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語言接觸與語音演變的層次問題--以臺灣客語四海話的形成為例
書刊名:聲韻論叢
作者:賴文英
作者(外文):Lai, Wen-yi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7
頁次:頁153-181
主題關鍵詞:語言接觸語音演變層次共變四海話Language contactSound changeStratumCo-varianceSi-hai dialec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5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Wang, William S. Y.(1969)。Competing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e。Language,45(1),9-25。  new window
2.何大安(20001200)。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18(特刊)=36,261-2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范文芳(19960600)。竹東腔海陸客語之語音現象。語文學報,3,215-2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素英(20070700)。閩客雜居地區居民的語言傳承:以新竹縣新豐鄉為例。語言暨語言學,8(3),667-7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鍾榮富(2004)。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台北: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語言調查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屏生(2004)。臺灣四海話音韻和詞彙的變化。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曹逢甫(1998)。雙言雙語與臺灣的語文教育。第二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新竹:臺灣語言文化中心。163-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文英(2005)。海陸客語仔綴詞語音演變的規律與方向。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新竹: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文英(2004)。共時方言的疊置式音變與詞變研究。第二屆「漢語方言」小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張尚芳(20020000)。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97-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羅肇錦(2005)。「整理客話山歌歌詞及民間故事收集編纂」研究計劃。臺北:行政院客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賴文英(2008)。區域方言的語言變體研究: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怡慧(2004)。台灣南部四海客家話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盛星(2004)。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名龍(2006)。新屋水流軍話與海陸客話雙方言現象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文英(2004)。新屋鄉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鄧盛有(2000)。台灣四海話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中杰(1999)。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溫秀雯(2003)。桃園高家豐順客話音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Thomason, Sarah Grey(2001)。Language Contact。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Thomason, Sarah Grey、Kaufman, Terrence(1988)。Language Contact, Creolization, and Genetic Linguistics。Berkele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3.何大安(1997)。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時逢(1992)。臺灣桃園客家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Labov, William(1994)。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change: Internal factor。Blackwell。  new window
7.Hock, Hans Henrich(1991)。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Mouton de Gruyter。  new window
8.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鍾榮富(20010000)。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客家話導論。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Trudgill, Peter(1986)。Dialects in contact。Blackwell。  new window
12.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協和文教基金會台原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Ferguson, C. A.(1972)。Diglossia。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Harmondsworth:Penguin。  new window
2.Labov, William(2001)。On the Use of the Present To Explain the Past。拉波夫自選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Wang, William S. Y.、Lien, Chin Fa(1993)。Bidirectional Diffusion in Sound Change。Historical Linguistics: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Longma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