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會館、公所與郊之比較 : 由商人公產檢視清代中國市場制度的多樣性
作者:邱澎生 引用關係
書刊名: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林玉茹 (主編)
頁次:267-313
出版日期:2012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會館公所公產市場制度中國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4
期刊論文
1.夫馬進(1990)。『徵信錄』というもの。中国:社会と文化,5,5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英(2003)。中國行會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歷史研究,2003(2),155-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佐藤学(1987)。明末清初期--地方都市における同業組織と公権力:蘇州府常熟県「當官」碑刻を素材に。史学雜誌,96(9),1468-14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作燮(1984)。明清時期蘇州的會館和公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2),1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宗賢(1986)。臺灣會館的研究。淡江學報,24,237-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カ行(2000)。從碑刻看明清以來蘇州社會的變遷:兼與徽州社會比較。歷史研究,2000(1),62-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文權(1986)。蘇州工商各業公所的興廢。歷史研究,1986(3),6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勇(2006)。清代重慶八省會館初探。重慶社會科學,2006(10),9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夏冰(2000)。蘇州的會館與公所。檔案與建設,9,54-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方幹(1953)。清代臺灣商業貿易團體:郊。大陸雜誌,7(11),11+1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敏、朱英(1988)。淺談晚清蘇州商會與行會的區別及其聯繫。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3),78-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來幸(1993)。1915年商会法の成立について:近代中国ブルジョアジ一評価への一視角。富山国際大学紀要,3,57-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忠平(1993)。宋元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社會組織述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3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亞平(2009)。清代商人組織的概念分析:以18-19世紀重慶為例。清史研究,2009(1),55-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馮筱才(2000)。中國大陸最近之會館史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0,90-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馮筱才(2003)。鄉親、利潤與網路:寧波商人與他們的同郷組織,1911-1949。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2),63-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友良(2002)。四川同鄉會館的社區功能。中華文化論壇,2002(3),4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虞和平(1990)。近代商會的法人社團性質。歷史研究,1990(5),39-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永成(1959)。試論清代蘇州手工業行會。歷史研究,1959(11),2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賴建銘(1953)。臺南風物志(五):水仙宮今昔。臺南文化,3(1),34-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簡炯仁(1996)。由屏東縣里港「雙慈宮」珍藏的兩塊石碑論里港的開發。臺灣風物,46(1),15-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Li, Kwang-ching(1988)。Chinese Merchant Guilds: An Historical Inquiry.。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57(1),1-23。  new window
23.Rowe, William T.(1992)。Ming-Qing Guilds。Ming Qing Yanjiu,1,47-60。  new window
24.石萬壽(19801200)。臺南府城的行郊特產點心--私修臺南市志稿經濟篇。臺灣文獻,31(4),70-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炳楠(1968)。鹿港開港史。臺灣文獻季刊,19(1),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玉茹(19950300)。清末新竹縣文口的經營--一個港口管理活動中人際脈絡的探討。臺灣風物,45(1),63-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吳逸生(19600300)。艋舺古行號概述。臺北文物,9(1),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郭永坤(19850500)。鹿港「郊」之史料集零。史聯雜誌,6,24-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滿紅(19940700)。清末大陸來臺郊商的興衰--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之一結合思考。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4(2),173-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玉茹(20070600)。商業網絡與委託貿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紀末鹿港泉郊商人與中國內地的帆船貿易。新史學,18(2),61-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一剛(19570900)。臺北三郊與臺灣的郊行。臺北文物,6(1),1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玉茹(19991100)。清代竹塹地區的商人團體--類型、成員及功能的討論。臺灣史研究,5(1),47-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邱澎生(20061200)。由公產到法人--清代蘇州、上海商人團體的制度變遷。法制史研究,10,117-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邱澎生(19951200)。由蘇州經商衝突事件看清代前期的官商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43,37-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范金民(1989)。明清時期活躍於蘇州的外地商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4),39-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蔡淵洯(19860600)。清代臺灣行郊的發展與地方權力結構之變遷。歷史學報,14,141-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吳春暉(1959)。艋舺的古社團。臺北文物,8(3),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慧先(2008)。丈量臺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澎生(199506)。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國棟(1980)。清代前期的粵海關(一六八三~一八四二)(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淩銘麟。新編文武金鏡律例指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洪煥椿(1992)。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卓克華(2007)。清代臺灣行郊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豪(1974)。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岡本隆司(1999)。近代中国と海関。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漁(1667)。資治新書二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文崇ー(1989)。臺灣的社區權カ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石萬壽(2009)。臺語常用語。臺南: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幅員、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敏(1999)。馬敏自選集。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福建省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林真(1994)。臺灣私法•商事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威廉、江溶、魯西奇、彭雨新、魯西奇(2005)。漢ロ: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顧公燮(1967)。