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高齡者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對靈性健康促進之研究-以太極門高齡師兄姊為例
作者:馬家玉
作者(外文):Ma,Chia Yu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胡夢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高齡者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氣功研修活動靈性健康促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3
高齡者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對靈性健康促進之研究-以太極門
高齡師兄姊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太極門高齡師兄姊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對靈性健康促進的情形,研究目的主要有四項:一、探討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氣功研修的動機;二、探討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氣功研修的歷程;三、探討太極門高齡師兄姊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對靈性健康促進的情形;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作為高齡者氣功研修及靈性健康促進之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以立意取樣及滾雪球之取樣方式,訪談10位60歲以上以及入門年資兩年以上的太極門高齡師兄姊。首先就國內外氣功及靈性健康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針對太極門的歷史淵源及氣功研修現況內容與問題進行分析,以體驗學習理論為基礎,藉由氣功研修動機、歷程、以及靈性健康的五大面向作為瞭解太極門高齡師兄姊靈性健康促進的情形,並探討氣功研修的持續動力來源及未來期許等,以此架構進行本研究之訪談大綱的編製,最後獲致研究結果,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綜合文獻探討及研究結果,本研究獲致研究結論及建議如下:
壹、研究發現
一、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氣功研修有五大動機,為了身體健康為第一大因素
二、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氣功研修首重穩固研修,其次參與館務工作是成長的契機
三、太極門的動功可紓壓練身體;靜功可靜心反省生智慧;文功、神氣家族網
站、講座及談心分享人生智慧;唱功及練陣可洗心、培養歡喜心及超越心;
集中研修凝聚師徒心練就太極門真功夫,更是太極門精神的展現
四、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每日在家平均練功至少半小時左右,最常做的功法為守丹
及打坐,讓自己能靜心與自省
五、太極門高齡師兄姊對氣功的體會認為氣就是一種能量與磁場,練功要鬆、靜、自然及歡喜並培養
正心、正念與正氣,才能產生正面能量
六、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後在身體及心理方面的改善皆獲得正向的肯定
七、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後能瞭解、省思及實踐生命的目的與意義
八、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後能運用轉念及正向思考提升內心的應變力
九、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後能產生天地萬物的一體感,追求和諧圓融的人生
十、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後能不斷超越自我,勇敢突破與挑戰
十一、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後能不斷開發潛能與提升正向能量的心靈成長
十二、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氣功研修持續動力來源主要是與師父一輩子的師徒情誼
十三、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每天要歡喜自在修己渡人,最後無罣礙的走向歸原之路
貳、結論
一、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氣功研修有五大動機,包括為了使身體可以得到健康;家
人的支持與鼓勵;藉由氣功研修修改脾氣;未來能自己照顧自己,活得更有
尊嚴;找到大家族一起練功的好地方
二、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氣功研修歷程首重穩固研修;其次是積極參與太極門氣功
研修活動及館務工作,在每日務實練功中透過鬆、靜、自然及歡喜,累積源
源不斷的正向能量
三、太極門高齡師兄姊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後可以促進靈性健康,包括能實踐
生命的目的與意義,運用轉念提升內心的應變力,產生天地萬物的一體感,
不斷超越自我以及提升正向能量的心靈成長
叁、建議
一、對太極門高齡師兄姊的建議
(一) 要多練功、穩固研修、常來道館並積極參與館務工作及氣功研修活動;
(二) 每天在家練功至少半小時,藉由守丹及打坐讓自己能靜心及自省;
(三) 不斷超越自我、歡喜自在修己渡人、實踐由小愛走向大愛的修行之路。
二、對太極門氣功研修團體的建議
(一)太極門弟子要努力弘揚,讓太極門道館能遍地開花;
(二)全省各道館陸續增加白天氣功研修的時段;
(三)各道館要鼓勵師兄姊多參與氣功研修活動及館務工作,開發天賦潛能。
三、對輔導師兄姊的建議
(一)輔導師兄姊要能傾聽高齡師兄姊的分享並瞭解其需求;
(二)輔導師兄姊要能不斷地精進學習。
四、對其他高齡氣功研修者的建議
(一)要跟對明師;
(二)參與具有中心思想及理念正向的氣功研修團體;
(三)要能持之以恆、精進學習、傳承文化、經驗與智慧。
五、針對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提出具體建議給後續研究者。
關鍵字:高齡者、太極門高齡師兄姊、氣功研修活動、靈性健康促進
The Improvement of Spiritu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due to Participation in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A Case Study of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ai Ji Men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how elderlypractitioners at Tai Ji Men (TJM) participating in its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improved their spiritual health. Four purpose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o investigate what motivated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to participate in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second, to discuss the process of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of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third, to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of spiritual health of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after joining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fourth, to propose specific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study’s findings as a reference to the elderly regarding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piritual health. To achieve the aforementioned purposes of the stud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nd purposive sampling and snowball sampling were adopted to interview 10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who were at least 60 years old with at least two years’ seniority at TJM.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n Qigong and spiritual healthy was discussed at first, and the history and origin of TJM along with its current situations and issu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the improvement of spiritual health of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was examined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motivation of joining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the process, and the five aspects of spiritual health. The sustained driving force and future expectations of joining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interview outline was accordingly formulatedunder this structure. Specific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fter they were obtain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following findings,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I. Findings
