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越名任心到通物盡言--當代視域下重探嵇康〈釋私論〉的意義轉向
書刊名:師大學報
作者:吳冠宏
作者(外文):Wu, Kuan-hung
出版日期:2022
卷期:67:2
頁次:頁97-122
主題關鍵詞:公私通物嵇康盡言關係Public versus privateTongwuJi KangJinyanConne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67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福永光司(1962)。嵇康における自我の問題:嵇康の生活と思想。東方学報,32,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明照(20160600)。《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28,269-2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明照(20150300)。王船山莊學中「相天」說的倫理意義。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9,77-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岑溢成(19921200)。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9,27-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朝成(2007)。魏晉士人的公私之辨與生命情境的抉擇。第一屆臺南市哲學學會學術研討會:再思生命哲學與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施穗鈺(2008)。公與私--魏晉士群的角色定位與自我追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琬清(2017)。嵇康倫理思維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邵(1986)。人物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De Bary, William Theodore、陳立勝(2003)。亞洲價值與人權:從儒學社群主義立論。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克武、張哲嘉(20000000)。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伍曉明(2003)。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童強(2006)。嵇康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大興(20040000)。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溥、殷孟倫(2007)。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余敦康(2004)。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義慶、余嘉錫(1989)。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莊萬壽(1990)。嵇康研究及年譜。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冠宏(20000000)。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賴錫三(20110000)。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壽(197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Gergen, Kenneth J.、宋文里(2016)。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安梧(1996)。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Taleb, Nassim Nicholas、羅耀宗(2013)。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臺北:大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冠宏(20060000)。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冠宏(20150000)。走向嵇康:從情之有無到氣通內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儒賓(20160000)。儒門內的莊子。臺北市: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中嶋隆蔵(1992)。六朝思想の研究:士大夫と仏教思想。平楽寺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賴錫三(20080000)。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溝口雄三、鄭靜(2011)。中國的公與私.公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嵇康、戴明揚(2014)。嵇康集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米什拉、葉佳怡(2019)。憤怒年代:共感怨憤、共染暴力的人類歷史新紀元。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雨鍾(2017)。審美與倫理之間的「自然」--朝向「和域」的嵇康思想。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林安梧(20210000)。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臺北:商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韋政通(1999)。中國思想史。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賴錫三(20210000)。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牟宗三(1986)。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牟宗三(1989)。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湯用彤(1984)。魏晉玄學論稿。魏晉思想.甲篇五種。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蓓蓓(1991)。「名教」探義。中古學術論略。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俊傑(2008)。東亞近世儒者對「公」「私」領域分際的思考:從孟子與桃應的對話出發。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蔡振豐(2014)。魏晉玄學中的「自然」義。自然概念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俊雄(20100000)。光影之間:列維納斯的美學與其問題。列維納斯與文學。書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