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海陸客家話和閩南語構詞對比研究
作者:邱湘雲
作者(外文):Shiang Yun Chiu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鍾榮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海陸客家話閩客比較雙方言臺灣語言構詞Hai-Lu Hakkabi-dialectsthe comparison of Hakka and Southern Minthe languages of Taiwanmorph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6
本文乃為比較臺灣海陸客家話及閩南語(以下簡稱客、閩語)的構詞特色而作,全文章節及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部分包括引言、前人文獻探討、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等,本章旨在彰顯海陸客家話研究之不足。
第二章為「相關文獻」探討,由此可見雙方言研究之重要。
第三章「客、閩關係」將對客、閩族群的歷史源流、地緣分佈及社會接觸現象作一概述,了解這些背景因素後才正式進入語言部分的比較。
本文重點為「構詞」比較,不過「語音」是構詞的基礎而「語法」是詞彙的實際應用,為顧及完整性,因此本文所論構詞將涵括「語音」、「詞彙」及「語法」三方面:
第四章「音韻比較」先由「今音比較」找出客、閩語之間語碼轉換的對
應規律,再由「中古音比較」尋繹客、閩詞彙讀音方面的演變脈絡。
第五章和第六章的「構詞比較」是本文重心所在,因所涉層面較廣,因此擬分上、下二章來討論:第五章論及客、閩詞彙的「分類形式」及「音節多寡」,第六章則由「組合方式」及「語序前後」探討客、閩語的構詞表現,期能由此多維角度找出客、閩語個別的「獨有特徵詞」及共有的「客、閩關係特徵詞」。
第七章「語法比較」旨在觀察詞彙由「詞」入「句」後的動態表現,本
章擬分「體貌」及「句法」兩方面來討論:「體貌」部分主要探討語句在表示「進行」、「經歴」、「完成」、等意味時的動貌表現;「句法部分」則探討客、閩語中有關「疑問句」、「否定句」、「有無句」及「比較句」等較為特殊的句式。
除此之外,本文第八章還將觸角延伸到「詞彙文化」部分,本章主要觀察客、閩語在「古雅詞彙」、帶「嫲」詞語、「禁忌詞」及「外來借入詞」這四類詞語中所反射出的文化現象。
第九章則是全文的結論。綜括而言,本文乃以「宏觀」視野來看待客、閩詞彙:客、閩族群在臺灣落地生根已有兩三百年,二者之間關係至密,海陸客家話和閩南語共通的詞彙及文化現象更是比想像中還要多,值得作一通盤性的整理,然而今日這方面的相關研究還存在著「海陸客家話研究」不足、「客、閩雙方言比較」不足及「方言語法研究」不足的「三不足」現象,殊為可惜;期盼在這新的世紀裡,臺灣語言研究能更上層樓,更加蓬勃發展,使台灣客家話和閩南語由「共存」走向「共榮」的美好境界!
This study aimed at the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 of Hai-Lu Hakka and Southern Min including speech sounds, morphology, grammar and culture. The following is the content of this study: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Presenting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research method, etc.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Revealing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in bi-dialects.
Chapter Three The Relationship of Hakka and Southern Min: This chapter presented the overview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contact of the Hakka and the Southern Min.
Chapter Four Phonological Comparison of Hakka and Southern Min: This chapter examined the rules of code-switching and the history of the phonological evolution of both dialects.
Chapter Five and Chapter Six were the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number of syllables, the composition and the word order regarding Hakka and Southern Min lexical words. It was the hope to find the unique feature words of Hakka and Southern Min as well as those that revealed the linkage of the two dialects.
Chapter Seven Syntax Comparisons: This chapter discussed the dynamic aspect of words as they turned into sentences, including discussions on aspectuality and sentence structure.
In addition, Chapter Eight probed further into lexical items in terms of culture, focusing on the classical words, words with “ma”, the forbidden words and the borrowed words and the way they reflected the culture.
Chapter Nine Conclusion: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and sugges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This study looks forward to a more rising research attention regarding the languages of Taiwan enabling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and Southern Min to move from the state of co-existence to the common good in this new century.
〈參考及引用書目〉

