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傅柯(M. Foucault)規訓觀點探討國民中小學校園霸凌問題之研究
作者:陳建銘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邱兆偉
蔡錚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傅柯規訓霸凌權力Foucaultdisciplinebullyingpow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5
本文透過詮釋學分析及深度訪談,探討傅柯(M. Foucault)的規訓思想,並以提出傅柯規訓觀點對當前霸凌問題以及其因應策略的啟示。
本研究的重要結論,分述如下:
一、霸凌定義為一種個體間權力不對等的現象,此定義仍會隨著時代改變而有不同的意義。霸凌事件無所謂的本質定義,有的只是時代話語的形成與實踐。
二、霸凌問題的成因,主要是民主開放、人權意識高漲、媒體的渲染、教師無管教權,動輒得咎、一切以法為最高的標準,等等。
三、霸凌事件成立與否,關鍵在霸凌因應小組的認定,因應小組運作時會有微觀權力現象,並產生抵抗,所以霸凌事件就難以消除。
四、當前霸凌問題的因應策略上存有:1、認定的問題;2、霸凌者認知的問題;3、輔導的問題;4、學校的態度。這些問題將使霸凌處理效果大打折扣。
五、政府可以運用治理術,透過規訓的權力策略,有效減少霸凌事件。
六、運用傅柯探討的倫理自我技術,透過自我設定行為規準、自我實踐、自我省思,是超越規訓或霸凌問題的方法之一。
七、學校文化氛圍是霸凌問題的重要背景脈絡,學校領導者創塑的學校文化脈絡,將是霸凌問題因應的重要關鍵。
八、運用傅柯考古學與系譜學方法,透過問題化的思考,不斷對霸凌議題進行問題的批判,就越能彰顯我們做為人自身的主體性。
九、傅柯的方法論在於超越傳統的連續歷史觀的方法論,透過考古與系譜學的綜合運用,探討歷史的真實狀況。
十、傅柯的知識論認為自身的認知受主體化的影響,而主體化又受到社會文化的規訓。
十一、傅柯的規訓論主要在說明我們自身受到社會文化中,各種微觀權力策略的影響,以致讓我的自身失去自由。我們當前對霸凌問題的認知就是受到當權者規訓的結果。
十二、傅柯的倫理學可謂是自身的倫理學,也就是面對我們的自身,知道我們可以或應該做些什麼,可以使我們的自身實質性的自由,這是超越霸凌問題的解決之道。
This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Michel Foucault’s thought on discipline and the methods used are hermeneutical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Based upon Foucault’s viewpoints on discipline, some inspirations on the bullying issues and the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s are proposed.
Some conclusions seemed in this study are stated as follows.
1. Bullying is defined as a phenomenon of unequal power between individuals, but the definition evolves into different meanings as time changes. Therefore bullying cases don’t have an essential definition but only the 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discourse.
2. The main causes of bullying problem are democracy, the uprising of people’s sense for human right, the exaggeration by media, teachers’ lack of disciplinary right, and the notion of law above all, etc.
3.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bullying case relies on the panel of anti-bullying. The operation of this panel is sometimes accompanied with micro-power phenomenon and arouses resistance. Therefore the bullying cases are hard to be eliminated.
4. There are some issues in tackling contemporary bullying problem, including a. its identification, b. the bully’s cognition, c. the issue of counselling, and d. the school’s attitude. These issues impede the effect of the tackling of bullying.
5. The government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bullying cases effectively by using governance and disciplinary power strategies.
6. One of the methods to overtake discipline or bullying problem is to use technology of self which belongs to Foucault’s theory of ethics. The technology of self is to set criteria of behavior by oneself and to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one’s won.
7. The school’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ntext of bullying. A school’s culture shaped by the school leader is key to tackle the problem of bullying.
8. The employment of Foucault’s archaeology and genealogy helps to manifest the subjectivity of ourselves. It is operated through Foucault’s problematisation thinking. That is to posit criticism on bullying issue constantly.
9. Foucault’s methodology is to transcend traditional methodology of continuous historical viewpoint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reality of history by integrating archaeology and genealogy.
