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視覺藝術的象徵性--象徵之意義與表現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何慧芬
出版日期:1995
卷期:56
頁次:頁103-112
主題關鍵詞:視覺藝術象徵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42
  • 點閱點閱:100
     本文擬就視覺藝術的象徵意義與象徵表現加以探討,試從信號、記號、符號初探象徵符號之意義,並闡述藝術史學、蘭格的符號論及帕諾夫斯垂的圖像學觀點,釐清象徵的符號性、比喻性與暗示性,及象徵性藝術是涵蓋藝術圖式(motif)、約定俗成或傳統的內容和內在隱喻之意義之一有機整體等觀念,並分析原始與現代象徵藝術表現的相關因素及差異性,略述象徵藝術之創造與評價。
圖書
1.姚一葦(1985)。藝術的奥秘。臺北:開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anofsky, Erwin(1972)。Studies in Iconology。New York:Harper & Row。  new window
3.黃海雲(1991)。從浪漫到新浪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Gablik, Suzi、滕立平(1991)。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Kleinbauer, W. E.(1971)。Modern Perspectives in western art History。Halt, Rinehart and Wiston, Inc.。  new window
6.卡爾‧榮格、黎惟東(1983)。人類及其象微。台北:好時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Cassirer, Ernst(1962)。An Essay on Ma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Argan, Giulio Carlo、Fagiolo, Maurizio、曾堉、葉劉天(1992)。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昌元(1986)。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書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