一.古籍部分
(西漢)劉向注《戰國策》,(196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西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1994)
台北:宏業出版社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1988)台北:黎明
文化事業出版社,經韻樓藏版影印
(東漢)袁康《越絕書》,(196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魏)張揖撰、隋.曹憲音《廣雅》,《叢書集成初編1160》,(1985)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
(北齊)顏之推著,《顏氏家訓》,(1968)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梁)蕭統撰《昭明文選》,(1974)台北:華正書局
(梁)顧野王《玉篇》(1966)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陳)徐陵《玉台新詠》,(1965)台北:世界書局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19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柳宗元《柳河東全集》,(1970)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唐)韓愈《韓愈全集》,(1997)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段成式《劍俠傳》,(1971)台北:藝文印書館
(唐)釋元應撰《一切經音義》,(1985)北京:中華書局
(宋)岳珂《桯史》,《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八編,(1979)台北:新興出版社影印本
(宋)陳彭年等重修,《新校正切宋本廣韻》(澤存堂版),(1976)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澤存堂藏版影印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叢書集成初編2766》(1985)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
(宋)曾慥《類說》,《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十一編》(1979)台北:新興出版社影印本
(宋)歐陽脩《歸田錄》,《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一編》,(1979)台北:新興出版社影印本
(宋)丁度《校訂本集韻》,(1986)台北:學海出版社,述古堂宋本
影印
(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叢書集成初編2792》(1985)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
(宋)洪邁《夷堅志》(1981)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1973)台北:新興出版社
(宋)朱熹《朱子語類》(196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周密《齊東野語》(1985)北京:中華書局
(宋)張端義《貴耳集》,(1985)北京:中華書局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1985)北京:中華書局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1967)台北:世界書局
(元)施耐庵《水滸傳》,(1973)台北:三民書局
(明)黃釗《石窟一徵》,(1970)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重印
(明)戚繼光、(清)林碧山著,(民國)張廷錦、張瑞虎編(1983)《戚林八音合訂》,台北:羅星塔月刊社
(明)張自烈《正字通》,《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34-235,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1995)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19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梅膺祚《字彙》(清)吳任臣《字彙補》(1991)上海:上海辭
書出版社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198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1971)台北:文源書局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三民書局
(明)徐宏祖《徐霞客遊記》,台北:鼎文書局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1965)台北:藝文印書館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1992)台北:三民書局
(清)溫仲和等纂,吳宗焯等修《嘉應州志》,(1969)台北:成文書局
(清)乾隆敕編《全唐詩》(2002)北京:中華書局
(清)曹雪芹《紅樓夢》,(1979)台北:華正書局
(清)郁永河《裨海紀遊》,(1989)台北 : 新文豐書局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1980)台北:河洛出版社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1965)台北:藝文印書館
(清)乾隆《全唐詩》(2002)北京:中華書局
台灣中華書局編輯部輯《全元散曲》(1971)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楊家駱主編(1983)《新編諸子集成》三十四種,台北:世界書局
楊家駱主編(1980)《敦煌變文 78 種,台北:世界書局
藝文印書館輯《二十五史》,(1972)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二.辭典部分

(清)張玉書等(1968)《康熙字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小川尚義等(原1932)《台日大辭典》,(1993)台北:武陵出版社
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1992)《客話辭典》,苗栗:中原週
刊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96)《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
書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原1955)(1981)《漢語方言調查字表》,
北京:商務書局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原1964)(1995)《漢語方言詞彙(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原1962)(1989)《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
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台北客家事務委員會(2002)《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市政府
吳守禮(2000)《國台對照活用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順涼、洪宏元(2004)《華台英語句式詞彙對照集》,台北:五南書

孟 琮(1999)《漢語動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兆泉(2001)《台灣客家話辭典》,台北:南天書局
涂春景(1998)《台灣中部地區客家方言詞彙對照》,台北:國家文化
藝術基金會
涂春景(1998)《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詞彙對照》,苗栗:涂春景發行
張麗麗等(1997)《國語日報量詞典》,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國語
   日報出版中心編輯出版
連 橫(原1937)(1987)《台灣語典》,台北:金楓出版社
陳 修(1991)《台灣話大詞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新雄(1992)《聲類新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彭德修(1996)《客家話發音字典》,台北:南天書局
黃伯榮(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青島出版社
楊青矗(1992)《國台雙語辭典》,台北:敦理出版社
劉添珍(2000)《漢字客家語文字典》,台灣文史工作室
董忠司主編(2001)《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書局
詹益雲(1998)《海陸客家話詞典》,台北:中華客家台灣文化學會
龔萬灶(2003)《客話實用手冊》,龔萬灶發行

三.專書及論文部分

丁邦新(1980)《台灣語言源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丁邦新(1997)〈漢語詞序問題札記〉,《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4new window

丁邦新(1998)〈漢語方言分區的條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new window
京:商務印書館
丁聲樹、李榮(1984)《漢語音韻講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87、1988)〈中國漢語方言圖〉,《中國
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遠東)出版公司出版
于嗣宜(2002)〈閩南語與福州話「罔」的比較〉,《第四屆台灣語
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卞成林(1998)〈現代漢語三音節複合詞結構分析〉,《漢語學習》第4

文乾錫(1992)《兩周金文量詞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
方麗娜(2003)(漢語詞彙教學研究-量詞篇),《中學教育學報》第
  10期
王 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王 力(1971)《中國語法理論》,台北:泰順書局
王 力(1982)《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王 力(1984)《中國古文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王 力(1984)《中國語言學史》,香港:三聯書店
王 力(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 力(1987)《中國現代語法》,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王 力(原1980)(2002)《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王作新(1995)〈漢語複音詞結構特徵的文化透視〉,《漢字文化》第2

王秀貞(1994)《漢語動詞組內數量詞的出現限制》,輔仁大學語言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希杰等(1995)〈關於語序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王育德(2000)《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育德(原1957)(2002a)《台灣語常用語彙》,台北:前衛出版社
王育德(原1969)著,(2002b)何欣泰譯《閩音系研究》,台北:
前衛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室(1995)《漢語方言字彙》,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古國順(1996)〈客語海陸方音與廣韻及國語之對應〉,《北市師院語文new window
學刊》第3期,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
古國順(1998)《台灣客語記音訓練教材-海陸話》,台北: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
甘甲才(2003)《中山客家話研究》,汕頭 : 汕頭大學出版社
刑福義(2000)《文化語言學》,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朱林清、王建軍(1995)〈漢語詞類研究述評〉,《語言文字學》第
1期
江俊龍(1996)《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俊龍(2000)〈客家話概說〉,《鄉土語言教學知能研習營資料集》,
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
江俊龍(2002)《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new window
所碩士論文
江敏華(2003)《客贛方言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new window
博士論文
行政院客委會(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台北:行
政院客家委員會
何大安(2000)〈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第18卷特new window

