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字類型與詞語探源--由現階段臺灣閩南語用字的發展說起
書刊名:臺灣語文研究
作者:董忠司
作者(外文):Tung, Chung-szu
出版日期:2011
卷期:6:1
頁次:頁1-21
主題關鍵詞:臺灣語閩南語本字語源詞源字源用字類型TaiwaneseMinnan dialectOriginal characterSource of characterSource of wordSource of languageType of character's sele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0
  • 點閱點閱:92
從歷史上來說,方言本字的考察,在學者和民眾的共同關注下,方法和成果有長足的進步,但是還存在著若干觀點需要調整。本論文藉由台灣官方所公布的台灣閩南語漢字屬性分析,指出漢字考察應該重視「語源」、「詞源」和「字源」三源和八個類型,並提出「準本字」、「移形字」和「再借字」等概念。
Indeed, there are some great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ing of the original characters of Chinese dialects. Some concepts, however, should be clarified furth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aiw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about Taiwan-Minnan dialect,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three sourc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re character, word and language, and eight types of character.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ree concepts including allow-original(準本字), shape-lending(移形字) and reborrowing words(再借字).
期刊論文
1.洪惟仁(19880300)。談鶴佬語的正字與語源。臺灣風物,38(1),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秀芳(20001200)。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18(特刊)=36,111-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姚榮松(20000600)。臺灣閩南語歌仔冊的用字分析與詞彙解讀--以「最新落陰相褒歌」為例。國文學報,29,193-2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守禮(1987)。閩南方言的讀音和語音兼釋音字脫節的現象雜談。文史哲雜誌,3(4),1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董忠司(1993)。早期臺灣語裡的非漢語成分初探。新竹師院學報,7,383-4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姚榮松(1995)。閩南語書面使用漢字的類型分析--兼論漢語方言文字學。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硏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77-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忠司(1993)。有關臺灣語tsa pɔ tsal bɔ的探源問題--論可能是閩越語殘留的一個痕跡。第三屆國際閩方言討論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守禮(1998)。閩臺方言研究集。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秀芳(2002)。閩南語字彙(一、二)。台北市: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誌。臺北:Congyi Workshop。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榮、熊正輝、張振興(2002)。現代漢語方言大辭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大新書局編輯部(1979)。綜合日華大辭典。台北:大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伯陶(2004)。新時代日漢辭典。台北:大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連橫(1957)。臺灣語典。台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董忠司、城淑賢、張屏生、張光宇(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孟慶惠(2005)。徽州方言。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錢乃榮(1992)。當代吳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長楫(2006)。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飛洲(2005)。納西東巴文字字素研究。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丁度等編(1970)。集韻(四部備要本)。台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丁度等(1983)。集韻。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國古文字硏究會編(1984)。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國古文字硏究會編(1990)。中國民族古文字圖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辭典編輯室(2001)。現代漢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2007-8)。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守禮(1995)。閩臺方言硏究集。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國文(1997)。東巴文化辭典。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何華珍(2004)。日本漢字和漢字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周斌(2005)。東巴文異體字研究。上海:東華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浙江桐廬縣縣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1992)。桐廬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彭年、余廼永(1999)。游汝杰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趙淨修(2001)。東巴象形文常用字詞譯注。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潘朝霖、韋宗林(2004)。中國水族文化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魏忠(2004)。中國的多種民族文字及文獻。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關東昇(2001)。中國民族文字與書法寶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顔森(2005)。廣集韻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Campbell(1913)。《廈門音新字典》。台南:台灣教會公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小川尙義(1931)。臺日大辭典。臺灣總督府,上冊1931年3月(1993)《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武陵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小川尙義(1931)。臺日大辭典。《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台北:武陵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守禮(1956)。查晡查某語源的試探。閩臺方言研究集。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守禮(1995)。談「音字脫節」及追求本字的程序示例。閩臺方言研究集。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如龍(1988)。考求方言詞本字的音韻論証。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宣德五(1984)。朝鮮文字的變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元生(1984)。壯族人民的文化遺産--方塊壯字。《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連橫(1957)。雅言。《臺灣語典》附錄。台北:中華叢書編撰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彭年、余廼永(1007&1980)。互注校正宋本廣韻。用大宋重修廣韻澤存堂本。台北:聯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