1. There were five major motivations for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to participate in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the greatest motivation was to have good health.
2.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prioritized steady practice in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while the second priority was to participate in TJM’s branch affairs for growth.
3. TJM’sDong-gong (dynamic Qigong)helped relieve pressure and train the body; Jing-gong (stillQigong) helped people to calm, reflect and grow wisdom; Wen-gong (literary ability), TJM Energy Family website, workshops and exchanges shared people’s life wisdoms; Chang-gong (singing) and group practice helped cleanse people’s mind and develop a heart of happiness and a heart of excellence; gathering altogether for the activities connected the minds of practitioners and the shifu (master), allowing them to achieve real TJM kong-fu and even demonstrate the spirit of TJM.
4. Averagely,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practiced Qigong activities for at least 30 min per day at home; the most frequently practiced were Shou Dan (Keeping Dan-tien) and meditation, which helped bring calmness and allow introspection.
5.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experienced Qigong and considered “qi” a kind of energy and magnetic field; practicing Qigong activities required relaxation, calmness, natural manners and joy so as to develop uprightness, mindfulness, righteousness, and in turn a positive energy.
6. After joining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one’s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as well recognized.
7. After joining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one could realize, reflect, and practice one’s goals and meanings of life.
8. After joining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one could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by thinking better with positive ideas.
9. After joining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one could feel the sense of unity of the universe and then pursue a harmonious life.
10. Participating in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allowed one to surpass oneself constantly, achieve breakthroughs and overcome challengesbravely.
11. Participating in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developed one’s potential constantly and brought spiritual growth with increased positive energies.
12. The sustained driving force for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to join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mainly came from their lifelong friendship with the shifu.
13.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should be joyful and at ease, cultivating self and helping others; in the end, they shall headto the road of the start without any apprehension.
II. Conclusions
1. There were five major motivations for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to participate in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having good health; family members’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changing one’s temper through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being able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in the future and live with greater dignity; and having a good place to practice Qigong activities with a big family.
2.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prioritized steady practi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the second priority was to actively take part in those activities and TJM’s branch affairs, andconstantly accumulate positive energies through everyday’s solid practice with relaxation, calmness, natural manners, and joy.
3. After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joined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their spiritual health could be improved; they would be able to realize their goals and meanings of life, enhance their flexibility by thinking better, generate a sense of unity of the universe, surpass themselves constantly, and bring spiritual growth with increased positive energies.
III. Suggestions
1. Suggestions for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1) Practice frequently and stably; visit the branch often and actively join the branch affairs and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2) Practice Qigong activities for at least 30 min per day at home; calm your heart and do introspection through Shou Dan (Keeping Dan-tien) and meditation.