何石松(2005)〈客語治字考〉,《2005年合國客家學術研討會──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探索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何耿鏞(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吳中杰(1998)〈從歷史比較觀點看閩客的互動──以聲母層次為例〉,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研究所 
吳中杰(1999)《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中杰(2004)《畬族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

吳水榮(2000)〈係客家人,愛講客家話(海陸)〉,《客家》157期
吳玫芳(2002)〈台華詞彙語義場的比較-以家禽、家畜語義場與「打」
的動詞語義場為例〉,《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
討會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吳莉雯(2000)《台灣四縣客語量詞系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語言
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延齡總編(1995)《台南縣鄉土教材(暫用本)》,台南 : 台南縣政

吳紫綾(1996)《台灣閩南語重疊式構詞法》,國立清華大學語言所碩
士論文
吳學明(1986)《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985)》,
台北: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叔湘(1979)《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2)《中國文法要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馬慶株(1992)《語法研究入門》,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嵩雁(1992)《台灣饒平方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1994)〈海陸客家話的連讀變調〉,《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
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呂嵩雁(1999)《閩西客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new window
博士論文
呂嵩雁(2004)〈台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花蓮師範學院》第18new window
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中國語文教育學系
李 榮(1994)〈禁忌詞舉例〉,《方言》第3期
李 榮(1984)《漢語音韻講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 榮(1989)〈漢語方言分區〉,《方言》,第4期
李方桂(原1980)(2003)《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李如龍(1985)〈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方言》第1

李如龍(1993)〈從詞彙看閩南話和客家話的關係〉,《第一屆台灣
國際語言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李如龍(2000)〈論方言特徵詞〉,《中國語言學報》第10期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2002)〈漢語詞匯衍生的方式及其流變〉,《河北師範大學學
報》(哲社版)第5期
李如龍(2002)《漢語方言的特徵詞研究》,福建:廈門大學
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莊初升、嚴修鴻(1995)〈福建雙方言現象研究〉,《雙語雙方
言》第4輯,香港:漢學出版社
李如龍、萬波(1992)〈福建境內的兩種雙方言現象〉,《雙語雙方言》
第2輯,香港:彩虹出版社
李宇明(1996)〈領屬關係與雙賓句分析〉,《語教學與研究》第3期
李宇明(1998)〈動詞重疊的若干句法問題〉,《中國語文》第2期
李宇明(2002)〈拷貝型量詞及其在漢藏語系量詞發展中的地位〉,《語
法研究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孝定(1970)《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李厚忠(2002)〈台灣四縣海陸客語陽聲韻的對應關係及其走向〉,《應
用語文研究所研究生學刊》第2號,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
言文學研究所
李昱穎(2004)〈五十年來敦煌文獻語法研究述評〉,《漢學研究通new window
訊》總90期
李美齡(1997)《閩南語量詞系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雪貞(2002)《客語語音合成之初步研究》,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
工程系碩士論文
李偉哲(2004)《從互動的觀點談海陸客語中的類別詞》,國立清華大
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新魁(1979)《古音概說》,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 藍(2003)〈現代漢語方言差比句的語序類型〉,《方言》第3

李詩敏(2000)《客語動貌標記-e11/le11,ko55,ten31-之探討 》,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澤厚(1984)《美的歷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日健(1994)〈廣東省惠東客家方言的語綴〉,《方言》第2期
周定一(1988)〈酃縣客家話的語法特點〉,《中國語言學報》第3期
周長楫(1981)〈中古全濁聲母在廈門話裡的證法再證〉,《廈門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周長楫(1991)(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閩南方言的變化),《語言、社
會、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
周長楫(1991a)《閩南語與普通話》,北京:語文出版社
周長楫(1992)〈再論古全濁聲母在廈門話的分化〉,《第二屆閩方言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
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台北:台笠出new window
版社
周長楫(1998)《廈門方言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春桂(1998)《台灣閩南語親屬稱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出版社new window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出版社new window
林立芳(1996)〈梅縣方言的人稱代詞〉,《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
林芳宇(1995)《台灣閩南語動賓複合詞的研究》,清華大學言所碩士
論文
林香薇(2001)《台灣閩南語複合詞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new window
博士論文
林清書(1996)〈有沒有客家方言的特殊語詞〉,《龍岩師專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2期
林倫倫(1996)〈廣東閩粵方言古語詞研究〉,《汕頭大學學報(人文
科學版)》第1期
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概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寶卿(1992)〈漳州方言詞彙〉,《方言》第3期
林寶卿(1999)《閩南方言與古漢語同源詞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

