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日月潭地區原住民的歷史遷移(1815-1934)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陳計堯
作者(外文):Chan, Kai Yiu
出版日期:2000
卷期:7:1
頁次:頁81-134
主題關鍵詞:日月潭地區原住民集體遷移開墾水沙連AboriginesSun-moon lake regionMigrationLand reclamationTribeSheEthnic groupTz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3
  • 點閱點閱:59
     本文以十九世紀至1934年間日月潭地區原住民的遷移史為主題,探討歷史上該地區的原住民各「社」之間的關係。過去的研究因建立在日治時期以來所形成的「族群」概念之上,使清代文字資料與日治時代的調查之間出現連貫性的問題。文中重新檢討清代對於日月潭地區陸續增加的地理、人文知識,並透過這些地理知識,重新建構該地區原住民聚落的位置及其相互關係。從這些資料我們發現,日月潭地區的原住民聚落包括水社、頭社、�敵鶠B審鹿、社仔、福骨、木屐蘭等七個社。筆者在文中就這七個社在十九世紀至1934年為止的集體遷移,繪製遷移方向示意圖。這些遷移的重要背景──「漢人」的侵墾和移住──亦在本文中有詳細的描述。
綜合這四張日月潭地區原住民的集體遷移圖,筆者歸納出該地原住民在十九世紀至日治時期的遷移年代與趨勢。在經過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堙A我們可以發現日月潭地區原住民的集體遷移,似有特定的社的組合。我們可以推測以水�堛嚏B頭社、社仔社、�敵鶞嚏B審鹿社、木屐蘭社及福骨社等七社,在十九世紀的遷移史�堙A呈現出七社是一個「群體」(group) 的可能性。這個「群體」在十九世紀至日治時期的遷移�堙A始終存在著頗大的內向力。雖然中間曾經有分散的時候,各社的原住民最終仍然選擇聚在一起,形成聚落。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群體」的範圍與界線。這個「群體」的範圍與界線,卻與傳統所指的「水沙連」或「邵族」,並不能畫上等號,更與十九世紀移入的「平埔熟番」沒有密切的關係。
     This paper looks at the migration of aborigines in the Sun-Moon Lake region from 1815 to 1934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ontacts between different from 1815 to 1934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ontacts between different aboriginal tribes (she) in the region. Previous research has utilized a concept of "ethnicity" (tzu-ch'un) introduce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however, this has led to a divergence between depictions in Ch'ing literary records and Japanese ethnographies. I re-examine the growth of geographical and ethnographic knowledge of the sun-Moon Lake region, chat=rt the migration patterns of seven aboriginal tribes (the shui, T'ou, valan, shen-lu, she-tzu, Fu-ku, and Mu-chi-lan she), and detail the land reclamation and migration in the area by Han settlers.
The patterns of migration of these aborigines suggests that they formed a collective "group" with a strong internal cohesion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s a result, although some of the aboriginal tribes had initially settled in dispersed areas, in the end they chose to live together and form one settlement. The boundaries demarcating this group, moreover, differ greatly from the area traditionally ascribed to the Shui-sha-lien or Shao tribe and distinguish them from the plains aborigines (p'ing-p'u tzu) who migrated into the reg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期刊論文
1.謝世忠、蘇裕玲(19980900)。傳統、出演、與外資--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的社會文化複象。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3,145-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前島信次(1936)。日月潭の珠仔嶼。民族學研究,2(2),19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移川子之藏(1931)。承管埔地合約字を通じて觀たる埔里の熟蕃聚落(其一)。南方土俗,1(2),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Torii, R.(1910)。Etudes Anthropologiques Les Aborigenes de Formose。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紀要,2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前島信次(1936)。日月潭珠仔嶼。民族學研究,2(2),191-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移川子之藏(1931)。承管埔地合約字通觀埔里熟蕃聚落(其一)。南方土俗,1(2),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鄧相揚(1999)。水沙連地區的拓墾與邵族的處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世忠(1999)。身份與認同:日月潭邵族的族群構成。1999臺灣原住民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慧芬(2000)。清代臺灣的番界政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偉智(1998)。殖民主義、「蕃情」知識與人類學--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研究的展開(1895-1900)(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智偉(1999)。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奇祿(1996)。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恆(1991)。皇清職貢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伊能嘉矩、粟野伝之丞(1900)。台湾蕃人事情。台湾総督府民政部文書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藤崎濟之助(1931)。臺灣の蕃族。國史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炳炎(199703)。臺灣經驗的開端: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發展史。臺北:林炳炎: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上。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上。臺北市: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1911)。Report on the Control of the Aborigines in Formosa。Taihoku, Formosa: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大租取調附屬參考書(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ureau of Aborigi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Formosa(1911)。Report on the Control of the Aborigines in Formosa。Taihoku。  new window
