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近十年中國大陸儒學發展一瞥
書刊名:儒學研究論叢
作者:張濤
出版日期:2009
卷期:2
頁次:頁1-25
主題關鍵詞:儒學中國大陸近十年學院民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00
  • 點閱點閱:111
十年以來,中國大陸的國學熱大規模興起,不但在民間深獲反響,對學院中的儒學研究亦頗有觸動,例證之一即為經學研究的回歸。此外,簡帛學的發展、儒學與現實關係的討論,均從不同層面導致了學界的現狀,也必將對未來儒學研究的走向產生影響。
期刊論文
1.李零。有話好好說,別一提孔子就急--跟立華談心。儒家郵報,16-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慶文(2006)。「儒學全球論壇(2005)暨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綜述。文史哲,2006(1)=292,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賈磊磊(2008)。構築當代儒學研究的國際化高端平臺--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綜述。藝術評論,2008(12),95-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孔祥林、潘波濤(2009)。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綜述。孔子研究,2009(1),119-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永平(2005)。郭店楚簡研究綜述。社會科學戰線,2005(3),252-2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魏啓鵬(2001)。釋《六德》「爲父繼君」--兼答彭林先生。中國哲學史,2001(2),103-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彭林(2001)。再論郭店簡《六德》「爲父絕君」及相關諸問題。中國哲學史,2001(2),97-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景林(2000)。關於郭店簡《唐虞之道》的學派歸屬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000(3),268-2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杰文(2002)。禪讓學說的歷史演化及其原因。中國文化研究,2002(春),2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寶才(2000)。《唐虞之道》的歷史與理念--兼論戰國中期的禪讓思潮。人文雜誌,2000(3),106-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彭裕商(2009)。禪讓說源流及學派興衰--以竹書《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為中心。歷史研究,2009(3),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虞萬里(2002)。《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正。史林,2002(2),1-17+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虞萬里(2006)。《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正。史林,2003(3),68-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虞萬里(2004)。《上博簡、郭店簡《緇衣》》與傳本合校補正。史林,2004(1),6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虞萬里(2005)。竹簡《緇衣》與先秦君臣、君民關係索隱。社會科學,2005(10),91-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龐樸(1999)。古墓新知。中國哲學,20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任繼愈(2000)。郭店竹簡與楚文化。中國哲學史,2000(1),2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羅新慧(2000)。從郭店楚簡看孔、孟之間的儒學變遷。中國哲學史,2000(2),56-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謝維揚(2003)。二十一世紀中國古史研究面對的主要問題。歷史研究,2003(1),23-34+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曹峰(2007)。出土文獻可以改寫思想史嗎?。文史哲,2007(5),3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龐樸(2006)。試析仁義內外之辨。文史哲,206,28-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大鈞(2002)。海峽兩岸易學與中國哲學研討會學術總結。周易研究,2002(5),75-8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彬(2002)。海峽兩岸易學與中國哲學研討會綜述。社會科學戰線,2002(6),278-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廖名春(1999)。郭店楚簡〈成之聞之〉、〈唐虞之道〉篇與《尚書》。中國史研究,1999(3),3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廖名春(2000)。郭店楚簡《緇衣》引《書》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5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晁福林(2002)。郭店楚簡《緇衣》與《尚書.呂刑》。史學史研究,2002(2),25-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學勤(2002)。《尚書孔傳》的出現時間。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善群(2003)。古文《尚書》流傳過程探討。學習與探索,2003(4)=147,119-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善群(2003)。古文《尚書》與舊籍引語的比較研究。齊魯學刊,2003(5)=176,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善群(2004)。論古文《尚書》的學術價值。孔子研究,2004(5),28-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學智(2007)。明代三禮學概述。中國哲學史,2007(1),12-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彭林(2005)。清人對敖繼公之臧否與鄭玄經師地位之恢復。文史,2005(1),223-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暉(2000)。周代殷周二禮並用論。文史,2000(2),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沈長雲、李晶(2004)。春秋官制與《周禮》比較研究--《周禮》成書年代再探討。歷史研究,2004(6),3-26+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閻步克(2006)。《周禮》諸臣冕服的兩種推定與中古冕制。文史,2006(4),2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閻步克(2005)。偽孔傳之十二章華蟲粉米分合考。文史,2005(4),75-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喬秀岩(2000)。《儀禮》單疏版本說。文史,2000(1),39-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喬秀岩(2006)。《禮記》版本雜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103-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恩林(2001)。《春秋左傳注》辨正十二則。文史,2001(1),37-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恩林(2005)。《春秋左傳注》辨正六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5),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曹道衡(2003)。試論《春秋》三傳異同及其地域原因。文史,2003(3),2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尚英、舒大剛(2007)。宋代《春秋》學文獻與宋代《春秋》學。求索,2007(7),199-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釗(2000)。竹簡《老子》應為稷下道家傳本的摘抄本。中州學刊,2000(1),67-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楊華(2003)。論《開元禮》對鄭玄和王肅禮學的擇從。中國史研究,2003(2)=98,53-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王啓發(2003)。近十年來中國大陸兩漢儒學研究的基本走向和最新進展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6(2),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郜積意(2006)。經義之爭的立場與邏輯--以何休、鄭玄之分為例。中國文化,2006(1),85-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郜積意(20060300)。漢代今、古學的禮制之分--以廖平《今古學考》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1),33-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金生楊(2006)。《儒藏》編纂平議與新構想。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7),153-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舒大剛(2004)。談談《儒藏》編纂的分類問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56-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任一真(2007)。