武宗文(2001)《先秦漢語複音詞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
竺家寧(1989)《古音之旅》,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竺家寧(1991)《聲韻學》,台北:五南書局new window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書局new window
邵敬敏(1996)〈動量詞的語義分析及其與動詞的選擇關係〉,《中
國語文》第2期
邵敬敏(2002)《現代漢語通論教學指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邱永仁(2004)〈醫師公會對推展醫學台語的看法〉,《醫學台語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醫學院
邱湘雲(2004)〈台灣閩、客方言比較的意義及其語言比較〉,《問學》new window
第六期,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邱湘雲(2005)〈海陸客家話詞彙、句法特色舉隅〉,《台灣語言及語文
教育》第6期,新竹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
邱德修(2002)〈釋鑊〉《第二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美和
 技術學院   
邱燕美(2004)《客語肩肘手指動作詞的語音詞義探討》,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鍾順(1997)《現代漢語數量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碩士論文
侯俊榮(1997)〈談當代小說的台語用字─以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
為例〉,台南師範學院語教系《語教系學刊》第4期,國立台南
師範學院語教系
侯精一(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姚榮松(1990)〈台灣當代小說中的方言詞彙〉,《國文學報》19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姚榮松(1998)〈閩客共有詞彙中的詞源問題〉,《中國學術年刊》第new window
19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姚榮松(1999)〈論閩客方言詞彙的互動模式〉,《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
討會論文集》香港科技大學
姚榮松(2002)〈從詞彙體系看台灣閩南語的語言層次〉,《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
姚榮松、羅肇錦(1997)《台灣閩南語、客家話及國語常用詞彙的對new window
譯研究(I)》,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86-2411-H003
-005
姚榮松、羅肇錦(1999)《台灣閩南語、客家話及國語常用詞彙的對new window
譯研究(II)》,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88-2411-H003
-005
段曉平(1999)〈漢語構詞音節的演變與規範〉,《浙江海洋學院學報》
第3期
洪惟仁(1991)《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衞出版社
洪惟仁(1993)〈台灣閩南語方言調查的一些發現〉,《台灣史田野
研究通訊》第27期,台北:中央研究院
洪惟仁(2004)〈高屏地區的語言分佈〉,《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new window
會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范文芳(1996)〈竹東腔海陸客語之語音現象〉,《語文學報》第3期,new window
新竹師範學院
范文芳(1997)〈「客家語彙貧乏」的探討〉,新竹師院《語文學報》第new window
四期
范鳴珠(2004)〈觀音與北埔客語詞彙差異—以區域與世代為中心的探
討〉,《第四屆「客家研究」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中央大學 
徐光榮(1996)〈從「春望」一詩的聲律論海陸客家話和國語的演變〉,new window
《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台北:輔仁大學
徐時儀(1992)〈「打」字的語義分析續補〉,《辭書研究》
徐貴榮(2001)〈效、流二攝在台灣四縣海陸客語的對應分析〉,國立
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4)〈台灣客語親屬稱謂詞結構及其對稱性與不對稱性〉,new window
,《2005年合國客家學術研討會──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探索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徐貴榮(2005)《台灣饒平話》,五南書局
徐陽春(1999)〈南昌方言的體〉,《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
3期
祝克懿(1994)〈中綴說略〉,《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
袁家驊(1989)《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馬貝加、張麗敏(2001)〈漢語量詞比喻用法初探〉,《語文研究》,第
2期
馬建忠(原1898)(1978)《馬氏文通》,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高本漢著,趙元任, 李方桂合譯(原1940)(1966)《中國音韻研究》,
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高名凱(1985)《漢語語法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高名凱(1990)《高名凱語言學論文》,北京:商務印書館 
涂春景(2003)《客話正音講義》增訂一版,涂春景發行
商承祚(2000)《殷契佚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張 崇(1992)〈延川方言的逆序詞〉,《方言》第4期
張一舟(2001)《成都方言語法研究》,巴蜀書社
張光宇(1994)〈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6期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張光宇(1999)〈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方言》1期
張典婉(2004)《台灣客家女性》,玉山出版社
張屏生(2001)〈從閩客方言的接觸談語音的變化—以台北縣石門鄉的
武平客家話為例〉,《第7屆國際暨第19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
張屏生(2002a)〈大牛稠閩南話、客家話的雙方言現象析探〉,《方言
論叢》,自印本
張屏生(2002b)《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語料篇),自
印本
張屏生(2002c)《雲林崙背鄉詔安腔客家話語彙初集》,自印本
張屏生(2003)〈雲林縣崙背鄉詔安腔客家話的語音和詞彙變化〉,new window
《慶祝曹逢甫教授六十華誕論文集》,台灣語文學會
張屏生(2003)〈六堆地區客家話和閩南語的語言接觸〉,《第二屆客家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美和技術學院
張玲瑛(1987)《客語的構詞與語法研究》,輔仁大學語言所碩士論文
張美煜(2001)〈國語、客語、閩南語詞彙對應轉換及教學淺探〉,《國new window
文天地》第193-194期
張振興(1993)《台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振興(2000)〈閩語及其周邊方言〉,《方言》第1期
張振興(2002)《中年語言學名家自選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張振興(2003)〈現代漢語方言語序問題的考察〉,《方言》2003年第2

張彩芳(2002)《從優選理論之觀點分析海陸客語中的變調、介音及音
節連併》,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盛裕(1983)〈(安徽南部)太平(先源)方言的聲韻調〉,《方言》2 

