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成為淨土宗經典的詮釋問題--以印光之詮釋為主
書刊名:世界宗教學刊
作者:陳劍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ien-huang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0
頁次:頁61-97
主題關鍵詞: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淨土宗詮釋印光Mahā-sthāma-prāptaPerfect understanding by being mindful of the meritorious virtues of the BuddhaPure land schoolInterpretationYingu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8
  • 點閱點閱:103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見於《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五,清末民初時印光(1861—1940)極力倡導此章經文,並將之列為淨土宗的主要經典之一。由於印光對該章經文開示的修持法有獨特見解,又基於他被推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位祖師,遂使該章經文成為修習淨土法門者爭相研習的重要經典之一。印光強調《念佛圓通章》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教示,並以持名念佛法來詮釋《念佛圓通章》,使得《首楞嚴經》的圓通義與持名念佛法得以相通,換言之,透過持名念佛法也能證得實相。實則,《念佛圓通章》的原義不必如印光所言,是以持名念佛法來修持,因為依照經中原義,念佛圓通的本義是念實相佛,而且所念不必定是阿彌陀佛,而是「?用根、塵、識、大以念佛。」我們不是說印光的轉移不可成立,印光的詮釋見解是從實踐修持而證成,因此本文從教化立場及宗教的經典詮釋兩個面向,來看印光的詮釋向度及其相關問題。
期刊論文
1.陳劍鍠(20071200)。印光會通儒佛及其相關問題。當代中國哲學學報,10,29-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志前(2007)。《楞嚴》之諍與晚明佛教--以《楞嚴經》的詮釋為中心。中國哲學史,2007(3),26-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維中(2001)。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蘇州鐵道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8(3),7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岩城英規(20020301)。智旭と山外派--《首楞嚴經》解釋に見る連續性と非連續性。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0(2),636-6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岩城英規(2006)。智旭と智円 : 『首楞厳経』注釈の比較に焦点を当て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4(2),97-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岩城英規(2004)。『首楞厳経』注釈書考。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2(2),144-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國清(2002)。以圓解起圓行-『楞嚴經』(下)。人生,231,112-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家章(2006)。論印光淨土思想所蘊涵的終極關懷意識。學術論壇,2006(9),3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英德(2005)。《楞嚴經》解脫道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健財(1996)。《大佛頂首楞嚴經》「耳根圓修」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炳南(2001)。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要義。雪廬老人淨土選集。臺中:佛教蓮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劍鍠(2002)。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臺北:東大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偉勳(1996)。生命的學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釋印光(1991)。印光大師全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保羅‧蒂利希、何光滬(1999)。蒂利希選集。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約翰‧希克(1988)。宗教哲學。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藤田宏達(1970)。原始淨土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安梧(20030000)。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Foucault, Michel、佘碧平(2005)。主體解釋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志夫(1984)。楞嚴校釋。楞嚴校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harma, Arvind(2005)。宗教哲學:佛教的觀點。宗教哲學:佛教的觀點。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路平(200103)。大乘佛學與終極關懷。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治華(1998)。《愣嚴經》與中國宗派。中華佛學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吉津宜英(2002)。華厳教学の与えた宋代禅宗への影響: 首楞厳経信仰形成への要因。宋代禅宗の社会的影響。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橫超慧日(1987)。涅槃経と净土教。涅槃経と净土教。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橫超慧日(2004)。中國淨土教與涅槃經。淨土教思想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河波昌(1994)。「指方立相」と相像力の論理。大乘仏教思想論攷。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平川彰(2004)。關於淨土教之用語。淨土教思想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平川彰(2004)。淨土教之問題。淨土教思想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平川彰(2004)。作為如來藏之法藏菩薩。淨土教思想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淨空法師(199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筆記。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筆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道源法師(1978)。淨土宗與佛教之世界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6:淨土思想論集(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圓瑛(1999)。大佛頂首愣嚴經講義(下冊)。大佛頂首愣嚴經講義(下冊)。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大衛.特雷西(1995)。第二章<論辯:方法、釋解與理論>。詮釋學.宗教.希望-多元性與含混性。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劍鍠。近代確立蓮宗十三位祖師的經過及其釋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魏源(1978)。淨土四經總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魏源(1978)。普賢行願品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會性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慈舟法師。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道源法師。佛堂講話第三輯-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圓通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