(3) Surpass self constantly; be joyful and at ease by cultivating self and helping others; walk on the spiritual path from practicing individual love to great love.
2. Suggestions forTJM’s Qigong activitycommunity:
(1) Followers of TJM shall be dedicated to glorifying it and extend its branches across the globe.
(2) National TJM branches shall increase daytime periods for Qigong activities.
(3) All TJM branches shall encourage practitioners to participate in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and branch affairs to develop their talent and potential.
3. Suggestions for the mentor practitioners:
(1) Mentor practitioners shall be patient in listening to elderly practitioners’ shar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needs.
(2) Mentor practitioners shall advance their ability through continuous learning.
4. Suggestions for other elderly Qigong practitioners:
(1) They should follow an enlightened shifu.
(2) They should join a Qigong activity community that has a core idea and positive philosophy.
(3) They should be persistent in practice, advance themselves through learning, and pass down cultures, experiences and wisdom.
5. Specific suggestions regarding subjects and the methodology were proposed for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the elderly, elderly practitioners at TJM, regular Qigong activities,
the improvement of spiritual health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煌、陳昭吟(2008)。《黃庭經》中的體內神之神學及內丹修煉術之探討。載於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返璞歸真 第一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頁1-45)。高雄:春暉。
子鳳(譯)(2001)。Wolman著。重新發現自己。台北市:麥田。
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主編(1998)。文武傳真情,一九九八年慶祝美國國慶演出。
台北市。
王唯工(2002)。氣的樂章。台北市:時報文化。
王唯工(2007)。水的漫舞。台北市:大塊文化。
王唯工(2011)。氣的大合唱。台北市:大塊文化。
王貴芳(1994)。氣功對腦波影響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學院,
台中市。
王木崑(2005)。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知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印會河主編(2004)。中醫基礎理論。台北市:知音。
江吟梓、蘇文賢合譯(2010)。Marilyn Lichtman原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
台北市:學富文化。
李作英(2003)。站樁氣功療法接受化學治療之乳癌病患其心理指標之成效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李嗣涔(1991)。氣功的科學觀。科學發展月刊,19(8),13-18。
李嗣涔、鄭美玲(2000)。難以置信-科學家探尋神祕信息場。台北市:張老師文
化。
李嗣涔(2002)。由氣功、特異功能、信息場到宗教:中國傳統人體科學之啟示。現代化研究,19(8),13-18。  
李鳳山(2001)。李鳳山養生之道。台北市:商周。
李昱平(2006)。生命教育另一章:淺談靈性健康的概念與應用。學生輔導,
101,124-143。
李盈穎(2006)。從社群汲取力量,回饋經驗助人。商業週刊,993,151-154。
李章仁(2007)。氣功休閒運動者參與行為、動機、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李錫津(2002)。從體驗中有效學習。九十一年度國小學生暑期體驗營書面成果
專輯。
余功保(2003)。氣功。台北市:國家出版社。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沈碩彬(2010)。淺談靈性健康之意涵及其相關研究之探析。教育與發展,27(4),
59-66。
邱莞慧(譯) (2001)。Danah Zohar著。SQ心靈智商。台北市:聯經。
杜明勳(2003)。談靈性。護理雜誌,50(1),81-85。new window
長安靜美(譯) (2002)江本勝著。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台北市:如何。
周龍興、宋進喜(2002)。體驗的教育學意義與學習主體的確立,上海教育科研,
(4),8-11。
林玉體(1994)。教育概論。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寶山(譯)(1989)。民主主義與教育。原著John Dewey,Democracy amd Education. 台北:五南。
林孝宗(2003)。氣功與心靈。台北市:自發功。
林孝宗(2006)。氣功原理與方法。台北市:自發功。
林宗賢(2006)。養生氣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林明煌(2007)。氣功療法應用在憂鬱症患者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醫藥大學,台中市。
林彥伶(2007)。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比