張雁雯(1998)《台灣四縣客家話構詞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
張嘉驊(1994)《現代漢語後綴及其構詞問題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壽康(1981)《構詞法和構形法》,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張雙慶、莊初升(2001)〈從巴色會出版物看一百多年前新界客家話的
否定詞和否定句〉,《語言研究》總第45 期
曹逢甫(2001)〈新竹市閩南人與客家人語言能力與語言使用調查研究〉
《客家文化研究通訊 》第4期,國立中央大學
梁玉璋(1992)〈福州方言裡的三音詞〉,《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梁炯輝(2004)〈從詞頭「阿」看台灣閩客語在歷史語言中的意義〉,《台
灣文學評論》1期,淡水: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
符淮青(2003)〈語義和構成詞語義關係〉,《詞典學詞彙學語義學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莊初升(1995)〈雙方言現象的一般認識〉,《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1期
莊初升(1999)〈閩南四縣閩客雙方言現象試析〉,《雙語雙方言與現代
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莊興惠(2004)《芎林鄉志》,新竹縣芎林鄉公所
許 浩(1997)〈三音節語詞單位說略〉,《淄博師專學報》第3期
許世瑛(原1988)(1988)《中國文法講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許極燉(1998)《台灣話概論》,台北:前衞出版社
許極燉(2003)《台語學講座》,台北:開拓出版社
連金發(1994)〈台灣閩南語的完結時相詞試論〉,《台灣閩南語論文
集》,台北:文鶴出版社
連金發(1999)〈台灣閩南語「頭」的構詞方式〉,《中國境內語言暨語new window
言學•第五輯•語言中的互動V》,頁289-309,台北:中央研
究院
連金發(2000)〈構詞問題探索〉,《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台北:new window
漢學研究中心
連金發(2001)《台灣閩南語特列結構理論問題探索》,國科會言學門
專題研究計計畫,代號 NSC 89-2411-H-007-050
郭 銳(2002)《現代漢語詞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沫若(1985)《管子集校》,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錦桴(1993)《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 克(1993)《中國語言民俗》,天津人民出版社
陳子祺(1999)《新竹海陸腔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
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探》,廣西教育出版社
陳永寶(1987)《閩南語與客家話之會通研究》,台中:瑞城書局new window
陳永寶(1989)《漢音學述要:閩南與客家音韻及其功用》, 國立中興new window
大學中國文學系
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及教育所
陳秀琪(2005)〈知莊章聲母的捲舌音──舌位的前化運動〉,《第九屆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議程》,台中:靜宜大學中文系、中華民國聲韻學會
陳拱初(1971)〈海陸豐客家與台灣〉,《中原月刊》92期
陳恩泉編(1999)《雙語雙方言與現代中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新雄(1983)《古音學發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陳新雄(1990)《鍥不捨齋論學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新雄(1992)《聲類新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澤平(2003)〈福州方言動詞的體和貌〉,《閩語新探索》,上海遠東
出版社
陳韻予(2002)《台灣閩南語及客語量詞系統比較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又新(1997)〈談母語教學-以閩南語、客家語為例〉,《國教天
地》122期
陶原珂(2003)〈漢語詞彙發展中的詞形延長〉,《語言文字應用》第4

