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齊物論〉與〈大宗師〉闡釋莊子的體道之境
書刊名:文學前瞻
作者:吳宗德
出版日期:2007
卷期:7
頁次:頁53-70
主題關鍵詞:莊子吾喪我真宰心齋坐忘物化理想人格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32
  • 點閱點閱:85
莊子對道的理解態度,主要表現在<齊物論>與<大宗師>中。<齊物論>乃是通過天籟、地籟、人籟之喻,以明「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再由<大宗師>中言道為「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知其為一理境而非一物,唯有境界乃可傳而不可受。由此可知,莊子在論及「道」的形上意義時,已將重點置於悟道的境界,並強調通過修養工夫以體道。而莊子悟道的境界,乃在於關注有限存在的個體生命(物),如何通向無限性的宇宙生命(道),即是莊子哲學所要闡示的重要課題。此外,在「體道」與「人格」之間,莊子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乃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與對現實社會的超脫,表現在理想人格上即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與真人的「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
期刊論文
1.牟宗三、盧雪崑(20020700)。莊子「齊物論」講演錄(8)。鵝湖,28(1)=325,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治華(19970200)。莊子之聖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層次新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5)=41,89-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昌佳(20040100)。論「莊子」中「化」之意涵。鵝湖,29(7)=343,46-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邦雄(19910700)。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17(1)=193,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明俠(2000)。莊周夢蝶與「以物觀物」--《齊物論》主旨解讀。船山學刊,2000(1),2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邦雄(1994)。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邦雄(1990)。中國哲學論集.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永欽(1990)。莊子南華經內篇註。彰化:光明國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夫之(1984)。莊子通.莊子解。台北:莊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錦鋐(1980)。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鼓應(1975)。莊子哲學探究。台北:日盛印製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金白鉉(1986)。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默生(1993)。莊子新釋。臺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笑敢(1987)。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鼓應(1995)。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楚生(1992)。試論《老子》首章的句讀問題。老莊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怡(2000)。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海煙(19900000)。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葉海煙(1997)。老莊哲學新論。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牟宗三(199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柏園(19920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鼓應(1993)。老莊新論。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池田知久、黃華珍(2001)。《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牟宗三、陶國璋(1999)。《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