10. Foucault’s epistemology claims oneself’s cognition is affected by subjectification while subjectification is disciplined by social culture.
11. Foucault’s theory of discipline contends that ourselves are affected by various micro-power strategies in the social culture so that we lose our own freedom. What we acknowledge as bullying issue is exactly the result of the authority’s discipline.
12. Foucault’s theory of ethics is the ethics of self. In other words, facing ourselves and knowing what we can or should do can give us essential freedom. It is a solution to overpass bullying problem.
于奇智(1999)。傅科。台北:東大。
王治河(1999)。福柯。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王治河(2006)。後現代哲學思潮研究(增補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美恩(2011)。終結霸凌:洞察孩子內心世界,打破霸凌的惡性循環。台北:天下雜誌。
王恭志(2007)。傅柯的生存美學及其對教師課程意識的啟發與蘊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與政策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王德威譯,米歇‧傅科(Michel Foucault)著(1993)。知識的考掘(L’archeologie du savior,1969 by Editions Gallimard)。台北:麥田。
王建民(2009)。〈福柯的“知識考古”社會學〉。載於劉少杰主編(2009)。當代國外社會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甘可欣(2002)。從傅科的權力論述觀點檢視國內訓輔至趨勢發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計生(2006)。社會學理論----從古典到現代之後。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張崇熙、李世明譯(2005),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著。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Postmodern Theory:Critical Interrogations , 1991)。台北:巨流。
朱美瑰(2008)。看不見的拳頭----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霸凌經驗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毅譯(2005),[德]馬文‧克拉達、格爾德‧登博夫斯基編。福柯的迷宮(Marvin Chlada &; Gerd Dembowski,DAS FOUCAULTSCHE LABYRINTH,德國Alibri Verlag出版,2002)。北京:商務印書館。
毛榮富(1992)。勾勒權力/知識之系譜的雕手----傅科。載於葉啟政主編,當代社會思想的巨擘。台北:正中。
米歇爾‧福柯(2005)。什麼是啟蒙?。載汪暉、陳燕谷(2005)。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店。
佘碧平譯(2010),米歇爾‧福柯著。主體解釋學:法蘭西學院演講系列1981-198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兒童福利聯盟網站。2011年11月1日。取自網址: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11)。2011年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兒童福利聯盟網站。2011年11月1日。取自網址: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13)。2013年台灣校園關係霸凌現象調查報告。兒童福利聯盟網站。2013年3月18日。取自網址:http://www.children.org.tw/
尚志英、許林譯,[英]阿蘭‧謝里登(Alan Sheridan)著(1997)。求真意志----密歇爾‧福柯的心路歷程(Michel Foucault----The Will to Truth)。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尚志英、許林譯(1997),[英]阿蘭‧謝里登(Alan Sheridan)著。求真意志----密歇爾‧福柯的心路歷程(Michel Foucault----The Will to Truth)。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尚衡譯(1990)。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Histoire de la Sexualite)。台北:桂冠。
杜小真編選(2002)。福柯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汪民安(2002)。福柯的界線。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汪民安主編(2010)。福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汪民安(2014)。什麼是當代。北京:新星出版社。
汪暉、陳燕谷(2005)。文化與公共性。北京:三聯書店。
莫偉民(2005)。莫偉民講福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莫偉民譯,Michel Foucault著(2002)。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Les mots et les choses,Editions Gallimard,1966)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吳紋如(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受霸凌知覺及反應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昶陵(2011)。國小學童遭受霸凌之個人特質與被害情境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五南。
吳猛、和新風(2003)。文化權力的終結:與福柯對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吳明隆、陳明珠(2012)。霸凌議題與校園霸零策略。
吳佾其(2008)。從Foucault權力/知識觀探究1983年與2005年高中歷史課程論述。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清松(1986)。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new window
李猛(2003)。〈傅柯〉。載於楊善華主編。當代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
李淑貞(譯)(2007)。無霸凌校園:給學校、教師和家長的指導手冊。台北:五南。
李建興(2012)。日本霸凌問題實況與對策。載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2/10867
李偉俠(2005)。知識與權力。台北:揚智。
