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假名施設」與「名言熏習」試論佛教文化哲學:以勞思光的部份觀點為始
作者:郭朝順 引用關係
書刊名:海德格、高達美、大乘佛學與宋明理學: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1;陸敬忠 (主編)
頁次:125-154
出版日期:2009
出版項:臺北:臺灣基督教文藝
主題關鍵詞:詮釋學大乘佛教佛教文化哲學勞思光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
期刊論文
1.嚴瑋泓(20060300)。論《般若經》的「假名」概念--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會》〈妙行品〉與《第二會》〈善現品〉的對比作為考察的基礎。中華佛學研究,10,43-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龍樹、鳩摩羅什。大智度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龍樹、鳩摩羅什。中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最勝子、玄奘。瑜伽師地論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玄奘、世親。攝大乘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澂(1982)。中國佛教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勞思光(2001)。哲學問題源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勞思光(2002)。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梶山雄一、吳汝鈞(1993)。印度中觀哲學。臺北:圓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長尾雅人(1982)。攝大乘論:和訳の注解。東京:講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上田義文、陳一標(2002)。大乘佛教思想。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阿部正雄、王雷泉、張汝倫(1992)。禪與西方思想。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萬金川(19950000)。龍樹的語言概念。南投:正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釋印順(2000)。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Cassirer, Ernst、甘陽(2003)。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勞思光、劉國英(2002)。文化哲學講演錄。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Lakoff, George P.、Johnson, Mark、周世箴(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鎮國(19990000)。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臺北:立緖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