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靈性生命激發--生命教育的一個重點
書刊名:輔仁宗教研究
作者:陳德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 Tak-kwong
出版日期:2004
卷期:9
頁次:頁103-128
主題關鍵詞:生命教育辯證法Life educationBodyMindSpiritDialect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9
  • 點閱點閱:273
生活品質與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生命教育殺有深度要度與階段的重點。本論文以生命教育的深度出發,首先討論中西文傳統的身心靈人性結構,並加以對照;其次,本論文針對靈性生命的激發,提出辯證的理解方式,特別強調反與合的作用;最後,本論文於實踐部分討論身心靈的生命教育與文化生活的關係,其中有終極信仰、認知、規範、表現、社會、與自然等六個層面,也就是生命教育廣度的範圍,靈性生命都有及與落實。
In a general way, life education can b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pth, width, and process. In this paper, we limit ourselves to a study of the depth of the problem, i.e. the ‘body-mind-spirit’ structure of human beings. The paper has three parts: part two, dialectical method as a way to nourish spiritual life, especially the role of negativity and the function of synthesis; part three, the relation between lif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life, how a ‘body-mind-spirit’ balanced person lives in harmony in a culturally diversified society, which is also the topic of the width of life education.
期刊論文
1.陳德光(20001200)。基督宗教與生態理論對話。輔仁宗教研究,2,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素春(20031200)。道教生命教育學理之建構。輔仁宗教研究,8,61-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德光(20020700)。密契主義者艾克哈的創造靈修。神學論集,132,205-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關永中(19970300)。師長艾克哈(Meister Eckhart)所提示的靈修歷程。哲學與文化,24(3)=274,216-2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釋惠敏(20021200)。從「六門教授習定論」三種「禪定對象」的分類看佛教禪法的特色。輔仁宗教研究,6,117-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秋固(19980700)。超個人心理學與宗教心理學對靈性問題之研究。宗教哲學,4(3)=15,173-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德光(20011200)。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6,59-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莊宏誼(20021200)。道教靈修築基:靜坐原理與方法。輔仁宗教研究,6,135-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安德(2001)。超個人心理學與宗教的關係。「宗教現象之心理學研究」--應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探討宗教現象」國際學術研討會,真理大學宗教系 (會議日期: 2001/03/31-2001/04/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瞿海源(1985)。現代人的宗教行為與態度。現代生活態度研討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191-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eigel, Michael(2002)。Religion,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宗教與科學--中華文化脈絡觀點」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法學院宗教系與理工學院科學與宗教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 2002/05/03-2002/05/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素春(2003)。道教的靈性觀。宗教與生命學術研討會,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會議日期: 2003/04/17-2003/04/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安德(1998)。如何實施倫理道德與宗教教育。心靈教育研討會,教育部主辦 (會議日期: 1998/01/20-1998/01/21)。臺北:國家圖書館。66-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鄔昆如(1999)。人性為首的教育。倫理教育學術討會,輔仁大學哲學系 (會議日期: 1999/11/27-1999/11/28)。輔仁大學。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戴台馨(2003)。關懷弱勢重視公平與生活品質-理論與應用 (計畫編號:1001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柏殿宏、謝邦昌(2001)。「大學學生宗教與科學態度調查」報告書。輔仁大學統計學系:統計諮詢顧問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經熊、吳怡(1977)。禪學的黃金時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燦輝(1995)。人文與通識。香港:突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Frankl, Viktor E.、趙可式、沈錦惠(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77)。中國人生哲學概要。臺北:先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Weingreen, J.(1978)。A practical grammar for classical Hebrew。Oxford:Clarendon Press。  new window
6.馬遜(2003)。覺教楊帆。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伴渡、李純娟(1992)。吉光片羽。臺北:光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Hopke, Robert H.(1997)。導讀容格。臺北: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肯恩戴特沃德、邱溫(1998)。身心合一--肢體心靈和諧的現代健康法。臺北:生命潛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理查奇爾森、易利利(2003)。天主在等待你--根據艾克哈的經典神修。臺北:上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Eckhart, Meister、陳德光、胡功澤、葛道明(2003)。神對他無所隱藏的人:艾克哈大師勸言集與讚頌之書譯註。臺北:光啟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Roland Hallt、Edwards, Paul(1967)。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  new window
13.鈴木大拙、徐進夫(1992)。耶教與佛教的神秘教。台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鶯、Walters, Donald(1999)。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的挑戰。臺北:張老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沈清松(1998)。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Ferrucci, Piero、黃美基(1997)。高峰經驗--柳暗花明又一村。台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霍韜晦(1986)。絕對與圓融--佛教思想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Fox, Mathew(1980)。Passion for Creation: The Earth-honoring Spirituality of Meister Eckhart。Vermont:Inner Tradition。  new window
19.吳汝鈞(1988)。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郭朋(1992)。印順佛學思想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錢穆(1976)。靈魂與心。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德光(2000)。大學階段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進銘(2003)。反身探求宇宙、生命的形上本源--道教內丹派冥契主義認識論初探。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鄔昆如(1998)。大學的歷史與發展。大學入門--開創成功的大學生涯。臺北縣:輔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