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抱朴子》之丹藥研究
書刊名:人文研究學報
作者:朱春慧
作者(外文):Chu, Chun-hui
出版日期:2017
卷期:51:1
頁次:頁1-19
主題關鍵詞:葛洪抱朴子道學丹藥中草藥BaopuziGe HongTaoismPillMedic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8
  • 點閱點閱:11
期刊論文
1.李宗定(20080300)。葛洪《抱朴子內篇》與魏晉玄學--「神仙是否可學致」與「聖人是否可學致」的受命觀。臺北大學中文學報,4,165-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育群(1993)。中國古代咒禁療法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忠慎(20031200)。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7,163-1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龔鵬程(19931200)。道、道家、道教:道教史上幾個基本名詞的考察。漢學研究,11(2)=22,2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尤信雄(19780600)。抱朴子的道教思想。國文學報,7,23-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抗生(1981)。葛洪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學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起華(1982)。從葛洪和陶弘景看道教對古代醫學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82(1),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煒玲(19911000)。抱朴子內篇養生學之探討。道教學探索,4,2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飛龍(19940500)。「抱朴子」修撰過程考論。社會文化學報,1,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韓建斌(1996)。葛洪的養生術。世界宗教研究,1996(3),4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君(19990800)。試探魏晉神仙道教之變化思想--以葛洪「抱朴子.內篇」觀之。中國文化月刊,233,46-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霏莉(1999)。葛洪的美學思想及其對中醫美容學的貢獻。中華醫學美容雜誌,19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廖育群(20000700)。關於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傳統觀念--醫者意也。大陸雜誌,101(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段致成(20010900)。「抱朴子.內篇」中論「儒道關係」初探。鵝湖,27(3)=315,28-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曹劍波(2003)。《抱朴子內篇》養生智慧管窺。中國道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曾勇(2005)。葛洪的生命觀及其現代沉思。湖北社會科學,2005(3),102-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陸豔、陳懷松(2009)。《抱朴子.內篇》養生思想與方術探討。黃山學院學報,11(2),5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學宗、王麗英(2009)。從葛洪著述管窺葛洪的道教醫學思想。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3),56-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孫亦平(2011)。葛洪與魏晉玄學。南京社會科學,2011(1),55-60+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慧勇(2011)。道教養生體系中煉丹術的哲學意蘊。體育研究與教育,26,112-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飛龍(19800500)。葛洪年譜。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1,149-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武鋒(2006)。葛洪卒年再考證。宗教學研究,10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岑孝清(2006)。讀《抱朴子》的生與命。中國道教,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熊鐵基(2003)。人皆可以為神仙--葛洪神仙論的現代詮釋。中國道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戴建平(2001)。六朝煉丹術及其化學成就。科技與經濟,20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薛公忱(1996)。《抱樸子內篇》長生思想辨析。中醫文獻雜誌,1996(2),16-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胡孚琛(1991)。葛洪年譜略述。上海道教,19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曾春海(19990700)。玄學及《抱朴子.外篇》中的理想人格。哲學與文化,26(7)=302,602-615+6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軍(19970200)。中國宗教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葛洪《抱朴子》道教教育理論探析。哲學與文化,24(2)=273,149-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宗定(2011)。葛洪成仙之道與金丹理論。第三屆道家.道教養生學術研討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丁婉莉(2004)。葛洪養生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論啟(1979)。葛洪學術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錫三(2001)。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中華(1996)。新譯抱朴子。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杞(1990)。實用中國養生全書。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力(1995)。中醫運氣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萬建中(1994)。飲食與中國文化。江西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九如(1986)。黃帝內經今義。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孚琛(1991)。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儀明、冷天吉(1998)。人仙之間--《抱朴子》與中國文化。河南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世華(2008)。葛洪研究二集。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鋒、臧知非(1997)。中國道教發展史綱。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葛洪(1990)。神仙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紫晨(1990)。中國巫術。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明照(1991)。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鐵忠(1993)。飲食文化與中醫學。福建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卿希泰(1990)。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卿希泰(1988)。中國道教史。四川成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葛洪。肘後備急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92)。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四川:成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91)。古今醫統。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邦賢(1947)。中國醫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大淵忍爾(1964)。道教史研究。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尤信雄(1977)。葛洪評傳。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麗雪(1980)。抱朴子內外篇思想析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藍秀隆(1980)。抱朴子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豐楙(1998)。