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消費社會的符號批判:一種以道家批判精神為方法的社會學反思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潘君茂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9
卷期:15
頁次:頁207-225
主題關鍵詞:道家消費社會符號景觀擬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2
  • 點閱點閱:1
人類以概念運思,透過認知行為將世界概念化,所認知的概念化世界則作為生活原則的指導。然而,符號,是建構概念的重要媒介,索緒爾將符號區別為能指與所指,並作為其共時性語言學的研究進路。皮爾斯則將符號內容三分為符號、客體、解釋項,透過三者之間的交涉,建立起一套符號學系統。人類所認識與生活的世界,可以說是透過符碼網絡構築起來的文化體系,隨著工業技術日益演進,科技文明日趨繁雜,後工業社會的當今世界,地圖圖像的界域早已消彌,並且,在大眾傳播的推進之下,當今消費行為也已異於受限於時空隔閡的前工業社會時代。而符號作為人類生活的要素,消費行為也必然受制於符號的影響。法國理論家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提及「在現代生產條件佔統治地位的各個社會中,整個社會生活顯示為一種巨大的景觀的積聚。」,換言之,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呈現異化,物的使用價值被忽略,成為一被凝視的景觀,人們也因為迷於景觀,而喪失對本真生活的渴望。於是,商品的生產不再為了滿足人類的真正需求,而是作為一種景觀供人觀看。然而被凝視的對象,早已不是物的真實樣貌,而是透過抽象、表象化後,以一種符號的形式被升格為看似真實的存在。受德波影響的布希亞,更進一步以符號經濟批判當今的消費現象,認為商品消費已經轉變為符號消費。藉由對於真實的模擬,當今生產模式大量複製原品,使得複製品與真實揉合在一起,最後無從分辨真偽,布希亞稱此現象為「內爆」。再者,消費者透過大眾傳媒取代現場觀看,商品必然先符號化後方能成為消費物而呈現。這樣的擬像消費,真實性將變得空洞化,人類的消費行為也逐漸成為一種符號消費。令人好奇是,面對這樣複雜的符碼系統,以及符號消費社會,先秦道家是否具有對當代社會進行批判對話的能力,雖然所處的時空背景不同,面臨的課題有異,歸根結柢,卻都是人如何存在的問題。因此,本文欲透過道家的批判精神,解剖符號、概念所把持的當今消費社會,嘗試以道家對治文化疲弊的思想理路,應用於當今的詮釋系統,針砭當今的文化議題,如此,不僅能活化中國哲學的現代應用,也為當代社會提供一條疏通問題的可能途徑
期刊論文
1.陳光興、林鴻祐、Baudrillard, Jean、蔡崇隆、張釗維(19910900)。布希亞--歷史的終結者專輯。當代,65,1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亮一(2005)。迪士尼、主題園與擬像的全球化。TA台灣建築雜誌,122,102-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岱年(1983)。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orrigan, Peter、王宏仁(2010)。消費社會學。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國誠(2012)。閱讀左派:20世紀左翼思想。臺北: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毅衡(2012)。符號學。新銳文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莊周、郭慶藩、王孝魚(2016)。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Cassirer, Ernst、甘陽(1985)。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audrillard, Jean、洪凌(1998)。擬仿物與擬像。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弼、樓宇烈(2016)。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賴錫三(20110000)。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勞思光(2018)。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怡(2017)。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賴錫三(20130000)。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邦雄(1995)。中國哲學史。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Debord, Guy、張新木(2017)。景觀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尚.布希亞、劉成富、全志鋼(2018)。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齊格蒙.包曼、王志弘(2003)。消費、工作與新貧。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