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系統
:::
網站導覽
國圖首頁
聯絡我們
操作說明
English
(18.221.11.166)
登入
字型: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如為IE7以上、Firefoxy或Chrome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來源文獻查詢
引文查詢
瀏覽查詢
作者權威檔
引用/點閱統計
我的研究室
資料庫說明
相關網站
來源文獻查詢
/
簡易查詢
/
查詢結果列表
/
詳目列表
:::
詳目顯示
第 1 筆 / 總合 1 筆
/1
頁
來源文獻資料
引文資料
題名:
韋伯(Max Weber)的弔詭
書刊名:
思與言
作者:
黃瑞祺
出版日期:
1980
卷期:
18:4
頁次:
頁19-39
主題關鍵詞:
韋伯
;
Weber, Max
原始連結:
連回原系統網址
相關次數:
被引用次數:期刊(
1
)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排除自我引用:0
共同引用:
387
點閱:15
期刊論文
1.
Dow, Thomas E. Jr.(1978)。An analysis of Weber's work on charisma。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9(1),83-93。
2.
吳庚(19781100)。韋伯(Max Weber, 1864-1920)關於正當統治及官僚制度的理論。社會科學論叢,27,153-185。
延伸查詢
3.
Fulbrook, Mary(1978)。Max Weber's 'Interpretive Sociology': a comparison of conception and practice。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9(1),71-82。
4.
Eisen, Arnold(1978)。The Meanings and Confusions of Weberian 'Rationalit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9(1),57-70。
5.
吳庚(19800400)。韋伯(Max Weber)政治理論的哲學基礎。社會科學論叢,28,255-301。
延伸查詢
6.
Turner, Bryan S.(1977)。The Structuralist Critique of Weber's Sociolog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8(1),1-16。
7.
Habermas, Jürgen(1977)。Hannah Arendt's Communication Concept of Power。Social Research,44(1),3-24。
8.
金耀基(1974)。中共反科層的組織模型:歷史與比較的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學報,2(1),71-119。
延伸查詢
圖書
1.
Freund, Julien、Ilford, M.(1968)。The Sociology of Max Weber。Random House。
2.
Habermas, Jürgen(1970)。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Boston, Massachusetts:Beacon Press。
3.
Bernstein, Richard J.(1976)。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4.
Weber, Max(1946)。From Max Web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Parsons, Talcott(1968)。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A Study in Social The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 Group of Recent European Writers。New York:Free Press。
6.
Weber, Max(1958)。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
7.
金子榮一、李永熾(1969)。韋伯的比較社會學。台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
8.
Marcuse, Herbert(1968)。Negation。Boston:Beacon Press。
9.
Aron, Raymond(1967)。Main Currents in Sociological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s。
10.
Weber, Max(1949)。Max Weber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Glencoe, Ill:The Free Press。
11.
Bendix, Reinhard(1962)。Max Weber: An Intellectual Portrait。New York:Doubleday。
12.
Marcuse, Herbert(1964)。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Boston, MA:Beacon Press。
13.
牟宗三(1974)。政道與治道。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
單篇論文
1.
Habermas, Jürgen(1977)。Aspects of the Rationality of Action。
圖書論文
1.
Frisby, David(1976)。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The Positivist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引用嵌入語法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嵌入語法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
相關期刊
相關論文
相關專書
相關著作
熱門點閱
1.
「《左氏》見識甚卑」與「《公》《穀》甚不好」--以朱子對三《傳》的批評略論其《春秋》學
2.
「內聖外王」乎?「外王內聖」乎?--中國文化如何從內聖建構民主體制兼評駁所謂「外王內聖」之謬論
3.
從「良知坎陷之後」析論存在系統進入表達系統的困境
4.
東亞哲學的理念與牟宗三:本文的意圖
5.
坎陷、善治與「圓善」的現實性--從所謂「青年牟宗三派」出發
6.
東アヅア哲学の理念と牟宗三
7.
論《鹽鐵論》中的法家學派
8.
辯證感通論--牟宗三對周濂溪、張橫渠感通論的解釋
9.
漢學研究的跨文化轉向:論自我與他者的弔詭共生
10.
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莊子.人間世》倫理觀及〈齊物論〉形上依據
11.
論莊子「即內聖即外王」的實踐型態
12.
沒有政治的政治--中古之後儒家「政治無意識」的來源、結構與符碼
13.
從領導理論檢視研究越南三朝廟號「聖宗」的文治武功
14.
從「外王」到「內聖」:新儒學之後對「內聖外王」的翻轉
15.
當代論者對先秦儒、道二家外王思想比較--以「正」為核心的義理研究
1.
中、韓儒者的秩序追求──以朝鮮朱子學儒者為中心的觀察
2.
周敦頤「天人之際」研究
3.
儒家文化在現代的處境與出路—以牟宗三、勞思光 的論述為主軸
4.
賽伯格莊子芻論
5.
內聖外王的重整與貫徹──論朱熹哲學思想與道德事功之學的聯繫
6.
先秦儒家的政治考古學
7.
以公共空間概念為核心建構當代新儒家的民主論述
8.
當代荀子哲學詮釋的省察與再探索
9.
當代《孟子》人性論的省察──以漢學家的詮釋所展開的反思
10.
老子思想詮釋的開展──從先秦到魏晉階段
11.
儒家仁政理想與生態
12.
《老子》治理思想之研究
13.
《老》、《莊》與《黃帝四經》政治觀研究
14.
北宋孟學思潮研究
15.
貞觀治道與法家思想
1.
當代《孟子》人性論的省察:以漢學家的詮釋所展開的反思
2.
社稷卦的史易研究
3.
郭店儒簡《性自命出》與儒學禮樂思想的哲學研究
4.
現象學作為一種實踐哲學:胡塞爾.海德格.鄂蘭的倫理、政治與宗教哲學
5.
禮記道統觀與政教思想
6.
文返樸而厚質:王船山「道德的形上學」系統之建構
7.
易象的禮原論
8.
感通與迴盪:唐君毅哲學論探
9.
儒學的現代詮釋與時代關懷
10.
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
11.
莊子「保形存神」思想探究
12.
東亞儒家仁學史論
13.
道家的氣化現象學
14.
政治中當然有道德問題:徐復觀政治思想管窺
15.
氣的跨文化思考 : 王船山氣學與尼采哲學的對話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