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談港、臺學者中國哲學方法論
書刊名:奇萊論衡
作者:林柏宏
出版日期:2017
卷期:3
頁次:頁41-65
主題關鍵詞:詮釋學哲學傅偉勳劉笑敢牟宗三林安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66
  • 點閱點閱:92
近代由於詮釋學之興起,不少學者致力於詮釋理論之研究,思考方法論之操作,也思考「理解如何可能」之發生學問題。港、臺學者方面,有傅偉勳先生之「五謂詮釋」、劉笑敢先生之「兩個詮釋定向」、牟宗三先生「兩層存有論」與林安梧先生「存有三態論」等詮釋理論,大致可概括為「古今遞進」、「古今二分」、「心學之超越」與「道論之延續」等思考方向。此四人,無論在方法、態度,還是問題意識上,關注焦點都不同,使其經典詮釋風格迥異,有著不同之效果與影響。本文將比較這些論點,對港、臺中國哲學研究之詮釋學思考,作一回顧與省察,也藉此議題拋磚引玉,期待近代中國哲學之詮釋理論能獲得更多的關注與研討。
圖書
1.牟宗三(1985)。原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錢穆(2005)。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1992)。臺灣.中國邁向世界史。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叔岷(1995)。斠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安梧(2014)。「金剛般若」與「生命療癒」:《金剛經》華山九一講記。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漢鼎(2008)。當代分析哲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7)。真理與方法。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洪漢鼎(20080900)。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舜徽(1988)。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欣夫(1992)。文獻學講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牟宗三(1983)。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笑敢(2005)。老子。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笑敢(2009)。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安梧(1995)。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安梧(2006)。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錢穆(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市:文海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傅偉勳(1998)。生命的學問。臺北市:生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安梧(1991)。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夫之(2010)。周易內傳。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夫之(2010)。周易外傳。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朱熹(1996)。四書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夫之(2010)。周易稗疏。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宗羲(2011)。明夷待訪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約翰.巴斯摩爾、洪漢鼎、陳波、孫祖培(1996)。哲學百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牟宗三(2003)。宋明理學的問題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安梧(1996)。問心--我讀孟子。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安梧(2015)。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宜蘭:道教總廟三清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勞思光、劉國英(2000)。思想方法五講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笑敢(1993)。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安梧(1993)。存有.意識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嚴耕望(20080000)。治史經驗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安梧(1995)。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錢穆(1995)。國史大綱。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牟宗三(1998)。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安梧(20140000)。老子道德經新譯暨心靈藥方。臺北:萬卷樓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安梧(20030000)。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安梧(1998)。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劉笑敢(2006)。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梁啟超(2000)。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安梧(2006)。新道家治療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