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卓蘭鎮客家方言小稱詞之形成與變異研究
書刊名:成大中文學報
作者:鄭明中
作者(外文):Cheng, Ming-chung
出版日期:2019
卷期:66
頁次:頁233-278
主題關鍵詞:客家話小稱詞卓蘭大埔東勢HakkaDiminutiveZhuolanDapuDongsh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3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曹逢甫、李一芬(20050600)。從兩岸三地的比較看東勢大埔客家話的特殊35/55調的性質與來源。漢學研究,23(1)=46,79-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曹逢甫(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語學報,14,2-15+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邵慧君(2005)。廣東茂名粵語小稱綜論。方言,2005(4),337-3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曉農(2006)。歷史音系學的新視野。語言研究,26(4),3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洪惟仁(20130100)。臺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語言暨語言學,14(2),315-3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洪惟仁(20150700)。語言分布發展的擴散論與類型論。語言暨語言學,16(5),639-6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平田昌司(1983)。「小稱」與變調。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21,4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曉農(2004)。親密與高調:對小稱調、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象的生物學解釋。當代語言學,6(3),193-222+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Ohala, John J.(1984)。An et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common cross-language utilization of F0 of voice。Phonetica,41,1-16。  new window
10.趙冬梅(2002)。關於小稱的基本認識。語文學刊,2002(2),5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賴文英(20101200)。臺灣海陸客語高調與小稱的關係。漢學研究,28(4)=63,295-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明中(20180400)。卓蘭饒平客家話小稱詞調查研究。臺灣語文研究,13(1),1-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雪貞(1992)。梅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方言,1992(4),275-2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Jurafsky, Daniel(1996)。Universal tendencies in the semantics of the diminutive。Language,72(3),533-578。  new window
15.徐貴榮(20130300)。變遷中的方言--以臺灣饒平客話為觀察對象。新生學報,11,15-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袁翠(2016)。小稱的初始功能:表小?表昵稱?。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6(2),97-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曹志紜(2001)。南部吳語的小稱。語言研究,2001(3),33-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郭中(2018)。論漢語小稱範疇的顯赫性及其類型學意義。中國語文,383,163-176+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雷容(2017)。漢語小稱的語義演變機制。漢語學報,58,89-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曹逢甫、劉秀雪(20080700)。閩語小稱詞語法化研究--語意與語音形式的對應性。語言暨語言學,9(3),629-6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錢惠英(1991)。屯溪方言的小稱音變及其功能。方言,1991(3),200-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鄭明中(20081200)。中塞式小稱在喉塞化小稱發展過程中的過度角色。中山人文學報,26,129-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江俊龍(20061000)。論東勢客家話特殊35調的語法功能、性質與來源。聲韻論叢,14,139-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屏生(19990500)。東勢客家話的超陰平聲調變化。聲韻論叢,8,461-4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施添福(20041200)。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1)--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143-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范文芳(19960600)。竹東腔海陸客語之語音現象。語文學報,3,215-2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曹逢甫、劉秀雪(20011000)。閩南語小稱詞的由來--兼談歷史演變與地理分布的關係。聲韻論叢,11,295-3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董忠司(1994)。東勢客家語音系統略述及其音標方案。臺灣客家語研討會。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19)1-(19)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麥耘(1990)。廣州話的特殊35調。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暨南大學出版社。67-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月鳳(2005)。臺灣台中縣東勢鎮福隆里「饒平語」再探。第三十八屆國際漢藏語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5/10/28-10/31)。廈門市:廈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肇錦(1997)。從臺灣語言聲調現象論漢語聲調的演變的幾個規律。臺灣語言發展學術研討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會議日期: 1997/06/06-06/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洪惟仁(2010)。臺灣的語言地理:不連續分布的解釋。首屆中國地理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0/11/21-11/22)。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宗穆(2002)。清代卓蘭地方的拓墾與族群關係。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161-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賴文英(2010)。大埔客語特殊35調來源的內外思考。客語千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學術研討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353-3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吳國聖(2013)。清代開墾臺灣的重要客家人物:廣東省大埔縣張達京家族族譜之研究。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中杰(2009)。大埔客家話與其周邊方言關係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客家委員會(2016)。