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白淵與日本大正詩壇的交會--論《荊棘之道》詩作對於野口米次郎文學的接受
書刊名:文史臺灣學報
作者:劉怡臻
作者(外文):Liu, Yi-chen
出版日期:2017
卷期:11
頁次:頁9-46
主題關鍵詞:王白淵荊棘之道野口米次郎象徵主義運動大正時代Wang BaiYuanIbaranomichiYonejirou NoguchiSymbolist movementTaisho Peri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4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卓美華(20050700)。現實的破繭與蝶舞的耽溺--王白淵其詩其人的矛盾與調和之美。文學前瞻,6,89-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耀堂(1927)。新しい詩の芽生とその発育。台湾教育,3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耀堂(19291101)。現代著名文章家小傳。台灣警察協會雜誌,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坤煌(1936)。台灣詩壇的現狀。詩人,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趙天儀(1996)。台灣新詩的出發。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台北:文訊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娟英(1989)。日治時代台灣美術研究之回顧。民國以來國史研究回顧討論會。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怡儒(2009)。王白淵生平及其藝術活動(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雅楨(2010)。王白淵的文化活動與精神歷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怡臻(2013)。王白淵における啄木文学の受容(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詩勤(2015)。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1895-1926)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莫渝(2007)。臺灣詩人群像。臺北: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秀芝(1999)。臺灣美術評論全集:王白淵卷。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白淵(1931)。蕀の道。盛岡市:久保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才崑(1995)。王白淵.荊棘的道路。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56)。野口米次郎.三木露風.千家元麿.日夏耿之介集。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野口米次郎(1921)。二重国籍者の詩。玄文社詩歌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莫渝(2008)。王白淵:荊棘之道。台中市:晨星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柳書琴(2009)。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東京美術學校(1925)。校友會月報。東京美術學校校友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白淵,林水福(20160110)。不同存在之獨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巫永福(2008)。王白淵詩集《荊棘之道》。王白淵荊棘之道。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小川英子、板谷栄城(1998)。盛岡時代の王白淵について。台湾文学の諸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顥芸(2016)。論王白淵《荊棘之道》的詩作及其接受--以和《人間文化的出發》的比較為中心。踏破荊棘,締造桂冠--王白淵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芳明(19981001)。日據時期台灣新詩遺產的重估。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怡臻(2016)。王白淵與日本作家石川啄木。踏破荊棘,締造桂冠--王白淵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捷(2008)。荊棘之道。王白淵:荊棘之道。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