彭心怡(2005)〈廣東袁屋圍粵語的短元音 與圓唇元音œ〉,《第九屆
國際暨廿三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中文系、中華民國聲韻學會
彭 剛(1997)(三音節芻議),《雲南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
彭盛星《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少聰(1994)〈客家話與閩南話的接觸:以平和縣九峰客話為例〉,
《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中研院民族所
游汝杰(2003)《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上海辭書出版社
湯廷池(1989)《漢語語法句法續集》,台灣學生出版社
湯廷池(1999)《閩南語語法研究試論》,台北:學生書局
湯志祥(2004)〈論華語區域特有詞語漢語詞匯學〉《首屆漢語語法國
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全國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
程俊源(2003)〈文化行為的語言闡述──台灣閩南語親屬稱謂之「對
稱」與「不對稱」〉,《第八屆國際暨第二十一屆全國聲韻學學術
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程湘清(1982)《先秦漢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程湘清(1984)《兩漢漢語研究‧論衡複音詞研究》,濟南:山東教育
程湘清(1990)《隋唐五代漢語研究‧變文複音詞研究》,濟南:山東
教育出版社
程湘清(1992)〈《世說新語》複音詞研究〉《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 ,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程湘清(2003)《漢語史專書複音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馮勝利(1996)(論漢語的韻律詞),《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黃有富(2001)《海陸客家話去聲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
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有福(2004)〈從地名看新埔〉,《新竹文獻》,新竹縣文化中心
黃伯榮編(1996)《漢語方言語法類編》,青島出版社
黃居仁(2005)〈語意網時代的語言學研究:機會與挑戰〉,《2005年
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論文集》,新竹: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
黃典誠(原1982)〈閩南方音中的上古音殘餘〉,《語言研究》,後收錄
於《黃典誠語言學論文集》(2003),廈門大學出版社,頁208
-226
黃典誠(1984)〈閩語的特徵〉,《方言》第3期,收錄於《黃典誠語言
學論文集》(2003),廈門大學出版社,頁201-207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
台北:文鶴出版公司
黃宣範編(1998)《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文
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政光(2005)《客家語文三千句(海陸)》,新竹縣客家語文協會
黃苕冠(2001)《現代漢語徒手動作動詞〈打〉字的語義、語法探析》,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得祥(2003)《國小海陸客家話語音教學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雪貞(1987)〈客家話的分布與內部異同〉,《方言》第2期
黃雪貞(1988)〈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方言》第4期
黃雪貞(1989)〈客家方言聲調的特點續論〉,《方言》第2期
黃雪貞(1994)〈客家方言的詞彙和語法特點〉,《方言》第4期
黃雯君(2005)《台灣四縣海陸客家話比較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台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敬安(1990)《閩南話考證/古書例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黃鴻盛(2004)《台灣華語形狀量詞的真實性》,清華大學語言學研
楊 賀(2003)〈試論前綴「老」的語法化歷程及意義〉《山東科技大
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
楊必勝、陳建民(1984)〈海豐方言動詞的態〉,《語言研究》第2期
楊必勝、潘家懿、陳建民(1996)《廣東海豐方言研究》,北京:語文
出版社
楊名龍(2005)《新屋水流軍話與海陸客話雙方言現象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如雪(1987)《六朝筆記、小說中使用量詞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楊伯峻(2000)《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
楊秀芳(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楊秀芳(1998、1999、2001)《閩南語字彙》一集、二集及修定版,
台北:教育部
楊秀芳(2000)〈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第18 卷new window
特刊「台灣語言. 學的創造力專號」,台北:漢學研究中心
楊恭桓(原1907)(1997)《客話本字》,新莊: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楊時逢(原1957)(1992)《台灣桃園客家方言》,中研院史語所單刊
十種之22
楊時逢(1971)〈台灣美濃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42本三分
楊國鑫(1993)《台灣客家》,新竹:唐山出版社
楊愛姣(2002)〈近代三音詞的修辭特點〉,《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第2期
楊愛姣(2002b)〈近代漢語三音詞的語義構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
院學報》第4期
楊鏡汀(1995)〈從母語教學的回顧談解嚴後的海陸客語教學〉,《台灣
客家語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
溫秀雯(2002)《桃園高家豐順客話音韻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昌衍(2001)《客家話方言特徵詞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語言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溫昌衍(2003)〈客家話否定詞”盲”小考〉,《嘉應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第2期
葉牡丹(2002)《用漢語構詞及語音解讀客家地名—以桃竹苗地區的
客家鄉鎮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葉國全(1994)〈海陸豐客語音標聲符芻議1- 4〉,《客家》48-52期
董同龢(1956)《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北京:科學出版社new window
董同龢(1960)《四個閩方言》,《中研院史語所集刊》30本,台北:new window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同龢(1989)《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董同龢(原1967)(1982)《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話》台北: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與發展》,四川民族出版

董忠司(1991)〈台灣地區的閩南語簡述〉,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
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董忠司(1996)〈早期台灣語裡的非漢語成分初探〉,《台灣閩南語概論new window
資料彙編》,台灣語文學會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 : 台灣閩南語概要》,行政院文化建
設委員會
董為光(2002)〈稱謂表達與詞綴"老"的虛化〉,《語言研究》第1期
詹伯慧(1981)《現代漢語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
詹伯慧(1990)〈廣東境內三大方言的相互影響〉,《方言》1990年第4
詹伯慧著,董忠司校訂(200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
出版社
廖秋忠(1992)〈現代漢語並列名詞性成分的語序〉,《中國語文》
第3期
廖烈震(2003)《雲林縣崙背地區詔安客話音韻研究》,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元任(1928)《現代吳語之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趙元任(2002)(原1968)《中國話的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世開(1991)(當前漢語中的變異現象),《語言、社會、文化》,北
京:語文出版社
劉丁衡(2002)《客家語文文法》,台北縣:客家文經出版社
劉小梅(1997)《國閩客語動態語法體系及動態詞的上加動貌語意》,new window
台北:文鶴出版社
劉丹青(2001)〈漢語給予類雙及物結構的類型學考察〉,《中國語文》
第1期
劉月華(2002)《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台北:師大書苑
劉佐泉(1991)(2003)《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
劉 利(1997)〈古漢語"有VP"結構中"有"的表體功能〉,《徐州師範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
劉秀雪(2004)〈吳閩客韻尾簡化之比較分析〉,《第二屆漢語方言小
型研討會論文集 》,中研院語言所
劉世儒(1965)《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劉叔新(1990)《漢語描寫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司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
劉勛寧(1989)〈陝北清澗話的逆序詞〉,《方言》1989年第3期
劉綸鑫(1999)《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劉綸鑫(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況》,江西人民出版社
劉綸鑫、田志軍(2003)〈客贛方言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南昌大
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期
劉綸鑫(2002)〈贛西北客家和客家方言〉,《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
論文集》,廣州:濟南大學出版社
劉還月(1996)《馬卡道民族誌》屏東 : 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劉鎮發(2001)〈中古濁上字的演變與粵客贛方言〉,《香港客粵方言
比較研究》
潘允中(1989)《漢語詞匯史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1993)《漢語的構詞法研究》,台北:台灣學
生書局
潘家懿 (1993)〈海豐話形容詞的生動形式〉,《第一屆台灣語言國
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潘家懿(1995)〈海豐話形容詞的重疊與加強形式〉,《第一屆台灣
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文鶴出版社
潘家懿(2000)〈海陸豐客家話與台灣「海陸客」〉,《汕頭大學學報》
第2期
潘家懿、謝鴻猷、段英(2000):〈陸河客家話語音概況〉,《第三
屆客家方言研究論文集》,《韶關大學學報》增刊
蔣炳釗(2001)〈客家文化是畬、漢兩族文化互動的產物〉,《聚落、宗new window
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
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蔣紹愚(1989)《關於漢語辭彙系統及其發展變化的幾點想法》,《中國
語文》第1期
蔡仁佐(2001)《客語音韻及閩南文讀》,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及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玲(2003)〈台灣閩南語地名的語言層次與文化層次〉,《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第5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鄭定歐(2001)《說"貌"──以廣州話為例》,《方言》第1期
鄭 縈(1997)《國語和閩南語動補式詞序的比較研究》,國立清華大
學語言所博士論文
鄭 縈(2002)〈客語動詞「有」的語法特點〉,《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
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
鄭良偉(1989)《國台語常用虛詞及其對應詞釋例》台北:文鶴出版社
鄭良偉(1997)《台、華語的時空、疑問與否定》,台北:遠流出版new window