還請謹慎從事--讀《論語新校釋》。博覽群書,2007(4),4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興淑(2008)。「學案體」研究現狀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2008(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王鴻生(2008)。中國的王官文化與儒學的起源。文史哲,2008(5),49-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許兆昌、侯旭東(2003)。閻步克著《樂師與史官》讀後。中國史研究,151-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昭軍、閆長莉(2008)。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地區近代儒學研究述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7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張帆(2003)。淺談三國時期的儒學教育。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郭齊勇(2004)。綜論宋元明時期長江流域的儒學。社會科學戰線,2004(3),198-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段渝(2005)。三國蜀漢學術考。天府新論,2005(1),113-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夏增民(2009)。漢晉間蜀地江東地區儒學的傳播與地域性發展。孔子研究,2009(1),91-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趙汀陽(2007)。儒家政治的倫理學轉向。中國社會科學內刊,200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喬(2007)。邏輯、理性與反諷--就《遊敘弗倫篇》的解讀與鄧曉芒教授商榷。學海,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丁爲詳(2007)。孔子「父子互隱」與孟子論舜三個案例的再辨析--鄧曉芒〈再議「親親相隱」的腐敗傾向〉一文簡評。學海,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龔建平(2007)。「邏輯」是否可以取代「仁德」?--答鄧曉芒先生對儒家「親親」倫理的質詢。學海,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胡治洪(2007)。指「誤」者之誤--〈再議「親親相隱」的腐敗傾向〉一文謬誤舉隅。學海,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加潤國(2001)。儒教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史哲,2001(4),11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葛兆光(2001)。穿一件尺寸不合的衣衫--關於中國哲學和儒教定義的爭論。開放時代,2001(11),49-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王杰(2006)。「儒學、儒教與宗教學」學術研討會綜述。理論前沿,2006(23),45-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陳詠明(2001)。學術研究的豆腐渣工程--讀《中國儒教史》上卷有感。學術界,2001(6),131-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鞠曦(2003)。《中國儒教史》反思:中國文化宗教論--兼與李申先生商榷。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2),3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張榮明(2003)。秩序宗教與生命宗教--對漢晉儒教、道教產生和基本功能的考察。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45-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張榮明(2004)。漢代章句與《白虎通義》。學術研究,2004(2),100-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張榮明(2007)。政治與學術之間的漢代章句學。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43-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立文(2003)。中國哲學的創新與和合學的使命。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1),54-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康曉光(2003)。文化民族主義論綱。戰略與管理,2003(2),9-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郜積意(2003)。漢代《春秋》學中的朝聘禮之爭。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45-52+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李文彬(2005)。「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成立。中國儒教研究通訊,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陳偉(1999)。文本復原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姜廣輝(2007)。梅鷟《尚書考異》考辨方法的檢討--學兼談考辨《古文尚書》的邏輯基點。歷史研究,2007(5),77-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郜積意(20030300)。漢代今、古學之爭的再認識--以賈逵與《公羊》之爭為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2,223-2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仝衛敏(2003)。郭店楚墓竹簡《唐虞之道》篇研究述評。管子學刊,2003(1),84-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陳恩林(2000)。《春秋左傳注》注文商榷五則。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4),77-8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許抗生(2005)。再讀郭店竹簡《老子》。中州學刊,2000(5),74-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梁濤(2005)。戰國時期的禪讓思潮與「大同」、「小康」說--兼論〈禮運〉的作者與年代。北京市: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龐樸(2000)。天人三式:郭店楚簡所見天人關係試說。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6)。大易集奧。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007)。大易集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007)。儒學釋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金春峰(2004)。《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2005)。大戴禮記匯校集注。西安市: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銀琴(2006)。兩周詩史。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啟發(2005)。禮學思想體系探源。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彭永捷(2002)。朱陸之辯: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陸建猷(200208)。四書集注與南宋四書學。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孔驩、黃懷安(2003)。小爾雅匯校集釋。西安市:三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院林(2008)。清代儀徵劉氏《左傳》家學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沛霖(2006)。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景海峰(2005)。新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思想。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祥龍(2008)。中華古學與現象學。濟南市:山東友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學勤(2005)。周易溯源。成都市: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松青(2004)。先秦兩漢儒學與文學。長沙市:湖南師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祥龍(2009)。孔子的現象學闡釋九講--禮樂人生與哲理。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固盛(2002)。宋元時期的老學與理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零(2007)。喪家狗:我讀《論語》。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孔子研究院(2005)。儒學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孔子研究院(2006)。儒學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孔子研究院(2007)。儒學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孔子研究院(2008)。儒學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2008)。引領風騷 書寫歷史--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三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2007)。引領風騷 書寫歷史--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三周年紀念文集。