馮俊等著(2005)。後現代主義哲學講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雅君(2010)。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被霸凌現況與影響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笛榛(2010)。傅科生存美學思想對課程美學的啟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林秀勤、張憲庭、游錦雲(2009)。霸凌現象與學生偏差行為對友善校園影響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32,75-103。new window
洪嘉謙(2003)。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欺凌受害兒童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福源(2003)。校園欺凌行為的本質及其防治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10,88-98。new window
邱珍琬(2001)。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教師對應策略。屏東師院學報,3,41-80。new window
邱珍琬(2002)。國小國中校園霸凌行為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3,99-129。。new window
柯清心譯(1995)。Kim Zarzour著。校園暴力:別讓孩子成為沈默的受害者。台北市:遠流。
胡穎峰(2012)。規訓權力與規訓社會:福柯政治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柯采伶(2010)。真的只是囝仔的打鬧嗎?----國中霸凌者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6)。教育部改善校園治安:倡導友善校園,啟動校園掃黑實施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7)。教育部防治校園暴力、霸凌之作法。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8)。教育部「防制學生將校園霸凌與不雅影片上傳網站散布預防輔導作法暨相關法治教育」參考資料。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推動反霸凌安全學校要點。台北:作者。
教育部(2012a)。校園霸凌防制準則草案2012/03/26。網址: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8059/ch05/type3/gov40/num18/Eg.htm
教育部(2012b)。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台北:作者。
教育部(2012c)。校園霸凌防制準則Q&A。網址:https://csrc.edu.tw/bully/download.asp
徐詠絮(2012)。防制校園霸凌,教育部公布準則2012/07/26。網址:http://tw.news.yahoo.com/%E9%98%B2%E5%88%B6%E6%A0%A1%E5%9C%92%E9%9C%B8%E5%87%8C-%E6%95%99%E8%82%B2%E9%83%A8%E5%85%AC%E5%B8%83%E6%BA%96%E5%89%87-062253633.html
勇嘉明(2011)。以傅柯(Michel Foucault)生存美學省思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宣揚(2005a)。福柯的生存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高宣揚(2005b)。後現代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高宣揚(2004)。當代法國哲學導論(上、下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高毅譯(2005),[美]米勒(James E. Miller)著,福柯的生死愛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馮俊等著(2005)。後現代主義哲學講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鍠焜(2007)。自我生命的樹立----傅柯與孟子倫里斯想及其對現代道德教育的啟示。載於教育研究輯刊,2007,7,45輯,頁203-221。new window
張志斌譯(1999)。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美]貝斯特、凱爾納)著,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Postmodern Theory:Critical Interrogations,Macmillan出版,1991)。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張靜文(2009)。幼稚園親師互動研究----Foucault權力觀點之分析。國立台灣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孫運梁(2009)。福柯刑事法思想研究----監獄、刑罰、犯罪、刑法知識的權力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陳國威、陳小梅(2005)。學童欺凌----心理剖析。香港教師中心學報,4,141-149。
陳瑞麟譯,梅奎爾(J. M. Merquior)著(1998)。傅科(Foucault, Michel)。台北:桂冠。
陳利銘、鄭英耀、黃正鵠(2010)。反霸凌政策之分析與改進建議。教育政策論壇,13卷3期,1-25。new window
陳嘉明(2009)。現代西方哲學方法論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惠敏(2000)。知識、權力、課程----以Foucault權力/知識論述。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昱秀(2011)。高雄市校園霸凌現況與相關因素之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榮華(1992)。海德格哲學----思考與存有。台北:輔仁大學。
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國立編譯館主編。
陳嘉明(2006)。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馨方(2005)。Michel Foucault《知識考古學》及其在教育論述上的應用----以國中小教科書開放政策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志偉、馮俊、李秋零、歐陽謙著(2003)。西方哲學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錦華(1994),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new window
張汝倫(1988)。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台北:谷風出版社。
張志斌譯(1999),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美]貝斯特、凱爾納)著。後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梁福鎮(2000)。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聶保平譯,[美]艾利森‧利‧布朗著(2014)。福柯。北京:中華書局。2版。