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麗完(2012)。族群與聚落:臺灣中、南部大埔漢人移墾活動之比較研究(1700-1900)。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佩芸(2001)。罩蘭Talan客家人的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聖蓉(2008)。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美慈(2007)。臺灣卓蘭饒平客語音韻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徐瑞珠(2005)。苗栗卓蘭客家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淑芬(2012)。台灣南部客語的接觸演變(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文英(2008)。區域方言的語言變體研究: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宗穆(2001)。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1790-194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呂嵩雁(1993)。臺灣饒平方言(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美娟(2010)。新竹饒平客語詞彙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嘉駿(2012)。卓蘭鎮客家話聲調之聲學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江俊龍(2003)。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江敏華(1998)。臺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貴榮(2002)。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中杰(1999)。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江俊龍(1996)。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秀琪(2002)。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蘇軒正(2010)。大埔、豐順客家話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還月(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涂春景(1998)。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詞彙對照。臺北市:客家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饒平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4)。饒平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勝彥(1989)。台中縣志.卷七.人物志。台中:台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彰化縣文化局(2005)。彰化縣客家族群分布調查。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炎正(2000)。葫蘆墩圳開發史。臺中縣葫蘆墩文教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元任、丁邦新(1980)。中國話的文法。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1981)。方言調查字表。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詹伯慧、張日昇(1988)。珠江三角洲方言詞匯對照。廣東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呂順安(1994)。台中縣鄉土史料。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文進(1996)。水果之鄉:卓蘭鎮。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莊初昇(2004)。粵北土話音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詹伯慧(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運棟(1978)。客家人。臺北:聯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詹伯慧、劉陶天、張百城、張勇、許時烺、詹順之、許金招、鄧開頌、廣東饒平客屬聯誼會(2003)。饒平客家話。廣州:廣東饒平客屬海外聯誼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炎正(2007)。臺中開發先驅:張達京。台中縣:臺中縣文教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教育部(2012)。客家語拼音方案使用手冊。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何鳳驕(2001)。臺灣省參議會資料彙編:行政區域規劃。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敏麟、陳炎正、溫振華、李南海、張美孋、戴寶村、洪慶峰(1989)。臺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莊序平(1984)。赤山張氏族譜。臺中:中華民族譜系研究中心張氏族譜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許文彬(1998)。臺中縣豐原區古蹟巡禮暨史料彙編。臺中:臺中縣古風遊藝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炎正(2003)。臺中史話。臺中:新廣莊文史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運棟(2014)。卓蘭鎮志。苗栗:苗栗縣卓蘭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基正(1969)。臺灣省苗栗縣志.卷二.人文志.氏族篇、語言篇。苗栗:苗栗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溫振華、池永歆(2001)。中縣文獻.第八期:臺中縣客家族群專輯。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溫振華(1994)。清代東勢地區的土地開墾。臺北:日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羅肇錦、劉增榮(2007)。重修苗栗縣志.卷六.語言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洪敏麟(1984)。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常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張屏生(1997)。紙寮窩饒平腔客家話語彙初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英享(1999)。再探東勢客家話35調的性質與歷史來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Ohala, John J.(1994)。The frequency code underlies the sound-symbolic use of voice pitch。Sound Symbol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呂晶晶(2014)。社會篇。卓蘭鎮志。苗栗縣:苗栗縣卓蘭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運棟(2014)。歷史篇。卓蘭鎮志。苗栗縣:苗栗縣卓蘭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詹連昌(2014)。地理篇。卓蘭鎮志。苗栗縣:苗栗縣卓蘭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添福(1995)。清代臺灣岸裡地域的族群轉換。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麥耘(1995)。廣州話的語素變調及其來源與嬗變。音韻與方言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錢曾怡(2002)。論兒化。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屏生(2010)。臺灣苗栗縣卓蘭鎮當地閩南話和客家話雙方言接觸現象分析。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交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滿顯(2014)。水果篇。卓蘭鎮志。苗栗:苗栗縣卓蘭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