中華國學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龐樸。儒林。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浙江省儒學學會(2008)。繼往開來論儒學--浙江省儒學學會成立大會紀念特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賈磊磊(2008)。世界的儒學--記世界儒學大會發起國際會議。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馬承源、曹錦炎(2008)。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信芳(2003)。孔子論詩述學。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艾蘭、魏克彬、邢文(2003)。郭店老子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彭林(2005)。中國經學。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廖名春(2009)。帛書《周易》論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政烺(2008)。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呂紹綱。周易闡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曾其海。周易禪解疏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祁潤興。周易義理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潘雨廷。周易虞氏易象釋、易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潘雨廷。易學史叢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潘雨廷。易學三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潘雨廷。易與佛教、易與老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梁韋弦(2005)。易學論考。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戍國(2004)。尚書校注。長沙市: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錢宗武、杜純梓(2005)。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游喚民(2001)。尚書思想新論。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馬士遠(2008)。周秦《尚書》學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中國詩經學會(2001)。《詩經》研究叢刊。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揚之水(2007)。《詩經》名物新證。天津市:天津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姚小鷗(2000)。《詩經》三頌與先秦禮樂文化。北京市: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譚德興(2005)。宋代《詩經》學研究。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冬梅(2006)。蘇轍《詩集傳》新探。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張啟成(2003)。《詩經》研究史論稿。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啟成(2003)。《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夏傳才(2005)。二十世紀《詩經》學。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夏傳才(2007)。《詩經》研究史概要。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劉毓慶等(2002)。詩經百家別解考。太原市:山西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毓慶(2006)。詩義稽考。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劉毓慶、賈培俊(2008)。歷代詩經。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統一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鄒昌林(1995)。中國古禮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鄒昌林(2004)。中國古代國家宗教研究。北京市:學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索(2005)。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校證。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黃麗麗(2008)。《左傳》新論。合肥市: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周遠斌(2008)。儒家倫理與《春秋》敘事。濟南市: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楊朝明(2002)。周公事蹟研究。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魏啟鵬(2005)。簡帛文獻《五行》箋證。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李學勤(2008)。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潘雨廷、張文江(20060600)。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馬振彪、張善文(2002)。周易學說。廣州: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尚秉和、張善文等(200506)。尚氏易學存稿校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孔子、黃懷信(2002)。尚書注訓。濟南市: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劉起釪(2007)。尚書研究要論。濟南市: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勾承益(2002)。先秦禮學。成都市: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王鍔(2001)。三禮研究論著提要。蘭州市:甘肅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王鍔(2007)。三禮研究論著提要。蘭州市:甘肅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邊家珍(2003)。漢代經學發展史論。北京市: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王繼訓(2003)。漢代諸子與經學。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方光華(2002)。中國思想學術史論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范立舟(2001)。理學的產生及其歷史命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蕭永明(2001)。北宋新學與理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趙旗(2001)。心學與禪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歐陽軍喜(2001)。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張茂澤(2001)。賀麟學術思想述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柳宏(2008)。清代《論語》詮釋史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陳一風(2007)。孝經注疏研究。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舒大剛(2006)。儒藏論壇。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舒大剛(2009)。儒藏論壇。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2009)。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浙江省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2007)。陽明後學文獻叢書。南京市: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黃國聲(2008)。陳澧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漆永祥(2006)。《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漆永祥(2006)。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漆永祥(2006)。江藩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束景南(2001)。朱熹年譜新編。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楊天保(2008)。金陵王學研究:王安石早期學術思想的歷史考察 (1021-1067)。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張偉(2003)。黃震與東發學派。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呂明灼等(2004)。儒學與近代以來中國政治。濟南市: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張昭軍(2004)。傳統的張力:儒學思想與近代文化變革。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張豈之(2005)。中國學術思想編年。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宋志明(2009)。現代新儒學的走向。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劉東超(200210)。生命的層級: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周鼎(2008)。