周遠全(2011)。福柯的風格。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黃妙玟(2008)。父母管教方式、收看暴力電視節目與校園霸凌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台北: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光國(1998)。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台北:心理。1998:。new window
黃德祥、黃麗萍(2009)。美國各州反欺凌立法及政策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83,137-149。new window
黃煜文(2000)。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出版。new window
黃朝琴(2012)。教部定義校園霸凌,發布防治準則。2012/07/27。網址:行政院公報資訊網。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ZLj3y8V8mxQ4Iba8xzfcgaFboBc%2flWE4wwTd71Ng21bfWG92eVVORPqFuClxW3FuxpuH2MM6RDRP2GdmYStFrp%2bRVwCdPbuIoJjluwAXdGa1dXTbt6gW4P3D5jdZEmO9
黃文定(1999)。Michel Foucault主體觀之教育蘊義。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惠玲(2009)。國小學童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霸凌行為之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賀欣音(2010)。學生知覺學校支持與學生霸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中為例。台南: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賈湜譯(1999)。福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詹三源(2009)。校園霸凌,黑數更多----通報只有24件,和問卷調查3378名學生差228倍。取自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4900268.shtml
游美惠(2006)。反霸凌與性別平等教育。台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季刊。32,2-6。
維基百科全書:校園霸凌。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0%A1%E5%9C%92%E9%9C%B8%E5%87%8C。2013/5/4
蘇永明主編(2004)。後現代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蘇永明(2006)。主體的爭議與教育----以現代和後現代哲學為範圍。台北:心理出版社。new window
蘇珍慧(2012)。國小班級座位安排權力關係之探討:Foucault權力理論運用。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大春(1997),傅柯。台北:生智文化事業。
楊深坑(1988)。理論‧詮釋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鄔明盛(2011)。Foucault規訓權力運用在國中行政會議之實踐行動----觀察與分析。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錢俊譯,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l)、拉比諾(Paul Rabinow)著,(200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Michel Foucault: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1983,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台北:桂冠。
鄧煌發(2007)。校園安全防護措施之探討:校園槍擊、校園霸凌等暴行事件之防制。中等教育,58(5),8-29。
蔡靜思(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教養方式與校園霸凌之關係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new window
蔡采秀譯(1998)。傅柯。台北:巨流。
蔡信忠(2007)。傅柯權力理論在學校行政涵義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立中(2009)。走向多元話語分析:後現代思潮的社會學意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謝立中等譯(2003)。後現代社會理論。北京:華夏出版社。
謝石、沈力譯(1990)。性史。台北:結構群文化。
謝強、馬月譯(1997)。權力與反抗----米歇爾‧福柯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謝強、馬月譯(1998)。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書店。
賴雅琦(2001)。國中生對校園犯罪之被害恐懼感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嚴翅君、韓丹、劉釗(2011)。後現代理論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嚴鋒譯(1997)。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Michel Foucault)。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劉世閔(2007)。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教育研究月刊。158,144-149。
劉永謀(2009)。福柯的主體解構之旅----從知識考古學到“人之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劉北成、楊遠嬰譯,福柯著(2003)。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
劉北成、楊遠嬰譯,傅柯著(1992)。瘋癲與文明。台北:桂冠。
劉瑾譯(2002)。理解福科。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劉少杰等譯(2008)。當代社會學理論:對古典理論的擴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少杰著(2014)。後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北成編著(2001)。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韓秋紅、龐立生、王豔華(2007)。西方哲學的現代轉向。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鄭如安、許傳盛、蔡素芬與葉玉如(2007)。96年度高雄市國中小校園霸凌現況調查之研究。高雄: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鄭英耀、陳利銘、薛靜雯、劉昆夏、黃國彰(2009)。校園暴力霸凌現況調查與改進策略實施計畫(系統編號:RG9812-0242)。台北:教育部委託研究案。
闖慧英(2004)。國中校園欺凌行為之個案研究。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濤譯,M. Foucault著,〈話語的秩序〉。載於許寶強、袁偉選編(2000),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頁1-3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