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社會工作專業自主之探究--以臺北市公娼事件中為例
書刊名: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作者:方雅麗鄭麗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Fang, Ya-liCheng, Li-chen
出版日期:2000
卷期:6
頁次:頁143-188
主題關鍵詞:臺北市公娼事件專業自主Taipei licensed prostitute eventProfessional autonom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7
  • 點閱點閱:145
     民國八十六年九月臺北市宣佈廢除公娼之政策過程,引起社會上極大爭議。為爭取自己的權益,部分公娼成立公娼自救會向臺北市政府進行抗爭,並獲得一些社會團體聲援支持與協同抗爭行動。在公娼的抗爭行動中,社會工作人員同時扮演的政策執行者及助人者的角色,在廢公娼與復娼的過程中引起有關社會工作專對自主原則的質疑。本論文即依據以臺北公娼事件的發生過程的研究為例,探究實施社會工作專業自主原則的挑戰和困境。 為深入了解臺北市公娼事件對社會工作員有關社會工作專業自主實施之影響,本研究設計是以行動研究的取向,由參與「助人專業後援會」而正與被研究者合作,形成協同研究關係,並以深度訪談方式訪問政府社會工作人員,以建構專業助人者有關社會工作專業目主的理念與行動,進而對臺灣社會工作實務發展進行檢視與反省。研究者首先始於八十七年十月底,加入「專業助人者公娼後援會」,與此一後援會之部分成員形成協同研究之關係,並以「後援會」作為行動研究之場域,建構「後援會」專業助人者對臺北市公娼事件的認知與行動;接著,研究者以「後援會」成員身份,與十位有關該事件的政府社會工作員或曾經在政府工作社會工作員對話,深入了解臺北市公娼事件對政府社會工作員有關社會工作專業自主之影響。公娼事件從八十六年九月止前後歷經約兩年時間,本研究將事件經過以臺北市府社會工作人員介入的不同階段,分為三個時期:公廢娼政策前置作業期、廢娼後輔導轉業期與廢娼緩衝兩年輔導轉業期。透過研究者行動場域之行動設計方案與社會工作人員之訪談行動,本研究探討不同階段之政府及民間社會工作人員所面臨有關專業自主之挑戰與困境。 本研究發現,社會工作專業自主原則實施的情境性及受限性,衝擊社會工作專業中有關案主自決守則的實踐,因而影響公娼案主的權益。然而,對社會工作人員最根本的挑戰,則是身為政策行動參與專業人員的弱勢地位,更不利於專業自主之發揮。隨著臺北市公娼事件的落幕,本研究建議檢討政府體制與社會工作專業自主原則的抵觸關係,重新界定與喚醒有關社會工作專業自主原則的實施。
期刊論文
1.張煜輝(1991)。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的回顧與展望。社會工作學刊,創刊號,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美珍、莫藜藜(19940600)。臺灣地區醫院社會工作者之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之研究。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4,141-1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永熾(19971000)。從「遊廓」到「賣春防止」。當代,4=122,96-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啟源(19921200)。機構工作環境對曠職及工作滿意度之影響--比較醫療與縣市社工員。社區發展季刊,60,186-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淑芳(19830900)。社會工作價值體系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23,56-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芳玫(19980600)。當代臺灣婦運的認同政治:以公娼存廢爭議為例。中外文學,27(1)=313,56-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健忠(19990500)。社會價值與社會控制--以社會救助為例。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77+79-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萬育維、賴資雯(19960300)。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之間的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05-3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弘勳(1997)。台北市廢娼與台灣娼妓史。當代,122,106-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光國(1975)。北投公娼存廢問題。中國論壇,8(10),7-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廖怡萍、陳宜民(1997)。台北市公娼空間之再現/木屐、密道與七塊錢的故事。當代,137,44-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蘇昭如(1997)。從台北市廢娼案看婦女權益議題及社福部門的角色。社區發展季刊,79,83-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Arches, J.(1990)。Social structure, burnout, and job satisfaction。Social Work,36(3),202-206。  new window
14.Barr, S. S.(1980)。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norms in an alternative health care setting。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7,341-358。  new window
15.Glicken, V.(1980)。Enhancing work for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4,61-74。  new window
16.Holter, I. M.、Schwartz-Barcott, D.(1993)。Action research: What is it? How has it been used and how can it be used it in nursing?。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8,298-304。  new window
17.Leighninger, L.(1978)。Professionalism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Substance and structure。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5,188-213。  new window
18.Munson, C. E.(1978)。Symbolic interaction and social work supervision。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6,8-18。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女工團結生產線(1998)。廢公娼事件之過程簡介56-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芳萍(1998)。台北市廢公娼事件20-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增勇(1995)。社工員在社會運動中的角色定位--兼論台灣社工員在體制內改革的限制與倫理困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美倫議員服務處(1998)。體驗陳水扁市長社會福利市政白皮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夏林清(1997)。運動取向女性主義教育:公娼抗爭中的知識、權力與關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于玲(1999)。女人、國家與性工作--1946年至1960年台灣公娼政策的轉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台北市政府(1997)。台北市政府公娼關懷訪問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蕙雯(1998)。高雄市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工作疲乏探討(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勻琦(1995)。社會工作者專業生涯承諾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寶芳(1983)。社會工作員的工作疲乏、工作滿意與工作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琇姍(1992)。社會工作的倡導觀點--理念與實務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美智(1996)。社會工作系畢業生任職專業工作及離職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淑瓊(1983)。社會工作員在科層組織內的衝突與調適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慧玲(1986)。台北市社會福利服務人員職業異動之研究。東吳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秀照(1986)。台灣省各縣市社政單位組織特性與社政人員組織融入之研究。東海大學,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莊永智(1985)。啟智教育機構工作員工作疲乏之研究。東海大學,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韻如(1994)。社會福利機構對社工員專業素質之評估研究。東吳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姿伶(1990)。台北市兒童福利機構工作人員離職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玫瑩(1998)。民間團體推動社會立法行動系統之研究--以社會工作師法為例。東吳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賴資雯(1995)。影響社工員從事兒童保護工作的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探析--以台北市社會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為例(碩士論文)。陽明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萬億、古允文(1992)。基變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震、林萬億(1982)。當代社會工作。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台北市公娼自救會(1998)。台北市民家庭作業。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曹愛蘭(1994)。福利消費者運動之興起與社會福利發展。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 \\ 林萬億(主編)。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lynn, R.(1997)。Managerialism, Professionalism and Quasi-markers。Professionals and the New Managerialism in the Public Sector \\ M. Exworthy ; S. Halford (eds.)。  new window
6.LeCroy, C. W.、Rank, M. R.(1986)。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urnout in the social services: An exploratory study。Burnout Among Social Workers \\ Gillespie, D. F. (ed.)。New York。  new window
7.Richan, W. C.、Mendelson, A. P.(1973)。Social work: The unloved profession。New York。  new window
其他
1.台北市社會局(1997)。台北市管理娼妓辦法廢娼大紀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賴秀芬、郭淑珍(1996)。行動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