劉咸炘學術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蔡方鹿(2003)。宋代四川理學研究。北京市: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郭齊勇(2005)。宋明儒學與長江文化。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萬斌(2005)。浙學研究集萃。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傅小凡、卓克華(2007)。閩南理學的源流與發展。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王青 主編(2007)。儒教與東亞的近代。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張立文(2005)。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傳播與發展。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朱仁夫、魏惟賢、王立禮(2004)。儒學國際傳播。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姜林祥(2004)。儒學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濟南市: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陳光林等(2003)。儒學走向世界文獻索引。濟南市: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韓東育(2007)。道學的病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劉岳兵(2007)。中日近現代思想與儒學。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葛榮晉(2002)。韓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楊高男(2007)。原始儒家倫理政治引論。長沙市:湖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皮偉兵(2007)。和為貴的政治倫理追求:和視域中的先秦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研究。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任劍濤(1999)。倫理政治研究: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沈順福(2005)。儒家道德哲學研究:德性倫理學視野中的儒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林存光(20040300)。歷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與文化語境下的孔子和儒學。濟南市: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林存光(2006)。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現代轉向。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韓星(2004)。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李冬君。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範式。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季乃禮。三綱六紀與社會整合:由白虎通看漢代社會人倫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劉豐(2003)。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李憲堂(2003)。先秦儒家的專制主義精神:對話新儒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劉緒貽、葉巍、王進(2006)。中國的儒學統治:既得利益抵制社會變革的典型事例。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李兵(2005)。書院(教育)與科舉關系研究。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李兵(2005)。書院(教育)與科舉關系研究。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李申(1999)。中國儒教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李申(2005)。中國儒教論。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邢東田(2003)。1978-2000年中國的儒教研究:學術回顧與思考。學術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國際儒學聯合會(2007)。國際儒學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陳明、朱漢民(2007)。原道。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韓星(2004)。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新世紀孔子2000網站儒教問題大辯論。西安市:陜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鞠曦(2003)。《中國儒教史》批判。北京市:中國經濟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張榮明(2000)。權力的謊言:中國傳統的政治宗教。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干春松(2006)。制度儒學。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張立文(2001)。和合與東亞意識。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張立文(2001)。中國和合文化導論。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楊天行(2006)。對「儒學復興」的質疑。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張世保(2007)。大陸新儒學評論。北京市:線裝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劉東超(2008)。中國當代儒學批判。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蔣慶、盛洪(2004)。以善致善:蔣慶與盛洪對話。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范瑞平(2008)。儒家社會與道統復興--與蔣慶對話。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蔣慶(2009)。儒學的時代價值。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劉小楓(2000)。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劉小楓(2007)。儒教與民族國家。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陳明(2004)。儒者之維。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許建平(2006)。敦煌經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彭林(2005)。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張師偉(2004)。民本的極限:黃宗羲政治思想新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2007)。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李零(2008)。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朱華忠(2008)。清代《論語》學。成都市:北縣永和:巴蜀書社: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劉海峰(2005)。科舉學導論。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吳靜安(2005)。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許雪濤(2006)。公羊學解經方法。佛山: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趙生群(2008)。春秋左傳新注。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劉岳兵(2003)。日本近代儒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姚曼波(2002)。春秋考論。南京市: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王健(2002)。「神體儒用」的辨析:儒學在日本歷史上的文化命運。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劉厚琴(2008)。漢代倫理與制度關係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楊天宇(200704)。鄭玄三禮注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徐世昌(200812)。清儒學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史革新、李帆、張昭軍、龔書鐸(2007)。清代理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陳來(2008)。東亞儒學九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方旭東(2005)。尊德性與道問學:吳澄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吳通福(200706)。晚出古文尚書公案與清代學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李申(2005)。儒學與儒教。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吳震(2003)。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汪學群(2002)。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郝桂敏(2006)。宋代《詩經》文獻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楊世文(2008)。