消夏閑記摘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Ogilvie, Sheilagh(2011)。Institutions and European Trade: Merchant Guilds, 1000-180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6.林玉茹、劉序楓(2006)。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1895-1897)。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石萬壽(1985)。臺南府城防務的研究:臺南都市發展史論之一。臺南市:友寧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段光清、中國科學院安徽分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研究室(1960)。鏡湖自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牛若麟、王煥如(1990)。(崇禎)吳縣志。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連橫(1992)。臺灣語典。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西英昭(2009)。「臺灣私法」の成立過程:テキス卜の層位学的分析を中心に。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邱澎生(2008)。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江蘇省博物館(1959)。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明清史料.戊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何培夫(1992)。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志--臺南市。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傅築夫(1980)。中國經濟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納蘭常安(1971)。宦遊筆記。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典權(1994)。台灣南部碑文集成。南投: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蘇州市檔案館(1991)。蘇州商會檔案叢編。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鄭政誠(2005)。臺灣大調査: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枝萬(1994)。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祁美琴(2004)。清代榷關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Pomeranz, Kenneth、邱澎生、陳巨擘、張寧、連玲玲、巫仁恕、呂紹理、楊淑嬌、林美莉、劉士永(2004)。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巨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蔡振豐(1993)。苑裏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培桂(1993)。淡水廳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其南(198703)。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遠流:允晨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范金民(1998)。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何培夫(2001)。南瀛古碑誌。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國棟(2005)。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盧德嘉(1993)。鳳山縣采訪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周璽、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彰化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獻廷(1976)。廣陽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顧祿、王邁(1999)。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蘇州歷史博物館、江蘇師範學院歷史系、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1981)。明清蘇州工商業碑刻集。江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村上玉吉(1934)。南部臺灣誌。臺南:臺南州共榮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傅衣凌(1956)。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林玉茹(20000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林玉茹(19960000)。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邱澎生(19900000)。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Allee, Mark A.、王興安(2003)。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臺北:播種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Tilly, Charles(1984)。Big Structures, Large Processes, Huge Comparisons。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new window
53.邱秀堂(1986)。臺灣北部碑文集成。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余文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續修臺灣府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李銘皖、馮桂芬(1970)。(光緒)蘇州府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彭澤益(1995)。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林衡道、黃耀東(1980)。明清臺灣碑碣選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德華(1990)。盛澤絲綢行莊。蘇州史志資料選輯。蘇州:蘇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玉茹(2006)。略論十九世紀末變局下鹿港郊商的肆應與貿易:以許志湖家貿易文書為中心。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1895-1897)。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邱澎生(2002)。市場、法律與人情:明清蘇州商人團體提供「交易服務」的制度與變遷。中國の歴史世界:統合のシステムと多元的發展。東京:東京都立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煥椿(1990)。明清時期蘇州城市工商業的優勢及其活力。鄭天挺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臺灣省通志。政事志司法篇。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魏子鳴(1993)。敬義圜碑記。彰化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Chen, Fu-mei、Myers, Ramon H.(1990)。Coping with Transaction Costs: The Case of 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the Ch’ing Period。China’s Market Economy in Transition。Taipei: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c Sinica。  new window
8.Lin, Man-houng(2001)。Decline or Prosperity? Guild Merchants Trading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1820s-1895。Commercial Networks in Modern Asia。Richmond, Surrey:Curzon Press。  new window
9.Lucassen, Jan、De Moor, Tine、van Zanden, Jan Luiten(2008)。The Return of the Guilds: Towards a Global History of the Guilds in Pre-industrial Times。The Return of the Guilds。Cambridge: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new window
10.Moll-Murata, Christine(2008)。Chinese Guilds from the Seven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 An Overview." The Return of the Guilds。The Return of the Guilds。Cambridge: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new window
11.North, Douglass C.、Wallis, John J.(1986)。Measuring the Transaction Sector in the American Economy, 1870-1970。Long-Term Factors in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2.陳盛韶(199711)。水溺。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士性(1993)。廣志繹。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