鄭良偉(1997)《台語語音與詞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良偉(2003)〈從台語口語及文言的稱呼語看兩性平權〉,《「迎接
全球化、超越2008」系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
鄭慶君(2003)〈三音節合成詞結構綜論〉,《山西大學學報》2期
鄭曉峰(1997)《孔夫方言》,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曉峰(2002)《福建光澤方言》,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鄭曉峰(2003)〈客贛方言的古濁上字歸陰平〉,《第八屆國際暨第廿一
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鄭縈、楊蕙菁(2004)〈試析閩南語程度副詞「傷過」的語法化過程〉,
鄭錦全、蕭素英、吳品慧(2004)〈新豐鄉的閩客方言〉,《第二屆漢
語方言小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鄭懿德(1992)〈福州方言的有字句〉,《漢語集稿》,台北:文鶴出版
公司
鄧盛有(1999)《台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
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盛有(2003)〈台灣四縣客語與海陸客語的比較研究〉,《客家文化研
究通訊》第5期,中央大學
鄧盛有(2003)〈新竹縣的「四海話」探究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台
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第5期,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
文教育研究所
鄧曉華(1996)〈客家方言的詞彙特點〉,《語言研究》第2期
鄧曉華(1997)〈論客家方言的斷代及相關音韻特徵〉,廈門大學學報
第4期
鄧曉華(1998)〈客家話與贛語及閩語的比較〉,《語文研究》第3期
鄧曉華(1998)〈客家話跟曲瑤壯侗語的關係問題〉,《語文研究》第
3期
鄧曉華(2001)〈試論南中國漢人及漢語的來源〉,《日本國立民族學
博物館調查報告》20號
練春招(2000)〈從詞彙看客家方言與贛方言的關係〉,《暨南大學學
報》第3期
練春招(2001)〈客家方言語南方少數民族語言共同語考略〉,《嘉應大
學報》第19卷第2期
橋本萬太郎(1972)《客家語基礎語彙集》,東京 : 東京外國語大學
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彥杰(2000)〈從方言音韻看閩南客家兩語族的互相學習〉,《新竹文
獻》,新竹縣文化中心
盧廣誠(1996)《從韻律構詞觀點研究台閩語重疊詞之結構》,台北:
南天書局
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new window
盧廣誠(2002)〈台灣閩南語「V-起來」複合詞的語義和隱喻〉,
《第四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中山
大學
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話概要》,台北:南天出版社
蕭素英(1998)〈海陸客家話送氣聲母對聲調之影響初探〉,《一九九七
蕭素英、吳品慧、鄭錦全(2004)〈新豐鄉的閩客方言〉,《第二屆漢
語方言小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賴文英(2004)《新屋鄉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
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文英(2004b)〈客方言中的委婉語〉,《語文與國際研究》第1期,
,高雄文藻外語學院
賴文英(2005)〈海陸客語仔綴詞音演變的規律與方向〉,《2005年全
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錢乃榮(2001)〈吳語中的虛詞「咾」〉《語言文字學》第2期
錢曾怡(2002)《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戴浩一(2001-2003)《台灣客家話量詞的歸納類形式及認知原則》(一)
~(三),國會客家研究計劃報告(NSC 90-2411-H-194-024)
繆九花、溫昌衍(2002)〈方言詞的來源分類初探-以客家方言為例〉
謝宗先(1994)〈淺析委婉語〉,《廣西大學學報》第3期
謝重光(1995)《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謝留文(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謝豐帆、洪惟仁(1999)〈古次濁上聲在現代客家話的演變〉,《台new window
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台灣語言文化中