10.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1998)。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佐山融吉(1983)。《(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大么族前編、後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總督府蕃族調查會。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枝萬(196206)。南投縣人物志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鈴木作太郎(1932)。臺灣の蕃族研究。臺北:臺灣史籍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曹士桂、雲南省文物普查辦公室(1988)。宦海日記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枝萬(1960)。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0)。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東京:東洋印刷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郁永河。裨海紀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壬癸、石磊(19990000)。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林皎宏(1999)。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灣地輿全圖。臺灣銀行經濟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69)。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毛隆昌、簡史朗、白宏如(1999)。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種籽村建立計畫-日月村(卜吉社)期末報告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璽(196211)。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壬癸(2003)。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周鍾瑄、陳夢林、李欽文(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枝萬、南投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62)。南投縣人物志稿。南投縣: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奇祿、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19960000)。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枝萬、南投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580100)。南投縣沿革志開發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伊能嘉矩(1973)。臺灣蕃政志。臺北:古亭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傅恒(1991)。皇清職貢圖選。瀋陽市:遼瀋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枝萬(1962)。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Campbell, William(1915)。Sketches from Formosa。Marshall Brothers。  new window
34.伊能嘉矩、楊南郡(1996)。台灣踏查日記。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森丑之助、宋文薰(1994)。臺灣蕃族圖譜。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杉山靖憲(1916)。臺灣名勝舊蹟誌。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夏獻綸(1959)。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森丑之助、楊南郡(20000100)。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林文龍(1998)。臺灣中部的開發。臺北市:常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鳥居龍藏、楊南郡(1996)。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鄧傳安(1958)。蠡測彙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大租取調書付屬參考書,上卷。大租取調書付屬參考書,上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白宏如(1995)。印信戳記與番仔頭人。南投住民。南投縣南投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1916)。臺灣名勝舊跡誌。臺灣名勝舊跡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0)。集集堡田園開闢記略。集集堡田園開闢記略。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南投廳(1934)。魚池庄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魚池庄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順天宮修悟堂慶典委員會(1997)。慶祝魚池鄉新城村順天宮修悟堂重建廿週年紀念慶典。慶祝魚池鄉新城村順天宮修悟堂重建廿週年紀念慶典。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黃玉振(1953)。化番六社志。南投文獻叢輯,2。南投縣南投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臺灣日日新報社(0)。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臺灣電力株式會社(1935)。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誌。臺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1960)。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文獻叢輯(八)。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文獻叢輯(八)。南投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1986)。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4)。大租取調書付屬參考書,中卷。大租取調書付屬參考書,中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附錄參考書,上卷。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附錄參考書,上卷。日本,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附錄參考書,中卷。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附錄參考書,中卷。日本,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9)。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武崙族前篇。日本,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藤崎濟之助(1931)。臺灣の蕃族。臺灣の蕃族。日本,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靈鋒寺金天堂(1999)。靈鋒寺金天堂沿革。靈鋒寺金天堂沿革。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靈峰寺金天堂。靈峰寺金天堂沿革。靈峰寺金天堂沿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Torii, R.(1910)。Etudes Anthropologiques Les Aborigenes de Formose。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紀要。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白宏如(1995)。印信戳記與番仔頭人。南投住民。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南投廳(1934)。魚池庄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魚池庄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順天宮修悟堂慶典委員會(1997)。慶祝魚池鄉新城順天宮修悟堂重建廿週年紀念慶典。慶祝魚池鄉新城順天宮修悟堂重建廿週年紀念慶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黃玉振(1896)。化番六社志。南投文獻叢輯(二)。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臺灣電力株式會社(1935)。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誌。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劉枝萬(1986)。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臺灣中部古碑文集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劉銘傳(1969)。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曹士桂(1988)。宦海日記校注,昆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96)。臺灣堡圖,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附錄參考書,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集集堡田園開闢記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