走出漢學:宋代經典辨疑思潮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張豈之(200708)。中國思想學說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李索(2007)。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異文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周淑萍(2007)。兩宋孟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李隆基、邢昺、金良年(2009)。孝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王鐵(2005)。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劉海峰、李兵(200406)。中國科舉史。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戴維(200405)。春秋學史。長沙:山東:湖南教育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濮茅左(200611)。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述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張榮明(20010300)。中國的國教:從上古到東漢。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黃懷信、龐素琴(2006)。論語新校釋。西安: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駢宇騫、段書安(1999)。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甘陽(2007)。通三統。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陳戰峰(2006)。宋代《詩經》學與理學--關於《詩經》學的思想學術史考察。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李天虹(200301)。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馬承源(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張湧泉(2008)。敦煌經部文獻合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沈頌金(2003)。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寇淑慧(2001)。二十世紀詩經研究文獻目錄。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劉毓慶(2002)。歷代詩經著述考(先秦-元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鄧新文(2008)。馬一浮六藝--心論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張學智(2000)。明代哲學史。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汪暉(2008)。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市:生活.讀書.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盧辯、方向東(2008)。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劉成國(2006)。荊公新學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魏啟鵬(20000000)。簡帛《五行》箋釋。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何俊(2004)。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金生楊(2007)。漢唐巴蜀易學研究。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漆俠(2004)。宋學的發展和演變。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鄭玄、賈公彥、王輝(2008)。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劉毓慶(2001)。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張岩(2006)。審核古文《尚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陳詠明(2003)。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黃宗羲、沈善洪、吳光(2005)。黃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陳谷嘉(2006)。宋代理學倫理思想研究。長沙市:湖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陳來(2002)。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荀況、王天海(2005)。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張加才(2004)。詮釋與建構:陳淳與朱子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鄭玄、孔穎達、陸德明、呂友仁(2008)。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鄧洪波(2005)。中國書院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陳來(2007)。早期道學話語的形成與演變。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鄒昌林(2000)。中國禮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李祥俊(2000)。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史應勇(2007)。鄭玄通學及鄭王之爭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孫筱(20021000)。兩漢經學與社會。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陳桐生(2004)。〈孔子詩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嚴正(2001)。五經哲學及其文化學的闡釋。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姚才剛(2003)。終極信仰與多元價值的融通:劉述先新儒學思想研究。四川成都市: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韓東育(2003)。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陳來(2003)。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錢明(2002)。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干春松(2003)。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洪湛侯(2002)。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李學勤(2001)。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劉厚琴(2002)。儒學與漢代社會。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蔡方鹿(2004)。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吳震(2003)。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張祥龍(2001)。從現象學到孔夫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汪暉(2004)。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陳來(2004)。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丁四新(2000)。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楊新勛(2007)。宋代疑經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唐文明(2002)。與命與仁--原始儒家倫理精神與現代性問題。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李零(2004)。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李學勤(2005)。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彭國翔(2005)。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文廷海(20061200)。清代春秋穀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蒙培元(2002)。情感與理性。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揚之水(2000)。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市:北京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黃懷信(2004)。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劉黎明(2008)。《春秋》經傳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劉大鈞(2005)。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廖名春(2001)。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閻步克(2001)。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黃宗羲、沈芝盈(2008)。明儒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梁濤(2008)。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韓星(2004)。儒教問題--爭鳴與反思。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龐朴(20000000)。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陳來(2009)。