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廖平「陰陽五行宇宙觀」的新詮釋及其在近代今文經學史上的意義
書刊名:經學研究集刊
作者:魏綵瑩
作者(外文):Wei, Tsai-ying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8
頁次:頁41-77
主題關鍵詞:廖平陰陽五行五德終始近代經學災異今文經學Ping LiaoYin-Yan cosmologyNew TextsVisionary prophetConfuci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12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劉國民(2010)。董仲舒對《春秋》「災異」的詮釋。衡水學院報,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克謙(1999)。陰陽五行學說:中國古代的宇宙解釋糸統。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田輝玉(1998)。陰陽五行說與中國古代科技的結合。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吉雄、楊秀芬、朱歧祥、劉承慧(20090900)。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5,89-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小島毅、連清吉(2000)。〈冬官〉未亡說之流行及其意義。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539-5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廖平(1935)。地球新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德輝(1902)。郋園書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休、徐彥(1989)。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班固(1966)。白虎通。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皇侃(1998)。論語義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平(1903)。大統春秋公羊補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章太炎(1982)。檢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章太炎(1958)。菿漢微言。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章太炎(1968)。訄書。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廖平(1915)。皇帝疆域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廖平(1998)。孔經哲學發微。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廖平(1998)。經話(甲編)。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廖平(1998)。知聖續篇。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廖宗澤、駱鳳文(2007)。六譯先生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廖平(1921)。書經弘道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903)。浙江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04)。中國白話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師培、鄔國義、吳修藝(2006)。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爾敏(2005)。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葛兆光(2005)。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魏綵瑩(2012)。世變中的經學:王闓運《春秋》學思想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夢鷗(1966)。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爾敏(1995)。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梁啟超(1985)。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麥仲華(1965)。皇朝經世文新編。臺北:國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梁啟超、馮鏡如(1967)。清議報。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侯外廬(1957)。中國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宗迪(2006)。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徐復觀(1982)。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徐復觀(1976)。增訂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顧頡剛、劉起釪(2005)。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董仲舒、蘇輿、鍾哲(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班固、顏師古、楊家駱(1986)。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嚴復、王栻(1986)。嚴復集:書信。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孔安國、孔穎達(1989)。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羅根澤(1963)。古史辨。太平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鄭玄、賈公彥(1989)。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何晏、邢昺、阮元(1989)。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皮錫瑞、周予同(2004)。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徐繼畲(1850)。瀛環志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鄭玄(1976)。易緯乾鑿度。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鄭玄(1994)。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潘吉星(1986)。李約瑟文集:李約瑟博士有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論文和演講集(1944–1984)。瀋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孝廉(19810000)。夢與真實--古代的神話。永恆的巨流。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山田慶兒(1987)。空間.分類.範疇--科學思考的原初的基本形態。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