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界義「民間文學」的論述方法及其相關問題--以兩岸學界論述為研究範圍
書刊名: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
作者:鄭柏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g, Po-ye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5:1
頁次:頁83-98
主題關鍵詞:民間文學口傳性歷程性FolkloreFolk literatureIndigenousCour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8
  • 點閱點閱:79
在兩岸學界的論述中,「民間文學」一詞概念內涵究竟為何,仍多有爭訟。其中一個重要的論點就是將「民間文學」一詞對譯於 Folklore或 Folk Literature,這個理論系統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便是「口傳性」。然以「口傳性」界義「民間文學」會面臨排除重要研究材料的問題,因為僅以「口傳性」來界義「民間文學」時,會排除掉所有非口傳的研究材料;而且外延會太大,如此一來便無法清楚區辨「民間文學」與一般口語、或其他學科、或其他文學類別;然若縮小外延則會使得排他性變強,排除掉更多重要的口傳材料。此外,兩岸學術論述中還有其他的「民間文學」定義方法,所以彼此間就會有概念內涵不一的情形,這是由「民間文學」一詞所衍生出理論系統外的問題。因此當我們選擇以「民間文學」一詞對譯 Folklore或 Folk Literature時,一方面需要解決理論內部的所造成的問題,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這一詞語的豐富意涵。對此,本文除分析以「口傳性」界義「民間文學」的論述方法外,也將分析其他不同的理論系統,探討其理論的效力及與「口傳性」定義之間的關係,並提出「歷程性」的概念,將「口傳性」及其衍生質性定位在「歷程性文本」的本質上,嘗試解決定義時的相關問題。
This paper's goal is discussing the researcher to define “Folk literature”. Take Taiwan and China as range of study. This paper analysis by “Indigenous” righteousness “Folk literature” the elaboration method. Also analyzes other different theory system. Discusses its theory the potency and with “Indigenous” between the definition relations. And proposed “course” the concept.
期刊論文
1.鍾宗憲(20050700)。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與兩種「中國民間文學史」的比較--兼論臺灣地區大學的民間文學課程。輔仁國文學報,21,281-3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段寶林(199805)。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閻若璩(1983)。尚書古文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譚達先(1992)。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貫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班固、顏師古(1972)。漢書。臺北市:明倫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undes, Alan、陳建憲、彭海斌(1990)。世界民俗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敬文(1980)。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紫晨(1979)。民間文學基本知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守華(1999)。中國民間故事史。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萬川(2004)。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振鐸(1986)。中國俗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謝明勳(20030000)。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曾永義(20030000)。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適(2003)。《白話文學史(上卷)》,《胡適全集‧第11卷》。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宋 鄭思肖(1956)。《鐵函心史》。民族正氣叢書第一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鍾宗憲(2006)。《民間文學與民間采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