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源《老子本義》結合考據學的義理改造
書刊名:淡江人文社會學刊
作者:黃佳駿
作者(外文):Huang, Chia-chu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5
頁次:頁25-58
主題關鍵詞:魏源老子本義考據學儒道會通Wei YuanLiteral Sense of Lao-tzuTextologyCombined study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16
  • 點閱點閱:72
乾嘉考據學興起後,子學所蘊含的意趣又重新受到學者關懷。在解經方法上講究經、子互證或以子證經的途徑,子書大抵成為釋經的重要線索。不過,此時諸子學仍只是經學研治的附傭,直到清中晚葉以降,子學有進一步發展,才獨立於經學考證的範疇。 晚清時,魏源亦承襲乾嘉考據學的方法,所著《老子本義》一書大抵以考據成篇,並援引歷代註家之說而辨證其中思想。在典籍詮釋方面,魏源並非一味固守儒學來理解《老子》,而是能投入當代「經世致用」的視野,並重新以考據法來定位老子其人其書的思維,如〈論老子〉四篇的意趣便頗不同於前儒說法,而對《老子》章節的編排亦異於前學。其又借助「儒老會通」、「以經證子」、「以子證子」方法,進而落實了其義理改造的思維。
期刊論文
1.黃麗頻(20050700)。魏源《老子本義》以儒解老之現象及其分析。輔仁國文學報,21,123-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檢秋(1995)。〈從魏源《老子本義》看清代學術的轉變〉。《近代史研究》,1,75-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魏源(1991)。老子本義。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章炳麟(1987)。國學略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適(1996)。胡適文存。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慎、段玉裁(2000)。《說文解字》。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平原(1996)。《章太炎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肅(1983)。孔子家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孔穎達(1976)。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弼(1991)。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謙之(2000)。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司馬遷(1972)。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啟超(2002)。清代學術概論。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晏、邢昺、阮元(197605)。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誘(1991)。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崔述(1972)。洙泗考信錄。啟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樹達(2007)。老子古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耀南(1979)。魏源研究。香港:昭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梁啟超、吳松、盧雪昆、王文光、段炳昌(2001)。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仲華(200408)。清代諸子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念孫(1988)。讀書雜志。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澧(1997)。東塾讀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玄、孔穎達(1976)。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趙岐、孫奭(1976)。孟子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俞樾(1991)。諸子平議。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班固、顏師古(1972)。漢書。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賀廣如(19990000)。魏默深思想探究:以傳統經典的詮說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徐大椿(1983)。《道德經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5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章柄麟(1970)。《齊物論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雲五等(1970)。《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賀長齡(1966)。《皇朝經世文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曹操等(1991)。《孫子十家注》。《新編諸子集成》第8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博勳(2007)。《《老子本義》研究》。《古典文獻研究輯刊》第四編,第18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弼注、孔穎達(1976)。《周義正義》。《十三經注疏》第一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先謙(1991)。《莊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耳(1995)。《帛書老子乙》。《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954 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耳(2002)。《老子乙‧丙》。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谷斌等(2004)。《黃帝四經注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河上公注(1965)。《老子道德經》。《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8冊,卷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龔自珍(1960)。〈尊史〉。《龔自珍全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梁啟超(2007)。《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士元(1983)。《論語類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207冊,17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魏源(1995)。《古微堂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22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耳(1995)。《帛書老子甲》。《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954冊。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