從商周青銅器談文明與國家的起源。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張愛玲(1991)。談女人。流言。臺北:皇冠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張錦忠(2004)。重寫馬華文學史,或,離散與流動--從馬華文學到新興華文文學。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南投縣埔里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梁啟超(1962)。國性篇。民國經世文編。臺北: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梁啟超(1999)。中國積弱溯源論。瓜分危言1899-1901。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郭秋生(2003)。建設「臺灣話文一提案」。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陳映真(2004)。父親。父親:陳映真散文集。台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陳寅恪(200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章太炎(1977)。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章太炎政論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章太炎(1985)。中華民國解。章太炎全集四.太炎文錄初編。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黃錦樹(2003)。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黃錦樹(2003)。從大觀園到咖啡館--閱讀/書寫朱天心。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黃錦樹(2003)。從戀屍癖大法官到救世主--論附魔者宋澤萊的自我救贖。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葉鍾玲(2002)。黃遵憲與圖南社。黃遵憲與南洋文學。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翟志成(1993)。熊十力在廣州(1948-1950)。當代新儒學史論。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鄭家棟(1997)。孤獨.疏離.懸置--牟宗三與新儒家的當代境遇。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魯迅(1996)。北人與南人。魯迅全集。上海: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錢穆(1986)。駁胡適之說儒。說儒。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龔鵬程(2001)。悼錢賓四先生。儒學反思錄。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Jakobson, Roman(1987)。Two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wo Types of Aphasic Disturbances。Language in Literatur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20.羅志田(1999)。新的崇拜--西潮衝擊下近代中國思想權勢的轉移。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李歐梵(1996)。現代中國文學中的浪漫個人主義。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王德威(1996)。從《狂人日記》到《荒人手記》--論朱天文,兼及胡蘭成與張愛玲。花憶前身。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黃錦樹(1998)。中國性與表演性--論馬華文學與文化的限度。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元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的困境。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Schmitt, Carl、劉宗坤(2002)。政治的概念。施米特:政治的剩餘價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張琴(1991)。臺灣真相。二二八事件資料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Eliade, Mircea(1994)。宇宙創生神話和「神聖的歷史」。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黃石輝(2003)。鄉土文學的檢討--再答毓文先生。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黃錦樹(1998)。華文/中文--「失語的南方」與語言再造。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黃錦樹(2004)。東南亞華人少數民族的華文文學:政治的馬來西亞個案--論大馬華人本地意識的限度。重寫馬華文學史論文集。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黃石輝(2003)。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景海峰(199712)。和而不同兩大師--熊、梁辯難所引發的問題與思考。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丁邦新(1998)。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胡適(1986)。說儒。胡適文存。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