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程大昌《易老通言》論「有」、「無」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張琬瑩
作者(外文):Chang, Wang-yi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6
頁次:頁261-278
主題關鍵詞:程大昌易老通言宋代有無道器儒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06
  • 點閱點閱:210
宋代不但是理學昌盛的時代,亦是《老子》學蓬勃發展的時代,這從期間大量產生的注《老》作品可以得見。程大昌的《易老通言》雖題名「易、老」,然而實際上是一部注解《老子》的書,只是程大昌在闡發《老子》義理時,往往引用《繫辭傳》的思想來作疏通,故稱「易老通言」。在他的看法裡,《易》、《老》的思想是一體的,而老子思想承襲自《易》,只是因為在字句上自立分別,這才造成了後世的難懂與誤解。程大昌認為,《老子》一書雖縱橫曲折、條目不勝其多,然其理皆不出乎「有、無」二義,故本文即以程氏論述「有、無」為探討核心,分析程氏如何將《老子》之義理與儒家會通,最終實現他「儒道一體,本無二致」的思想宗旨。
期刊論文
1.劉固盛(2000)。論宋元老學中的儒道合流思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曉光(1994)。論新安理學家程大昌。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2(3),300‐3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振香(2008)。論程大昌的易學思想。中國哲學史,4,2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蘇平(2005)。儒道合流與程大昌的經世思想。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3),29‐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董立民(2005)。程大昌儒道會通思想研究--以《易老通言》為中心之考察。東吳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紀昀(2004)。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淑君(201003)。宋代老子學訖釋的義理向度。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安石、嚴靈峰(1979)。老子崇寧五注。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脫脫(1975)。宋史。台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鼓應(199505)。老莊新論。香港:台北:中華書局:五南圖書出版。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焦竑(1993)。老子翼。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謙之(1985)。老子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康中乾(2003)。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鼓應(1984)。老子注釋及評介。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端臨(1959)。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忠道(20000000)。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固盛(2001)。宋元老學研究。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成玄英、蒙文通(1974)。老子義疏。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振孫、徐小蠻、顧美華(1987)。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耳、王弼、樓宇烈(2008)。老子道德經注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1995)。中國老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弼、韓康伯、孔穎達(2005)。周易正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程大昌(1965)。易老通言。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41冊 \\ 嚴靈峰(編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程大昌(1976)。易原。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28冊 \\ 嚴靈峰(編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焦竑(1965)。國史經籍志。粵雅堂叢書第五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