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作為方法的東洋:郭雪湖早期臺展作品初探(1927-1931)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蔣伯欣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ang, Po-shin
出版日期:2009
卷期:75
頁次:頁50-69
主題關鍵詞:郭雪湖立體攝影術東洋畫膠彩畫日本畫視覺性視覺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3
  • 點閱點閱:79
摘要 在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美術界,「東洋畫」成為追求現代性過程中各式新興觀念的文化生產之一。原被稱為「日本畫」(nihonga)的此一畫種,論者在台灣或將之改稱為「台灣東洋畫」,或在二次大戰後正名為「膠彩畫」,以地域或媒材等角度重新賦予此種繪畫新的定位。本文將以此為起點,探討「東洋畫」在台灣的認識過程,並以連續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的畫家郭雪湖為中心,探討展覽會創立初期﹙1927-1937﹚東洋畫的視覺性與視覺機制。我將從作品風格之分析與比較,擴及攝影等美術作品以外的視覺文本,嘗試以不同視覺形式、媒材與文本,分析早期現代台灣東洋畫所涉及的視覺性與主體問題,諸如:若「東洋」可能成為殖民地自我幻想與文化認同的起源,那麼,在視覺上此種幻影又是如何形成的?殖民地的真實性(authenticity),如何透過「東洋」的認識框架,展開視覺形式表述(visual representation)?「東洋」的概念,若非僅止於指涉實際的地理範疇,那麼如何可以作為一種理解「現代性」的視覺方法? 以上提問,將聚焦於觀者(the observer)的考察,即以「東洋」作為文化的認識框架,觀看一個現代主體生成的系譜。考掘視覺的系譜,將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看待寫生,與殖民地下廣義的文藝寫實主義課題。其中的視覺性(visuality),不僅是藝術作品的風格變遷與圖像意涵,而是涉及視覺的知識、權力、身體與空間的部署,或者說是一整個時代的視覺心靈。探討視覺史,將可由「東洋」的概念,提出另一理解藝術史與跨文化交流的參照架構與視角,即以台灣為核心交錯出的東亞視覺網絡。
期刊論文
1.謝里法(1979)。四十歲以前的郭雪湖及其藝術。雄獅美術,102,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西川長夫(1993)。国家イデオロギーとしての文明と文化。思想,827,4-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繼生(19960300)。一八九五至一九八三年的美術與文化政治--臺灣的「日本畫」/「東洋畫」/「膠彩畫」。藝術家,42(3)=250,340-3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繼生(20020100)。真實性的問題--日治時期臺灣日本畫/東洋畫的地方色彩。藝術家,54(1)=320,322-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蔣伯欣(200512)。이중 반사된 문화 주체--전람회 제도에서 본 근대 대만으ᅵ 국가와 미술。한국근대미술사학,15,243-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理發(197702)。台灣東洋畫的第五度空間。雄獅美術,72,2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簡永彬(20071000)。凝視的浪漫--鄧南光百歲紀念展。現代美術,134,44-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小虎(20030100)。什麼是臺灣藝術史?。臺灣美術,51,44-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雪湖(1955)。我初出畫壇。臺北文物,3(4),7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廖雪芳(197702)。為東洋畫正名--兼介林之助膠彩畫。雄獅美術,72,45-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廖瑾嫒(2001)。台展東洋畫部與「地方色彩」。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37-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蕭瓊瑞、李淑卿、蔣伯欣(2007)。南台灣書畫研究暨數位化計畫(一):明清時期。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台灣人文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伯欣(2004)。近代臺灣的前衛美術與博物館形構:一個視覺文化史的探討(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景欣(2001)。台府展畫家--蔡雲巖之藝術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盛鎧(2005)。歴史與現代性:一九七〇年代台灣文學與美術中的郷土運動(博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函妮(2000)。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國玄(2006)。日治時期臺灣近代博物學發展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Krauss, Rosalind E.(1986)。"Photography's Discursive Spaces." 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 Myths。Cambridge, Mass:The MIT Press。  new window
2.林柏亭(1992)。台灣美術全集:郭雪湖。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瑾瑗(2001)。四季彩妍郭雪湖。台北市: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地方課(1930)。本島史蹟天然紀念物概況。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内務局地方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總督府圖書館(1922)。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選定圖書目錄(大正十年分)。台北市:臺灣總督府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Kikuchi, Yuko(2007)。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new window
7.金惠信(2005)。韓国近代美術研究--植民地期「朝鮮美術展覧会」にみる異文化支配と文化表象。東京:ブリュッ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培豐、王興安、鳳氣至純平(2006)。「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市: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rary, Jonathan(1990)。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IT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郭雪湖(19501124)。創作才是美術的生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Lacan, Jacques(1977)。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 a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Écrits: A Selection。W. W. Norton & Company。  new window
2.菅原慶乃(2008)。鄧南光與1930年代的東京。鄧南光百歲紀念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簡永彬(2008)。鄧南光攝影作品(1929-1971) : 11618張黑白底片數位掃描暨研究報告。鄧南光百歲紀念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簡唐、顏娟英(2001)。台展東洋畫地方色彩的回顧。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雄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瓊瑞(1991)。戰後臺灣畫壇的「正統國畫」之爭:以「省展」為中心。臺灣美術史研究論集。臺中:伯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