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人能弘道.道通為一: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挑戰及其回應
書刊名:本土心理學研究
作者:黃光國
出版日期:1998
卷期:9
頁次:頁365-399
主題關鍵詞:多重典範行動理論科學歷史主義結構主義詮釋學實在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26
  • 點閱點閱:98
     本文從科學哲學的角度指出;不同領域的學者之所以會從科學歷史主 義、實在論、結構主義、詮釋學等觀點,對楊國樞教授所倡議的「心理學本土化 運動」提出質疑,乃是因為其本土化論點中合有許多方法論的混淆。作者認為: 要落實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必須在「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上做全面的移轉, 揚棄素樸實證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的世界觀,採用「多重典範的研究取徑」,分 別使用西方行為科學及行動理論的研究方法,發揮「人能弘道」的創造精神,來 研究本土社會中的人與文化。這樣建構出的理論模式與深層結構,既能說明人類 行為的普遍性,又能彰顯東方文化的特殊性,進而能聯貫「道、儒、法、兵」的 文化傳統,達到所謂「道通為一」的境界。
期刊論文
1.傅大為(1991)。歷史建構、邊陲策略、與「中國化」:對臺灣「行為及社會科學中國化」提法的思想研究。島嶼邊緣,1(1),10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其南(19950800)。從人類學的本土性談起。本土心理學研究,4,344-3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維倫(19950800)。本土心理學必須超越「心理實體論」。本土心理學研究,4,367-3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正弘(19950800)。對楊國樞教授〈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一文的幾點淺見。本土心理學研究,4,324-3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ioia, Dennis A.、Pitre, Evelyn(1990)。Multiparadigm Perspectives on Theory Build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5(4),584-602。  new window
6.傅大為(19950800)。本土心理學與反殖民主義。本土心理學研究,4,348-3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光國(1987)。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2(4),944-974。  new window
8.楊國樞(19930600)。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6-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Popper, Karl、莊文瑞、李英明(1992)。開放社會及其敵人。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Popper, K. R.(1963)。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New York, NY: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new window
3.Habermas, Jürgen、林朝成、沈力(1990)。溝通與社會演化。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隆基(1983)。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壹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oucault, Michel、Howard, R.(1973)。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New York:Vintage/Random House。  new window
6.Piaget, J.、Rosin, A.(1977)。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New York:Viking Press。  new window
7.高宣揚(1991)。哈伯瑪斯論。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勇美、蕭新煌(1986)。社會學中國化。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光國(19980000)。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eidegger, Martin、Macquarrie, John、Robinson, Edward S.(1962)。Being and Time。Harper & Row。  new window
11.楊國樞、文崇一(19820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瑞祺(1990)。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91)。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Piaget, J.(1972)。發生認識論原理。發生認識論原理。London, UK。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洪謙(1990)。邏輯經驗主義概述。邏輯經驗主義論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暨社會研究所(1985)。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彙編。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彙編。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唐力權(1995)。自由與自律之間:存在主義與當代新儒學的主體性觀念。場與有:中外哲學的比較與融通(二)。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述先(1989)。論所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大陸與海外:傳統的反省與轉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Bridgman, P. W.(1927)。The logic of modern physics。The logic of modern physics。New York, NY。  new window
20.Dreyfus, H. L.、Rabinow, P.(198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Chicago, I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Weber, M.(1958)。From Max Weber。From Max Weber。New York, NY。  new window
22.Habermas, Jürgen(1991)。論社會科學的邏輯。論社會科學的邏輯。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Heidegger, M.(1985)。走向語言之途。走向語言之途。Frankfurt am Main, Germany。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Popper, K. R.(1957)。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London, UK。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Popper, K. R.(1972)。客觀知識。客觀知識。Oxford。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Toulmin, S.(1967)。Conceptual revolutions in science。In memory of N. R. Hanson。沒有紀錄。  new window
27.McGuinness, B. F.、Pears, D. F.(1961)。名理論(邏輯哲學論)。名理論(邏輯哲學論)。London, UK。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Putnam, Hilary(1978)。Meaning and the Moral Sciences。London, UK: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國樞(19820000)。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層次與方向。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述先(1992)。「理一分殊」的現代解釋。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