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止於至善」的生活實踐
書刊名:儒學研究論叢
作者:張文朝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1
卷期:4
頁次:頁131-143
主題關鍵詞:儒家經籍大學止於至善實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68
  • 點閱點閱:24
近年來,我們日常食、衣、住、行等生活週遭發生頗多令人憂心的不義事件。揆諸不義事件的背後,實來自於始作俑者本身沒有社會正義及責任感,而此一不負責任的根本則是在於其本身不能知道「止於至善」所致。本文首先透過鄭玄、孔穎達、程顥、程頤、朱熹、王陽明等人對《禮記‧大學》首句的解釋,得知雖然眾人解釋不同,然而「止於至善」則是他們共同的最終目標。其次,本文舉列現代學者鄭彥棻、袁長瑞、高慶祥、林安梧、劉見成等,分別從司法人員、政治思想、管理實務、大學教育、人文精神各方面運用儒家經籍《禮記‧大學》的哲思論述「止於至善」的最終目的。而筆者則由現代日常食、衣、住、行等方面舉出現代社會中的不義現象,試圖提出實踐「止於至善」的看法。最後,筆者以為,儘管今後不義的現象仍然會有發生的可能,但是吾人堅信善念永存人心,社會必能向善發展,而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
期刊論文
1.鄭彥棻(196702)。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中國一周,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慶祥(200309)。《大學》管理之道的探索。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3(3),7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70700)。《大學》中的「大學」理念--兼及於臺灣教育問題的一些反省。鵝湖,33(1)=385,26-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見成(20070900)。止於至善:人文精神與莊子的精神超越。宗教哲學,41,57-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莉琨(200103)。《大學》知止思想新解。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1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袁長瑞(19990800)。《大學》一書思想的基本結構。哲學與文化,26(8)=303,730-739+7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房玄齡(1983)。管子。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守仁、陽光(2009)。王陽明全集‧王陽明文集‧大學古本序。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邵廷采(1989)。思復堂文集‧明儒王子陽明先生傳。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陽明(1967)。大學古本傍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程頤、程顥、王孝魚(2006)。二程遺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黎靖德(1983)。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熹(1980)。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璞、邢昺(1999)。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守仁、陳榮捷(1983)。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