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革命人」與革命時代的文學--以胡也頻、丁玲為中心的討論
書刊名:二十一世紀
作者:劉瀟雨
作者(外文):Liu, Xiao-yu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49
頁次:頁70-83
主題關鍵詞:文學青年革命人左翼文學胡也頻丁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8
  • 點閱點閱:25
期刊論文
1.賀桂梅(2006)。「革命+戀愛」模式解析--早期普羅小說釋讀。文藝爭鳴,2006(4),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姜濤(2009)。革命動員中的文學和青年--從1920年代《中國青年》的文學批判談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4),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凱(2005)。「革命文學」歷史譜系的構造與爭奪。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姜濤(2013)。從「代際」視角看五四之後「文學青年」的出現。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曉方(1990)。鄭超麟談蔣光赤。新文學史料,1990(3),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290710)。到M城去。紅黑,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建南(1928)。煙。太陽月刊,1928(2月號),1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紹鈞(19280900)。倪煥之(八續)。教育雜誌,20(9),31843-318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畫室(19280925)。革命與智識階級。無軌列車,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峰毅(19330715)。丁玲胡也頻在濟南。文學雜誌,1(3/4),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小玉(1999)。徐霞村訪談錄(一九八四年六月)。新文學史料,1999(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夏濟安、莊信正(2010)。蔣光慈現象。現代中文學刊,2010(1),6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蔣光慈(1928)。關於革命文學。太陽月刊,1928(2月號),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葉紹鈞(19281020)。倪煥之(九續)。教育雜誌,20(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初梨(19280215)。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文化批判,2,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曹清華(20080800)。意義和力的生產--中國左翼小說的情節。二十一世紀,108,88-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茅盾(19311115)。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執行委員會的決議。文學導報,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智慧(2005)。論革命文學運動中文學與政治的關係。天津社會科學,2005(5),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左聯執委會(19300815)。無產階級文學運動新的情勢及我們的任務(一九三○,八月四日左聯執行委員會通過)。文化鬥爭,1(1),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9300616)。左翼作家聯盟底成立。沙侖,1(1),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茅盾(19330715)。女作家丁玲。文藝月報,1(2),201-2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余英時(19910800)。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6,15-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呂芳上(19940000)。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夏衍(2000)。懶尋舊夢錄。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凱(2014)。革命的張力:「大革命」前後新文學知識份子的歷史處境與思想探求(1924-1930)。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桂松(2003)。沈澤民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文心、馮夏根(2012)。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1919-1937)。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金介甫、符家欽(2005)。沈從文傳。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奇生(2009)。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倪偉(2003)。「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1928-1949年南京政府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丁玲(2001)。一個真實人的一生--記胡也頻,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玲(2001)。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丁玲(2001)。《一個人的誕生》自序,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丁玲(2001)。我的創作生活,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魯迅(2005)。革命時代的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也頻(1987)。到莫斯科去,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也頻(1987)。一群朋友,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沈從文(2002)。19290130 覆程朱溪 上海,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沈從文(2002)。記胡也頻,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沈從文(2002)。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丁玲(2001)。胡也頻,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沈從文(2002)。記丁玲,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也頻(1987)。光明在我們的前面,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蕭楚女(1998)。詩的生活與方程式的生活,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丁玲(2001)。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丁玲(2001)。韋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魯迅(2005)。革命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丁玲(2001)。在醫院中,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羅志田(2006)。對「問題與主義」之爭的再認識。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歐梵(1994)。文學趨勢: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年。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奇生(2010)。黨員、黨組織與都市社會:上海的中國地下黨。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瞿秋白(1991)。多餘的話.脆弱的二元人物。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瞿秋白(1986)。《俄羅斯名家短篇小說集》序。瞿秋白文集:文學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