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國策》人稱指示語研究
書刊名:嘉大中文學報
作者:楊徵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ng, Cheng-hsiang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0
頁次:頁41-62
主題關鍵詞:語用戰國策人稱指示語Pragmatics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Person deix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1
  • 點閱點閱:163
《戰國策》是西漢劉向所編定的一部國別史名著,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策士言行,無論是在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方面,都相當的高,《戰國策》實為後世研究戰國史事、策士言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史籍。語用學是一門研究語言運用的新學門,研究在言語交際時,如何理解與運用語言;由於《戰國策》的內容記敘戰國時期說客的謀策、策士的言行,而說客的策謀要能說服對方,一定要在特定的語用環境中,始能達成目的。語用指示語,是指在語境中才能確定其所指對象或所指資訊的詞語或結構,一般而言,指示語可以分為五種:人稱指示、時間指示、地點(空間)指示、語篇(話語)指示、社交指示等。本文透過分析《戰國策》人稱指示,研究游士說客策謀所運用的語用人稱指示,以及其他語用技巧的運用,可以更明白說客與策謀的高明所在,經過研究,吾人可以看出,《戰國策》語用人稱指示的使用相當多元而且富於變化。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Zhan Guo Ce》) Is Han dynasty Liu Xiang a history classic for writing. The content mainly jots down to Warring Statesmachinator's words and actions. No matter is in the historiography and the literature, all of great value.《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of research. PragmaticsIs a new research method.The research is in the speech social intercourse how comprehend with usage language. This text is analytical persondeixis.The research is in the speech social intercourse how comprehend with usage language. The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language is used to call the denotative use is rather diverse and rich than the variety.
期刊論文
1.張濤(2012)。論《左傳.莊公》中的代詞。南昌教育學院學報.文學藝術,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連蓮(2009)。從語用學角度淺析《觸龍說趙太后》。科技信息,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宇鴻(1995)。《詩經》中的人稱代詞。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大誠(2010)。《戰國策.趙太后新用事》中論辯藝術的語用探析。魅力中國,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櫻(2012)。語用研究與華語教學。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阮元(1991)。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嚴辰松、高航(2005)。語用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靜(2006)。文化語言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熊學亮(2000)。認知語用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捷、何自然、霍永壽(2011)。語用學十二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蘇新春(1997)。漢語詞義學。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竺家寧(1998)。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市:臺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如龍(1998)。漢語地名學論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范祥雍、范邦瑾(2012)。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溫洪隆、陳滿銘(2012)。新譯戰國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孔仲溫(1995)。文字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建華(2010)。人名文化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群(2012)。《戰國策》.溝通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德春(1993)。妙語傳神--語用修辭技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冉永平(2009)。語用學:現象與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冉永平(2012)。詞匯語用探新。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永瑢(1992)。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申小龍(2008)。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何兆熊(2009)。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何自然(1994)。語用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何自然(2012)。語用學探索。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何自然、冉永平(2009)。新編語用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貴豐(2000)。中國文化史。臺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周筱娟(2008)。現代漢語禮貌語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俞東明(2011)。什麼是語用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姜望琪(2011)。當代語用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韋政通(1972)。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夏中華(2009)。現代語言學引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徐大明(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索振羽(2011)。語用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馬清華(2006)。文化語義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常敬宇(2009)。漢語詞匯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先亮、聶志平(2011)。語言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韌弦(2008)。形式語用學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致宏(2000)。語用學與《左傳》外交辭令。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許鍾寧(2011)。語用修辭研究。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1997)。中華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楊徵祥(2013)。戰國策語用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葛本儀(2008)。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熊學亮(2005)。語言學新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熊學亮(2008)。簡明語用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裴登峰(2012)。《戰國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鄭良偉(1997)。戰國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鄭樵(1990)。通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錢乃榮(2007)。現代漢語概論。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溫端政(2006)。漢語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藍純(2010)。語用學與《紅樓夢》賞析。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竺家寧(2009)。詞彙之旅。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公瑾(1998)。文化語言學發凡。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楊琳(1996)。漢語詞匯與華夏文化。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維青、高毅清(2002)。中國文化史。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希杰(1996)。修辭學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王寧、鄒曉麗(1998)。詞匯。香港:海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常敬宇(20000000)。漢語詞彙與文化。臺北市:文橋。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錢乃榮(1995)。漢語語言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劉志基(199610)。漢字文化綜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高誘、諸祖耿(2008)。戰國策集注匯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陳望道(1989)。修辭學發凡•積極修辭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許慎、段玉裁、魯實先(1986)。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90)。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彭年(2001)。新校宋本廣韻。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王建華(2006)。語用學與語文教學。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邵敬敏(2007)。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盧國屏(20080000)。訓詁演繹:漢語解釋與文化詮釋學。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鍾榮富(2007)。當代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黃慶萱(1990)。修辭學。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梁曉虹、徐時儀、陳五雲(2005)。佛經音義與漢語詞彙研究。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高誘、劉向(2009)。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云泉(1987)。修辭形式和語境創造。修辭學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