竹帛《五行》與簡帛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王鍔(2007)。《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周春健(2008)。元代四書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姜廣輝(2003)。中國經學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郭沂(2001)。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黃懷信、周海生、孔德立(2008)。論語彙校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汪學群(2004)。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汪學群、武才娃(2007)。清代思想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張濤(2001)。經學與漢代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張濤(2005)。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顧頡剛、劉起釪(2005)。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徐世昌、沈芝盈、梁運華(2008)。清儒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何成軒(2000)。儒學南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郭齊勇、楊澤波(2004)。儒家倫理爭鳴集--以「親親互隱」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5.孔安國、孔穎達、黃懷信(2007)。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盧國龍(2001)。宋儒微言:多元政治哲學的批判和重建。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7.駢宇騫、段書安(2006)。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8.蔣慶(2003)。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9.吳光(2007)。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0.林忠軍(2005)。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鄧洪波(2006)。中國書院史。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2.丁鼎(2003)。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3.康曉光(2005)。仁政:中國政治發展的第三條道路。新加坡:八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4.劉澤華、張榮明(2003)。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5.石訓、楊翰卿(200304)。宋代儒學與現代東亞文明。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6.張杰(2005)。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7.楊明(2002)。現代儒學重構研究。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8.胡治洪(2004)。全球語境中的儒家論說--杜維明新儒學思想研究。北京市: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9.林存光(2003)。儒教中國的形成--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濟南市: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0.杜維明(200804)。思想.文獻.歷史:思孟學派新探。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羅安憲(2008)。中國孔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朱學勤(20041230)。2004:傳統文化思潮激起波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零(20070614)。有話好好說,別一提孔子就急--跟立華談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氏(20070716)。秦暉《論語》是怎麼成為經典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姜廣輝。《孔子詩論》宜稱「古《詩序》」,www.bamboosilk.org, 2001/1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彭林(20020409)。有為與無為:從郭店楚簡看儒道性情同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懷信。整理古籍,還請謹慎從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鄧曉芒(2007)。再議「親親相隱」的腐敗傾向--評郭齊勇主編的《儒家倫理爭鳴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啟發(20051221)。回應質疑的當下儒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吾敬東。「儒學、儒教與宗教學」學術研討會綜述,http://kyj.cass.cn/Article/356.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詠明。學術研究的豆腐渣工程--讀《中國儒教史》上卷有感,www.confucius2000.co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祥龍(20010720)。給中國古代瀕危文化一個避難所--成立儒家文化保護區的建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零(200803)。喪家狗--我讀論語。去聖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談。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零(2006)。有話好好說,別一提孔子就急--跟立華談心。原道。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林(2001)。《六德》柬釋。簡帛研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存山(2004)。「爲父絕君」並非古代喪服之「通則」。經學今詮四編。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名春(2000)。郭店楚簡《緇衣》篇引《詩》考。華學。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林(2002)。「詩序」「詩論」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江林昌(2004)。由上博簡《詩說》的體例論其定名與作者。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學勤(2002)。論郭店簡《老子》非《老子》本貌。紀念林劍鳴教授史學論文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龐樸(1999)。孔孟之間:郭店楚簡中的儒家心性說。中國哲學第20輯.郭店楚簡研究。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博(2005)。早期儒家仁義說的研究。哲學門。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裘錫圭(2004)。中國古典學重建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齊勇(2003)。出土簡帛與經學詮釋的範式問題。中國傳統哲學的現代詮釋--第12屆國際中國哲學大會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善群(2006)。古文《尚書》研究--學術史上一宗嚴重的冤假錯案。史海偵迹--學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喬秀岩(2008)。論鄭王禮說異同。北大史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暢然、甘祥滿(2007)。《儒藏》工程的意義、緣起、設想與進程。國際漢學論叢。臺北市:樂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舒大剛(2007)。四川大學《儒藏》工程報告。國際漢學論叢。臺北市:樂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方向東(2005)。《大戴禮記》歷代校釋辨誤。中國經學。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蔣國保(2008)。儒家起源新論。繼往開來論儒學--浙江省儒學學會成立大會紀念特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彭永捷(2007)。論儒教的體制化和儒教的改新。儒家、儒教與中國制度資源。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立文(2007)。「自己講」、「講自己」:中國哲學的重建與傳統現代的度越。當代中國哲學家文庫。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盛洪(2003)。尋求中華民族新的制度結構。新原道。鄭州市: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蔣慶(2005)。王道政治是當今中國政治的發展方向。原道。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牟鍾鑒(2000)。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試探。儒教問題爭論集。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學勤(2002)。《詩論》的體裁和作者。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姜廣輝(2002)。關於古《詩序》的編連、釋讀與定位諸問題研究。中國哲學。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裘錫圭(1999)。郭店《老子》簡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郭店楚簡專號。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