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朝成(1995)。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論。84.03.05演講稿,由周青蓉小姐整理。
林崇安(1999)。禪修對現代生活的適應。佛學論文選集。載於1999年第九屆國際
佛教學術會議論文。
林莉倩(2010)。氣功與靈性健康關係之研究—以武禪書院長期修習氣功學員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易天任(2001)。先秦「氣」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邱淑芬(2002)。靈性面向在成人教育上的意義。成人教育學刊,6,51-72。
何英奇(2001)。行思知交融的經驗學習模式在綜合活動課程上之應用。刊於歐
用生、莊梅枝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七):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
文集。380-396。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印。
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吳明烈(2012)。我國推動高齡學習的幾項重要思考。成人及終身教育,38,
23-31。
吳錦勳(2006)。老人日托站--五星級的在地安養。今周刊,507,66-71。
吳賜光(2006)。探索教育活動對一般國中學生自尊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的啟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new window
前新培金(1995)。嚴新氣功。台北市:大展。
姜文閔(譯)(1988)。經驗與教育。原著John Dewey,Democracy amd Education. 台北:五南。
洪道子(2013)。「陰陽平衡、經世濟民」在變遷世局中邁向永續發展之道,學
術研討會論文發表。
洪櫻純(2008)。老人靈性健康之開展與模式探詢(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new window
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蘭譯,Martin E.P.Seligman原著(2003).真實的快樂。台北:遠流。
胡秀卿(1994)。如何解脫人生病苦。高雄縣大樹鄉:佛光。
柯耀程(2008)。論心靈改革與養生之匯通-以「老學為體書法為用」為例。載於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返璞歸真 第一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頁84)。高雄:春暉。
徐瑋瑩(2006)。易筋經運動對中年人心率變異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
南科技大學,台南市。
徐慧娟(2003)。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03,52-260。new window
徐華佗(2010)。氣功聖經。台北市:商訊文化。
高淑清(2008a)。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8b)。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雲(2005)。高雲氣功。台北市:元氣國際。
涂金湶(2008)。一週氣功訓練對HOMA、組織有氧能力及心率變異度之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陳進隆(2013)。新時代的修道人。台中:光慧。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57-92。
陳金城(2002)。以心率變異分析探討丹道氣功效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國醫藥學院,台中市。
陳慧姿(2007)。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市:文津。
張淑美。生命與教育的雙修並練—靈性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http://www.yct.com.tw/life/97lift/97brainstorm21.pdf/
張淑美(主譯)(2007)。John P. Miller著。生命教育─推動學校的靈性課程。
台北市:學富文化。
張榮明(1992)。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台北市:桂冠。
張嘉洲(2006)。中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效益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太極氣功
十八式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文煌(2011)。高齡者氣功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南投縣。
張世傑(2011)。站樁氣功促進臺北市某國小女教職員身心平衡之研究初探(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張菀珍(2006)。社區學習的創新思維——體驗學習。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主
編),社區學習新思維。台北:師大書苑。
張振興(1999)。氣功縱橫。台北市:新潮社。
張振興(2010)。以科學眼光看氣功。台北市:雅典娜。
張振興(2011)。健康氣功新視界。台北市:雅典娜。
若水譯,李安德原著(1992)。超個人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陸錦川(2001)。菩提與無為-佛學三宗與道門五秘。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梅靜宇(2001)。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生的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湛若水(2007)。氣的原理-人體能量學的奧秘。台北市:商周。
堪千˙創古仁波切(2010)。止觀禪修。新北市:眾生。
彭香梅(2005)。氣功介入對中年婦女身體質量指數、更年期困擾症狀、睡眠品
質改變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傅子誠(2008)。氣功對腦波與生理反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
台中市。