鍾吉雄(2002)〈四縣客家語的語音特色〉,《師友月刊》419期,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
鍾怡彥(2002)《鍾理和文學語言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
鍾榮富(1991)〈論客家話的V聲母 〉《聲韻論叢》第2輯,台北:台
灣學生書局
鍾榮富(1993)〈客家話的構詞和音韻的關係〉,《第一屆台灣語言國際
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文鶴出版社
鍾榮富(2000)〈客家話的疑問句〉,《漢學研究》第18卷特刊,台北:new window
鍾榮富(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客家話導論》【語言篇】(上、
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鍾榮富(2004)《台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五南書局
顏 森(2002)〈客家話的三個標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
魏岫明(1992)《漢語詞序研究》,台北:唐山版社
羅杰瑞(1979)〈閩語裡的“治”字〉,《方言》第3期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原1987)(1995)《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
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香林(原1933)(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出版new window
羅常培(原1930)(1993)《廈門音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單刊甲種之4,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常培(2004)《北京出版》,北京:新華書店
羅常培(原1949)(1982)《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書局
羅常培(原1940)(1992)《臨川音系》,上海:上海書店
羅振玉(1970)《殷虛書契前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羅肇錦(原1950)(1996)《語言與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new window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出版社new window
羅肇錦(1991)〈閩客方言與古籍訓釋〉,《聲韻論叢》第3輯,台北:
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6)〈四縣客語附著成分結構〉《「台灣客家語概論」講授資
料彙編》,台灣語文學會
羅肇錦(1997):〈閩客方言本字探源的音韻規律〉,《彰師大86年度國文系第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羅肇錦(2001)〈台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第四屆國際客new window
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音樂卷),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羅肇錦(2005)《第五屆台灣語文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new window
台中:靜宜大學
羅劌雲(原1922)(1984)《客方言》,台北:台灣文藝出版社
羅耀華、吳芳(2005)〈詈語產生的心理機制及功能分析〉《語言學習》
第1期
嚴一萍(1983)《金文總集》,台北:藝文書局
嚴戎庚(1996)〈論現代漢語詞綴及其與助詞的差別〉《新疆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
嚴修鴻(1994)〈漳屬四縣的閩客雙方言區〉,《福建師大學報》第4期
嚴修鴻(1996)〈雙方言現象的語言功能演變類型〉,香港:《漢語雙方
言》,漢學出版社
嚴修鴻(1998)〈客家話人稱代詞單數「領格」的語源〉,《語文研究》
第1 期
嚴修鴻(1998)〈連城方言中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四種類型〉,《語言研究》
第2期
嚴修鴻(1999)〈客家方言中的言語禁忌及委婉表達〉《汕頭大學學報》
第3期
嚴修鴻(2001)〈客家方言與週邊方言的關係詞〉,《汕頭大學學報》第
4期
嚴修鴻(2002)〈客贛方言古濁上字調類演變的史過程〉《第五屆客
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江西:南昌大學
嚴修鴻(2004)〈客家話匣母讀成群母的歷史層次〉,《汕頭大學學報》
第1期
蘭玉英(2005)〈成都東山客家方言中「公、嫲」的語言解讀和文化
解讀〉,《巴蜀文化研究》第1期
Norman, Jerry(羅杰瑞)(1973),〈 Tonal Development in Mi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2:222-238

四.網頁部分:

〈一路通TM地圖〉:http://www.palmsoft.com.cn/result.asp?query=深圳 地圖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藏〉:
http:l//wordpedia.pidc.org.tw/Content.asp?ID=50413
〈中國大百科全書智藏客家文化時空〉:http:l//www.kjwhsky.com/
〈北埔客家文化網〉:http://www.peipu.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6&Itemid=39
〈台大客家社〉:lomaji.com/bok-lok/hian-si?lui=chhut-pan-chia&tat
〈台南縣全球資訊網〉:http://www.tainan.gov.tw/index.php3?mode=A00_01_06
〈台南縣柳鄉戶政事務〉所:http://www.tnliuyi-house.gov.tw/localpeople94.12.htm
〈台南縣球資訊網〉:www.tainan.gov.tw/index.php3?mode=A00_01_06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南方網〉:lhttp:l//www.southcn.com/
〈客家人社區〉:http:l//www.hakkaonline.com/forum/forum.php?fid=27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210.69.170.100/s25/
〈新竹縣戶政網〉:www1.hchg.gov.tw/house/
〈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www.hchg.gov.tw/xx/township/township.asp
元智大學〈網路展書讀〉:http://cls.admin.yzu.edu.tw/HOME.HTM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聯合目錄〉:http://nbinet.ncl.edu.tw/screens/opacmenu_chia.html
李杰〈從《九歌》看先秦南方的文化特徵〉:www.opentimes.cn/to/laigao/2004/12-20-002.htm
林明男〈台語講魚蝦〉:http://www.edutech.org.tw/LA/Liim-BL-Fishery%282%29.htm
洪惟仁〈台語工作者網站〉:/www.uijin.idv.tw/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方言教學網〉:www.ntnu.edu.tw/tcsl/Holo/holo.htm
董峰政〈鯤島園地-本土文化〉:www.dang.idv.tw/

五.報刊部分:

竺家寧〈佛經流行的「三字詞」(12)〉,《福報》2004年8月20日
〈語言面臨消失的「危險地區」〉,刊《中國時報》2002年2 月22

〈全球六千八百種語言半數百年將滅絕〉,刊《聯合報》2001年6 月
2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