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獠族」與西南土著社會的變遷
書刊名:成大歷史學報
作者:呂春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u, Chuen-she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5
頁次:頁51-79
主題關鍵詞:獠族濮人魏晉南北朝族群關係西南土著社會The LiaoThe Pu peopleWei-ch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Ethnic relationshipThe southwestern aboriginal ethnic group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28
  • 點閱點閱:88
Other
1.何斯強(1987)。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南中「大性」與「夷帥」,昆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桑秀雲(19891200)。晉人習鑿齒族屬芻議--兼論鑿齒與僚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6,20-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春盛(20050600)。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3,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克旺(1988)。試論百越文化的差異性。東南文化,1988(2),114-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春盛(20070600)。魏晉南朝的「溪族」與陶淵明的族屬問題。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7,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桑秀雲(1997)。濮人考。漢學研究,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尤中(1957)。漢晉時期的西南夷。歷史研究,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戴裔煊(1948)。僚族研究。民族學研究集刊,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嚴英俊(1982)。古代僚族略述。歷史教學,1982(1),2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關榮華(1986)。諸葛亮“南撫夷越”之我見。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2),2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鮮于煌(1998)。三峽少數民族“僚人”和杜甫詩歌創作之波瀾。民族文學研究,1998(3),78-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復生(2000)。入蜀僚人的民俗特徵與語言遺存─“僚人入蜀”再研究。中國史研究,2000(2),4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琳(1980)。僚人入蜀考。中國史研究,1980(2),119-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川本芳昭(1999)。民族問題を中心としてみた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期段階における四川地域の狀況について。史淵,136,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川本芳昭(1999)。民族問題を中心としてみた北朝後期段階における四川地域の狀況について。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27,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文才(1950)。僚族雜考。中國文化研究匯刊,9,59-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白翠琴(2002)。論蜀漢“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之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2(4),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白耀天(1990)。“俚”論(續)。廣西民族研究,1990(4),2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伍文義(1989)。“濮越人”與牂牁、夜郎關係考。貴州民族研究,1989(3),138-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宋蜀華(1991)。論古代雲貴高原的濮、僚族及其和百越的關係。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1(5),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周蜀蓉(2003)。試論“僚人入蜀”及其原因。四川師範大學學報,30(5),136-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周蜀蓉(2004)。析“僚人入蜀”的影響。西南師範大學學報,30(1),126-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紹明(2004)。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貴州民族研究,2004(3),5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范宏貴(1982)。也談僚的族屬問題。思想戰線,1982(2),7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翁家烈(2006)。成漢政權及其族屬。貴州民族研究,2006(5),140-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世銓(1986)。僚非越說。貴州民族研究,1986(3),96-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黃增慶(1986)。如何理解百越共同文化習俗。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增刊,137-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曾文瓊(1981)。古代南方少數民族懸棺葬俗。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2),39-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偉立(1980)。賨人建國史略。西南民族學學報,1980(3),42-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小兵(1991)。從“夷”、漢文化的交融看“南中大姓”的形成。思想戰線,1991(5),68-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980)。論濮、僚與仡佬的相互關係。思想戰線,1980(3),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芮逸夫(1957)。僚人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莊申(1993)。唐代的罵人語。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臺北:文津出版社。408-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邦存(1986)。試論濮人先民的土鼓及其與南方銅鼓的關係。北京。132-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國強、辛士成、蔣炳釗、吳綿吉(1988)。百越民族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蜀華(1991)。百越。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文光(1999)。中國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白鳥芳郎(1985)。華南文化史研究。東京:六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白翠琴(1996)。魏晉南北朝民族史。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孫關根(1988)。中國古代銅鼓。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昉(1997)。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蔣廷瑜(1982)。銅鼓史話。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緯毅(1997)。漢唐方志輯佚。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隱。晉書。廣雅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明珂(2006)。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允晨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學光(1995)。中國的民族識別。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馬戎(2004)。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春盛(2001)。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令狐德棻(1997)。周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桑欽、酈道元、楊守敬、熊會貞、段熙仲、陳橋驛(1989)。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明珂(19970000)。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羅香林(1955)。古代越族分佈考。百越源流與文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繆鉞(1978)。《巴蜀文化初論》商榷。讀史存稿。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范寧(1970)。博物志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樂史(2005)。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文光、龍曉燕、陳斌(2005)。中國西南民族關係史。中國西南民族關係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江應樑(1983)。傣族史。傣族史。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汪寧生(1989)。銅鼓與南方民族。銅鼓與南方民族。吉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谷口房南(2006)。續華南民族史研究。續華南民族史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聞宥(2004)。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所藏古銅鼓考.銅鼓續考。四川大學歷史博物館所藏古銅鼓考.銅鼓續考。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蔣廷瑜(1999)。古代銅鼓通論。古代銅鼓通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方國瑜(2001)。試論漢、晉時期的“南中大姓”。方國瑜文集(1)。昆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朱大渭(1998)。南朝少數民族概況及其與漢族的融合。六朝史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芮逸夫(1972)。西南少數民族蟲獸偏旁命名考略。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紹明(2004)。四川各民族的歷史發展。巴蜀民族史論集。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徐中舒(1982)。巴蜀文化初論。論巴蜀文化。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恆彬(1982)。俚人及其銅鼓考。古代銅鼓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馬長壽(2003)。四川古代民族歷史考證(上)。馬長壽民族學論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梁晚強(2002)。南中大姓探微。南中大姓與爨氏家族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蒙默(1993)。僰為僚說─兼論古代西南地區的僕人與昆明。南方民族史論集。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蒙默(1993)。“蜀本無僚”辨。南方民族史論集。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蒙文通(1991)。漢、唐間蜀境之民族遷徙與戶口升降。南方民族考古。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楊煜達(2002)。試論漢魏時期南中大姓形成發展中的幾個問題。南中大姓與爨氏家族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晉)陳壽。三國志,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沈約。宋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北齊)魏收。魏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李延壽。北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郭允蹈(1968)。蜀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呂春盛(2006)。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蠻」及其概念之演變。鄭欽仁教授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一良(1962)。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蔣炳釗(2002)。濮和越是我國古代南方兩個不同的民族。東南民族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寅恪(1979)。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勛燎(1987)。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與蜀人、僚人的關係。南方民族考古。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