黃升騰(1994)。氣功外氣對人類早期單核細胞株及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效用(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黃英哲(2003)。氣功對人體生理反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new window
育學院,台北市。
黃英哲(2007)。氣功運動對生理及心理影響之探討:腦波與心理量表之印證。
運動教練科學,8,105-122。
黃明月(2000)。成人經驗學習理論之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9,35-56。
黃國彥(1994)。銀髮族之心理與適應。載於教育部主編,老人教育:銀髮飛揚系列叢書。台北:教育部。老人叢書。
黃富順(2001)。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2-11。
黃富順主編(2008)。高齡學習。台北:五南。
黃富順(2011)。高齡化社會的挑戰與因應。成人及終身教育,32,2-15。
黃富聰(2006)。氣功靜坐法對於人體生理現象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壢市。
黃國城(2009)。成人參與一貫道活動對其智慧與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以發一
崇德道場為例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俊傑(2007)。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new window
楊克平(1998)。護理實務中之靈性照護。護理雜誌,45(3),77-83。new window
聖嚴法師(2012)。聖嚴法師教默照禪。法鼓文化。
經緯、艾人(2010)。嚴新氣功的哲理與修練。台北:翰林。
董復華(2013)。生命密碼。台南:和裕。
趙子維(2009)。氣功靜坐的短期生理效應:降低呼吸頻率對心率變異的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趙可式(1999)。精神衛生護理與靈性照護。護理雜誌,45(1),16-20。new window
趙可式、沈錦惠譯(2004)。Victor Frankl原著。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
在主義。台北:光啟。
趙可式(2007)。靈性與照護。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編,靈性:超越心理與肉身研
討會論文集(pp.8-14)。台北: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廖愛華、賴秋絨(1999)。台灣中部地區某校護理教師即應屆畢業護生靈性需求。弘光學報,34,247-276。new window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裕豐(1995)。靈性與創造。創造思考教育,6,5-9。
潘珮玲(2005)。靈性健康與生命意義。新光醫訊,168。取自
http://www.skh.org.tw/mnews/168/2-2.htm
慧明(2013)。一次完全讀懂佛經。海鴿文化。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臺北市:麗文。new window
鄭明育(1996)。氣功身體觀對現代運動意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體育學院,台中市。
關淑倩(2008)。氣功在長期照顧機構倚賴輪椅老年人之生理及心理健康促進成
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英科技大學,高雄市。
顏童文、蔡榮貴(2012)。台灣高齡者活躍老化教育策略之探討。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教師教學研究成果研討會。
羅瑞玉(2008)。親職與子女靈性教養初探。兩岸生命教育學術與課程教學研討
會論文集。69-86。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劉淑娟(2001)。臺灣老年婦女的生活經驗與靈性健康。護理雜誌,48(5),new window
11-15。
劉秋固(1998)。超個人心理學與宗教心理學對靈性問題之研究。宗教哲學,4(3),173-188。new window
劉雅詩(2009)。結合科學與宗教的智慧-以心靈教育促進靈性健康。共建和諧:
科學、宗教與發展論壇。2009年10月20-21日。
劉煥雲(2008)。道家生命觀與修行觀之研究-以崑崙仙宗修煉法為例。載於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返璞歸真 第一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頁344-382)。高雄:春暉。
謝煥章(1991)。氣功的科學基礎。台北縣:養生氣功文化。
謝發銘(2006)。養生氣功對個人身心與職場管理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謝智謀(2003)。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27,6-13。
謝麗貞(2000)。氣功穴道治療在疼痛症候群上的實證醫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謝麗貞(2004)。氣功穴道及物理治療下背痛的隨機臨床實驗(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羅寶鳳、白亦方(2002)。經驗學習理論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策略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5(4),89-106。new window
蔡進雄(2007)。學校組織領導的另一章:論靈性領導的意涵與實踐。初等教育new window
學刊,26,23-42。
蔡裕豪(2005)。氣功運動介入對憂鬱症患者生理心理健康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小翠(2005)。氣功學習受益者身心靈初探─以高雄市氣功學會資深學員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簡富儀(2009)。氣功訓練對於前額和前臂肌肉組織氧氣分配之影響(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蘇永安(2006)。十二經脈時間養生法。台北市:遠流。
蘇華仁(2013)。《周易參同契》與道家養生。台北市:大展。
蕭雅竹(2004)。護生靈性健康與實習壓力、憂鬱傾向及自覺健康狀態之相關性
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神氣家族網站http://www.taijimen.org/TJM2011E/index.php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