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故國之內.國境之外--日治前期《臺灣日日新報》上傳統文人的西渡經驗初探
書刊名: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作者:曾巧雲
作者(外文):Tseng, Chiao-yun
出版日期:2014
卷期:18
頁次:頁153-206
主題關鍵詞: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漢文知識分子支那觀西渡書寫移動與認同Taiwan Nichinichi ShimpoTaiwanese Han-Wen intellectualsShina-KanView of ChinaChina travel writingsMobility & ident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15
  • 點閱點閱:144
本文針對日治初期台灣漢文知識分子在《臺灣日日新報》上的西渡詩文進行爬梳:從移動的時空背景與歷史條件的掌握,到《臺灣日日新報》上支那論述形塑的觀看支那視角,以及出發前的西渡送別詩文中投注的故國想像。從出發之前到啟程、回返之後其移動視線的流動與聚焦所在進行文本分析。筆者發現在日治前期《臺灣日日新報》上的漢文西渡遊記,其移動背後的複雜程度或許遠遠超過故國遺民之思,其背後更鑲嵌了帝國在南支的空間擴張以及日治初期台灣傳統知識分子文化身分地理界限的變動。隨著乙未割台,殖民地做為一個現實政治空間不管是對內或是對外都在進行空間的重塑與界限的重劃,而做為台灣傳統知識分子也同時經歷了空間與界限的改造與內外的重組。因此在其西渡遊記詩文當中,筆者看到的是這個最早迎受殖民地統治與近代化歷程的世代,在其西渡的移動過程中,在其目光來回梭巡之際,既折服於帝國展示的文明圖景,又失望於故國的動盪衰敗,同時又感受到台灣人身分的曖昧性。透過其旅行視線的交錯,筆者在其西渡中國的移動路徑上,看到比故國情懷更為複雜曖昧的文化身分地理的變動:他們一方面在東亞論以及日支提攜親善政策中找到介入點,縫合因割讓而斷裂的文化身分與記憶的傷痕。但同時隨著殖民的深化其對於現代性與近代文明渴望,卻也讓他們複製了殖民進步主義的觀看邏輯在其望向故國的視線上。這種夾處於中間的兩面性也造成日後台灣知識分子日趨混雜與曖昧的精神圖像與認同建構。而同時台灣做為一個割讓與殖民現實所構造出來的殖民地空間。也開始提供了其思考與行動的立足點與框架。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ina travel writings and China experiences published in Taiwan Nichinichi Shimpo in the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From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Taiwanese mobility to the travel writings of Taiwanese Han-Wen intellectuals before the 1920s in colonial Taiwan, the paper tries to figure out the changes of their viewpoints of China,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cultural identity border. Through their visions of former country and mobility paths to China, the Taiwanese Han-Wen intellectuals' travel writings reveal not merely the nostalgia of motherland but also the emergence of contradictory identiti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Under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after 1895, Taiwan as a colony space and base for Japanese southward adventure has to redraw it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border line and space.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to encounter the colo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also have to face and react to the violent changes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By tracing their boundary-cross paths and visions back and forth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ir desires for the modernization, disappointment for China's weakness, and ambiguous identity. The emergence of in-between-ness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complicated identity and the Taiwan-based thinking through the colonial space constituted under the Japanese rule.
期刊論文
1.毛章清(201002)。日本在華報紙《閩報》(1897-1945)考略。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121-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室如(20070400)。日治時期臺人大陸遊記之認同困境:以連橫《大陸遊記》與吳濁流《南京雜感》為例。人文研究學報,41(1),33-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葛兆光(20021200)。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臺大歷史學報,30,183-2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雪姬(20041200)。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海外活動--在「滿洲」的臺灣醫生。臺灣史研究,11(2),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藍佩嘉、吳伊凡(20111200)。在「祖國」與「外國」之間:旅中臺生的認同與畫界。臺灣社會學,22,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村孝志、李玉珍、卞鳳奎(19990600)。臺灣和「南支.南洋」。臺北文獻(直字),128,231-2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游勝冠(20090400)。同文關係中的臺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論日治時期漢文人對其文化資本「漢學」的挪用與嫁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8,275-3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俊雅(20121200)。誰的文學?誰的產權?--日治臺灣報刊雜誌刊載中國文學之現象研探。臺灣文學學報,21,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隆志(200811)。文化與國家:連橫與伊能嘉矩的臺灣認同與歷史書寫。「『非關忠誠?』:辨異與認同的文化與政治」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巧雲(200812)。往返之間,日治初期臺灣傳統文人的東遊經驗初探--以1920年代以前《臺灣日日新報》的東遊書寫為探討對象。2008年清成研討會,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封德屏(2008)。2007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2007青年文學會議。臺北:文訊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高野史惠(2008)。日據時期日臺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德威、季進(200704)。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小島晉治(199711)。中國見聞錄集成。東京都:ゆまに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200403)。中國與日本的他者認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達德(201105)。瘦鶴詩文集。新北市:龍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甘懷真、貴志俊彥、川島真(200512)。東亞視域中的國籍、移民與認同。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密察(199712)。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繻、林文龍(199305)。八州遊記--洪棄生全集。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浅野豊美(2008)。帝国日本の植民地法制。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建忠(2012)。賴和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曦原(201111)。共和十年:《紐約時報》民初觀察記(1911-1921)。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薛化元、若林正丈、松永正義(200812)。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韓國臺灣比較文化研究會(201103)。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仲衡(1969)。仲衡詩集。臺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野村浩一、張學鋒(1999)。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蘇碩斌(2012)。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臺北: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良澤(1977)。南京雜感。臺北:遠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美娥(2003)。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培豐、王興安、鳳氣至純平(2006)。「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市: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夏鑄九、王志弘、Scott, A. J.(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市: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連橫(1992)。劍花室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許秦蓁(2008)。摩登‧上海‧新感覺--劉吶鷗(1905-1940)。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呂文翠(2009)。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1849-1908)。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靜茹(2006)。上海現代性.臺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柳書琴(2009)。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梁華璜(2001)。臺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臺閩關係史。臺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Shih, Shu-mei、何恬(2007)。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1917-1937)。南京:江蘇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吳文星(19910000)。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尚仁(20080000)。帝國與現代醫學。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子安宣邦、趙京華(2004)。東亞論:日本現代思想批判。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Reynolds, Douglas R.、李仲賢(2006)。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廖炳惠(2001)。另類現代情。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若林正丈、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2007)。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播種者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中村孝志、卞鳳奎(2002)。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臺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彼得.艾迪、徐苔玲、王志弘(2013)。移動。新北市:群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連橫(1992)。雅堂先生餘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蘇碩斌(2005000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 : 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Rogaski, Ruth、向磊(2007)。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3)。文化地理學。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史書美、楊華慶、蔡建鑫(2013)。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連雅堂(2001)。臺灣通史。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Shachar, Ayelet,陳昭如(2005)。國籍的法律規制與性別不平等--一個歷史觀點的檢視,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3860/1/932413H002030.pdf。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