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高大鵬(1982)。神仙傳--造化的鑰匙。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馬林諾夫斯基(1987)。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胡孚琛(1993)。道教與仙學。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潭定波、寧澤璞(1993)。道教養生。湖南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醫業(1994)。中國醫學史。河北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松來(1994)。養生與中國文化。江西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顧久(1995)。抱朴子內篇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孫毅(1996)。中國古代房中養生釋意。青海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窪德忠(1997)。道教史。東京:山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韓廷傑、韓建斌(1997)。道教與養生。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慶憲、梁曉珍(1998)。醫學聖典--黃帝內經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慶元、楊端志(1999)。抱朴子譯注。台北市:建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飛龍(2000)。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家葵、張瑞賢(2001)。《神農本草經》研究。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何淑貞(2002)。新編抱朴子內篇。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何淑貞(2002)。新編抱朴子外籍篇。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鄭素春(2002)。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楊玉輝(2004)。道教人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邱鳳俠(2004)。抱朴子內篇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楊鵬舉(2004)。神農本草經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周一謀(1994)。馬王堆醫學文化。上海:文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良松(1994)。甲骨文化與中醫學。福建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錢穆(1977)。葛洪年譜。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蘇華仁(2013)。葛洪《抱朴子》道醫丹道修真學。台北:大展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劉固盛、劉玲娣(2006)。葛洪研究論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蓋建民(1999)。道教醫學導論。台北:中華大道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慶餘、曠文楠(2000)。道醫窺秘--道教醫學康復術。台北:大展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欽(1999)。道教煉養心理學導論。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曾坤生(1999)。中醫與養生。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湯一介(1998)。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張乙尹(1998)。仙家修煉之理論與實證。台北:武陵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蕭登福(2000)。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劉仲宇(1997)。道教的內秘世界。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利器(1997)。葛洪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鄒學熹、戴斯玉、鄒成永(1995)。象數與中醫學。福建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王慶餘、曠文楠(1994)。道醫窺秘--道教醫學康復術。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馮漢鏞、李殿元(1993)。靈丹、妙藥、仙方--醫學與長壽。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約翰生、黃素封(1992)。中國煉丹術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李養正(1989)。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吉元昭治、陳昱安(1990)。道教醫方與民間療術--臺灣寺廟藥籤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吉元昭志(1992)。道教與長壽不老醫學。四川:成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張覺人(1985)。中國古代煉丹術--中醫丹藥研究。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唐君毅(1981)。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維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范行准(1986)。中國醫學史略。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李豐楙(1982)。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中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陳飛龍(1980)。葛洪之文論及其生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符國棟、李豐楙(1992)。不死的探求--抱朴子。海南:中國三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杜而未(1977)。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梁榮茂(1977)。抱朴子研究。台北:台灣牧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王冰次、林億(1987)。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三九醫家類《黃帝內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王冰次、林億(1987)。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三九醫家類《靈樞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陶弘景(1988)。養性延命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馬伯英(1994)。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卿希泰(1997)。中國道教史。中華道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王明(1985)。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卿希泰、詹石窗(1996)。道教文化新典。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蓋建民(2001)。道教醫學。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胡孚琛、呂錫琛(1999)。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李昉(1960)。太平御覽。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劉精誠(1993)。中國道教史。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仲宇(1993)。葛玄、葛洪與抱朴子內篇。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山東: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強昱(2008)。葛洪的內修理論及價值。葛洪研究二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丁貽庄(2008)。試論葛洪的醫學成就及其醫學思想。宗教學研究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檉(1996)。淺說道教。我們對道教應有的認識。台中:台灣省道教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國符(1985)。《道藏經》中外丹黃白法經訣出世朝代考。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登福(2005)。道教及上清派「守一」修持法門之源起及其演變。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